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是如何完成這場名叫「社交齋戒」的牛掰實驗的?

社交齋戒·展

倒計時2天

「社交網路齋戒實驗」研究報告發布會

暨主題展覽

先來提前認識一下這場實驗的主創們……

項目時間軸

2016.12-2017.7

主試招募

被動招募

篩選調查

前測預熱

基線測查

被試分組

干預周期

深度訪談

數據整合

撰寫報告

成果產出

研究設計

1

實驗干預

為期15日,每日使用微信不超過30分鐘。

理想狀態下的「齋戒」是徹底不使用。但這對微信研究存在困難:對許多人而言,微信牽涉到一些重要信息源和必要溝通。本實驗將調整為「儘可能少使用」,經預實驗考量後,最終設定為每日使用時長不超過30分鐘。

獲取每日使用時長,每日晚8點截圖彙報

微信使用時長可通過第三方軟體或手機自帶功能進行查看。被試每晚8點收到簡訊提醒,將當日使用數據進行手機屏幕截圖後發回。

這一機制的作用有二:其一,通過獲知精確的使用時長,可對齋戒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其二,彙報數據可作為一種監督機制,激勵被試更好地執行齋戒。

2

數據收集

量化研究

預調查與基線測查:實驗前對被試進行預調查,評估人口學特徵、微信使用特徵、參與意圖等;並在齋戒前進行4日的「基線測查」,期間被試正常使用微信,並彙報使用時長,以此評估被試的初始使用情況。

分組前後測: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15日齋戒期內,實驗組接受干預(齋戒),控制組正常使用微信;干預前後,兩組均進行測查(即前測與後測),測查內容包含幸福感等三類研究指標;分析各組前後測數據,判斷影響是否發生。

詳細測查指標如下:

①主觀幸福感:情緒+生活滿意度

主觀幸福感可通過「情緒+生活滿意度」整合評估(情緒代表幸福感的情感層面,生活滿意度代表認知層面)。本研究採用邱林修訂Watson的積極與消極情緒量表(PANAS)和Diener的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進行測查。

②疏離感

採用Jessor的一般疏離感量表(GAS)進行疏離感測查。

③工作/學習投入

採用簡化版烏特列支工作投入量表(UWES)進行測查。由於被試包含學生群體,量表中所有「工作」均替換為「工作/學習」。

質化研究

質化研究被試將與實驗組接受完全相同的齋戒和測查,但需額外執行兩項工作:

日記:參照指定模板進行每日記錄,涉及每日生活經歷、社交情況、齋戒感受等;

深度訪談:在齋戒中期及後期接受1-2次深度訪談,訪談內容涵蓋個體特徵、使用行為、齋戒經歷、影響與改變等多方面。

需指出,經過日記和訪談,質化組被試將深度參與到研究中,不免對後測結果產生干擾。故質化組的測查數據不納入量化分析。

執行一覽

被試招募

在北京地區招募實驗被試,通過微信公眾號、論壇貼吧、校園海報途徑,共計報名177人;篩除後,預約見面會100餘人。

見面會

線下見面會包含:實驗簡介、前測問卷填寫、操作說明。實際到場88人,會後3人退出,85人進入正式實驗。

實驗執行

85位被試中,22位參與質化研究,其餘隨機分為實驗組32人,控制組31人;實驗期間控制組3人退出,其餘全部完成。

數據回收

實驗組與控制組共63人,一共回收前測數據63份,後測數據60份;質化組22人,回收日記20份,完成訪談31場,單次訪談約為1-1.5小時。

被試概況

1

人口統計特徵

被試總體中,男女比例約為1:3,女性較多;學生與非學生比例約為3:2;平均年齡在25-26歲之間(M = 25.64,SD = 5.262),以20-29歲區段最為集中(80%),最高年齡44歲,最低年齡18歲。

非學生群體中,月收入在5001-20000元的佔83.4%,百分比加權計算後人均收入超過10000元;行業分布方面,IT/通信/電子/互聯網類佔27.8%,整體較為均衡。

學生群體中,本科/大專及以下16人,碩士25人,博士8人,整體教育程度較高;專業分布較為均衡,理工類稍多(20人,佔比40.8%),社科相關專業人數有限。

2

微信使用特徵

基線測查中,被試的每日微信使用時長平均為107分鐘(M = 107.20,SD = 61.81)。被試平均微信好友數量為456位(M = 456.25,SD = 341.371)。最低為69位,最高為1845位,受到高位極值的影響較大。各功能的使用情況,即時通信佔總時長的43.8%,朋友圈佔30.3%,公眾號佔23.3%,其他佔2.5%(包括支付、掃碼等)。

