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清華理工的文藝青年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母校清華大學106周年校慶,以及我們敏感單純的青春
這個號發過很多嚴肅的互聯網的觀察,這個周末,是我們畢業十周年的紀念,請允許博主我任性一次,寫一寫和我曾經同窗的那些理工科出身的文藝青年。我一直想寫一寫身邊的這些朋友們,他們都出身於一個盛產呆板無聊的理工男的地方:清華大學,他們專註、較真、一板一眼,他們用精確的態度建築著這個國家的基底,但是他們也用敏感的心去感受和記錄著美。文藝的視角讓他們擁有不一樣的方式,文藝的技巧與主業的融合造成了有趣的跨界。
一個理工科的文藝青年,可以有什麼價值?我一直在尋找答案。過去的一個月,帶著這個問題,我探訪了他們,並寫下這些小小的故事。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QUANTIFYING BEAUTY
陳海瀅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99級本科
「讓夢想照進現實,需要的不是王朔和徐靜蕾的耍嘴皮子,而是理工男的科學計算」
陳海瀅是我那一屆的攝影協會會長,他有一句話我一直記得。2010年左右,網上盛行「辭職去環遊世界」的說法,他說,這就是從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去一個別人呆膩了的地方,光是這一個清華園,就足夠你拍一輩子也拍不完了,在想去別的地方以前,你把眼下的事情扎紮實實做好了嗎?
畢業以後,陳海瀅專註於創業。在「物聯網」成為眼下創投界的當紅炸子雞以前,他已經在自己的物聯網公司里扎紮實實的創業了十幾年。期間他的創業公司遇到生死的挫折,但陳海瀅挺過來了。現在,他正在做空氣質量監測相關的物聯網創業。
陳海瀅自稱是一個非常理工的理工男,他的雙眼總是看見自然和科學的美。他愛上了科學攝影,潛心鑽研。
| 2015年3月 攝於北極斯瓦爾巴群島
他最得意的作品,是發表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上的「攝影師的追日行動」。這張照片是很多人小時候在日本漫畫里看過的畫面,小小的人在大大的太陽中。
你知道它要怎麼拍出來嗎?模特距離相機1000米,太陽在合適的位置僅停留3-4分鐘,拍攝涉及大量計算,陳海瀅一次拍攝成功。
攝影可以隨意到隨便按一下快門,也可以精密到成為一種科學的計算。
我們以為太陽移動的很慢,但只要有參照物,你會發現太陽其實動的非常快,太陽走過它自己的直徑,只需要兩分鐘的時間,所以整個拍攝的時間窗口也只有三、四分鐘。這一次拍攝,陳海瀅和小夥伴們進行了大量精密的計算:
- 利用天體運行的知識,計算太陽落下的軌跡,精確到一步以內的準確程度;
- 計算地形,通過天文軟體、Google earth確定拍攝地點和模特站位地點,最終確定了將模特派到距離1000米的長城上;
- 計算天氣,利用預報數據源,獲得精確到每小時的雲圖數據,並且配合經驗和知識,判斷成攝影需要的天氣因素。
這些要素,計算錯了一點點,都會失敗,而陳海瀅毫無偏差,一次便拍攝成功。這次「攝影師的追日行動」,被《中國國家地理》評價為當年最好的作品,「開闢了新方向和新眼界」。
| 2014年6月 攝於河北獨石口長城
陳海瀅引領了國內的潮流,掀起了一股以日月星空結合地面景物為主題的攝影熱潮。他也不斷發掘「絕版」的主題:長安街的懸日、太陽穿過央視大樓,這些都需要精準的計算。
| 美膩照片的背後是銷魂的姿勢
對於我這種吃瓜群眾,流星雨只是一種聽說很浪漫、但永遠沒見過的物種。但是,學理工的星空攝影師陳海瀅能夠精確的計算出可以看到流星雨的地點,並且成功贏得了當時的女友、現在的老婆的芳心。你覺得理工男是枯燥無味的嗎?nonono,他們能確保你的浪漫真的發生,而不是等了一晚上凍感冒了失望而歸。讓夢想照進現實,需要的往往不是王朔和徐靜蕾的耍嘴皮子,而是理工男的科學計算。
在華爾街遊走的捕手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小喵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06級碩士
和陳海瀅的作品相反,小喵的攝影作品帶有明顯的女性的細膩和溫暖,他隨手偶得的一些小清新,其中的細膩,總能和你情緒的某個地方產生共鳴。
| 2017年4月 攝於Midtown
你不會想到,這樣照片的創造者是一個量化研究員(Quant)。
金融二級市場交易本身是一種理性和冰冷的職業,而量化交易則是金融裡面最冷酷的工種,它在交易股票的時候,基本不看公司基本面,而是用金融數學模型去模擬和預測股票市場行為。你一般見到的量化研究員和交易員,要麼是《華爾街之狼》一般的瘋子,要麼是《大空頭》一般的賭徒,要麼是沉默寡言的外星物種,他們滿腦子飄著一堆數字,每時每刻都試圖在數據里尋找到交易策略、尋找到套利機會。
