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瀏覽器之戰(上)

互聯網發展的早期,出現過著名的瀏覽器之戰,這是一個行業標準與大型軟體廠商之間長達20年的地盤爭奪戰,涉及到了現在基本所有知名的互聯網企業,而且直到現在瀏覽器之間的標準和地盤的戰爭依然沒有完全結束,這個過程還催生了很多軟體開源的先驅案例。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場戰爭的始末。

一開始是在微軟,IBM,蘋果這三家公司在爭奪完個人電腦市場和操作系統市場之後,互聯網基本的技術條件和硬體條件都比較成型的時候,電腦上的軟體可以通過網路協議進行通信。比如說早期的電子郵件,和一些簡陋的聊天軟體(很久以前的telnet,基於文字模式的電子公告牌系統,最原始的BBS,只能發送文字的一種溝通系統)。但是這些方式都太原始了,也只有技術人員可以使用得了。

於是,每個軟體廠商為了可以把伺服器裡面的信息以一種友好的方式展現給非技術人員查看時,就開發出了各自的客戶端顯示界面軟體,但是這些在電腦操作系統上面安裝的客戶端軟體只能顯示出他們自己伺服器上面的信息,如果是別人的伺服器裡面的信息或者是其他公司的信息就展現不出來了。這個時候就迫切的需要一種統一的客戶端軟體,遵循同一種標準,讓大家的信息都可以展現出來,而且這個客戶端還要有能讀取所有標準伺服器端信息的功能。

這個時候一位英國計算機科學家,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於1990年發明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簡稱3W,讓互聯網有了第一基於標準的瀏覽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很多網站的前綴都是WWW開頭的,比如,baidu.comqq.com,其實網站的話用什麼前綴開頭都是可以,但是從那時開始,大家都習慣於使用www開始了,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後來,伯納斯·李還創辦了萬維網聯盟(W3C),是伯納斯·李為關注萬維網發展而創辦的組織,並擔任萬維網聯盟的主席。這個組織後面我們會詳細聊到。

那伯納斯·李是怎麼想到要做這樣一個瀏覽器的呢?這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時期,1955年伯納斯·李出生於英格蘭,他的父親和母親都參與過世界上第一台商業電腦,曼切斯特1型的建造,從小就是在計算機的環境中長大的,從牛津大學物理系畢業之後,因為成績優秀,來到了瑞士的日內瓦,進入了著名的歐洲原子核研究會,在這裡年輕的他接受了一項極富挑戰性的工作,為了使歐洲各國的核物理學家能通過計算機網路及時溝通傳遞信息進行合作研究,委託他開發一個軟體,以便使分布在各國的物理實驗室的最新信息、數據和圖像資料可供大家共享。(我們上期講到互聯網的協議起源與核戰爭的需求有關,而瀏覽器的出現又與核試驗有關,後面我們還會講到互聯網的其他事物的出現都會和這些最極端的需求息息相關)

接到這個任務之後,伯納斯·李就不斷地思索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可以找到一個點,就好比人腦,能夠透過神經傳遞、自主作出反應。

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編製成功了第一個高效局部存取瀏覽器,也就是區域網內的瀏覽器。

這個軟體研製成功之後激勵了伯納斯·李的創造熱情,小範圍的計算機聯網實現信息共享已不再是目標,他把目標瞄向了建立一個全球範圍的信息網上,以徹底打破信息存取的壁壘。在那個時代,互聯網基本都是由區域網組成的,並沒有現成完整的全球互聯網。

然後在1989年,伯納斯·李向歐洲原子核研究會遞交了一份立項建議書,建議採用超文本技術(Hypertext)把各個實驗室連接起來,在系統建成後,將可能擴展到全世界。

這裡要介紹下超文本協議,就是我們經常在域名前面看到的HTTP://這個就是超文本協議的開頭。

超文本協議就是用超鏈接的方法,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本,用以顯示文本及與文本之間相關的內容。是1981年,美國學者德特在他的著作中使用術語「超文本」描述了這一想法:創建一個全球化的大文檔,文檔的各個部分分布在不同的伺服器中。通過超鏈接可以無限的跳轉到這些文檔中,例如研究論文里的參考書目,就可以跳轉到引用的論文並打開它。

其實,1980年代後期超文本技術已經出現,當時還有國際間的超文本學術會議,但沒有人能想到把超文本技術應用到計算機網路上來。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伯納斯·李腦中靈感迸發:人腦可以透過互相聯貫的神經傳遞信息,為什麼不可以經由電腦文件互相連接形成超文本呢?

