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索數 |《見字如面》《朗讀者》真的「火」了嗎?
綜上索數 | 出品
繼《見字如面》口碑爆棚後,看起來有點形似的《朗讀者》又走紅了,很多網友坦言,他們第一次這麼強烈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見字如面》和《朗讀者》不是「星爸萌娃」、真人秀、歌唱等綜藝市場大熱的題材,也沒有邀請流量小生小花加盟,卻意外地成為綜藝市場的一股清流。這類文化節目一向被貼上「小眾」的標籤,為何最近卻引起熱議呢?文化類綜藝節目崛起的背景是什麼?還存在槽點嗎?
一、「熱議」比「熱播」的標籤更貼切
根據視頻網站播放量、微博聲量、微信聲量、搜索指數和豆瓣關注度5個指標,評估出《見字如面》《朗讀者》的影響力指數分別是6.90、6.81。
儘管《見字如面》和《朗讀者》在微博聲量、微信聲量、搜索指數和豆瓣關注度4個指標中表現優秀,但網播量表現一般:《見字如面》平均每期播放991萬次,《朗讀者》為3035萬次。要知道大熱的綜藝節目單期點播次數都能過億,例如《吐槽大會第一季》,已播出的8期節目有5期網播量過億。可見,《見字如面》《朗讀者》並不具有現象級綜藝該有的收看熱度。
二、文化類綜藝口碑爆棚
《見字如面》和《朗讀者》自播出以來,各大媒體、大V毫不吝惜對這2檔節目的讚美與鼓勵之詞,並且在微博、微信、豆瓣上也贏得了觀眾的一片叫好,《見字如面》和《朗讀者》的正面情感分別佔80.45%和80.04%,實現了「口碑爆棚」。
三、《見字如面》《朗讀者》為什麼成為綜藝「清流」
有統計表明,2016年各省級衛視共有400多檔綜藝節目上線,各視頻網站推出的網路綜藝節目也多達111檔,看似眼花繚亂,選擇頗多,實際上卻是在透支觀眾的的熱情與耐心。
綜藝節目數量井噴的背後是嚴重的同質化。尤其是喜劇類綜藝和音樂類綜藝,無論是節目名稱,還是節目模式都常常遭遇「傻傻分不清楚」的尷尬。經常看綜藝的觀眾還會發現,雖然全娛樂圈都在上綜藝,但來來去去總是那麼幾張「老面孔」,尤其以哪哪都有的「綜藝四賤客」大張偉、薛之謙、岳雲鵬、宋小寶為甚,他們不是在衛視晚間十點檔霸屏就是在網路自製綜藝上露面。
原創能力匱乏,「綜藝咖」稀缺,大部分綜藝只能吆喝販賣廉價的笑聲和眼淚,而且常常顯得用力過猛。
在快節奏的「讀圖」時代下,滿屏的綜藝都在拼明星、拼資源、拼資本、拼話題,觀眾表示需要「有質感」、「有內涵」、「錘擊內心」的高品質節目。
《見字如面》和《朗讀者》拋棄了繁瑣的節目環節,採用最簡單的「朗讀」形式,打造出獨特的「慢綜藝」。《見字如面》中一眾戲骨們用情緒飽滿的聲音念起書信,《朗讀者》里明星或素人深情款款地朗讀文學作品,帶領觀眾體會字句背後的悲歡和浪漫。很多觀眾被喚起了深埋心底的文化情懷,回憶起了內心珍藏的美好情感。
四、《見字如面》《朗讀者》因何滌盪人心
喧囂綜藝界的小確幸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章友德說:「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在流行一次性消費的社會,一顆顆曾經平靜的心不再平靜,這一切在多如牛毛的綜藝娛樂節目中得到最典型的反映,一切為娛樂而娛樂。然而,越是煩躁不安,人們越是從內心渴望———匆忙的腳步能等一等滯後的靈魂。」《見字如面》和《朗讀者》「慢下來」,用朗讀做綜藝,用文字抵達情感,從中國的文化資源、文化遺產中獲得生命力,隔離喧囂,讓觀眾在靜雅中收穫一份小確幸。
文字閱讀的輓歌
文字這套意義編碼本來就為傳情達意、傳承文明而生,需要人們將澎湃的心潮、悸動、憤怒、狂喜壓縮進無波無瀾的文字中,等待閱讀的人「解碼」,然後如口含蜜糖或砒霜一般自咂甘苦,體會文字背後幽微精妙的心情與思考。
在網路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原有的語體規範限制被消解,而emoji、表情包等新的表達工具出現之後,文字的領地迅速失守。《見字如面》和《朗讀者》里嘉賓朗讀聲情並茂,表演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那些在霸屏的流量劇里看不到的情感流露,感受不到的台詞魅力,觀眾們在朗讀節目里有了深刻體會。
五、雖說是綜藝清流,但也存在槽點
節目定位不清晰
《見字如面》採用「讀信+拆信」的方式,即明星讀信並輔以嘉賓解讀。每期節目時長僅為60分鐘,需朗誦的信件卻達到六七篇,主持人為了把控時間,經常會在嘉賓討論時,尋一個氣口插話進去,「強行」說下一封信的事兒,為過渡而過渡,觀眾瞬間齣戲。此外,讀信的順序上也沒有線索,或古或今,主題不一,很難給觀眾完整的體驗。
《朗讀者》則採用「訪談+朗讀」的方式,每位嘉賓接受完董卿的訪談後,朗讀一段文字送給想送的人。據網友「胡桃夾子」統計,「第一期節目最後的成片共1小時16分,真正用於六位嘉賓朗讀的時間僅為19分鐘半左右。其餘時間均是嘉賓的情感經歷、節目串場、記錄VCR甚至配樂。」 以「朗讀」為賣點的節目中,故事已經蓋過了文學的風頭。觀眾看著「煽情的主持人+經歷豐富的嘉賓+感人的故事」這熟悉的搭配,恍然大悟,這是《感動中國》+《藝術人生》的升級版本啊。
文化挖掘不深入
不管是年初大火的《中國詩詞大會》,還是現在熱播的《見字如面》《朗讀者》,這些節目大多集中在文字、詩詞、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基本停留在記憶、朗誦層面,對文化內涵的挖掘還不夠深入,整體的思想性看似深刻,其實還是對常見的社會議題泛泛而談。有悲觀者認為:「這些節目的存在,除了短暫地喚醒人們內心對於閱讀的記憶之外,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節目本身,終究還是娛樂的綜藝節目而已。」
綜(wo)上(yao)所(zhuang)述(bi):在真人秀背負著「抄、濫、空、假、俗、貴、霸」的「七宗罪」時,《見字如面》《朗讀者》這樣的清流節目應運而生,念著一些或遙遠或親近的文字,既是對紙上故事的重新演繹,又是對人世情緣的娓娓述說。熱度背後,不乏熱捧,但面對令人尷尬的國民閱讀現狀,幾檔電視節目,能夠拯救我們日漸遠去的文學情懷嗎?這樣的文化嘗試,又能帶來怎樣的思考呢?
推薦閱讀:
※【給孩子講國學】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
※「年年有餘」習俗從何而來?
※戊戌開篇-簡評六十甲子戊戌流年運氣(甲子旬)
※百家姓氏丨最美的情詩,就在你的名字里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