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征途說估值(十一):估值簡化

《漫漫征途說估值》系列前面十個章節基本上把我認為的關於估值比較重要的事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但是仍然有朋友有困惑,說了一大套為什麼一看見好多隻股票在一起仍然感覺力有不逮呢?

這是在正常不過的現象,投資,就是徹徹底底的做生意嘛,一門生意好壞哪有那麼輕易就被看出來,天底下的做生意的好手又有幾人呢?那照我們這麼說豈不是不能在這市場里愉快的玩耍了?也不是不能,得靠「蒙」。怎麼「蒙」呢?「三短一長選最長,三長一短選最短,參次不齊就選B,實在不行就選D。」你看這不就簡化了嗎?

快到這系列收尾了,今天我們就不再說那些晦澀難懂的了,寫點輕鬆誰都能看懂的,看看在估值為投資決策服務時怎麼能提高蒙對的正確率。

生活中關於投資證券經常有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你看,他還是著名經濟學家呢,炒股票還賠大錢;隔壁老王智商140,搞股票都快破產了;X總還是大老闆呢,虧得臉都綠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本質上就是因為大家都不是投資領域精明的生意人,但是旁觀者和其自身都默認了附帶投資技能屬性。就像出了名之後的投資經理可能也會默認自己自帶辨別中醫真偽的專家屬性,說話哲理性很強的大學教授也可能被大家認為是投資專家一樣,不對呀?那大老闆做生意的咋會也賠錢呢?你看山西煤老闆有幾個一個勁兒投煤的,買房子去,大多數老闆們最喜歡做的並不是在一個特定領域裡搞百年老店,那他們喜歡搞啥?多元化!所以大多數都失敗了。

有點扯遠了好像,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大多數投資者就是再普通不過的芸芸眾生的一員,因此儘管讀了那麼多學習估值的文章,面對險惡的市場和對手盤卻依然一頭霧水是常態,我們確實不是精明的投資商。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能為此而作出努力,更不代表我們不能抽絲剝繭從眾多的估值方法中找到判斷價值高低的關鍵,而這關鍵就是一樁生意本身。我們當然不能像巴菲特那樣幾分鐘就作出是否有意願做出投資的決策,但是在運用了前面幾章所講的關於估值的分類、判別、分析、演繹等手段之後,最終我們要把投資決策定位在是否願意做這樣一樁生意上來,也就是把那些我們用前面講過的方法得出的結論作為談判桌上我們掌握的對手的底牌,最終從容不迫地得到比較理想的生意價格,所以各種估值方法運用的最後就是估值簡化,簡化為生意談判桌上的出價,估值高低則簡化為一樁生意的好壞。只有這樣,前面所寫的內容才有了落腳之地,整體邏輯才不會混亂,也只有這樣你所做的估值才可能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沒有現實價值基礎的胡亂定價。很多時候,我們看一篇分析文章或者研報,前面的信息說的都是有道理的,唯獨到了定價階段,很多就開始憑空想像了。比如那一年好幾個大V們力推的電廣傳媒,分析文章整整齊齊,前面的內容都是非常鞭辟入裡的,只是到了後面的估值結論部分,完全脫離常識和生意本質,導致整個分析成了無根之草。

那麼怎麼簡化呢?每個人其實都在不自覺地使用自己的辦法,從信息映射開始,一步步形成最終的判斷,但是由於認識上的誤區和錯誤,這些簡化有可能會誤導大腦中的系統二或者直接引用系統一的結論。

好的生意很少有顛覆常識的,即使有高溢價的出價也是基於可以預期的未來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想像。所以在進行了那麼多資料收集、信息分類、財務分析、同行業對比,前景推斷,情景演繹之後,最終估值簡化就是歸於常識,排除風險項,提高正確率。這個常識是我之常識但不一定是你之常識。這一次,就只具體拿我自己的認識來說,抽這樣的幾個「比方說」講講。

比方說,主營實打實年凈利潤低於1億的公司我一般不投。其實你說有什麼確定的道理?也沒有。我的理由很簡單,你說那些指標我也可以不懂,但是1億利潤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是一個門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一家企業上市能圈那麼多錢卻連一個億的利潤都拿不到,我就簡單粗暴的認為你經營管理不行,產品不行,行業不行,行業地位更不行。所以你牛皮吹上天卻拿不出銀子對我來說也是看不上的。能夠豁免的當然也有,比如恒生電子這樣突然遭受監管打擊而蒙受巨額損失或者你真是某個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