局限性反思

1

樣本偏差、參與意圖與需求特性

本實驗被試的人口特徵總體符合主流人群,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樣本偏差。如女性多於男性,學生較多於非學生群體,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水平偏向精英。其中學生群體比例值得注意:本實驗中學生與非學生比約為6:4,但由於學生占社會總體比重較小,相較之下實驗結果可能包含了較重的學生屬性。具體而言,學生群體的娛樂性使用可能更多;對於弱關係的理解和需求與在職群體不同;學習場景的分心問題可能比工作場景更重等。

參與意圖是另一個需重點關注的問題。調查發現,約三成被試明確為了減少社交網路使用而來。有此需求的人多為重度用戶(前期測查也印證了被試整體略偏重度),使用中受到的困擾較多。如對齋戒抱以好感,干預本身滿足了其訴求,就更易獲得正面感受和評價。因而實驗結果可能體現了更多重度用戶的反應,存在一定的「虛高」風險。

需求特性(demand characteristics)是實驗法的普遍問題。被試若揣測實驗目的,認為齋戒後應當變好(或變壞),測查結果則會受到一定影響。

2

實驗規則與干預強度

有效干預是影響產生的前提。但為保障可行性,實驗的干預規則作了一些折中:

其一,限制使用並非完全不用,由於存在每日30分鐘的可用時長,使得微信使用的影響是不完全受控的。例如,一些重要的溝通聯絡將首先被滿足,如此類行為受限,對正常生活將造成困擾,長此以往,對主觀幸福感和工作投入的消極影響則可能發生;

其二,齋戒周期為15日,並非一個長效的階段。情緒、工作投入等狀態性指標較為易變,但對於疏離感、生活滿意度等特質性、穩定性指標而言,未受影響不等於無關聯,可能是干預強度不足以使之發生顯著改變。

3

齋戒的影響與社交網路的影響

本實驗出發點是探討社交網路使用的影響,由於社交網路早已「干預」了我們的生活,實驗採取了反向干預(不使用)操作。但其實,不使用的狀態不等於未使用過的狀況,因為在過往使用中,一些內在和不可逆的影響可能已經發生。如,無線上社交時,我們的線下社交可能較為豐富;而齋戒社交網路後,雖缺乏社交,但主動尋求線下社交的人並不多。社交網路已經培養了我們如今的社交模式和意識,這是短期齋戒所難以涉及的。

總的來說,齋戒實驗對短期狀態性影響有較好的反映,如需對更為長效、內在的影響進行評估,通過追蹤調查進行早期介入或是更好的方式。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視頻均為S-Tech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絡後台

S-Tech往期系列專題回顧:

「VR心潮」系列研究

在VR中我們更容易路痴?本體運動反饋是問題關鍵喪心病狂!和蜘蛛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 VR心·潮「沉浸感」的黑暗面:VR暴力遊戲更易引發攻擊性行為?VR能讓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重回巔峰嗎?虛擬世界生存報告:你和「阿凡達」的相處之道

SNF社交齋戒」系列研究

  1. 前序篇1:為什麼你就是對手機拿得起卻放不下?

  2. 前序篇2:社交網路讓我們更孤獨?尚!無!定!論!

  3. 前序篇3:說碎就碎的玻璃心,百口莫辯的社交網

「微紅學」系列研究:

你為何拒絕一隻滾燙的紅包?

紅包來了,你搶還是不搶?

微信紅包:線上線下社交的密碼本

「音樂與互聯網」系列研究:

  1. 情緒篇:《音樂是秘密,你已經暴露了自己 》

  2. 技術篇:《用技術豢養你尊貴的耳朵》

  3. 人物篇:《互聯網對音樂人做了什麼?!》

  4. 社交篇:《民謠愛分享,古典很低調? 》

  5. 彩蛋篇:《5分鐘帶你回顧「音樂與互聯網」專題研究 》

「探微:科技與人」系列研究:

《微信點贊社交中的「觀察者」 |》《從女僕咖啡廳看自組織與社會關係重塑》《沒有霧霾,我們將無法呼吸 》沒有霧霾,我們將無法呼吸 | 聊聊網路中的霧霾文化


推薦閱讀:

人氣名片一個顛覆性的商務與營銷網賺社交小程序
4· |網路新生時代俗稱自己為「寶寶們」
國內上 Twitter,有哪些比較快捷的方式?
我們鑲嵌在巨大的社會網路上
有人噴我?那是好事啊!

TAG: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