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生魚:淡水蝦虎魚
本文鏈接:中國原生魚:淡水蝦虎魚,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本文按《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鱸形目蝦虎魚亞目》的順序整理,資料來自:
- 中國動物志資料庫
- 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平台
- FishBase魚類資料庫
粘皮鯔蝦虎魚
Mugilogobius myxodermus (Herre, 193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202
又名黏皮蝦虎、黏皮櫛蝦虎、黏皮鯔蝦虎魚。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尾柄較長。頭頗大,稍寬,略大於眼徑。頭頗大,稍寬,頭部和鰓蓋部無任何感覺管孔。唇發達。舌遊離,前端近截形,不分叉。鰓孔中大,向前下方伸達前鰓蓋骨後緣下方。前鰓蓋骨和鰓蓋骨邊緣光滑。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有假鰓。鰓耙短小。體被弱櫛鱗,後部鱗較大,前部被圓鱗。第一背鰭起點向前至眼後,鰓蓋上部、胸鰭基部、胸部和腹部均被圓鱗。吻部和頰部無鱗。無側線。體背側具許多不規則灰黑色斑點。頭的頰部有暗紅色蟲狀紋及斑點,腹面自頦部向後有多條暗色弧形線紋和橫線紋。臀鰭灰褐色。胸鰭和腹鰭淺灰色。尾鰭灰色,有數行暗色點紋。 淡水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河溝和池塘中,數量少。分布於中國長江、區瓦江、九龍江和珠江等水系。為中國特有種。p499
奧氏擬蝦虎魚
Eugnathogobius siamensis (Fowler, 193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6857
又名伍氏擬髯蝦虎魚。體延長,前部粗壯,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腹緣淺弧形;尾柄較寬。頭中大,略平扁,頭寬幾乎等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凸。眼中大,眼背緣幾乎突出於頭背緣。眼間隔狹窄,略凹,約為眼徑的1/2。唇厚。舌遊離,前端平截或稍內凹。鰓孔中大,約與胸鰭基等高,鰓蓋上方及前鰓蓋骨後緣均無硬棘。峽部寬大,左、右鰓蓋膜不連,被峽部隔開,僅分別連於峽部。具假鰓。鰓耙短小,鈍突。項部、胸鰭基、胸部及腹部被圓鱗;自胸鰭基至尾鰭基被櫛鱗;鰓蓋部具3~4枚大圓鱗。第一背鰭起點至眼後方被圓鱗,前部鱗較大,眼後上方中間第一鱗最大。頰部無鱗。無側線。胸鰭淺色。雄魚臀鰭、腹鰭灰色;雌魚臀鰭、腹鰭淺色。尾鰭灰色,具6~7條褐色橫紋,尾鰭基部中央具1暗色長圓形斑點。棲息於淡水及咸、淡水河口底層。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分布於閩江、珠江水系。
大鱗鰭蝦虎魚
Gobiopterus macrolepis Cheng, 196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206
體延長,後部側扁;背緣稍隆起,腹緣較平直;尾柄細長。頭中大,稍側扁,頭寬大於體寬。吻較長,圓鈍,吻長約等於或稍大於眼徑。眼大,背側位,在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大於眼徑,圓凸。唇厚,上唇較為發達。舌甚寬,遊離,前端分叉。鰓孔大,側位,向前伸達頭部腹面。體被中大櫛鱗,頭部、項部及體的前部裸露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圓,其長大於眼後頭長,肌肉柄發達。腹鰭短小,後端尖形,不伸達胸鰭後端垂直線上,起點位於胸鰭基的下方,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與腹部遊離,不癒合。尾鰭後端圓形,略短於頭長。頭、體半透明,無色。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淡水河、溪及魚塘內。成熟個體很小。較罕見。無食用價值。體長20~30mm。數量極少,屬稀有種類。分布於廣東珠江三角洲,為中國特有種。p439
塔氏裸身蝦虎魚
Gymnogobius taranetzi (Pinchuk, 197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8342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略側扁;背緣、腹緣淺弧形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前部略平扁,頭部具2個感覺管孔。口中大,前位,斜裂。上、下頜等長或下頜稍突出。唇厚。舌遊離,前端分叉。頦部常具一皮質隆起,後緣有一橫溝,溝內有一對感覺乳突。體前部被小圓鱗,後部被中大櫛鱗,頭部、胸部及胸鰭基部裸露無鱗。無側線。胸鰭尖圓,下側位,上部無遊離絲狀鰭條。腹鰭橢圓形,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圓形。體呈淺綠褐色,腹部淺灰色,峽部淺褐色。體側具6個不規則的褐色斑點。第一背鰭具2~3縱行褐色斑點,第七棘後端具1卵圓形的黑斑;第二背鰭具6~8行黑褐色小斑點。臀鰭密具黑褐色小點,外緣黑褐色,基部淺色。胸鰭灰白色。腹鰭灰黑色,具一淺色細小邊緣。尾鰭灰白色。 為冷溫性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淡水、下遊河川中。攝食淡水底棲無脊椎動物。個體小,無食用價值。體長50~70mm。分布於黑龍江水系、圖們江琿春河水系、遼河、灤河水系。p451
無孔擬吻蝦虎魚
Pseudorhinogobius aporus Zhong & Wu, 199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512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無任何感覺管孔。吻圓鈍,頗長,吻長等於或稍大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狹窄,稍小於眼徑,內凹。唇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寬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部下方。前鰓蓋骨後緣及鰓蓋上方均無感覺管孔。峽部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體被中大弱櫛鱗,前部的鱗小,後部的鱗較大;體背部鱗片始於第一背鰭起點稍後方,體側鱗片始於胸鰭基部上方。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無背鰭前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膜蓋左、右側的鰭棘和鰭條相連處的鰭膜內凹,形成葉狀突出;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圓形吸盤。尾鰭圓形,短於頭長。體呈灰褐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淺,峽部灰色。背部有7~8條橫帶,向下僅伸達體側上部的1/4處;體側具7~8個不規則黑色斑塊。雄魚背鰭灰黑色,上半部色淺,兩背鰭均具數小黑點。臀鰭灰黑色,下半部色較深。胸鰭灰色,基部上部具1小黑斑。腹鰭及尾鰭均為灰黑色。尾鰭具6~7條灰黑色橫紋。 暖水性底棲小型淡水蝦虎魚類,喜棲息於水綿較多、石頭底質和水流較緩的水域中。在水底匍匐遊動,伺機掠食,攝食小魚、蝦、水生昆蟲、水生環節動物、浮遊動物和藻類等。分布於浙江省甌江上游的仙都小溪中。為中國特有種。p572
明潭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candidianus (Regan, 190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215
又名明潭吻鰕虎魚。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頰部凸出,中央具3縱行感覺乳突。吻短而圓鈍,吻長大於眼徑,雄魚的吻部明顯長於雌魚的。眼較小,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頗窄小,小於眼徑,稍內凹。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線下方。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體被中大弱櫛鱗,前部鱗小,後部鱗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胸部及腹部有極細小的圓鱗,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體呈黃褐色或深褐色,部分個體體側具不太明顯的斑塊,鱗片基部有暗淡橘色斑點。雄魚頰部及鰓蓋無斑點;雌魚通常不具斑點,但有少數個體在前鰓蓋骨後緣具不明顯斑點。吻部有紅色線紋,項部具數條橫向褐紋。背鰭棘皆呈紅褐色,鰭膜呈灰棕色,無斑點。尾鰭灰棕色,外緣黃色;胸鰭灰褐色。為台灣河川溪流中、上游地區的優勢小型魚類,大多成群棲息在潭區或懶區的岩石上。繁殖時期,成魚會有明顯的領域性。屬於肉食性魚類,以小魚、水生昆蟲及小蝦、蟹為食。分布於台灣東北部、北部及中部的溪流上游水域。為台灣省特有種。p574
昌江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changjiangensis Chen, Miller, Wu & Fang, 200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1849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吻圓鈍,較短,吻長等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狹窄,最窄處僅為眼徑的2/5,稍內凹。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體被中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裸露,僅在背鰭中央前方具數個小圓鱗,兩側的鱗片分布到鰓蓋骨的上緣。胸部、腹部前區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第一背鰭淺色,在第二鰭棘中部鰭膜上具一黑斑;第二背鰭淺白色,具3縱行深褐色小斑。臀鰭灰黑色,無任何斑紋。胸鰭基部具一直角形條紋。腹鰭吸盤為灰色。尾鰭白色,具5~6行垂直的黑色斑紋,尾鰭基具2個垂直黑斑。為淡水性小型底層魚類,喜生活於底質為沙地、礫石和貝殼等的湖岸、河溪中之淺灘區。分布於海南西部昌化江水系。為海南特有種。p576