比方說,行業前三之外很少投資,前五之外的基本不投。一般來說,重大比賽中,都是前三名才上領獎台的,後面的基本無人過問,股票市場也是一樣,凡是充分市場競爭的行業,最終的大牛基本都是出自行業前幾位,後面的想追趕上是很難的。我們看安防市場的大華股份和海康威視,白酒市場的茅台皆是如此。那有沒有例外呢?有的,當市場大到只憑少數幾家企業根本吃不下的時候,行業地位就會淡化。在基因檢測和新能源電池這樣新興而巨大的行業里就非常明顯,億緯鋰能和迪安診斷這樣的奮鬥者都有可能後發先至。

比方說,做生意得做好堅持住的準備。這一點開過飯店的同學一定最有感觸,除非是金字招牌,否則前半年一定要熬過來,後面才可能有回頭客,生意才能賺錢。好容易估了個值,卻不願意等待去驗證那些催化劑和預期的變化,投資的時候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要能賺到錢才怪了。要不然散戶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概「這股是不是和我有仇啊,一買就跌,一賣就漲」,概莫如此。

比方說,面對現實,捨棄不合常理的想像。就還拿電廣傳媒當例子吧,一家地方國企有線電視公司,資產效率低到沒邊兒,從事業務除主營外,亂七八糟,你非要說它會孕育出一頭創投怪獸,哪來的土壤和基因?折騰好幾年還在意淫,這也是沒誰了。再說王首富,前段時間斷言上海迪斯尼來中國20年不會盈利就是典型的不合常理的想像。上海迪斯尼就是沒有獨立上市,這要是上市,我就直接秒投了。為啥,就為我特意坐飛機去在太陽底下排那兩天隊,住的主題酒店以及潑出去的銀子。這特么要是不盈利就真的沒天理了,你看見那攢動的人頭,就知道那是絕對的好生意。大多數情況下,投資者能夠在100倍甚至200倍市盈率的高估值下堅持投入資金就是源於不合理的想像,這又牽扯到心理學中的曝光效應(這裡不展開,會在後面《烏合之眾的思考與博弈》系列裡具體描寫)。

比方說,你發現市場上有一大堆股息率高於銀行利率很多的公司沒人理,那你就必須要開始考慮買入估值的事情了。如果市場里已經沒有與銀行利率接近的股息率了,而且越來越遠,那就隨時準備跑路吧,此時靠估值是沒法找到值得投資的目標的。

比方說,短期估值也是可以考慮群眾情緒的。都說估值難,難就難在市場的構成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巨大的不確定性系統。情緒在關鍵時刻是會幫助我們估值的。這個是最好簡化的,看歷任監管層,啥時候被罵成罪人,啥時候估值就可能是很長一段時期的低點。啥時候是估值高點呢?各論壇網友發言數持續增加,各路股神日趨活躍,大面積曬截圖,然後捋捋須子說今年就賺50%,業績太差了的時候就差不多了。

比方說,你發現一件事,全世界都在做,各個國家都把這個領域列入未來重要發展規劃,那就不要裝模作樣地去質疑,你沒那麼聰明,趕緊去把同類的都找來,三短一長選一長才是正事。真有這樣的事情嗎?當然有,舉個例子,汽車廠商都在投資新能源汽車,各國家都把這個領域當作未來重要的發展戰略。還怕各種產能過剩?大街上你見著幾輛新能源汽車?放棄你那不切實際的想像吧。順著這條無比巨大的產業鏈去找投資標的,你蒙對的幾率會大大提高。

這樣的「比方說」我還有一些,其實每個投資者都有,很多都是個性化的東西,只是有些合理,有些顯得偏執,其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在大概率上避開風險,提高選取盈利標的正確率。比如你的原則是一定在每年盈利低於1億的企業里挑選,也沒有問題,誰也不能嘲笑說你就不能盈利,只是你的風險大了而已。

對於估值的簡化而言,有時並不能直接準確的指出答案,但是通過與常識的結合,確實可以幫助你過濾掉一些選項,有時還會指引你正確的方向。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實際上是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詳細的行列條件表格,通過判定符合與否來標定,就像上面提到過的「三短一長選一長」,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這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並不是設定條件的。

所以,最終,你看,估值就是對投資者的一次大考。按照《漫漫征途說估值》系列的前面十章所寫,我們是按照一個特殊的順序去遞進式答題。首先要做的是判斷題,哪些概念是從根本上錯的,哪些是曾經誤導我們的,哪些是需要糾偏的,我們要把它打叉。然後是問答題,考察的是所要使用的那些公式和模型我們是否都能熟練操作和深刻理解。再往後就是填空題了,一家公司所處的時期,對業務發展的預期,你的估值是從哪個角度和時間點切入的等等都需要你親手一個個填進去。最後,就只剩下選擇題了,可供選擇的標的已經所剩無幾,所有的數字指標幾乎都已經從你面前消失,就只剩下你的情緒和你面對的群體的情緒,你的投資素養,你了解的常識,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和那些你一直信賴的原則,這大概就是估值簡化了。


推薦閱讀:

TAG:股票 | 股票估值 | 投資估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