青春並不長 中年並不遠 —— 朴樹的《送別》與中興員工跳樓
周六,深圳開始降溫,狂風呼嘯,天氣陰沉,終於開始有了冬天的意味。
周末,兩件事同時開始刷屏,關於朴樹唱《送別》落淚和中興員工跳樓。
一首《送別》讓朴樹數度哽噎。(朴樹《送別》現場視頻 )
搜索一看,朴樹竟然是1973年出生,而今已經44歲。《那些花兒》、《白樺林》這些在21世紀之初風行一時的歌曲,已然是17年前的作品。
行至中年,吟唱此曲,必是無數離合翻湧於心頭。
誰的成長,不是伴隨著一次次的告別呢?
告別故鄉、告別舊友、告別至親、告別青澀,最終迎來了 「人到中年」。
很多人在到達中年之前,都不曾想本該不惑的40歲,竟然還會遇上中年危機。
從中興樓上跳下的歐某,從湖南農村考到北航,那一定是當年全村的驕傲;曾經服務過華為、中興,任研發負責人,也可謂業界佼佼者。
由於企業經營狀況不佳,被勸離職,有N+1的補償,有股權的回購 —— 這在勸退的補償政策里已經不錯了。
但這完全無法彌補家庭的巨大創傷 —— 留下了做全職媽媽的太太、分別為9歲和2歲的一兒一女,四個老人。女人中年喪夫,孩子們幼年喪父,雙親年邁失子。還有二套在供的房子。
不知道這個事件會以什麼樣的結果收尾,但顯然後面的時光對於這一家人會有些難過。
原來的驕傲與安心,傾刻化為烏有;生存的壓力地明晃晃地放在眼前。
在中興服務6年,N+1就是7個月的工資,按網傳的40萬工資+60萬年終獎,能夠獲得的補償是58萬;股票以2元每股回購,不知其擁有的數量,假設與工資補償一樣多,總補償也就120萬。
這筆錢,供房 + 養一家老小,支撐不了太久。也許因為新聞發酵,能夠讓賠償翻倍,但肯定依然堅持不到二個兒女成年。何況中興按法律要求解約,其實並無過失,能否加大賠償另說。
就算給你300萬,也沒幾個40歲的人敢解甲歸田 —— 身上的擔子太沉重!
裁員常有,精英行業也難倖免
中興員工的跳樓事件讓眾多IT從業者心有戚戚然。如果記憶好一點,應該知道中年中產被裁併不是孤例。
曾經風光無二的摩托羅拉、諾基亞、夏普、阿爾卡特,都經歷過從巔峰隕落的過程。
2011年,摩托羅拉業務被谷歌收購。2012年,摩托羅拉全球裁員4000餘人,其中中國區就裁員1000餘人,涉及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天津五大地區。
2016年,已被聯想從谷歌手中收購的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再次裁員1000餘人。曾聽業內人說,不少40多歲被裁的人就在家裡炒股或開店了,沒辦法再找工作。
曾經在手機市場一騎絕塵的諾基亞,在金融危機前後達到業務頂峰,2007年誕生的iPhone在5年後將它打進塵埃里。
2012年中諾基亞全球大裁員,中國區未能倖免;2014年,被微軟收購的諾基亞再次裁員,中國區已經剩不下幾人。
早年能夠進入MOTO、NOKIA的,均是行業精英級人選,教育背景、技術水平、英語能力無疑都是前10%,但裁員說來就來。
如果不是中年被裁求職艱難,也不會這樣拉橫幅表達不滿了。
放眼全球,離我們最近的便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那一年年末,美國失業率上升到8.2%,一千多萬人失業。之後在2009、2010年失業率持續上升,峰值到達9.6%。而在金融危機之前的10年時間裡,美國的失業率都在4.5-4.8%左右。危機那幾年,歐洲、亞洲各國的狀況都好不到哪裡去,歐洲到現在都還沒翻過身來。
可能這正是很多人依然希望進入體制內的原因,總覺得大型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能夠保障無風險的工作到退休。但相信很多90後的父母都了解九十年代末的那一場掃蕩全國的國企下崗。
我們就業市場充分流動的時間還並不長,但這個趨勢不會變。未來,因為企業經營不力或行業蕭條、經濟下行帶來的裁員、失業,還會一次次出現在新聞中,甚至就出現在我們身邊。
青春並不長,中年並不遠
《那些花兒》傳唱街頭巷尾,彷彿就是不久前的事,但已然17年,正好可以把一個大學畢業生送進中年。
2004年來深圳工作,年底招聘第一批應屆生,當時面試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而當時所招的的碩士們馬上就要40歲了。
上學那會兒,覺得大學四年挺漫長;工作後,17年也不過恍惚之間。
17年時間夠做什麼呢?