波氏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 (Nichols, 192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226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吻圓鈍,頗長,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狹窄,其寬小於眼徑,稍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於吻部前方1/3處,接近於上唇;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方。口小,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上頜骨後端伸達或不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無犬齒,多行,排列稀疏,呈帶狀,外行齒稍擴大;下頜內行齒亦擴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前鰓蓋骨後緣有3個感覺管孔,鰓蓋上方具3個感覺管孔。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無小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一和第二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後緣距肛門上方有較大距離。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深凹,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體呈灰褐色,背部暗色,腹部淺色。體側具6~7條深褐色橫帶或斑塊。雌、雄魚第一背鰭第一與第二鰭棘間的鰭膜上具1藍黑色大斑點,有時雌魚的不明顯。各鰭灰褐色。有的個體兩背鰭和胸鰭的上緣均呈淡灰色。頭的腹面黑褐色。 為淡水性小型底層魚類,體長一般為20-30mm,喜生活於底質為沙地、礫石和貝殼等的湖岸、河溪中的淺灘區,伏卧水底,做間隙性緩游。也經常在水的中、上層逆水徊游。食性頗雜,攝食搖蚊幼蟲、白蝦、撓足類、絲狀藻、枝角類、魚卵等。一般體長30mm已達性成熟。在湖北,每當春雨來臨,山洪暴發,魚即成群而上,故稱為「春魚」。其數量之巨而形成魚汛。湖北梁子湖、陽新縣網湖每年在五月中、下旬至七月上旬為捕撈旺季,其後魚體漸長大,幼魚體長在25mm以上時,魚群開始分散潛居,以特化為圓盤狀的腹鰭吸附於石礫或貝殼之上,伺機覓食,此時魚汛結束。在雲南省,波氏吻蝦虎魚隨家魚苗由外省帶入,現已廣泛分布於雲南各湖泊。分布於遼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為中國特有種。p578
戴氏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davidi (Sauvage &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774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雄魚頰部頗凸出。吻圓鈍,頗長,吻長大於眼徑;雄魚吻部較雌魚更為突出。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寬闊,寬大於眼徑,稍內凹。唇略厚,頗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雄魚無背鰭前鱗,雌魚背鰭中央前方具3~4枚小鱗,眼後項部具1裸露區。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二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長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後緣幾乎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體呈淺棕色,腹部白色。體側隱具6~7個不規則黑斑。頭部眼睛附近具2條深黑色條紋:一條自眼前緣向前伸達吻端,與對側的形成U形紋;另一條黑色條紋很長,由眼下緣向下為1垂直伸向口角處的黑紋。頰部及鰓蓋部無斑紋。雄魚的鰓蓋膜邊緣為褐色。雄魚的第一背鰭第一至第三鰭棘的基部有1個黑斑,第二背鰭、臀鰭及尾鰭鰭膜無斑點,尾鰭基具一垂直條斑,胸鰭基部灰褐色,下方具1半月形淺色區。雌魚的第一、第二背鰭具3~5列小黑點,第一背鰭第三鰭棘的前方下半部具1個黑斑,尾鰭具6~8行垂直褐斑,基部具2個褐斑,胸鰭基部黑褐色,具1半月形淺色區。 為淡水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江、河、池、沼的底層。攝食底棲無脊椎動物。不常見,無食用價值。分布於浙江、福建各水系。為中國特有種。p580
細斑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delicatus Chen & Shao, 199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217
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寬大,圓鈍,前部稍平扁,背部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頰部凸出,中央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吻短而圓鈍,吻長大於眼徑,雄魚吻部較雌魚為長。眼較小,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的寬小於眼徑,稍內凹。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部下方。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體被中大弱櫛鱗,尤其以後半部鱗片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5~15枚背鰭前鱗,向前伸達或超過鰓蓋後緣上方,不達眼後方;胸部、腹部鱗片細小,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扁圓形。體呈褐色或黑褐色,體側上半部鱗片基部為黑褐色,各鱗外緣顏色較深。雌魚通常在體側中央鱗列處具一列深褐色點紋,延伸至尾鰭基部,成熟雌魚腹部為黃色。 為生活於河川溪流的中、上游的小型魚類,大多成群出現在岩礫或石縫中。成魚有護卵行為。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小蝦為食。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為瀕危物種。分布於台灣花蓮、台東的溪流中。為台灣省特有種。p582
溪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duospilus (Herre, 193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204
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稍平扁,頭寬等於或稍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凸出,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b,c,d )。吻短而圓鈍,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淺弧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其寬大於胸鰭基部寬。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10餘枚小鱗,向前僅伸達項部後半部的1/2或1/3處,胸部無鱗,腹部被小圓鱗。無側線。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二、第三鰭棘最長,其餘各鰭棘向後漸短,平放時,伸達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後部鰭條稍短,中部鰭條較長。腹鰭略短於胸鰭,長圓形,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體呈灰褐色,腹部淺色,體側有6個暗色斑塊,列成1縱行,最後面的斑塊在尾鰭基底中部;頭部在吻端經眼至鰓蓋後上方有1暗色縱紋;頰部有3條斜向後下方的暗色條紋,伸達前鰓蓋骨下方;頭部腹面鰓蓋膜密布淺色的小圓點,第一背鰭灰色,前部的第一至第三鰭棘的鰭膜上有1個大黑斑;第一背鰭、尾鰭、胸鰭、腹鰭呈灰黑色;胸鰭基部上、下方有2個小黑斑;臀鰭黑色,邊緣淺色。 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南方各淡水河川中。無食用價值。分布於珠江、閩江水系及海南各河溪。為中國特有種。p584
絲鰭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filamentosus (Wu, 193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229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凸出,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吻短而圓鈍,吻長稍大於眼徑。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前鰓蓋骨後緣有3個感覺管孔,鰓蓋上方具3個感覺管孔。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8~11枚背鰭前鱗,向前僅伸達項部的1/3處,不達眼後方;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後緣伸達或伸越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後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長。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體呈棕褐色,體側有6~7條暗色橫帶,頭部背面有網狀細紋,頰部常有伸向腹面的細條紋。雄魚第一背鰭第一至第三鰭棘間的鰭膜下方有1長圓形黑斑,邊緣淺色,雌魚無黑斑。第二背鰭有數行點狀條紋,有時不明顯。臀鰭灰黑色,邊緣淺色。胸鰭、腹鰭灰色。尾鰭具數行點狀條紋或呈灰黑色。 為淡水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江河支流及小溪中。不常見。無食用價值。分布於西江及北江的支流。為中國特有種。p586
