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一場秘密進行的建築實驗@廣西河池

看似其貌不揚,地理位置偏僻的小山村,

卻在發生著一場秘密進行的建築實驗。

文章的標題「鄉土中國」實際上在暗示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在研究鄉土經濟,而這篇文章在研究鄉土建築自發進行的秘密實驗。

這篇文章有兩條主線,

一個是我在當地考察的時間,文章按時間順序進行。

第二是我重點梳理的部分,我對自己看到內容的解讀。

第二條主線,為了突出我另設了一個數字標題,並把字體加大。

2017.4.23號14:18,到達廣西南寧吳吁機場

兩小時後到廣西河池都安

這地方風景如畫,

山水呼應,據說這的水面可以延伸到很遠的地方。

田園牧歌

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

來到另一個景點,這是一條地下暗河的地上部分,源頭在幾公里以外。

水質很好,水底長滿了水草。

1,當地新型建築材料

旁邊有一家製作蒸壓砌塊的廠家,感覺這材料蠻環保,用山裡的開鑿公路剩下石頭壓碎,加上水泥蒸壓而成。隨地取材,當地建築多用此建造,當地的新建建築大多用這種材料。——這裡埋下伏筆,當地的建築秘密實驗的始作俑者便是這看起來不起眼的蒸壓磚小作坊。

2,一棟似乎建在河裡的房子

由於水面打了個彎,這棟房子給人感覺建在了水裡,竟然毫無違和感。滿滿的超現實主義,房子的開窗疏密有致,很有設計感,但毫無疑問,不是設計的結果。

放大了看看,是不是很有設計感,要是說這是西扎的設計,我也信。

對這建築外立面窗子的解讀,我覺得左邊的窗肯定是樓梯間,因為它和右邊的窗顯然不是在一個地平標高上的,然後中間的小窗應該是衛生間的高窗。

這裡的房子雖然都是砌塊房,而且幾乎毫無規律的散布在山腳下,還是顯得很自然,也許每個房子充分的建造自由實現了這種結果。下圖近處的這棟房子看起來笨笨的,但其真實的材料,誠懇的形式,還是蠻有感染力的。

沿著河道向上走,水面平靜了許多,一座小橋跨過水麵——雖然是石材砌築但仍然顯得很輕巧。橋頭的建築,怎麼評價呢?我覺得介於極美和極丑之間,極丑是因為確實沒有什麼設計,極美是因為材料和功能都非常誠懇。

小橋再向上去,水面更加平靜,水邊增加了很多一叢一叢的竹子。

這地方儼然是世外桃源,河裡的鴨子在無憂無慮的戲水。

來到這條河的源頭才發現靜水流深,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地下河出口,當地人說前些年有外國的科考隊來這裡潛水溯源,下潛100多米也沒達到底部。

天色漸暗,山的輪廓更清楚了。

第二天的早餐,注意這是一碗粉,而不是麵條。如此細膩勁道的粉可能只有在這種米粉為主要食物的地方才會有吧。

3,對於當地村落的觀察

一路上,從車窗向外望,各種磚混結構的類型學展示,依據基地及功能,各有千秋。(抱歉車速的原因,照片都有些失真,而且這些照片都是隔著車窗,所以感覺似乎有「霧霾」)

下面這些圖讓我看到了一個沒有經過規劃的小村,呈現出的那種聚落的狀態,各種豐富的小的差異的聚集。

還有這張圖上的建築,是如此的純凈,除了功能和材料外沒有多餘。也許是經濟的原因反而使這些建築更加「純凈」。

這張照片更令人驚艷,一派田園牧歌的場景,遠山,農田,散布的建築。這些建築是如此的放鬆,仍然與環境極為協調,這裡面隱藏著我還沒看到的智慧。多樣化、差異性以及整體感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在這裡被一氣呵成,渾然天成。

單看一個建築,並不精彩,但這些集體無意識共同創作的集群,我不得不讚歎!