但小喵的照片卻永遠都是溫暖清新的暖色調。他用攝影去表達自我的情緒,商業世界充滿了理性、競爭、冷酷,閑暇時間裡,他需要用溫暖的攝影去補充,一種感性的出口。
| 2015年8月 攝於布魯克林
金融的冰冷vs攝影的溫暖,這兩點不會矛盾嗎?哪個是真的你?我不由得問他。
在小喵看來,人都有兩面性,不同的側面會在不同的領域表達出來。「Diversity」是他反覆提到的詞,因為工作的關係,他時常在中國和美國兩地跑。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容易陷入思維定式,換個地方會帶來新的視角。他很喜歡一個法國攝影師眼中的北京衚衕,視角和我們中國人看到的很不一樣,我們眼中的紐約,美國人也覺得新鮮。世界因多元而有趣,他的攝友中,有理工博士專門拍攝試驗儀器,也有人類學研究者深挖民族學題材,這都給攝影帶來了不同的可能性和題材。
紐約是小喵重要的拍攝題材,他喜歡拍紐約的人,各種奇葩的人太多了,拍攝題材素材取之不盡。這張照片是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他偶然看到兩個黑社會正打開車門抽煙,他覺得畫面很好,就冒險走近到兩米的距離,估焦盲拍。後來才被朋友提醒這很危險,但小喵很開心他遇到並拍下了這個瞬間,左下角陰影處的人臉的光非常好,這是奇遇般的驚喜收穫。
| 2015年8月 攝於布魯克林
雖然小喵總說攝影是隨性就好,但是在我眼裡,小喵的攝影還是有著股票交易的烙印。小喵最喜歡的題材是街拍,他不止一次的提到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不確定性的美。街頭攝影是非常隨機的過程,衚衕每天都是一樣的,但是行人則永遠不同,常有驚喜,也會有失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確定性是挺惱人的東西,但在習慣於在隨機波動的股市中發現機會的小喵眼裡,這卻是一種樂趣吧。
| 2017年4月 攝於Midtown
乍暖還寒的紐約街頭,突然放晴的天氣讓街邊咖啡館外坐滿了享受陽光的人們,跟著小喵一邊沿街抓拍各色有趣的人物,一邊聊著攝影,這情形讓我想起了一本書: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漫步華爾街,「Randomness」隨機性是資產定價理論中的關鍵,這部投資學經典書的標題正和了我心中的小喵的雙重身份:一個在華爾街遊走的靈敏的捕手,不論是用數學模型捕捉稍縱即逝的交易機會,還是掛著相機捕捉街頭稍縱即逝的溫暖畫面。
探索超現實的邊界
SURREALISM WITH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三石 清華大學建築系00級本科
三石是水木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作品乖戾到你一眼就能認出。那個時期的他,喜歡拍攝星空和光繪主題,並在宏大的背景下,用小小的人物擺出有點怪異的動作,作為前景。看他的攝影作品,你彷彿置身一個奇幻故事之中。在線性思維的清華理工男里,我很少見到這樣想像力,一種狂妄的肆意的非線性的想像力。
| 2010年 攝於柬埔寨吳哥窟
十二年以後,我見到了他的真人。我想像過很多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洗頭髮、浪子、風向星座、滿嘴跑火車,但沒有想到,他是一個對細節一板一眼的人,他較真到讓人有點害怕,沒人敢在他面前說任何一句沒有經過仔細推敲和證明的話。我沒有想到十二年的謎底會以這種結局揭開,三石讓我明白了一樣東西,當你把細節經過千百次精確的錘鍊,也可以產生肆意的靈氣,靈氣並不一定來源自沒有根基的空想。
| 2013年,攝於美國華盛頓州冰川
畢業之後,三石進入傳統行業做了將近十年,現在,他終於可以開始創業自己喜歡的行業:動漫影視。他搬到文創行業的聚集地百子灣,在那裡租了個房子,每天和90後泡在一起,白天工作,晚上擼串,凌晨討論劇本。
| 2015年 攝於菲律賓圖巴塔哈
如果說大多數人的攝影是還原現實,那麼三石的攝影是在呈現「超現實」,他始終在尋找超現實的東西:銀河、極光、沉船、深夜的古廟和峽谷。哪怕在司空見慣的場景里,他也會嘗試展現超現實的效果,使用布光、模特,甚至使用超越了攝影的跨界手法,比如光繪、手繪、視頻等等等。
| 2015年 攝於帛琉
在三石看來,環境是一個氛圍,而攝影是基於這個氛圍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自小學習美術的他,腦子裡總會呈現各種想像力。當他遊覽吳哥窟的時候,看到白天人山人海心裡充滿失望,於是,他在深夜偷偷溜進無人的陰森的古廟拍攝夜景,在那裡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無邊的寂靜與黑暗之中享受一個人和古廟古樹的對話,彷彿穿越到了200年前法國探險家初次發現吳哥窟的時代。