台灣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formosanus Oshima, 191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332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頰部凸出,中央具3縱行感覺乳突。吻短而尖,吻長大於眼徑,約與下頜等長。眼較小,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唇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線下方。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被中大弱櫛鱗,後半部鱗片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9~14枚背鰭前鱗,向前僅伸達或超過鰓蓋後緣上方,前項部無鱗。胸部及腹部具小圓鱗,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長。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體呈黃褐色,被有6~7個垂直深褐色橫斑,其寬度大於其間隔區。雄魚體側鱗片中央有藍色光澤;雌魚在生殖季節時,腹部呈現明亮藍色。吻部及頰部被有紅色或橘紅色放射狀蠕蟲形線紋,眼前方有3條斜向吻端及上頜的紅色線紋,而雄魚頰部則具有亮藍色光澤。胸鰭基部上方具1紅棕色斑點,靠基部前面區域有3~4條棕色橫線;腹鰭白色或透明。 為溪流中的小型魚類。分布於台灣北部的溪流中。為台灣省特有種。p587
福島吻蝦虎魚
Ctenogobius fukushimai (Mori, 1934)
http://fishbase.org/summary/59378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凸出,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吻短而圓鈍,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緣無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唇略厚,頗發達。舌遊離,前端淺弧形。鰓孔中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前鰓蓋骨後緣有3個感覺管孔,鰓蓋上方具3個感覺管孔。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一般無背鰭前鱗,或者具4枚小鱗,項部被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長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體呈淺棕色,背部色深,腹部呈白色,項背部有雲紋狀黑色條紋。臀鰭淺灰色,邊緣色較深。腹鰭灰色;尾鰭有3~4條灰黑色弧形條紋。眼前下方有3條灰黑色斜線。為淡水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江、河、小溪的底層。不常見,無食用價值。分布於遼寧(大凌河水系)、河北(灤河水系)、上海(長江水系)。為中國特有種。p589
頰紋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genanematus Zhong & Tzeng, 199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9342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凸出。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部下方。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體被中大弱櫛鱗,前部鱗小,後部鱗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裸露無鱗。背鰭中央前方無背鰭前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後緣可伸達第二背鰭起點下方。腹鰭短於胸鰭,僅為胸鰭長的1/2,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圓截形,短於頭長。頭、體呈棕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淺。峽部淺色。體側具5~6個不規則黑棕色斑塊,最後面的斑塊位於尾鰭基部,呈「<」狀。體側下半部每一枚鱗片中央具1橢圓形或不規則的橘紅色斑點,後緣灰黑色,形成一明顯邊緣。胸鰭淺色,基部中央具1個小黑斑,近黑斑後方具1橘紅色半月形斑條。腹鰭淺色。尾鰭深灰色,具5~6行由黑褐色小點組成的橫紋,並具淺色邊緣。為淡水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江、河、小溪的底層。無食用價值。分布於浙江。為中國特有種。p591
大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gigas Aonuma & Chen, 199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074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頰部凸出,中央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吻短而尖突,吻長大於眼徑,雄魚吻部較雌魚為長。眼較小,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線下方稍後處。體被中大弱櫛鱗,前部鱗小,後部鱗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胸鰭基部及前項部無鱗,但有的個體鱗窪延伸到鰓蓋後緣垂線上方附近。胸部、腹部鱗片細小。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體呈黃棕色,具6~7條黑褐色垂直橫帶;體側鱗片基部淡黃色,腹部和胸部較白;雌魚在生殖季時腹部為青色,鰓蓋及頰部有許多紅色或紅褐色斑點,項部有數個紅褐色縱紋,眼下方具有2對紅紋。臀鰭黃綠色,胸鰭黃綠色,略帶透明,基部有3條褐色弧形線,其上方有1黑褐色斑點;腹鰭白色略帶透明。為溪流中的中小型溯河徊游魚類,仔魚孵化後,漂流至河口或沿岸海域,成長至20mm後再由河口上溯至溪流中棲息。肉食性魚類,喜攝食小魚、水生昆蟲及底棲無脊椎動物。是台灣產吻蝦虎魚中體型最大者。分布於台灣宜蘭南部、花蓮、台東各地區的溪流中。為台灣省特有種。p592
子陵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97)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5825
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稍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吻圓鈍,頗長,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鰓孔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體被中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11~13枚背鰭前鱗,向前伸達眼間隔的後方,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腹部具小圓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長圓形,膜蓋發達,邊緣深凹,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體呈黃褐色,體側有6~7個寬而不規則的黑色橫斑,有時不明顯。頭部在眼前方有數條(5條)黑褐色蠕蟲狀條紋,頰部及鰓蓋有5條斜向前下方的暗色細條紋。臀鰭、腹鰭和胸鰭黃色,胸鰭基底上端具1黑斑點。背鰭和尾鰭黃色或橘紅色,具多條暗色點紋。為肉食性魚類,在池塘中會大量吞食魚苗,成為有害的小雜魚。分布於除西北地區以外的各大江河水系,海南及台灣均有分布。 原屬於河、海洄遊魚類,但亦可生活於水庫以上的溪流及湖泊、野塘之中,適應成陸封性族群。幼魚具浮游期。為淡水小型魚類,棲息於江、河中下游、湖泊、水庫及池沼的沿岸淺灘,或者在小溝的石礫間,有時也棲息於河口。喜在池、溪水清澈之湖、潭中生活,常散居於石縫或在石下挖穴。領域性強,會主動攻擊入侵的魚族。常在水底匍匐遊動,伺機掠食,攝食小魚、蝦、水生昆蟲、水生環節動物、浮遊動物和藻類等,有同類殘食現象。在錢塘江,每年春汛之際,水溫22~28℃, 10~25mm幼魚成群溯水而上,推測是一種索餌活動。初期個體嫩小,淡黃色,大小均勻;後期個體大,體色較暗黑,大小不等。p594
恆春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henchuenensis Chen & Shao, 199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218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頰部凸出,中央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吻短而尖突,吻長大於眼徑,雄魚吻部略長於雌魚。眼較小,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線下方稍後處。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體被中大弱櫛鱗,後半部鱗片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12~16枚背鰭前鱗,前項部無鱗,中央鱗列超過鰓蓋後緣垂線,約達鰓蓋中線上方附近,不達眼後方;胸部、腹部鱗片較細小,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下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體呈黃棕色或褐色,體側各鱗的基部有1個深色斑,雄魚多呈紅褐色,雌魚暗褐色。體側中央有1列深色點紋延伸到尾鰭基部,腹側斑點色澤較淡。腹部黃色,頰部及鰓蓋散布著約30個紅色斑點,雄魚色澤較為鮮明。尾鰭淡棕色,具4~5列垂直排列斑點,雄魚為紅色,雌魚則為灰黑色;尾鰭外緣橘紅色,雌魚尾鰭基部有兩個褐色斑點。胸鰭基部上方有1個黑褐色斑,下面有1列新月形紅褐色線紋;腹鰭灰白略透明。為溪流的底棲小型魚類。成魚有護卵習性。肉食性,以小魚、水生昆蟲等為食。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分布於台灣南部的楓港溪以及四重溪。為台灣省特有種。p599