於是,這個時候就誕生了我們之前提到的那個瀏覽器,而且還包括了瀏覽背後要用的網站伺服器。

這裡插一點我的看法,其實很多互聯網天才的發明都和人對於自己大腦的認知水平提升有關,之後要講到的圖靈機,馮·諾依曼計算機架構,人工智慧也是考慮了很多關於人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然後借鑒到了計算機的設計。另外,還有了一點,就是互聯網的未來可能就是全球大腦聯網系統的一個中間產物,而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大戰只是在劃分這些大腦功能區塊的一個過程而已,這些,有機會再和大家詳聊。

互聯網史學家一直認為,1989年是互聯網歷史上劃時代的分水嶺。的確WWW技術和超文本技術給互聯網賦予了強大的生命力。在今天作為瀏覽器之父的伯納斯·李已經功成名就,2012年倫敦奧運會,伯納斯·李本人還參與了開幕典禮。他為互聯網的貢獻還因為他放棄了WWW技術的發明專利權。

其實早在1992年,伯納斯·李和他的研究夥伴曾向律師諮詢,考慮開公司銷售網路瀏覽器軟體,但他最後放棄了這個決定。因為他當時預見如果他這麼做的話,勢必引起網路軟體大戰,使國際互聯網陷入割據分裂,最後他決定在互聯網未來的百家爭鳴中扮演一個學者的角色,而不是商人。

可以這麼說,如果他當時為他的這些發明申請了專利,那麼他現在應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我們現在每時每刻都在使用他的發明。

之後在1994年,伯納斯·李創建了非贏利性的萬維網聯盟簡稱W3C,邀請了微軟、 網景、 Sun、蘋果、IBM 等共155家著名公司加入,致力達到WWW技術標準化的協議,並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萬維網聯盟決定所有由聯盟提出的技術都是無償的,所有人都可以簡單地使用。

至此,瀏覽器的發明人放棄了發明權,他所預見第一次互聯網商業大戰就毫無懸念的爆發了。

在1994年,一開始是網景和微軟爭奪瀏覽器安裝的份額,網景這家公司,我們要好好聊下他的歷史。

網景的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最早在伊利諾伊大學主修計算機專業,並在學校的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兼職。在那裡,他與其他幾位同伴共同開發了一款瀏覽器就是後來網景領航員瀏覽器的原型,一上線就大受網民的歡迎。於是,馬克·安德森決定在矽谷創業,開發瀏覽器。只經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1994年的年底,網景領航員瀏覽器已經成為了瀏覽器市場佔有率的首位。

我們現在瀏覽器的很多專業名詞和功能都是來源於網景領航員這款瀏覽器的,比如cookie,網頁框架,JS等都是在這款瀏覽器中被定義的。

馬克·安德森很早就預見到了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因為那時候網際網路使用的軟體都是免費的。而馬克·安德森認為網際網路有它自己的商業模式,就是給各種公司和用戶發放使用許可,只要用戶多了准能找出賺錢的辦法。就像第一部電話沒有多大用,電話多了才有用一樣。一開始不需要思考怎麼賺錢,只需要讓更多人使用。

在短短的一年之後,1995年8月,網景就首次公開募股,並獲得巨大成功,第一天,股價就從每股14美元,升至每股75美元,在當時這是一個絕對的爆炸性新聞。一個成立還不到16個月、從未贏利過公司,一夜之間就變成了最高市值的互聯網上市公司。

其實說到這裡,網景公司確實是開了互聯網公司上市的先河,以後有無數的互聯網公司在模仿他的傳奇。矽谷當時的互聯網公司要上市前被問到你們公司以後怎麼盈利,CEO們都會說,你看看網景公司,上市需要盈利嗎?這也是催生未來我們要講到的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根源。直到現在,互聯網公司不盈利都還是一個傳統。

我們回頭來說微軟,這個時候,微軟再也坐不住了,蓋茨對互聯網的判斷屬於後知後覺,他認為網景不過是某種類型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應用。但是,網景瀏覽器的發展趨勢顯示,互聯網本身正在成為信息高速公路。而作為應用軟體的平台,瀏覽器的發展潛力對微軟的操作系統構成了巨大威脅。

