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鏡子

(一)

生活中,我們都要照鏡子。通過鏡子,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相貌、著裝和舉止等。這種普通的鏡子只能照出我們的外表,卻無法照出我們的心靈。

我今天想說的不是指普通的鏡子,而是指能夠照出自己心靈的鏡子。

「你是我的鏡子」。其中的「我」,是指自己的心靈;「你」,是指一切外在於我的人、事、物。

當我們看到、想到、聞到、感知覺到外在的人、事、物之時,自然就會產生一些感受、想法、觀念等。通過我們對外在的人事物的感受、想法或觀念,就可以透視自己的內心。

舉幾個例子就清楚了。

(二)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一段話:「一部《紅樓夢》,道學家看到的是淫,經學家看到的是易,才子們看到的是纏綿,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滿」 。

這裡,《紅樓夢》就是「你」,就是我的鏡子!

一本書、一個物、一件事,它本身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感知到的是什麼。是它觸動了自己內心的一些情結,才引發了自己的這些看法。

我們生活在相同的世界裡,但是對同樣的事物,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原因在哪裡呢?

(三)

宋代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禪師被自己喻為牛糞,竟無以為答,蘇東坡心中以為贏了佛印禪師,於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

  消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妹妹就問道:「哥哥!你究竟是怎麼贏了禪師的?」蘇東坡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如實敘述了一遍。蘇小妹天資超人,才華出眾,她聽了蘇東坡得意的敘述之後,正色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這裡,他人就是「你」,就是我的鏡子!

一個人是什麼樣或怎麼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認為他(她)是什麼樣或怎麼樣的一個人。

正像李子勛老師說的那樣: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和感覺都是自己的內在感受在他人身上的投注;你內心沒有的東西,你不可能在他人身上看到。

當一個人成佛時,大地一切眾生共成佛道。因為在一個佛的眼裡,一切眾生也都是佛——甚而至於他連眾生和佛的觀念、分別都沒有。而在眾生眼裡,佛也被看做是眾生——即使也被人禮拜,卻是按照眾生的心來測度的。

(四)

精神分析有一種防禦機制叫投射。

投射又稱外射作用,是指個體自己的心理特徵(如個性、好惡、慾望、觀念、情緒等)轉移到他人或周圍事物上,認為他人或周圍事物也有這樣的動機和行為。

如我們常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見青山多撫媚,青山見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寫照。又如: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投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通常又是無意識的。由於投射效應的存在,我們常常可以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徵。

這種變換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就是把來自本我和超我的內部危險變成外部危險,因為對自我來說,內部危險比外部危險更難對付。一般來說,人們有較多的機會學習怎麼樣對付客觀性恐懼,但要獲得控制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的技能卻比較困難。

(五)

在意象對話中,強迫症患者會有一種意象,就是房子中充滿了死貓、死老鼠等髒東西,於是他會有一個強迫性的衝動要不斷地打掃房間,每天不得不幾十遍的拖地。實際上,充滿了死貓、死老鼠等髒東西的房間是一個心理意象,是他內心衝突的表現,而和他現實居住的房子毫無關係。

問題是在他的心裡,而不在外界。他內心有自己不願面對、不願接受的,甚至討厭、憎惡的事情,這種內心的衝突會引起焦慮。為了緩解焦慮,他會無意識地將這些自己不喜歡的投射在外邊,並認為只要解決了外在的衝突就好了。實際上呢,外在的衝突有時也可以緩解或解決,但是由於根源在自己內心,這種衝突就會不斷地呈現這件事上或再轉到其他事情上。

也正是這個原因,內心缺乏美的人,到處看到的都是丑;內心缺少愛的人,也就感受不到別人對他的愛;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覺得不安全;內心充滿污穢的人,走到哪裡也難看到清靜;內心不知足的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不會快樂......

相反,一個內心充滿美的人,到處都能夠發現美;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到處都能感受到愛的溫暖;一個內心充滿安全的人,走到哪裡都能夠坦然;一個內心清凈的人,走到哪裡都不會有污穢之感;一個內心知足的人,即使到了地獄也會常常快樂......

(六)

外在的鏡子能夠照出自己的心靈,我們只是將自己的一些特性投射在了外面的人事物上了。

所以,當我們愛一個人時,我們愛的更多是自己;當我們恨一個人時,我們恨的更多的也是自己。

正如榮偉玲老師在《在愛情中我們尋找什麼?》中所說的:

「愛情的唯一終極目的,是成為一條道路。我們通過這條道路,尋找我們自己。

我們何以愛上這個人而不是他人呢?

我們應該好好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愛上一個理性超級強大的人,是可以把自身理性化的一面投射給對方,然後自己安心做個任性的感性的小丫頭嗎?

愛上一個特別感性的人,是為了投射自己感性的一面給對方,從而避免在自身中被感性淹沒嗎?

愛上一個特別優秀的人,是否把無法達到的完美願望投射給對方,從而讓自己輕鬆一點呢?

愛上一個崇拜自己的人,是否我們需要依賴此種崇拜來加強自己不堅實的強大感呢?