從23 - 40歲的職業角色變遷路徑
工作1-5年,找到適合的行業、公司、崗位,積累基本經驗。
工作6-8年,獲得一次晉陞,成為初階或中層管理者。
工作9-12年,鞏固中級管理角色,為再次晉陞積累能量。
工作12-15年,再次獲得晉陞,成為總監、副總等角色。
工作17年,最出色的那20%左右,在企業中高層,其它的在中層等待機會。
沒錯,職業發展最順利的極少數,在高層待著;略遜色的在中層,同時還有不少一直被Senior Manager 頭銜鎖定的群體,在高級的專業崗位難以改變了;剩下不如意的一些人,一直不得志。
除了最出色的小部分人,剩餘的絕大多數都與中年危機有著或遠或近的關係。
位於中層的大多數,上升期帶來不少得意,不知覺就把房子、車子、孩子的壓力全放在了肩上,但行業影響力與收入水平都還有限,一旦出現突發情況,基本無力還手。
不得志的那一批,由於一直不得志,可能反而少了些慾望膨脹帶來的壓力。但年齡增長將越來越沒有市場競爭力,一旦離開原工作,將很難獲得新機會。
發展最順利的那部分,如果行業保持增長、企業發展順利還好,如果萬一出現如MOTO、NOKIA那樣的系統性危機,高層也將很難再次同崗位就業。
當我們把時間攤開放在面前仔細端詳時,會發現年輕的時光太短太短了,個人能做的太少太少,危機卻一直在周邊虎視耽耽。
這是為什麼大批40歲上下的朋友轉發朴樹唱哭的《送別》。人生過半,送走了親朋夥伴、送走了青春歲月,壯志未酬,危機已來。
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未雨綢繆,做好全方位準備
就像年少時候,父母總說不要談戀愛耽誤學習;成年後一看,不好好談戀愛的都耽誤了成家。
大學畢業後,父母和老闆又告訴你,要一心一意專註把工作做好才能成大器,等到裁員危機到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除了會本職工作什麼都不懂,而公司,除了N+1外不為你的未來買單。
那麼應該怎樣呢? 一是思想準備,二是財務準備,三是技能準備。
思想準備
永遠不要假設糟糕的事情不會輪到自己。
全球金融危機前夕,那麼多高智商人士聚集的投行也沒預料到厄運會一夜降臨;傳統紙媒以前也從沒想過突然之間被微博、微信搶了大半壁江山。
思想準備需要的是整個家庭的思想統一。
看中興的這個例子,歐某的百萬年收入,稅後剩下75萬左右,絕對值看起來還不錯,但與深圳的生活成本一比立即低頭。
他的百萬收入要供二個房(月供應該在2~3萬)、三代人(8人),太太全職在家,一年下來積蓄不了太多。
有人說賣掉一個房子,還掉所有貸款。但那樣至少有一方父母要回到老家,誰來照顧?70後的父母多數已在70上下,萬一生病,腿腳不便,兩地奔波,豈是一個愁字了得?不身處其中的人確實無法體會其中的滋味。
所以,思想準備應該來自全家老小。萬一家裡有人失業,生活能否繼續?