紅河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honghensis Chen, Yang & Chen, 199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9345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弧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體被中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第一背鰭起點中央正前方無背鰭前鱗,或者具1~4小圓鱗;兩側具小鱗,向前伸達鰓蓋骨上緣。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黃色或深棕色,體側無深褐色寬橫紋或大斑塊,具8~9行水平狀、大於瞳孔的褐色圓斑。頰部及鰓蓋部黃色,雄魚鰓蓋膜密具65~70個褐色圓斑。雌魚無圓斑。腹部黃色或淺色。項部具許多不規則的細小斑點。臀鰭淺色或灰色,雄魚具暗色邊緣。胸鰭淺色,基部具數個不規則黑色斑點。雄魚腹鰭灰色,雌魚淺白色。尾鰭淺色或灰色,具6~7列垂直暗斑或暗色橫帶。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喜棲息於淡水河川的上游。無食用價值。分布於中國雲南和越南北部。p601
蘭嶼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lanyuensis Chen, Miller & Fang, 199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599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稍平扁,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長,其長小於體高。頭大,圓鈍,亞圓筒形,前部寬而稍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下緣近中部處。體被小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前鱗區具13~17枚鱗片,其前緣鱗片排列呈三叉形;眼後的背鰭前區裸露無鱗。腹部具小圓鱗,胸部在腹鰭起點前方處亦具小圓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第三鰭條端部遊離。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亮褐色。體側具8條灰褐色垂直寬條紋,體背具8個黑褐色斑塊。頰部和鰓蓋骨部無蠕蟲形紅褐紋。腹部淺色或微藍。頰部和鰓蓋具許多橘色小點(雄魚)或褐色小點(雌魚);頰部和鰓蓋的上部還具2~3條褐色平行的縱紋。臀鰭淺黃色,雌魚的臀鰭中部具一條黑褐色縱帶。胸鰭淺白色,基部具2條深色垂直條紋。腹鰭淺色,無斑塊及條紋。尾鰭基具1三角形黑褐色大斑。為河、溪小型底層魚類。無食用價值。種群數量小,分布區狹窄。分布於台灣蘭嶼島。為台灣省特有種。p603
李氏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leavelli (Herre, 193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211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間隔狹窄。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口閉時,上頜稍突出於下頜之前。舌遊離,前端圓弧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7~12枚背鰭前鱗,向前僅伸達項部的1/3處,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胸鰭寬大,長圓形,下側位,鰭長約等於吻後頭長,後緣幾乎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淺灰色,體側隱具3~5個暗灰色斑塊,每一枚鱗片的後緣呈橘黃色(雌魚)或褐黃色(雄魚);頭部具橘黃色點紋,眼前至吻背前端具1~2橘色斜紋(雌魚)或具暗褐黃色細縱帶(雄魚),鰓蓋膜上具平行橘色細紋。背鰭灰黃色,第二背鰭具5條暗色縱紋。臀鰭淺色,中部有1淺黃色縱帶,縱帶外緣稍黑,鰭的邊緣白色。胸鰭暗灰色,基部有2行橘色橫紋。腹鰭淺黃色。尾鰭基有1橘色寬橫紋,尾鰭上有7條暗色橫帶。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喜棲息於淡水河川中。無食用價值。分布於錢塘江以南各水系及海南各河溪。為中國特有種。p604
雀斑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lentiginis (Wu & Zheng, 198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776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雄魚)或稍側扁(雌魚),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無感覺管及感覺管孔。口小,前位,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後端伸達或幾乎不伸達眼前緣下方。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前處。前鰓蓋骨後緣及鰓蓋上方均無感覺管孔。體被中大薄圓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無背鰭前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雄魚頭、體呈深灰色,雌魚呈淺棕色。體側具稍不規則的黑色斑塊數個,腹側有時散具數個小黑點,或者體側隱具數個黑色斑塊。體側每一鱗片邊緣淺色,不形成網格狀紋。頰部和鰓蓋具10餘個小黑點。頭部腹面鰓蓋膜處密具白色小圓點。雄魚腹鰭灰黑色,其餘各鰭深灰色,其第一背鰭第一與第二鰭棘間的鰭膜上具1個黑斑,第二背鰭無斑點或條紋;雌魚腹鰭淺色,其餘各鰭淺棕色,第一背鰭第一與第二鰭棘間的鰭膜上亦隱具1個黑斑,第二背鰭具數行黑色斑紋。為河、溪小型底層魚類。無食用價值。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分布於浙江靈江、飛雲江及鰲江各水系。為中國特有種。p606
林氏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lindbergi Berg, 1933
http://fishbase.org/summary/60231
又名真吻蝦虎魚。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稍尖突,前部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稍大於頭高。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無背鰭前鱗,項部無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約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膜蓋發達,邊緣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淺棕色,背部色深,腹部乳白色,體側具8~9個深色不規則斑塊。項背部具多條雲狀紋。第一背鰭各鰭棘間的鰭膜灰色,尤以第一至第二鰭棘間的鰭膜呈深灰黑色,第一鰭棘的基部起點處有時有1個黑色小點;第二背鰭隱具2行由點列組成的淺色縱紋;尾鰭具3條弧形條紋;臀鰭和腹鰭淺灰色;胸鰭基部上方有1個灰黑色圓斑,沿胸鰭基有1條灰色橫紋,呈弧形。眼前下方隱具3條褐色斜紋。為河、溪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江河岸邊和通流的泡沼中,喜有微流的水域,在含氧量較高的止水泡沼中可以繁殖、生長,其生活水域在石礫底層。以撓足類和枝角類為食。6月產卵,卵產在石礫和砂上,卵橢圓形,卵粒小。雄魚有護卵發育孵化的習性。分布於松花江、綏芬河、中俄界河黑龍江等水系的支流和湖泊中。p609
陵水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linshuiensis Chen, Miller, Wu & Fang, 200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1850
體較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稍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唇略厚,發達,下唇突出。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體被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的背鰭前鱗為圓鱗,腹部在肛門前方具小鱗。胸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乳白色,體側無明顯黑色橫斑,但具2縱行紅色小斑。頰部和鰓蓋骨乳白色,但具2縱行紅點;雄魚鰓蓋膜具16~22個橘色小斑。項部具不明顯暗灰色斑塊。吻背自眼前方至吻端具「U」形黑紋。眼下具1個方形暗灰色大斑。第一背鰭淺色,邊緣橘色,第二鰭棘前方的鰭膜上具一黑斑,黑斑向後有一條暗色條紋;第二背鰭淺色,具3行褐斑。臀鰭品紅色,邊緣具暗灰色(雄魚)條紋或灰白色帶紋(雌魚)。胸鰭暗灰色或淺色,基部具2個小黑斑。腹部白色,腹鰭淺色。尾鰭淺灰色,具2~3行垂直褐色點紋。為生活于海南河溪中的小型底層魚類。不常見。分布於海南。為海南特有種。p610
劉氏吻蝦虎魚
又名四川吻蝦虎魚。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及項部無鱗。無背鰭前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裸露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淺褐色,體背側色深,腹側淺色。體側有8~11條黑褐色橫帶(或大橫斑),背側的第一背鰭基部下方及項部有許多深灰色蟲狀紋或雲紋,中間雜有許多較大淺色圓斑。第一背鰭第一至第四鰭棘間的鰭膜上有1大黑斑。背鰭、尾鰭和臀鰭為灰黑色或淺灰黑色,邊緣灰白色或白色。尾鰭有時有5~6深色垂直橫紋。胸鰭、腹鰭灰白色。為淡水小型底層魚類,喜棲息於江、河的中游。不常見。分布於四川、湖北等長江干支流。為中國特有種。p612