因為網景公司多次嘗試創做一種能夠讓用戶通過瀏覽器操作的網路應用操作系統,也就是說通過瀏覽器,用戶就可以操縱一個遠程的操作系統,而不需要本地電腦安裝一個操作系統。

這個概念直到現在各大互聯網公司都還在努力實現,當時提出這個觀點是很前衛的。比如說,前幾年google推出的上網本,Chromebook,就是把筆記本電腦定義為瀏覽器,所有的操作都必須聯網才可以完成。本地電腦的性能只要能支撐基礎的聯網和視頻播放就行,其他的都統統交給伺服器去處理。

這時候微軟為了應對網景的日益強大,直接購買了網景領航員瀏覽器的原型版本的源代碼,也就是馬克·安德森在大學時期做的第一個版本的瀏覽器。然後,修改後就發布了,就是IE瀏覽器。

這是微軟的看家本領,我們之前節目有提到過微軟的操作系統是怎麼來的,基本也就是這樣買了之後改改,就變成自己的了。

兩家公司的對立日益尖銳。並在1995年6月,兩家公司試圖尋找一種戰略合作關係。但是,據安德森本人的說法,微軟的與會代表咄咄逼人,不但提議劃分瀏覽器市場,而且要求網景的產品僅運行於舊版本的Windows上。

安德森將微軟的代表比作教父派來的黑道人物,而微軟對此進行了否認,表示他們沒有威脅網景。不管如何,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以後我們會在講開源軟體發展史的時候再次提到微軟的這種與會代表制度精神。這也是微軟商業生態圈的一種特點。

然後,網景和微軟都祭出了自己的大招,微軟使用了他的另外一項看家本領,「捆綁操作系統」,讓所有的windows操作系統安裝後都直接有IE瀏覽器,而且卸載之後,操作系統的很多關聯功能就不能用了。而且通過操作系統的補丁技術不斷的升級自己的瀏覽器版本。其實這種方式也為未來微軟的壟斷行為埋下了禍根。

另外,微軟在商業市場發力,聯合大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美國在線、AT&T 等,讓他們放棄網景領航員瀏覽器而改用IE作為首選瀏覽器。蓋茨還曾經問過美國在線的高管,「微軟需要出多少錢才能讓你們放棄網景而改用IE作為推薦瀏覽器?」這時候,微軟已經使出了全身的力氣迎戰網景。

而網景則通過快速增加自己瀏覽器的功能來獲取更多的安裝量。

增加了電子郵件客戶端和新聞組軟體等等,轉變成一個更全面的網路軟體套裝。另外,網景瀏覽器還最早支持了java編程語言,那個時候java這個編程語言才剛剛發布。Java這個編程語言最早也是因為瀏覽器的需要而出現的。

但是這也為網景瀏覽器的衰敗埋下了了伏筆,因為大量新增的功能,瀏覽器的性能不斷下降,bug頻頻出現,軟體卡頓等等,客戶已經失去了對瀏覽器的信心。

另外,微軟和網景都在他們的產品中加入了許多互不相容的擴展功能代碼,試圖以這些特點來取勝。導致不同瀏覽器看到的網站頁面很不一樣。經常出錯,而且還不遵守我們剛才提到的伯納斯·李創建的萬維網聯盟提出過的W3C網頁編程標準。

他們之間的競爭導致了瀏覽器之間在未來出現了數不清的兼容問題。直到現在都沒有被很好的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用不同的瀏覽器,瀏覽同一個網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網站內容錯位,或者是網站功能失效。

最後,因為網景產品的問題,加上微軟的圍追堵截,網景瀏覽器逐漸失去了市場份額,而IE基本壟斷了瀏覽器的市場。

在1998年,網景最後被美國在線(AOL)以42億美元收購。

安德森後來組建了著名的風投公司-安德森·霍姆維茨。這家公司投資過我們現在都熟悉的互聯網公司,Facebook、Groupon、Skype、Twitter,還包括LinkedIn。

第一次瀏覽器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馬克·安德森為第二次瀏覽器大戰埋下了了很多伏筆。我們下期再接著給大家講,第二次瀏覽器大戰。


推薦閱讀:

末代皇后給皇帝帶綠帽子,你猜怎麼著
什麼是黨的五大建設?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什麼沒有空襲延安?
清朝對銀庫的嚴查防範:清代筆記中的國庫管理
誰是史上最風流皇后?

TAG:互聯網 | 歷史 | 網頁瀏覽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