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攝影藝術的糾結與碰撞
繪畫攝影藝術的糾結與碰撞
-------李洪運
有畫家拿照片當素描本和備忘錄,有攝影師追求拍出油畫般的效果。攝影沒有消滅繪畫,反而解放了繪畫,自身也成為當代藝術的一部分。
馬奈《奧林匹亞》
瞬間凝固了,裸體的維多琳·默蘭(馬奈《奧林匹亞》)和勁似裸體的青椒(愛德華·韋斯頓《30號青椒》都成為藝術史上的永恆。那一刻,不管藝術家手持的是畫筆還是相機,他們都捕捉到了關鍵的一幕。
愛德華·韋斯頓《30號青椒》
1988年,輕便的柯達相機首次開始使用。從這一年開始,人們不必再像達蓋爾1839年第一次站在寺院街盡頭拍照時一樣,為了等照片曝光耗上20分鐘。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攝影與繪畫糾結了整整178年:作為它的素材,模仿它的每一個細節,為它解除禁錮,也與它比肩而立。
而攝影術的發明在當時有一個更大的故事,是和藝術的關係。
斯蒂芬·德拉·貝拉《弗洛倫撒一瞥》
這個是從文藝復興時候留下的一副版畫,描繪了一個人們在利用一個房間,有個小孔可以投射在牆上,然後再去摹寫現實。這證明早在文藝復興的時代,歐洲就已經開始不同規模地使用這個可以拍照的「房間」了。
中國人都知道有一個畫家叫安格爾,畫的這幅畫的名字叫《泉》。
安格爾《泉》
那時候大家都在說安格爾的素描水平是一流的,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才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史料顯示),實際上安格爾一直在偷偷使用這種「暗箱技術」。並不是安格爾一個人在使用,實際上當時新古典主義的很多畫家,都在使用這個技術。
作為繪畫素材的照片
2006年開始畫龍泉山的桃花時,照片就是周春芽的素描本和備忘錄。方力鈞畫中的很多表情和姿勢,也脫胎自他的自拍照。中國超寫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冷軍,也談過他利用照片把握細節的工作方法:將照片在顯示精確的電腦上放大研究,以便看清肉眼無法辨別的光影。
周春芽繪畫 《龍泉山的桃花》
方力鈞 繪畫《玩世現實主義》
冷軍 超寫實主義肖像 繪畫 《小姜》
畫家的這種工作方法始自19世紀末,大概是來得太快太輕易,一開始藝術家們並沒有把攝影本身當作藝術,而只將照片作為創作素材。
法國版畫家亨利·里維埃爬上還未竣工的埃菲爾鐵塔拍下的巴黎天空時,心裡只想著刻好他的36張石版畫,沒想到100年後這張照片也會成為奧賽美術館的藏品。
法國巴黎後印象派畫家亨利·里維耶(HenriRivière)《Les 36 Vues de la tour Eiffel》
而下面就是亨利?里維埃拍攝的正在施工中的埃菲爾鐵的照片。
亨利·里維耶(HenriRivière)拍攝的正在施工中的埃菲爾鐵塔的照片
2013年03月在華盛頓菲利普斯陳列館展出的「照片:畫家與攝影師 1888—1915」上,作為主角的220幅老照片來自七位19世紀末藝術家塵封的閣樓或地下室,它們曾經是這些畫家創作的油畫和素描的靈感來源,直觀地展示了攝影如何從繪畫的龍套變成藝術史的主角。
喬治·亨德里克·布賴特納《穿紅色和服的女子》
模特照片
納比派畫家維亞爾拍攝了超過2000張照片,但沒有一張照片直接變成油畫。對他來說,攝影僅僅是透視和光影效果的捕捉者。作畫時,他總是用濃郁的、燈火一般閃耀的細碎色塊重塑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場景,構成一幅幅小小的、安逸的畫。
納比派畫家維亞爾 《壁爐架上的花》 1932
與維亞爾共用一間畫室的畫家皮埃爾·波納爾也是他的志同道合者,他可能是歷史上最早外拍人體模特的藝術家之一,這些艷照後來部分成了希臘小說《達佛涅斯和克洛伊》的插圖素材。
皮埃爾?博納爾(1867-1947) 《側面站立的裸體》