斑帶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maculafasciatus Chen & Shao, 199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219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頰部凸出,中央具縱行感覺乳突。吻短而圓鈍,吻長大於眼徑。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線下方。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體被中大弱櫛鱗,後半部鱗片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均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8~12枚背鰭前鱗,向前可達到或超過鰓蓋後緣上方,不達眼後方;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長。體呈淡棕色或米黃色,體側則有6~7條褐色橫帶,成熟雌魚腹部為黃色。體側鱗片基部具黃色或鮮明的橘紅色斑點,前鰓蓋後緣及下緣排列較細密;項部有數條褐色縱紋,背側有不規則深褐色網紋,眼前及前下方各有1條紅褐色斜紋伸到吻端及上頜中部上方。背鰭透明,略帶淺黃色,第一背鰭棘淡棕色,上緣鰭膜黃色,第一至第三鰭棘的鰭膜間通常有藍黑色亮斑;第二背鰭淡棕色,具5~7列褐色水平方向的點紋;尾鰭淡黃色,有8~12列褐色或黑褐色垂直點紋,基部有深褐色「<」形紋,雄魚尾基上方有1橘黃色圓斑。臀鰭為黃色或黃綠色,外緣有褐色邊,最外緣則透明無色;胸鰭淡黃色,基部有2列橘紅色不規則斑點;腹鰭透明或灰白色。 為溪流中的小型魚類,典型的河、海洄遊魚類,底棲性。仔魚具浮游期。本種游泳力強,常棲息於各河川幹流及支流低海拔的溪段,生活於急流、潭頭等水域。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魚類及蝦類為食。目前已成難得一見的稀有魚種,有滅種危機,屬於稀有種類。分布於台灣的曾文溪及高屏溪水系。為台灣省特有種。p614
密點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multimaculatus (Wu & Zheng, 198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219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雄魚頭稍尖;雌魚頭略高,前部圓鈍),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間隔狹窄,寬大於眼徑,稍內凹。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前處。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無背鰭前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形,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棕褐色,頭部略深。頭及體側具許多小黑斑點,頭部、體前部及胸鰭基底的黑斑細小、密集;體後部黑斑較大,位於每枚鱗片的基部,成規則排列腹面淺色,無小黑斑。背鰭和尾鰭灰色,第一背鰭第一與第四鰭棘間的鰭膜上具黑色斑塊,第二背鰭及尾鰭有時具數行黑色斑紋。臀鰭灰黑色,邊緣灰白色。胸鰭淺灰色。雄魚腹鰭灰黑色,雌魚腹鰭灰白色。為中國東南部河、溪底層的小型魚類。個體小,體長40~60mm。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分布於浙江。為中國特有種。p616
名古屋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nagoyae Jordan & Seale, 190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331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間隔狹窄,寬小於眼徑,稍內凹。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9~12枚背鰭前鱗,鱗片向前僅伸達項部的1/3處,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膜蓋發達,邊緣顯著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液浸標本的頭、體呈淺棕色,背部色深,腹部淺色,體側具6~7個不規則灰黑色橫斑,最後面的橫斑位於尾鰭基,呈「<」狀淺弧形。頰部及鰓蓋上具許多輻射狀蠕蟲形紅褐色條紋。眼前下方的吻部具4條伸向上頜的斜紋。第一背鰭和臀鰭呈灰褐色;第二背鰭有4條灰黑色縱紋;尾鰭具6~8條灰黑色弧形橫紋;胸鰭基部上方有1個黑斑,其後沿胸鰭基有3條弧形橫紋;腹鰭灰色。為江、河底層小型魚類,喜棲息於中、小河川水清流緩、底質為石礫處。雜食性,攝食小型水生昆蟲及附著性藻類。分布於中國東北部地區的圖們江、遼河、鴨綠江、黑龍江等水系。p617
南渡江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nandujiangensis Chen, Miller, Wu & Fang, 200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1851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長,其長等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雄魚)或稍側扁(雌魚),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下緣近中部處。體被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前鱗區的後部具圓鱗,背鰭前鱗區的前緣呈三叉形。腹部在肛門前方至腹鰭後緣具圓鱗,腹鰭前區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乳黃色,體側無深色橫帶和斑塊,雄魚體側每一枚鱗袋邊緣呈橘褐色,腹部呈淺黃色或白色。頰部及鰓蓋部乳黃色。頰部具1條斜紋,鰓蓋膜具5~7條暗紅色條紋。項部具若干個褐色斑塊。吻背自眼前方至吻端具「U」形黑紋。雄魚腹鰭暗黑色,雌魚腹鰭淺灰色。第二背鰭灰白色,具6~8縱行紅褐色小點。尾鰭淺灰色,具6~8條垂直褐色條紋,尾鰭基部具黑斑。臀鰭淺色,雄魚具3縱行紅褐色小點,雌魚無縱行小點。胸鰭淺色或暗灰色,基部具一暗褐色圓斑。腹鰭暗灰色。為河、溪小型底層魚類。分布於海南南渡江水系。為海南特有種。p619
南台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nantaiensis Aonuma & Chen, 1996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27072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間隔窄小,其寬小於眼徑,稍內凹。唇略厚,發達,上唇突出於下唇之前。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向頭部腹面延伸,伸達鰓蓋骨後緣下方。體被中大弱櫛鱗,後半部鱗片較大,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13~17枚背鰭前鱗,向前僅伸達鰓蓋骨後緣垂線上方,前項部無鱗。胸部及腹部具小圓鱗,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几乎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長。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體呈灰褐色或淡褐色,體側各鱗基部有較深色斑點,背側具棕斑,體側中央有1縱列寬大而不規則的褐斑,尾鰭基部具1褐色垂直條紋。成熟雌魚腹部呈藍色;頰部及鰓蓋具有許多橘紅色或橙色斑點,雄魚色斑較為鮮明。項部具數列深褐色縱紋,眼下方各有1條紅色斜紋,延伸到吻端及上頜中部上方。背鰭呈灰白色或灰棕色,尾鰭灰白略透明,中央部分略有淡藍色光澤,最外緣呈黃色。臀鰭灰棕色,外緣黃色或透明;胸鰭淡棕色,基部上方具1個黑褐色斑點,前方有2~3列紅棕色垂直弧形紋;腹鰭灰白略透明。各鰭膜均無斑點。 為溪流的底棲小型魚類,可能屬於陸封型或非必要降海型的魚類。仔魚浮游期較短。喜棲息於潭區淺於2m的水域或懶區中。肉食性,以小型魚、蝦類、水生昆蟲、有機碎屑為食。分布於中國台灣的曾文溪、高屏溪等水系。為台灣省特有種。p621
小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parvus (Luo, 198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232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間隔狹窄,其寬小於眼徑,稍內凹。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1~4枚背鰭前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稍大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淺棕色,體側常有不明顯的暗斑。雄魚背鰭、臀鰭、尾鰭灰黑色;第一背鰭無暗斑,邊緣淺色。雌魚的背鰭、尾鰭具數行暗色點紋。腹鰭淺灰色。為生活於中國南部河、溪中的小型底層魚類。不常見。無食用價值。體長30~50mm。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分布於廣西。為中國特有種。p623
短吻紅斑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 Lee & Chang, 199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214
