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戀是天生的?——關於性取向成因的經驗性思考

這個問題是針對問題 木語:為什麼中國一部分人對gay有這麼大偏見?評論中一些機械自然主義者的。(封面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我就用本專業知識來粗略解釋下其成因

性取向成因和情況很複雜而社會對其定義很粗暴

人類性取向極大不同於動物的性取向,因為動物在性別形象上、生化信息上只有雄雌兩種區別。而人類辨別性別主要通過性別形象,又因人類的性別形象千變萬化,因此人類的性取向比單純的生物本能複雜太多。簡單地說就是人類在關於性的外形上千差萬別,同性戀並非因為對方是男性而產生傾慕,而是因為對方符合自己的理想對象。人類的性取向還包含了社會價值取向,或陰柔、或勇武、或外柔內剛、或活潑、或正直、或母、或妖嬈、或穩重、或遲疑、或無私、或是嚶嚶怪……這一點動物根本沒有,動物的性的目的只有繁殖,而人類的性行為是自我實現和自我的對象化,通過性行為使自我存在得到肯定,因此關於性行為很多價值表達和價值需求,這樣的需求被具體化在整個性別形象和性別角色的某個部分上,因此你可以看到戀父、戀母、戀兄、戀妹、御姐控、戀老...(性別整體);戀足、戀制服、戀護士裝、戀西裝、戀高跟鞋、戀絲襪、戀咯吱窩、戀手…(性別部位)。這其中有每一種被動作、服裝、氣質所修飾過的人體,都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性別形象(如果有人覺得社會的作用沒那麼厲害,那麼就請看看虱子的進化吧,人類著裝習慣都已經讓一種虱子進化成三種,社會對自然人的生理改造作用遠遠超乎你的想像)。可以說動物根本沒有性取向,因為不管是單次的性行為和性衝動還是宏觀的來看它都是不自覺的;而人類的性衝動和性行為是不自覺的表現之中又有自覺的成因部分。這就是美學中討論的審美活動是有意識的還是直接的或無意識的活動的一大問題,但畢竟性的審美不只是美學問題,因為它會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生理衝動,在這一點上還涉及生物學。

於是乎我們發現生物性本能是驅使一切發生的根源,而性偏好才是形成性衝動對象或戀愛理想對象的關鍵,它是可以是人可以不是人;可以是生物體的,也可以不是生物體的;可以是整體的對象,也可以是一個部分...

結論①因此可以說人類性衝動是由生物本能引起的,而性衝動的對象是由長期的感受力、判斷力(性別的邏輯歸納判斷、審美判斷、價值判斷、)決定的。人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性別是什麼,也不知道性別分為男性和女性,由於性別的形象顯現多樣性,所以每個人形成的典型性別形象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每個人對「男」「女」概念的認知也不同,因此「男」「女」兩種性別形象是不固定的,多樣的,抽象而不具體存在的因此性取向是經驗和理性共同的結果,所以我們看到性取向的分化和定性一般都是在青春期左右或以後。結論②也就是說從人的本質上來說成為同性戀異性戀的概率是一樣的(忽視社會環境不談)。再者我們在實際中看到很多就算定性了的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性取向的的確確的在變化。

有些例子可以證明自然主義的破產:

△當一個女孩打扮成男孩也會讓男同性戀產生衝動,一旦他得知它是女孩後就立刻失去喜歡。(證明人類對性對象的把握和性衝動不是直接的無意識的生物本能,而是感性經驗的、有意識的)

△戀物者和戀某個部位者中有一部分人對生殖器官並不會產生性衝動,然而其性衝動的引發機制和性行為卻很完整、成熟(通過對這個物體或部位的吻、聞、其他接觸達到性高潮)。

△SM愛好者中相當一部分人對生殖器的性行為並不產生快感,而是從強弱兩種角色的扮演過程中獲得性快感。

△筆者本人在14歲之前並不知道女性和男性除了外表還有什麼差別,甚至以為女性有男性生殖器,所以筆者本人在16歲之前對男性生殖器並無性衝動(因為它不是性徵),衝動對象則是男性的服裝。服裝是人重要的器官,雖然不是生物器官,但是服裝從人一出生就伴隨著人直到死亡,是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乳房並不是生殖器官,然而卻被作為性器官,但又對於一個不喜歡乳房異性戀者來說卻不是性器官(假設這種人存在)

