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扎卡維的恐怖之樹

黑旗:ISIS的崛起 [美] 喬比·沃里克 著 鍾鷹翔 譯

這個「約旦人」確實死了,但是,他栽培下的恐怖之樹卻還枝繁葉茂。by Joby Warrick

恐懼與憤怒,虔誠與暴虐,軟弱與貪婪,這三種對立情緒在撕扯著伊拉克,甚至整個中東地區。「黑旗」下的宗教極端分子將那片區域拉向了地獄,治下居民仍在逃離。

今天,這面黑旗已經成了宗教極端分子的常用標誌,也是「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 ,縮寫:ISIS)的旗幟。

▲黑旗,「伊斯蘭國」的旗幟。

喬比·沃里克的長篇非虛構作品《黑旗:ISIS的崛起》忠實記錄了「伊斯蘭國」這一極端恐怖組織及其前身的發家史:由本·拉登資助,扎卡維奠基,巴格達迪繼承並發展壯大。

在喬比·沃里克的筆下,伊拉克就像一輛載滿乘客的公共汽車,「約旦人」扎卡維強行攔下充當司機,利用原有的宗派衝突拉攏一方打壓一方,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意圖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重塑世界秩序」。

▲喬比·沃里克(1960-)

喬比·沃里克認為,比「基地」更兇殘的ISIS,扎卡維仍是其精神領袖。

暴力而高調的扎卡維,死了

2003年,阿布·穆薩卜·扎卡維紅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從伊拉克到敘利亞,從阿拉伯半島再到遙遠的北非。扎卡維,這個來自約旦扎卡小鎮的街頭流氓,彼時已是「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機構領導人。

▲扎卡維(1966-2006)

美軍視其為本·拉登的副手,並稱伊拉克政府暗中為其提供保護傘。藉此,美軍捧紅了扎卡維,同時也有了出兵伊拉克的借口。

而扎卡維的追隨者也多了起來,除了湧向伊拉克的宗教極端分子,還有當地因什葉派打壓而失勢的部分遜尼派信眾。只因美軍入侵伊拉克後,將十幾來來遜尼派把持的權力轉交到了什葉派政治人物的手中。

宗派衝突「早已深入伊拉克社會的胴體之中」。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截圖。為打擊恐怖分子,美軍搜查平民住宅,雖有一定戰略意義,卻也增添了當地人的仇恨。陌生男人闖進婦女兒童的房間,嚴重觸犯了阿拉伯人的文化禁忌。

在扎卡維眼裡,恐怖主義更像一種手段。只要善加利用,他可以藉此製造敵人,同時也能拉攏不少盟友。

巴格達北部與西郊的那些破敗村鎮——也被人稱作「遜尼三角區」——就是扎卡維得以發跡的「興旺之地」,與美軍在阿富汗交過手、同樣仇視美國人的扎卡維,正利用了三角區內居民對美軍入侵的焦慮,甚至是仇美情緒。

▲電影《哈迪賽之鎮》截圖。身處伊拉克,美國的普通士兵也能感覺到四周的仇美情緒

就此,他在伊拉克掀起了一場三方戰爭,美國佔領軍同時與兩個教派的武裝分子為敵,而兩派之間也在相互對峙。

扎卡維也開始走向孤立。他的我行我素,暴力高調,在本·拉登的「基地」組織內部也頗有微詞。後者指責他手段太過殘忍,人質斬首、汽車炸彈、自殺式「人彈」,既暴力而又血腥,還濫殺什葉派信徒,屠殺無辜平民,違背教義。主流宗教界也向扎卡維式極端主義發起了挑戰。

扎卡維當然不為所動。此時的扎卡維,已與本·拉登齊名。

他聯合外來極端分子成立了一個形態超前的極端組織,以「團結與聖戰協會」自稱,扎卡維視其為「基地」組織的2.0升級版本。

雖未與本·拉登公開決裂,卻嫌隙已生。

不過,2005年11月9日,約旦人的「9·11」——安曼酒店爆炸案,穆斯林死傷數百——終究讓扎卡維為自己的暴力付出了代價。這個「約旦人」不僅落得個眾叛親離,也使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尾聲。