又名短吻褐斑吻蝦虎。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間隔較小,稍小於眼徑,稍內凹。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中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寬,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中線下方。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8~11枚背鰭前鱗,鱗區向前僅伸達項部的1/3處,不達眼後方;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橢圓形,下側位,鰭長几乎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伸達或伸越第二背鰭起點。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等於腹鰭長。體呈黃棕色或褐色,身上密布許多紅色或紅褐色細小斑點,吻部、頰部及鰓蓋上皆有許多紅色或橘紅色斑點;兩眼前方無「U」形條紋,眼前及眼下各有1條細窄紅紋,延伸到吻端及上頜中央上方。第一背鰭第一到第三鰭棘之間下半部的鰭膜處有1個黑藍色亮斑,各鰭膜有散列的紅色斑點;第二背鰭有3~5列紅色或橘紅色斑點,雄魚第二背鰭外緣呈白色;尾鰭有4~7列散開的紅色或紅褐色斑點;臀鰭橘黃色,較外緣為黑色,最外緣則呈白色或透明無色;胸鰭基部有2~3列垂直排列的紅色或橘紅色斑點。為溪流中、上游的小型底棲魚類,為吻蝦虎魚中典型的陸封種,可歸於初級淡水魚。仔魚完全無浮游期,與日本產的河川吻蝦虎魚 R. flumineus的生活史形態相類似,常棲息於小支流里的緩流區、邊緣水等環境中,不喜好活動。肉食性,以水生昆蟲為食。分布於台灣北部、中部、南部的溪流中、上游區域,亦即中央山脈以西的濁水溪以及以北的溪流水系中。為台灣省特有種。p624
神農吻蝦虎魚
Ctenogobius shennongensis Yang & Xie, 198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9359
體延長,粗壯,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低,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眼間隔狹窄,寬等於眼徑,稍內凹。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度,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基本無鱗,僅在背鰭中央前方具4~5枚背鰭前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眼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頭、體呈翠綠色,體側有6~7條較寬的黑色斑條,橫跨背部。雄魚第一背鰭前部有1個大而明顯的熒光藍色斑點;雌魚無此斑點。各鰭均具黑色斑點組成的條紋;胸鰭基部有1條黑色橫紋,雄魚胸鰭和腹鰭呈灰黑色,雌魚的為灰白色。尾鰭基有1個深褐色半月形斑。為溫水性小型底層魚類,喜生活於急流淺灘處,以特化為圓盤狀的腹鰭吸附於礫石上,使其不至於被急流沖走,平時常潛伏於礫石縫隙間,遊動距離不超過1m,活動敏捷,不易捕捉。無食用價值。分布於中國中部及東南部河、溪中。為中國特有種。p626
四川吻蝦虎魚
Ctenogobius szechuanensis (Liu, 1940)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225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無感覺管及感覺管孔。唇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稍小,其寬稍大於胸鰭基部的寬,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前鰓蓋骨後緣及鰓蓋上方均無感覺管孔。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無背鰭前鱗,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後緣幾乎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平直或微凹,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體呈灰褐色或淺褐色,腹部黃白色,體側每一枚鱗片邊緣棕褐色,形成網格狀紋,中央無縱帶,有時體側具數個小黑斑。頭部黑褐色,頰部和鰓蓋無小黑點。背鰭、臀鰭、胸鰭和腹鰭均呈灰褐色;第一背鰭無縱紋,第一至第二鰭棘之間的鰭膜上無黑斑,但有時有1條深色的長條紋;第二背鰭有數列深褐色小斑點;胸鰭基部上方有時隱具一個黑斑。尾鰭具6~7條深色橫紋,上、下葉近邊緣區深棕色,中部灰白色。為暖溫性小型底層魚類,常棲息於流水的溪、河中,多在亂石、卵石間活動。肉食性魚類,以小魚、水生昆蟲及小蝦、蟹為食。分布於四川眠江水系。為中國特有種。p628
萬泉河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wangchuangensis Chen, Miller, Wu & Fang, 2002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61852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長,其長等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雄魚)或稍側扁(雌魚),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間隔頗狹窄,為眼徑的1/3,稍內凹。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下緣近中部處。體被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前鱗區的後部具小圓鱗,背鰭前鱗區的前緣呈三叉形。腹部中央鱗區具小圓鱗,但不延伸至腹鰭後緣。腹鰭前區及胸鰭基部均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其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淺色,體側具7~8條長方形黑灰色的寬橫帶,背側由項部至尾柄部具5個灰色斑塊。體側每一鱗袋無暗色邊緣,腹部淺色或亮黃色。頰部及鰓蓋中部無灰色條紋。頰部下緣具2個卵圓形、黑色圓斑。鰓蓋膜暗灰色,具8~13個橘紅色小圓斑。項部無明顯斑紋。臀鰭橙色,雄魚具1縱行紅褐色小點,雌魚淺色,邊緣呈灰色。胸鰭淺色或暗灰色,基部具一黑褐色圓斑。雄魚腹鰭暗黑色,雌魚腹鰭淺灰色。尾鰭灰黑色,雄魚的尾鰭無暗褐色小斑,雌魚的尾鰭具4列垂直灰黑色圓點。為河、溪小型底層魚類。無食用價值。分布於海南萬泉河水系。為海南特有種。p630
仙水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xianshuiensis Chen, Wu & Shao, 199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315
體頗延長,前部亞圓筒形,稍平扁,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長,其長等於體高。頭大,圓鈍,亞圓筒形,前部寬而稍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緣無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下緣近中部處。體被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胸鰭和腹鰭前部區域裸露。背鰭前鱗區和腹部具小圓鱗,背鰭前鱗區的前緣呈三叉形。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呈亮褐色,活時為金黃色。體側具6~7個方形暗灰色的寬斑塊,背側亦具6~7個大圓亮斑;體側無灰褐色垂直寬條紋。體側每一鱗袋後緣暗褐色。頰部和鰓蓋骨部無蠕蟲形紅褐紋。頭部眼睛附近具2條深黑色條紋。雄魚臀鰭橘色,具亮黃色小圓點,近邊緣處具黑色條紋;雌魚的為亮黃色或白色。胸鰭基部黃色,密具珠色小圓斑。尾鰭基具水平狀短黑紋,尾鰭透明,具4~6行由褐色圓點組成的垂直條紋。為河、溪小型底層魚類。無食用價值。分布於福建木蘭溪水系。為中國特有種。p631
瑤山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yaoshanensis (Luo, 198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224
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背部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等於或稍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凸出,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雄魚吻短而圓鈍,雌魚稍尖,吻長稍大於眼徑。眼間隔稍寬,小於眼徑,微內凹。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約等長。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或稍後。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近圓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10~12枚背鰭前鱗,向前僅伸達項部的4/5處,兩眼間隔後方有一小片裸露區。胸部及腹部被小圓鱗;胸鰭基部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約等於吻後頭長,後緣幾乎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短於胸鰭,圓盤狀,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頭、體呈棕褐色。體側有5~6個暗斑,跨越背部。頭部在眼前下緣有2條斜帶:一條自眼前緣至上唇;另一條自眼前緣至口角,頰部常具褐色小點。各鰭呈灰黑色,雄魚的背鰭、臀鰭、尾鰭邊緣為淺灰色,第一背鰭第一至第二鰭棘之間的鰭膜上有1個小黑點。雄魚第二背鰭、尾鰭具點狀條紋數行,臀鰭淺灰色,腹鰭灰黑色。生活於南部山區河、溪中游的小型底層魚類。不常見,無食用價值。分布於廣西大瑤山、金秀等河、溪中。為中國特有種。p633
寬頻裂身蝦虎魚
Schismatogobius ampluvinculus Chen, Shao & Fang, 1995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27076