目前能夠社保能夠提供的失業救濟,可能連一個人都養不活不了,更不要說養活全家,如果有可能,盡量讓太太保持工作狀態,這也是一種風險共擔機制。
養娃不易,在生二胎的問題上,不要只想著未來能夠承歡膝下,還是要考慮經濟上與精力上是否準備充分。孩子一旦來到世上,不僅有海淘的假奶粉在等著,也有三色的幼兒園在等著,你以為社會化分工已經足夠精細,但它依然不能讓你通過花錢買到一份安心。
老人多照顧好自己,不要老跟媳婦女婿過意不去,別給他們本就忙亂的生活添麻煩。那個讓你們驕傲多年的孩子,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同時還要辛苦工作才能換來一點面上的風光,而現在的工作早已經不是鐵飯碗。
全家注意身體健康,特別是處於青壯年的核心 —— 夫妻倆。現在所謂的白領工作,拼到最後都是在拼體力,拼不動的時候最容易被公司做為裁員的首選;夫妻倆人中一旦因為健康問題倒下一個,家庭生活將急轉直下進入危機狀態。
財務準備
任何時候都不要只會一門心思的工作,一定要抽時間關心各種投資渠道,學習各種理財知識。一定要儘早建立自己的理財意識,按自己的資金能力設定合理的投資組合。
這一點和公司運作頗有相似之處:公司小的時候,全心全力抓業務,老闆也不例外;但公司越長越大,財務與資本的份量就越來越重了,沒有這一點,公司不安全。
先提醒,投資並不限於買房,從2006年到2016年十年間,除個別地區外,絕大多數地區投資買房獲得的回報率都很不錯,但這條規律不再適用於以後。
在經濟運行平穩時期,在高流動性的資產上,要保證三個月的生活支出所需金額。高流動性資產,包括銀行存款和能夠立即兌付的理財產品。
比如每月基本支出構成:
還貸:房貸8000 +車貸3000 = 11000
生活:6000
贍養老人:2000
每月基本支出總額1.9萬,高流動性資產應該在6萬左右
但如果出現了明顯的經濟下行或行業衰退,這部分資產應該覆蓋至少六個月的支出所需。
其他的投資應該做好長短期結合,多產品類型組合,不要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里。特別是高槓桿買房的人群,萬一出現市場的波動,對家庭的財務會產生致命影響。
投資千萬要避開高回報的理財陷阱,否則將是無盡的災難。高回報的陷井,不僅有回報18%、20%的金融產品,也有自以為無敵的炒股能力。
我身邊,一些投資準備做得好的70後,已經財務自由樂享人生了。
技能準備
說到技能準備,再強調一次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並不能做一次用一輩子,經濟技術發展的變化、個人成長速度的變化,都是在規劃時無法充分預料的。至少每隔五年,做一次深度的回顧,認真想一想未來的路還能走多遠,怎麼走?不要把未來完全寄託於公司的職級體系上,能夠主動做選擇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機會。
只有當你想清楚了要往哪裡走,才會清楚的知道應該做哪些技能或能力的補充。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收到一兩條求職的簡訊,都是若干年前的老同事發來的,其中有些我其實並不太熟,發簡訊的人通常都是四五十歲上下,與同齡人、和年輕人相比,都沒有技能上的優勢,倒是年齡上的劣勢很明顯。為什麼會這樣呢?
仔細看一下這強圖就會明白。
五種職業發展的曲線中,除了最順風順水的1號曲線,其它的都會在40-50歲之間開始下行。
而40歲之後就變得非常難找工作的,多數是在4號線上。他們完成了畢業到工作初始階段的經驗積累之後,不再有長進;等到40歲時他們的經驗能力與剛畢業的年輕人差別不大,但年輕人的旺盛精力他們卻不再有了,當然面臨淘汰。
30歲,是完成專業角色向管理角色轉換的重要階段,不是非要在30歲成為霸道總裁,但至少有能力帶一個任務小組。
做專業人員是憑一己之力完成產出,帶領團隊是憑團隊所有人的能量達成目標,獲得管理能力,是讓你在未來「體力」不再具備優勢的時候,可以藉助團隊的力量達成個人的職業價值。
30歲的這一轉換做好了,有可能進入1、2號曲線,如果沒有及時準備好,至少在35歲之前努力一把,爭取進入3號曲線,即後來居上。
此外,無論什麼行業,不要滿足於已有的知識結構,Keep hungry, keep foolish,主動獲取關於行業和職業的最近知識與動態(而不是只等公司的培訓),是讓你持續保持競爭優勢的基礎 —— 又有經驗,又有新意。
所以,從現在開始關注【職場行走】,踏好個人發展的每一步,擁有一個從容的中年和未來。
最後,願逝者安息,願他留下的家庭儘快走出困境。
他們都老了吧?
他們在哪裡呀?
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 。
—— 朴樹 《那些花兒》
———— 更多職場話題,幫你更快成長,盡在公眾號【職場行走】————
http://weixin.qq.com/r/p0hyajHEVmwprXUJ9x21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老闆要求員工必須掌握的10個excel函數公式,你會幾個?
※相信是一種能力
※為什麼你的努力不值錢
※職場新人第一次參加公司會議,要做哪些準備?
※放心吧,不改掉這個毛病,你的2018計劃一定完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