▲美國政府發布的扎卡維屍體照片。圖片來源:wikipedia

2006年6月7日,約旦政府與美軍聯手,根據宗教極端分子提供的情報,順藤摸瓜,找到了扎卡維的藏身之處,扎卡維和他的精神導師謝赫·阿卜德·拉赫曼一同斃命於F-16戰機的轟炸下。

扎卡維奠基的ISIS,崛起

扎卡維死後,伊拉克安巴爾省的許多部落開始反擊。一股強大的遜尼派勢力把扎卡維的殘餘勢力從大街小巷中清除了出去,迫使他們不得不再次回到地下世界。

當然,「熔爐行動」的大獲成功,才是恐怖分子偃旗息鼓的主要原因。2007年,美國軍方與情報部門針對伊拉克境內恐怖組織而展開的專項聯合軍事行動,對宗教極端分子的獵殺準確率創下了新高。

「嚴密的監視網路、美軍兵員的增加、遜尼派的覺醒,還有高效的突擊團隊,如此種種,都給了扎卡維的組織以沉重打擊。」

與此同時,美軍也開始從伊拉克逐步撤離。2011年8月,最後一批美軍穿過伊拉克與科威特接壤的邊境,徹底撤出了伊拉克。

在美伊聯軍的突襲下,扎卡維的殘餘勢力只能躲到摩蘇爾等地的偏僻地區,組織也改了新名——「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新領袖巴格達迪也是扎卡維的舊部,對扎卡維很是崇拜,只是當時的「伊拉克伊斯蘭國」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無資源、二無人手、三無地盤。

▲巴格達迪(1971-)

2011年,「阿拉伯之春」運動爆發,民眾要求變革的浪潮幾乎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既拒絕美方的辭職建議,也不啟動自上而下的民主轉型,還武力壓制抗議人群,並指責抗議者為宗教極端分子。

美國政府有了伊拉克的前車之鑒,也並未過分干預敘利亞。

可以說,敘利亞的亂局,給了巴格達迪以可乘之機,後者很快將其演化為一場國際災難。

▲電影《拆彈部隊》截圖。在伊拉克,美軍不受當地人歡迎。

不過在敘利亞大展拳腳之前,巴格達迪首先鞏固了組織在伊拉克的營盤:

① 行政改革。任命了一批「省長」「教法顧問」和軍事指揮官。「伊斯蘭國」在伊、敘兩國的各種任務,都有賴這些人員駐紮各地、監督完成。其行政體系向真正的政府靠近。

② 強化炸彈恐襲的持續性。很快,伊拉克各地太平間里變得擁擠不堪,「似乎又回到了扎卡維肆虐人時代」。

③襲擊監獄,也被巴格達迪稱為「打破獄牆」。其中較大的一起攻擊對象是阿布·格萊布監獄,500多名囚犯當場釋放,有不少為扎卡維的舊部。這讓巴格達迪收穫了大量追隨者。

由此,「伊斯蘭國」開始在伊、敘兩國攻城略地。

敘利亞北部的油井,以及從阿拉伯富國流入的黑金,使「伊斯蘭國」很快在敘利亞坐大。「伊拉克之春」運動中,得益於其什葉派政府與某個遜尼派部族的爭鬥,「伊斯蘭國」也成功入主安巴爾省。

2013年4月9日,巴格達迪宣布「伊拉克伊斯蘭國」將與敘利亞極端勢力合併,組成「伊拉克與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縮寫:ISIS)。

其實,「伊斯蘭國」人員規模不斷壯大的根本原因,是巴格達迪口中的宏大願景:建立一個超越國佛羅里達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國」雖然還不是一個真正的政府,不過宗教極端分子都覺得,屬於自己的國家已經建立起來了。

當然,「基地」組織也與「伊斯蘭國」徹底劃清了界限。

而跟扎卡維一樣,巴格達迪及其組織的種種暴行最終也迫使西方和阿拉伯多國採取行動。2014年12月以來,西方和阿拉伯多國組成的聯合飛機編隊持續在對極端組織目標進行空中打擊,目的在於將「伊斯蘭國」逼出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安全區。

反恐戰爭,還在繼續。

▲上: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截圖,下:電影《拆彈部隊》截圖。作為士兵,他們選擇回到戰場。

*以上內容由「這周讀什麼」(微信公眾號:xiaozhu-shuo)原創整理,禁止未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TAG:ISIS伊斯蘭國 | 恐怖襲擊 | 本·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