體頗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和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長,大於體高的1/2。頭中大,前部略平寬。頭寬大於頭高,背部稍隆起。頭部具3個感覺管孔。頰部圓凸,稍隆起,散具若干個感覺乳突。眼中大,上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全身皆裸露,無鱗。無側線。胸鰭寬大,長圓形,中側位,雄魚的胸鰭末端幾乎可達肛門上方。腹鰭小,略短於胸鰭,長圓形,基底長小於腹鰭全長的一半,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大型吸盤。尾鰭長,等於頭長。體呈乳黃色,腹面乳白色,體側具有2條寬大黑色橫帶:第一條位於第一背鰭基下方;第二條位於第二背鰭基下方。尾鰭基部具一黑斑。體側橫帶間隔區上半部,具許多褐色網紋。口內部橙紅色。頭部側面有大型黑斑,頭項背部至背鰭起點前具褐色網紋。各鰭灰白而透明,第一背鰭近基部具1條黑色線紋;第二背鰭具2~3列黑色細點。尾鰭具有2個橢圓形白色斑塊。臀鰭灰白。胸鰭上半部具1個大型黑縱斑,斑點寬度達鰭的1/2。為暖水性小型魚類,喜棲息於河水清澈小溪流的礫石棲地中。不好遊動,常與周圍的石礫形成極佳的保護性。肉食性魚類,以小型水生昆蟲為食。體長30~40mm。數量極少。分布於台灣。p636
羅氏裂身蝦虎魚
Schismatogobius roxasi Herre, 193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3652
體頗延長,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和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大於體高的1/2。頭中大,前部稍平扁,頭寬大於頭高,背部稍隆起。眼間隔狹窄,稍內凹,小於眼徑。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分叉為2葉。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全身皆裸露,無鱗。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長圓形,基底長小於腹鰭全長的一半,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等於頭長。體呈乳黃色,腹面乳白色,體側無寬闊黑橫帶,但其上半部隱具4個黑色細斑塊:第一個斑塊位於第一背鰭基下方;第二、三個斑塊位於第二背鰭基部下方;第四個斑塊位於尾鰭基部上方。斑塊的間隔區具褐色網紋。體側下半部具有許多不規則黑色縱斑。各鰭淺黃而透明,第一背鰭前部具1個黑斑;第二背鰭具2~3列黑色細點。尾鰭隱具2個橢圓形白色斑塊。臀鰭灰白。胸鰭無大型黑斑,具3~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線紋。為暖水性小型魚類,喜棲息於清澈小溪流之礫石棲地中。不好遊動,但對溶氧量的需求較高,多生活於淺懶區。屬於肉食性魚類,以小型水生昆蟲為食。體長30~40mm,大者可達60mm。分布於台灣。p637
條紋狹蝦虎魚
Stenogobius genivittatus (Valenciennes, 1837)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9997
體延長,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高。頭中大,短而高,側扁,背部稍隆起,頭高大於頭寬。頰部凸出。頰部具2縱行感覺乳突線。吻圓鈍,較短,前端寬,向前突出於上頜的稍前方,背部隆起,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口中大,亞前位,稍斜裂,上、下頜幾乎相等,不突出。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唇薄,發達。舌稍遊離,前端圓截形,小部分遊離,大部分附於口底。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胸鰭基部下方稍後處。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及鰓蓋部均無鱗。眼後項部被小圓鱗,胸部及腹部被小圓鱗;項部的圓鱗向前不延伸至眼後方,在眼後方有一裸露區。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位於胸鰭基部稍後下方,其基底長小於腹鰭全長的一半,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向後不伸達肛門。頭、體呈淺棕色,背部色深,腹部淺色。體側每一枚鱗片邊緣呈灰黑色,體側中央有1條波狀(斷續的)縱帶,另有13~14條長短參差的黑色細橫條紋。眼中部下方有1條黑色斜橫帶,向後經過頰部斜向前鰓蓋骨的後下緣。尾鰭上部無點、列形成的條紋。背鰭和臀鰭各具3~4條由點、列構成的條紋。為熱帶、亞熱帶河溪生活的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河川中、下游的淡水緩流區域,或者是水質較清澈的河口咸、淡水交界水域。不常遊動,遊動時姿態優雅。雜食性,喜好以水生昆蟲、小型甲殼類及有機碎屑為食。數量少,無食用價值。分布於台灣的淡水河、溪中。p639
眼帶狹蝦虎魚
Stenogobius ophthalmoporus (Bleeker, 185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5114
體延長,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高。頭中大,短而高,側扁,背部稍隆起,頭高大於頭寬。頰部凸出。頰部具2縱行感覺乳突線。吻圓鈍,較短,前端寬,向前突出於上頜的稍前方,背緣隆起,吻長等於或稍大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唇薄,發達。舌稍遊離,前端圓截形,小部分遊離,大部分附於口底。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胸鰭基部下方稍後處。體及鰓蓋部被中大弱櫛鱗,頭的項部及頰部被圓鱗。背鰭前方具鱗,無裸露區。胸部及腹部被小圓鱗;項部的圓鱗向前延伸至眼後方。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位於胸鰭基部稍後下方,其基底長小於腹鰭全長的一半,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向後伸達肛門。頭、體呈淺棕色,背部色深,腹部淺色。體側具7~9條灰色橫帶,有時橫帶不顯著,呈雲狀斑塊。眼中部下方具1灰黑色橫帶,向下伸達口角,有時橫帶不明顯。第一、第二背鰭各具3~4條黑色縱紋,尾鰭上部具數行由點、列形成的條紋。胸鰭上方的基部具1個長形黑斑,其餘各鰭灰黑色。為熱帶、亞熱帶河、溪生活的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水質清澈的淡水或河口咸、淡水交界處的泥沙底水域。雜食性,喜食水生昆蟲、小型甲殼類及有機碎屑。數量少,無食用價值。體長100~130mm,最大可達140mm。分布於海南、台灣。p641
日本瓢鰭蝦虎魚
Sicyopterus japonicus (Tanaka, 190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3724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高,其長稍小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略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小於頭高。吻寬,圓團狀,吻端圓鈍,前突,具吻褶,幾乎包住上唇,吻長大於眼徑,為眼徑的2.1~2.5倍。眼較小,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較寬,大於眼徑,為眼徑的2.5~2.8倍,稍內凹。上唇肥厚,發達,且較下唇突出。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較狹,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胸鰭基部下緣附近。鰓蓋及前鰓蓋骨後緣光滑,無棘。體被細小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小鱗,向前伸達鰓蓋骨中部卜方。胸部、胸鰭基部及腹部均無鱗。無側線。體色呈黃褐色或褐色,體側約有10條黑褐色橫帶,體前部第二背鰭起點前方的各橫帶向後方下斜,體後部在第二背鰭起點後方各橫帶則向前下斜。各鰭呈褐色,第二背鰭具許多列黑褐色斑點,雄魚則較不明顯;雌魚臀鰭外緣有1水平向黑色線紋,雄魚則無。眼下方有1斜向上頜後部的黑色橫紋。 為典型的中小型河、海洄遊魚類,也屬於溯河產卵洄游魚類。溯河能力很強,若無水庫或大型攔河壩的攔阻,可上溯至溪、河中、上游水域,至離河口超過50 km的上游區。在溪、河的中、上游產卵,孵化後的仔魚具較長的浮游期,隨溪流漂送到河口或海洋中生長,兩三個月後,待其具有溯游能力時,便成群地洄溯到溪、河裡,往上游區的棲所溯游。成魚喜棲息於湍息的獺區及潭頭水域中,以便利用溪底岩面上的附著性微藻類為食。體長70~80mm。分布於我國台灣尚未受到嚴重污染的河、川中,尤以東部溪流中較普遍,仍可見大量的溯河幼魚群,西部河川受到污染,大部分族群都已消失。p720
寬頰瓢鰭蝦虎魚
Sicyopterus macrostetholepis (Bleeker, 185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1824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較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高,其長稍小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略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小於頭高。眼間隔較寬,大於眼徑,為眼徑的2.4~2.7倍,稍內凹。上唇肥厚,發達,且較下唇突出。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較狹,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胸鰭基部下緣附近。體被細小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小鱗,向前伸達鰓蓋骨中部上方,項部被鱗。胸部、胸鰭基部及腹部均無鱗。無側線。體褐色或青褐色,雄性成魚具藍黑金屬光澤,體側上半部則有金黃色紋。體背側有7~8個黑色斑塊,體側有6~7個雲狀黑斑,眼部下方有1黑褐色橫紋,鰓蓋的上方有2條短黑褐色縱紋。雄魚背鰭灰黑色,雌魚為淡黃色,其第二背鰭有2~4列黑色斑點。尾鰭上、下葉各具1暗色狹縱帶,雄魚的尾鰭金黃色,雌魚為淺黃色。雄魚臀鰭灰黑色,雌魚為淺黃色,外緣具黑色線紋;胸鰭、腹鰭則皆為淺黃色。為小型河、海洄遊魚類,喜棲息在清澈而湍急的溪流中,攝食岩石表面上附生微藻類,攀爬能力很強。體長50~60mm。分布於台灣的東部、南部以及蘭嶼的溪流中。p722
環帶瓢眼蝦虎魚