而這種對於蒸壓砼磚的使用,毫不誇張的說已經形成了當地的獨特風格——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而他們使用的語言,和建築師工作的範疇不同,一种放松的自由範式,對當地居民,僅僅是一種經濟限定下的最優解。

另一個山腳下的村子:

4,一個接近原始狀態的苗族村落

一路的盤山公路,來到了今天的目的地,一個山谷中的苗族村子,說是村子實際上也就五六戶人家,這地方確實是一個山谷,喊一聲會有好長時間的迴音,我想當初他們決定在這裡居住,應該是因為門前的這片低地可以收集到周圍的山上雨水便於耕種吧。

逐漸接近村子

這裡的房子沒有一絲現代的建築材料,完全是保留了最初的生土和木材的建造

雖然破敗,但結構嚴整,可以看到坡屋頂保持了完全相同的坡度。

我想這應該是保留原始狀態的苗族村子,和我在民居書上學到的完全一樣,底層架空,裡面是一些牲口,有羊有牛有雞。二層是住人。

雖然房子已經殘破不堪,但這些架構依然是非常嚴整,並沒有因為地理位置偏遠和經濟原因節省材料。

村子的背後是一片竹林,棒極了,竹子從石頭縫裡鑽出來,你可以看到各種高度的竹子,新鮮的竹筍。

5,村子裡正在悄悄發生的建築實驗——建築材料的逐漸過渡

從這個完全原始的村子出來,到了一個正在更新的村子,建築材料正在更替,人們正經歷著新舊材料的過度。

這是一棟完全木結構的典型住宅,可以看到由於底層架空,地面到二層入口的樓梯採用了石塊砌築。

非常有意思的室內效果——強烈的光線穿過編織竹子的圍護結構。

房子的側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底層架空和碎石砌築台階的關係。

下來這棟房子有意思了,他正在經歷著一個新舊材料更替的過程——自發進行中的「批判的地域主義」。他的外牆是當地新的水泥蒸壓磚。

我們來看看室內:仍然全套保留了木構架。這種混合體的房子顯然有它的優勢:外圍護結構耐久,內部木結構輕巧,效率高。兩種材料各取所長。

從這個房子出來,這個場景讓我確信了新的材料不論是在功能還是在美學上已經成功了,一方面由於蒸壓磚的骨料和遠處的山上是一種石材,導致了建築表面與山的協調。另一方面,這種未經水泥抹灰和沒有飾面的牆體,讓我想起了江南水鄉的白牆——可以被環境塑造呈現出豐富機理的表面。下圖牆面由於雨水作用已經產生出了深淺不同的機理。顯然這些材料是因環境而變的,是與環境互動的。

路邊的一堆蒸壓磚——顯然這裡又有房子要更新了。

山邊還有兩棟傳統結構的房子

但下面這棟就已經變化了,顯然他保留了架空和與地形的關係,雖然材料已經變化了。事實上,你看到被用瓷磚貼起來的這個立面,實際上是這棟房子最差的部分——很顯然表面的瓷磚不屬於這裡。

6,縣城裡豐富差異的聚集

下午回到縣城,有了對個體建築的考察,這聚集在房子一下就看懂了。

一縷夕陽的餘暉穿過山谷灑到了這幾棟建築上,造成了局部的高光。

這些建築之所以看上去很豐富,主要原因就是自由和自製,沒有統一的規劃和立面要求,那麼決定一個房子有下面幾個因素:

1,用地的寬度。

2,建築的層數。

3,開窗大小和立面材料。

我們來局部放大看一下:棒極了是不是?而且這是完全沒有設計的結果。這是一種自發的建造。似乎是由於縣城僅有的幾種面磚,導致了立面材料只存在很有限的差異。

在這個並沒有建築師的地方,一場秘密進行的建築實驗正在悄然進行,這場實驗沒有宣言,沒有綱領,沒有領袖。是基於人們自發的對於材料的選擇,對生活方式變遷(人畜分開)的接受。雖然並沒有建立在美學上對於建築材料建築形式的刻意考量,但潛在的集體無意識和每個房子的個體自由,導致了單體建築和整體村莊呈現出了並非設計的類似聚落的整體性。而這其中所蘊含的價值,值得我們去思考。

作者:楊揚

保留版權,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我

公益研究 感謝支持!


推薦閱讀:

正定訪古:唐風吹拂開元寺
為什麼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屋頂都有翹曲的飛檐?
屋脊上的繁華(一)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