我們在愛自己感到缺乏的、需要認同的那部分,我們在愛壓抑了的『影子自我』。

是的,我們愛。我們在愛中,開始向我們的影子自我認同,我們在愛中,通過與對方的融合,整合著我們靈魂的面貌。」

(七)

我們每個人一生辛辛苦苦地在尋找——無論是尋找自己喜歡的人、還是自己喜歡的事物(金錢、權利、地位、名譽、物質等),其實尋找的不是別的什麼,正是自己——自己內心的和諧!也像榮格所說,心理治療的終極目標不是消滅癥狀,而是實現人格的整合。

癥狀只是自己內心衝突的外化,而衝突的任何一方都是自己,那麼你消滅任何一方,都只能使自己的心靈殘缺——實際上也是無法消滅的,它只能被轉化或達到內心的和諧。

但是很多人卻錯用了方向,總在外面汲汲以求,以為自己找到了什麼人、事、物,得到了什麼人、事、物,自己的問題就解決了,自己就幸福了,自己就快樂了。這就是禪宗祖師常說的: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外道」並非鄙視或貶低,只是說這些人雖然很用功,但是用錯了方向。如同南轅北轍一樣,不知道萬法以心為本,不從心地法門用功。

是故佛教說:唯識無境,即世界上所有的事事物物都無實體,不過是心識所變現的假相,故識上加唯字者,表示除識以外無一物也。

(八)

永明延壽禪師曾在《宗鏡錄》中說「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經雲。見色即是見心。」

天下沒有其他東西,一切唯心造,一切原來都是自己!

眾生生生世世都在和自己想像中的人相親、相愛、相仇、相恨、相鬥、相爭,都是在用自己的左手扳自己的右手,都是自尋煩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萬法本閑,唯人自鬧。如是如是......

(九)

以上所說,僅是指眾生的妄心,就是識。所以佛在《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那麼真心何在呢?是不是在妄心之外還存在一個真心呢?NO!佛接著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眾生狂亂的妄心歇下來,真心即可顯現。簡單地說,心就像一面鏡子,眾生的這面鏡子有了污垢,雖然也能照物,但是已經歪曲變形,而眾生卻執以為真;悟者的這面鏡子已經恢復清凈,自然能夠顯現真實。當然這種比喻不是很恰當。

這裡引用蓮池大師《竹窗隨筆》的《心喻》:

「心無可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權為彷彿,非真也。試舉一二,如喻心以鏡,蓋謂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無將迎;物方對時,鏡無憎愛:物既去時,鏡無留滯。聖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故喻如鏡。然取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實無知,心果若是之無知乎?則冥然不靈,何以雲妙明真體。或喻寶珠,或喻虛空,種種之喻亦復如是。」

〔譯文〕

  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試舉一二,譬如以鏡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的時候,鏡不會因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的時候,鏡也不會把物的影象保留下來.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所以用鏡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在黑暗中便失去了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附錄:心靈的地圖 -

人的內在就像一個太極圖,有陰也有陽,陰中還有陽,陽中也有陰,陰陽互動、互存、互依、對立又統一,此消彼長,此長彼消。 -

假設陰代表自體表象,陽代表客體表象。自體表象中又有好的自體和壞的自體;客體表象中也有好的客體和壞的客體。這所謂的好壞主要來自成長過程中父母(這裡簡化為以父母為代表的重要他人——父母、親人、家族、社區、社會文化、傳統、價值、道德、倫理、法律等等,只要對自己有影響的,都是重要的,即是一件小事、與人的短暫接觸、瞬間的感悟等)對自己的評價、自己對父母的評價,再內化為自己的結果。 -

自體表象中好的自體與壞的自體,兩者之間也是陰陽互動、互存、互依、對立又統一,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關係。 -

客體表象中好的客體與壞的客體,兩者之間也是陰陽互動、互存、互依、對立又統一,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關係。 -

當然,如果再細分的話,在好的自體中,還能按程度不同再次進行區分。。。。。。其他的亦然,總之,不可以用很機械的方式去理解。這也可以用系統論的觀點去解說,一切皆處在一個動態的系統之中。 -

人在本質上處於分裂狀態:自體表象與客體表象的分裂、好自體與壞自體的分裂、好客體與壞客體的分裂。。。。。。 -

正因為存在著好自體與壞自體,於是就喜歡好的自己,而排斥壞的自己。於是就有了內鬥內耗、壓抑排斥,自己折磨自己、自己戰鬥自己、自己壓抑自己,於是自己變得虛弱、僵化、理智、痛苦、逃避、排斥。但是壞的自己也是自己,它如影隨形,是永遠無法逃避、排斥、消滅的。 -

正因為存在著好客體與壞客體,在投射的作用下,外界於是也被分成了好的與壞的,好的就喜歡,壞的就討厭、排斥。於是就造成了自己與外界的對立、仇視。於是自己變得虛弱、僵化、理智、痛苦、逃避、排斥。但是壞的外界是由於比較接近自己壞的客體表象才產生的,而壞的客體表象也在自己心裡,如影隨形,也是永遠無法逃避、排斥、消滅的。

是故靈峰蕅益大師就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旣除矣。境豈實有。達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以所歴位。無非無外之法界也。」 -

也就是說,對於外在人、事、物的討厭、拒絕、仇恨,都是對自己某方面的不接納,都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投射而已,根源在於自己。 -

所以,心理真正健康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善於接納自己,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悅納自己,只有完全地接納自己,內心才不會再分裂,而是變成了一個整體。只有內心和諧了,外在的世界自然也就和諧了。 -

b31.photo.store.qq.com/b31.photo.store.qq.com/b31.photo.store.qq.com/

想用一個圖來表達,但費了半天勁,才畫成這個樣子。其實,心是最複雜的,也是無法說清楚的,各個部分之間錯綜複雜,互相牽連,而一旦畫成形,已經失去了很多的信息。

推薦閱讀:

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會成就非凡的事業。
為什麼古代人都認為心臟是思維器官?
《魔獸世界》取消點卡的感想一二
心的鍛煉

TAG:心理學 | 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