Sicyopus zosterophorus (Bleeker, 185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1826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高,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具5個感覺管孔。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唇略厚,發達。舌寬而遊離,前端圓形。鰓孔較窄小,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僅伸達胸鰭基部下緣。體被中大弱櫛鱗,後方鱗片較大,頭部、胸鰭基部及胸部均裸露,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數枚小鱗,向前不伸達鰓蓋後緣上方。無側線。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腹鰭基底長大於腹鰭全長的1/2,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膜蓋附著於鰭棘基部後方。雌魚體呈乳黃色,雄魚體側在第二背鰭第一鰭條下方的前半部為深褐色,後半部為橘紅色。體背有5條黑褐色橫帶,由背側環繞到腹面:前兩條較寬大;體後部的3條橫帶較窄,前2條相互靠近,位於第二背鰭基部前半部的下方,最後一條位於尾柄基部。眼下方具有1垂直黑紋延伸至口角處。雌魚各鰭淺黃色而透明,雄魚呈粉紅色。雄魚第一背鰭下半葉呈褐色,延伸至第二背鰭,雄魚臀鰭外緣黑色,尾鰭具放射狀黑色線紋。為暖水性小型魚類,生活於清澈之溪流及河、川的上游。體長50~60mm。分布於台灣島。p724
紫身枝牙蝦虎魚
Stiphodon atropurpureus (Herre, 1927)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1779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其高。頭略小,圓鈍,前部較平扁,背部稍隆起。眼大,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緣具6條較短的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口小,下位。上頜長於下頜,稍突出。體被較大櫛鱗,吻部、頰部、鰓蓋部、胸鰭基部及頭的腹面均裸露無鱗。胸部及腹部被小圓鱗。項部由背鰭前方中央至眼間隔全部具圓鱗,其中央部分無裸露區。無側線。腹鰭短於胸鰭,圓形,基部長僅為腹鰭長的1/2,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雄魚體呈青黑色,體側上部有一青色帶金黃色金屬光澤的縱帶,自吻部前端延伸到尾鰭基部上方。體背側的鱗片外緣呈黑色,形成網狀格紋,內部金黃色。各鰭青黑色。背鰭及尾鰭具深黑色點紋。液浸標本的頭、體呈紫黑色,體側無黑色垂直橫帶,胸鰭前下部散具數個小黑點;雌魚體側背部及中部各有一條黑棕色縱帶,自吻部向後伸達尾鰭基;尾鰭基部中央有1長方形黑斑。背鰭、尾鰭及臀鰭散具許多小黑點。胸鰭基部中央有1黑色條紋。 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生活於熱帶、亞熱帶水質非常清澈的中小型山溪急流的中、下游區。性隱蔽,喜棲息在穩定水流區的潭頭或潭區邊緣。攝食岩石表面的藻類、小型水生昆蟲及無脊椎動物。個體小,體長僅30~40mm,大者可達60mm。無食用價值,因體色鮮艷,極富觀賞價值。分布於台灣東部部分溪流中。p727
多鱗枝牙蝦虎魚
Stiphodon multisquamus Wu & Ni, 1986
http://fishbase.org/summary/61739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中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略平扁,背部稍隆起,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凸出,具2~3條分散且較短的水平狀感覺乳突線。吻端圓團狀,突出,吻長大於眼徑,具吻褶,包住上唇。眼小,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唇厚,上唇很發達,下唇稍薄,平卧狀。舌不遊離,前端淺弧形。鰓孔狹窄,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僅止於胸鰭基部稍下方。體被中大櫛鱗,吻部、頰部、鰓蓋部、胸鰭基部及頭的腹面均裸露無鱗。胸部及腹部被小圓鱗。項部由背鰭前方的中央線至眼間隔之間無背鰭前鱗,裸露區大,而在中央線兩側有4~10片小鱗。無側線。腹鰭短於胸鰭,圓形,基部長僅為腹鰭長的1/2,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體呈灰棕色,體背側有9~10條黑色垂直橫帶,向下伸達體側下方。第一背鰭起點處具1小黑點,各鰭棘灰黑色,鰭膜透明。頭背自眼間隔至吻部具1深灰色區。背鰭和臀鰭灰色,無條紋。胸鰭有10餘條由許多小點組成的暗色垂直橫紋。腹鰭淺色。尾鰭上葉後部邊緣灰白色,其餘部分具10餘條由點列組成的波狀暗色橫紋。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生活於熱帶、亞熱帶的溪流和水庫內。主要攝食附生於石上的藻類。無食用價值,可供觀賞。體型較大,體長45~60mm,大者可達80mm。分布於海南。為海南特有種。p729
黑鰭枝牙蝦虎魚
Stiphodon percnopterygionus Watson & Chen, 1998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51781
體頗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略小,圓鈍,前部較平扁,背部稍隆起。眼大,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具6條較短的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圖554)。眼間隔寬闊,稍平坦。唇厚,上唇頗發達,下唇稍薄,平卧狀。舌不遊離,前端淺弧形。體被較大櫛鱗,吻部、頰部、鰓蓋部、胸鰭基部及頭的腹面均裸露無鱗。胸部及腹部被小圓鱗。項部由背鰭前方中央至眼間隔全部具圓鱗。尤側線。腹鰭短於胸鰭,圓形,基部長僅為腹鰭長的1/2,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等於頭長。雄魚體色變異較大,頭、體呈棕色,帶有金黃色或橘色的光澤;頭部有藍青色光澤,眼下具一垂直的黑紋,體側各鰭後方具黑褐色斑。第一背鰭呈藍黑色或暗紅黑色,第二背鰭及臀鰭呈暗紅色,並有深褐色點紋。胸鰭無垂直橫紋。雌魚淺黃色而透明,體側背部及中部各有一條黑棕色縱帶自吻部向後伸達尾鰭基,但背部縱帶較細窄;尾鰭基部中央有時有1個垂直長方形黑斑。 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生活於熱帶、亞熱帶水質非常清澈的山溪急流的中、下游區。喜在稍緩流的潭頭或潭區邊緣活動。雄魚受驚嚇時體色會產生變化。常攀附在岩石面上攝食附著性的藻類、小型水生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無食用價值,因體色鮮艷,極富觀賞價值。分布於台灣南部的恆春及東部的蘭嶼等河川上、中游。p730
小黃黝魚
Micropercops swinhoni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68232
體延長,頗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小於體高。頭中大,較尖,頗側扁,背部稍隆起。頭部具感覺管及5個感覺管孔。吻尖突,頗長,吻長小於或大於眼徑。眼大,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狹窄,稍內凹,稍小於眼徑。唇略厚,發達。舌遊離,前端淺弧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伸達眼中部下方。體被中大櫛鱗,頭部、前鰓蓋骨前部被圓鱗,鰓蓋骨被小櫛鱗,吻部和眼間隔處無鱗。胸部和胸鰭基部被小圓鱗。無側線。胸鰭寬圓,下側位,鰭長約等於吻後頭長,後緣幾乎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左、右腹鰭分離,不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體灰褐帶淺棕色,背部色較深,體側中央具12~16條暗色橫帶,橫帶成對排列,眼前下方至口角上方具1暗紋。鰓蓋膜和背鰭灰黑色。背鰭的第二至第六鰭棘的中部鰭膜黑色,形成1較長黑紋。第二背鰭具2行由黑點排列成的縱紋。尾鰭具6行黑色橫紋。臀鰭暗灰色。胸鰭和腹鰭灰白色。胸鰭基的前上方具1細長黑斜紋。 為淡水小型底棲魚類,常成群生活於河溪、池塘、湖沼的淺水水域的中、下層及入湖溪流的水草叢中,喜潛伏於水底,以浮遊動物、水生昆蟲、搖蚊幼蟲、小蝦、硅藻、綠藻、絲狀藻類等為食。個體小,最大個體為61mm。種群數量大,但無食用價值,可作為兇猛魚類的活餌料。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部各地淡水河川及溪流中。為中國特有種。p142
薩氏華黝魚
Sineleotris saccharae Herre, 1940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2848
體延長,頗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小於體高。頭中大,較尖,甚為側扁,背部稍隆起。頭部具7個感覺管孔。吻尖突,頗長。眼小,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間隔狹窄,稍內凹,小於眼徑。唇略厚,發達。舌窄長,遊離,舌端稍呈平截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眼中部下方。體側及尾部均被中大櫛鱗,頭部除吻部無鱗外,頰部、前鰓蓋部、項部及胸腹部均被細小的圓鱗,鰓蓋部被較大的櫛鱗。無側線。左、右腹鰭不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頭、背及吻部為暗褐色,頭側淺色。體灰褐色,背部色較深,腹部灰色。體側有數條暗色較狹橫帶。眼前下方至口角上方有1暗紋。鰓蓋骨後上角有1個較大的黑圓斑。鰓蓋膜和背鰭為灰黑色,背鰭第二至第六鰭棘的中部鰭膜為黑色,形成一長黑紋,第二背鰭有2行由黑點排列成的縱紋;臀鰭暗灰色;胸鰭和腹鰭灰白色。尾鰭有5~6行黑色橫紋。 為淡水小型底棲魚類,棲息於河川、小溪中。體長70~80mm。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為瀕危物種。廣東(韓江、龍津河、東江、漠陽江水系)。為中國特有種。p162
本文鏈接:中國原生魚:淡水蝦虎魚,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你喜歡看動物世界嗎?
※哪種犬的智商最高?
※霍思燕家的貓是什麼品種?
※《每日一卦》全球智商最高的十大萌物 第一名竟是它
※北京市深山區野外有哪些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