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羅曼蒂克消亡史:為什麼好電影不好看

最近重溫經典舞台劇暗戀桃花源,應該說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雅俗共賞的重要性;其中既有江和雲的珍重,又有漁夫村民的惡搞。儘管元素眾多,但絲毫不落俗套,依然上得大雅之堂,我不得不讚歎又推薦。

然而縱觀國民文化真正的生死場,電影界,雅俗共賞似乎還是無解;儘管還有驢得水,無人區之類的風格化作品為之續命,但是對於總結出一個同時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的模式來說,無論是青年才俊還是業內大佬都只是望洋興嘆。

當然在眾多受到冷遇的「國產佳作」中,我專門拿羅曼蒂克消亡史說事,一來是個人感覺最可惜,二來是時間上也最近,因此也最能看出中國電影市場的價值觀割裂。對於中國的觀影群體來說,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可以拍著胸脯說自己可以純粹的享受電影,而不帶有其他任何的屬性:比如對IP或者演員的崇拜,亦或對於社交的需要等等不一而足。因此這也就產生了一個難題:一個作為藝術家的導演,必須要表演噴火,走鋼絲,一字馬才能討好心不在焉的觀眾嗎?換言之,對於一群其實就不想看電影的觀眾,應該拍什麼樣的電影給他們看?

可能會有人說我是神經病,我去電影院不是為了看電影我是去幹什麼呢?這恰好就是問題的關鍵;以霸王別姬為例,民國和解放後唱戲,完全兩個世界,為什麼?因為以前的戲迷懂戲,之後的阿兵哥不懂戲;不懂戲的人看戲能叫看戲?那現在看回來,不懂電影的人看電影,能算看電影嗎?按魯迅的話說,就是看著「紅的綠的晃蕩」罷了。用現代點的話說,就叫:他們在看電影當中不完全屬於電影的那部分。羅曼蒂克消亡史犯了錯,他錯就錯在誤以為觀眾來到電影院,讚賞的是他屬於電影純粹的那部分。

當然我們退一萬步, 按程耳自己的話說,「這是一部藝術片,導演沒打算讓大家看懂。」聽之任之,安之若素,倒也是很好,至少不和闖入者的導演王小帥那樣,以情懷為名破罐子破摔;但我認為這個態度依然是不夠好的。因為一部好影片如果沒有吸引住大家,於導演來說,沒有傳達出自己的思想;於觀眾來說,沒有審美上的提高;這種孤芳自賞的態度帶來的只是雙輸。

下面第一個問題,羅曼蒂克消亡史是好電影嗎?一個字,好!俗話說,不一樣的東西不一定有腔調,但有腔調的東西一定不一樣。羅曼蒂克消亡史就是這樣的電影,其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富有儀式感的同時,又非常巧妙的加入了人間煙火的味道;通過對方言,對動作,對生活習慣的多重演繹,使得其既沒有出現徐浩峰式作秀的擰巴場景,也沒有看到管虎式粗放的人物刻畫,從而使得全篇下來,每分鐘都會有新的,可看可琢磨的地方;可以說本片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同時做到嚴肅真實,而且又極具戲劇感。其中最出彩的也自然就是葛優與日本人談判一段,相信看過的人對老三淡定離開的一幕會記憶猶新,隻言片語中一個黑道領袖的霸道,優雅和冷靜畢現,只能說足見導演天才。

我一通誇獎完了,可是「不看電影」的觀眾們會賣這個賬嗎?答案顯然是不賣的。

我們可以看到,首先影片評價兩極分化,而且其中還不乏有「專業人士」的「犀利點評」。顯然即便是關小姐或者張先生也是沒說過這麼高級的話。但是無論如何的客觀結論就是,如果我們說一步之遙被觀眾槍斃了,那麼羅曼蒂克消亡史可以算的上浸豬籠:即便品質明擺著,面對質疑時口碑還是一樣不受控制。毫無疑問這個毛病就出在雅俗共賞上,可是究竟錯在哪裡?要點在何處?我個人的觀點是:故事缺乏核心。或者我們這個問題換一個問法,對於一個不看電影的觀眾,他去電影院看的是什麼?答案是:不是特效,就是故事。從故事的角度看來,羅曼蒂克消亡史是失敗的,這點無法迴避。

當然從大的方面看,我們可以把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劇情總結為,一個上海黑幫在歷史的變遷中消亡的故事;如果從小說的角度看,這種史詩型小說大部分都是銷量風評雙豐收的,除了一個問題,他們的閱讀時間一般也不會少於一個星期。我們做學術的,常常會被審查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不覺得你的研究方向太大了嗎?也就是說,這麼大你講的清,講的完嗎?羅曼蒂克消亡史問題正在於此,程耳試圖賦予所有的人物個性和故事,這種野心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然而最後卻弄的篇幅非常緊張。其中許多人物,例如王媽和車夫,妓女和打手,一二三哥,小五小六小七小八的,全部都大手一揮,給足戲份;甚至在渡部談判前一天還專門給他老婆來了一個上海話特輯;我可以看出導演對這些片段的自鳴得意,甚至觀眾也不乏歡喜;但是這種做法帶來的後果是嚴重而且多方面的。

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故事缺乏主心骨。我們語文老師每次在高中點評我的作文,都會對全班說,你寫的是很好,這個文筆也很爆炸,但是你到底想說什麼呢?你的中心在哪?一個沒有明確重心的作品,是會給觀看者帶來很大障礙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一部天花亂墜的散文,我們看到了渡部作為日本間諜的矛盾和鄉土情結,也看到小六對愛情從幻想到破滅,也看到老三經受的滄桑和洗禮;但是這麼多東西交雜在一起,最後並沒有導向任何一種統一的高潮,而是很潦草,而且也在意料之中的秋後算賬。同時在觀影過程中,觀眾的感情一直無法集中於一個人物,而是被各種「天才設計」帶的雲里霧裡,不知該喜該悲。應該說,如果將葛優與章子怡若有若無的愛情變成從一而終的主線,甚至本片經過一些合理的剪輯,都能夠明顯的使觀眾受到更好的引導,然而程耳沒有這麼做,帶來的後果就是某些觀眾憤怒的差評。

同時另外一個顯著的問題,劇情太平淡;什麼樣的劇情是觀眾喜愛的?一個多矛盾,多轉折的劇情,是令所有人都更加有興趣的;長時間發展線索,而不著重於構建故事的邏輯,即便是用打亂時間線的方式處理,依然讓人提不起那種一探究竟的興趣;因為太多矛盾被人物吞在了肚子里。例如也許你認為大哥三個一聲不響的就忽然把二哥幹掉很酷,但是如果沒有矛盾的積累和反覆的暗示推進,這種情節是無法喚醒觀眾的感情的,也自然沒法讓觀影者體會到黑幫的殺伐果決。同理,王媽之死,也沒有讓觀眾憤怒;小六被強姦,也沒有讓觀眾感到痛心。

總而言之,羅曼蒂克消亡史作為16年最後一具屍體,又毫無疑問的給那些偏向藝術性的商業片又潑了一盆冷水,以至於今年內陸的作品總體趨向於平庸和工業化,無疑這是一件讓人異常失望的事情。你說這是羅曼蒂克消亡史的錯嗎?我認為是,但是他不是錯在製作了一部藝術片,而是錯在了沒想讓大家看懂。


推薦閱讀:

電影《激戰》影評怎麼寫?
芭比之歌星公主觀後感是什麼?
《老炮兒》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如何評價電影《星際穿越》?
讓你推薦有生之年必看的十部電影,你會推薦哪些?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羅曼蒂克消亡史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