△乳房過於突出明顯,很容易區別出性別,因此很容易成為性器官。所以男同性戀很多可能不喜歡男性生殖器,而男異性戀卻幾乎清一色地喜歡乳房。

△足部不是生殖器官,但對於一些人來說是性器官,對於另一些人來說不是。

△被普遍作為性器官的部位都是能夠容易區別出男女形象的部位。生殖器雖然也是,但是完全被隱藏了,成為區別性別的「第二性徵」了。

△對雌雄人類生物形態了解得越早的人,越容易產生對生殖器的衝動。

△對同性戀異性戀生理差異的自然科學研究都是對既成同性戀異性戀的研究,最常見的就是腦部差異和雄激素受體基因差異,這種差別是引起性取向差別的原因還是因為性取向而形成的結果是缺乏證據的。就像同性戀會對同性產生性衝動而異性戀對異性產生性衝動這種生理差異的確存在,然而這能說是引起性向劃分的原因?再者這些生理差異的結論在不同的研究對象那裡就不那麼靈驗了,基於這兩點原因自然科學界對此仍然沒有下結論。

△奇裝異服,跨性別的服裝,時效短的服裝,很難形成一種戀物傾向。而過去的戀物傾向如對三寸金蓮、軍大衣、束腰、布鞋、肚兜產生性衝動的情況等在今日幾乎消失或全部消失,卻有新的來取而代之。(證明性衝動對象的形象性和可變性,以及生物本能的存在)

△瞎子也有性取向,而被蒙上眼睛的人不知對象是男女。(前者證明要素形成的客觀性,後者證明性感對象的形象性)

既然異性戀已經失去了自然角度的正當性基礎,恐同者也就沒有指責同性戀的任何餘地和理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因此發展出的描述(discourse)的問題,到底是這個人是個同性戀,還是這個人的性偏好恰好是一個生物同性呢?前者指出同性是他喜歡的條件,後者指出性偏好才是他喜歡的條件,而性別只是一個隨著性偏好而來的東西,雖然不可分割,也是第二性的,並不是對象是同性就會產生性衝動,更別說戀愛。所以根據之前論證,我們發現「同性」並不是「喜歡」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性偏好」才是「喜歡」的充要條件。可以是話語描述的錯誤這也是恐同症的來源之一。

-------------------------------答·1-------------------------------

@飛沫 關於「同性戀是教出來的」,這就涉及到另一個辯證。

A.假設同性戀是教出來的,則異性戀也是教出來的。如果以「同性戀是教出來的」作為同性戀不自然從而有害的理由,那麼異性戀也不自然也有害。B.既然平權者能夠提供同性戀正常和正確的證據,而恐同者無法提供異性戀更優越和同性戀不正常的證據,為什麼要禁止?恐同者如果繼續反對,便將自己放在被動地位。

實際上性取向雖是後天的,但不能被教出來,也不以個人意志轉移。這就是性取向的二律背反。因為除了主觀因素外,性取向的形成有經驗性的客觀因素(客觀因素我已在圖片中列出),因此他既是後天的也是客觀的,而教導和個人意志力是強制的、單次的、脫離客觀因素的,根本無法教出同性戀、異性戀。因此這就是為什麼人無法強制改變一個人既成的性取向,而某些人的性取向卻會自己發生變化的原因。(在實際中我接觸到幾例性取向改變,並肯定自己以前是異性戀的情況,且魯龍光在報告中也有幾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然而在任何嘗試治療同性戀的嘗試中則屢屢失敗)

但是教導有另一個作用,就是把同性戀變成:假性異性戀(無意識的異性戀)、騙婚者或形婚者(有意識的同性戀裝成異性戀)。因此我們會看到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異性婚姻和戀愛,且很多對同性有性衝動的同性戀者也會真的產生對異性的戀愛理想,也就是戀愛理想和性衝動分離的情況。這或許能解釋同性性行為者所佔人口比例大大高於同性戀愛者所佔人口的比例,或許可以證明異性戀也不是絕對主流。


推薦閱讀:

負責任地告訴你,我被這些色塊驚艷到了!
參遇話菩提之星月篇——為什麼錢沒少花,配出來的星月卻總不滿意
巫術:神話與美之源
西方幻想文學發展歷程的美學史意義
《判斷力批判》讀書報告

TAG:同性戀 | 性取向 | 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