| 2016年 攝於巴厘島圖蘭本
三石做過很多瘋狂的事情:背著50公斤的器材,獨自在陰森冰冷的羚羊谷通宵攝影;獨自闖入沒有現代人足跡的納米比亞紅泥人部落,住在原始人家裡;在零下30度的阿拉斯加藍色冰川內攝影,凍到爸媽認不出來他;在北京郊區廢棄的熱水瓶廠搞光繪攝影險些造成火災…
| 2013年 攝於美國阿拉斯加
他的腳步還沒有停止,他用運動挑戰身體的極限,讓自己能夠看到不一樣的角度的風光,他用動漫二次元挑戰攝影的邊界,尋找人跡罕至的風景,尋找超現實的風景。
| 2014年 攝於美國夏威夷火山
創業的決定性瞬間
CAPTURING THE DECISIVE MOMENT
Maggie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03級本科
和前面幾位大師比起來,我是一個小蝦米。我的攝影是打雞血模式,工作的時候打了雞血一樣的工作,休假的時候就打了雞血一樣的攝影。
| 2009年8月 攝於肯亞馬賽馬拉草原
清華的攝影協會有一種過度較真的氛圍,在協會裡,連拍、裁剪都是被鄙視的,雖然在數碼的時代,這種鄙視已經不合理了。初學的時候,我總是一個場景拍幾十張,企圖回家以後再選出好的照片、裁剪一下,因此直接出的片子質量並不好,協會的前輩批評我說:不要以為你的快門數是無窮的,如果你有無數次機會去拍錯,你永遠都沒法進步。不要給自己這種安全感,去買個膠片機,一卷膠捲就36張,就36次機會,用完就沒了,你每一次出手之前就能想清楚了。
於是我就買了膠片機去練習。如下這一系列的動作我練了好幾年:眼睛緊緊盯著取景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均勻的呼吸,雙手穩住,瞬間到來的時候,平穩堅定的按下快門,手要穩,要呼氣而非吸氣。整個過程在心裡驚心動魄,不停調整呼吸,渾身緊張,但表面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現在想來,這和狙擊手很像。
攝影大師布列松有一個「決定性瞬間」的理論,幾乎成為攝影師的金科玉律。所謂決定性瞬間,就是「事件進行中,恰好有一個瞬間,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並同時展現出特定內涵和意義」。這一瞬間出現時,攝影者必須抓住它。這就是協會要求我們練習的東西,在街邊守候幾個小時,就為了等那一個決定性瞬間的一次快門。練著練著,直到走路的時候不看取景框盲拍也可以找到決定性瞬間、判斷正確的構圖、抓住正確的視覺焦點。
| 2017年4月 攝於紐約
這後來變成一種習慣,所謂謀定而後動。再後來,我走進了創業的領域,其實在創業的時候,決定局面的就是那麼幾個瞬間,創業者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就是冷靜的觀全局、耐心的堅持以及決斷的出手,機會到來的時候,嗅覺靈敏的判斷到,出手的時候,毫不猶豫,毫不手抖。
再後來發現,不論是創業還是事業還是人生,它其實是膠片相機,而不是數碼相機,時間、精力、機會,都是有限的,的確不存在「連拍100張、從中選一張」這種情況。感謝當年那個過度苛刻的清華大學攝影協會,讓我習慣於用「只有36次機會」的膠片相機。
後記:
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當中,我問了他們每人一個同樣的問題:理工科的文藝青年的價值在哪裡?但是,我並沒有找到滿意的回答。我只能忠實地聆聽他們的故事,試圖去挖掘其中的價值,並把一切呈現在這裡。但我依然很肯定的知道,這群人是特別的,他們會在某一天煥發出他們獨特的價值,也許再過一個十年,當我再寫這群人的時候,答案會來找到我。
如果你也是一個理工科的文藝青年,歡迎在文章下留言你的故事,Maggie也想和你探討與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感謝文中人物對本文的貢獻,感謝經管學院三字班值年委員會成員對年級紀念相冊的組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個人公眾號「十一維客棧」 (ID: Maggie-Tan-)
分享互聯網商業領域最新資訊和獨到解析,為創業者、投資人、有自我提升需求者服務
推薦閱讀:
※如何調出高級感的小清新色調?
※油畫般少女人體攝影:大衛·漢密爾頓《一個少女的夢》
※寫實主義的彼岸丨小石清
※2017.08.04 今日日曆
※vsco調色向第六期/海邊調色
TAG: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