《達佛涅斯與克洛伊》
在當代,隨著攝影地位的改變,人們更加強調攝影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平等關係,畫照片經常會引起爭議。
2011年,攝影師薛華克起訴畫家燕婭婭抄襲他的八幅攝影作品。春拍時,曾梵志在佳士得拍出3600萬港元的《豹》也被指脫胎自美國攝影師斯蒂夫·溫特的攝影作品《風雪之豹》。好消息是,攝影師創造的圖式和氛圍得到了讚美,照片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一件獨立完整的作品,而不是任人取用的素材。
斯蒂夫·溫特的攝影作品《風雪之豹》
英國野生生物攝影2008年度大獎:風雪之豹
曾梵志《豹》
蕭伯納在倫敦的一個展覽上看到自己的兩張照片時曾說,照片比用鉛筆、蠟筆或者水彩筆畫得「最好」的作品還要強得多,它們會毫無希望地被照相機打敗。這個預言至今還沒實現,但仍要感謝攝影,至少畫家們再也不用學莫奈追著太陽跑,也不用像馬奈那樣,為了光線執意在院子里挖一個大坑了。
像畫油畫那樣拍照吧
19世紀下半葉的攝影師幾乎是按照繪畫的方式在工作,不僅主題取材自宗教、歷史和文學作品,拍攝之前還要勾草圖,做道具、請模特。拍攝完成後,還要在暗房中進行複雜的照片拼接和修描。
1857年,攝影家雷蘭德花費6個星期,將37張照片無縫連接,創作了基於拉斐爾名畫的《人生的兩條路》,這一傑作被維多利亞女王買下,使繪畫主義攝影風靡一時。
亨利·里維埃 攝影作品《人生的兩條路》
這類以繪畫為藍本的攝影作品令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慾罷不能,尤其是有傷感情節的悲劇故事。由畫家轉型為攝影家的亨利?皮奇?魯賓遜1858年創作的《凋零》是這類攝影的經典,其情節令人想起張愛玲的小說《花凋》一位害了肺炎的美麗姑娘只剩下一口氣,父母和姐妹悲傷地圍繞在她身邊做最後的告別。
亨利·皮奇·魯賓遜《彌留》又名《凋零》
在中國,20世紀最了不起的攝影家當屬郎靜山,他以集錦攝影模擬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山水畫,精湛的暗房技術讓今天的修圖高手也自愧弗如。在《攝影與中國繪畫藝術》中,郎靜山說:「攝影與畫雖然技術不同,但都是使畫面予人以美感。同一作用,中國畫已俞千年。已經有過多少人的成功研究,它的理法既不可磨滅。而攝影發明僅百數十年,何妨取它的道理來補攝影的不足。」
郎靜山作品
可惜的是,繪畫性並未使攝影成為與繪畫等量齊觀的藝術形式,反而讓它顯得處處不如繪畫。魯賓遜曾總結繪畫主義攝影寫下《攝影中的繪畫效果》,但他肯定沒有意識到,「繪畫的」這個詞很快就被攝影界看作貶義詞。
最後,美國畫意攝影師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公開反叛了這一流派。他所拍攝的《三等艙》(1907年)是革命性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以任何手段對照片進行後期處理成為一種職業操守。
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三等艙》(1907年)
時至今日,繪畫性並未從攝影中銷聲匿跡,仍是很多攝影師重要的靈感來源,而後期處理也不再是什麼害羞的事。
從名畫中尋找視覺元素也成為攝影激起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的有效方式。2008年起,Adobe公司連續四年在英國舉辦「名畫再生競賽」(Remake Photo Project),構圖、光線、人物造型……參賽者並不是像繪畫主義攝影那樣一絲不苟地複製名畫,而是在其中加入創意,公主變成一個簪花的衣架,等待者手裡不再是書信而是電話,恩愛夫妻床邊伸來一隻女人的手……這些都是意味深長的,為名畫增添了當代性。
Remake Photo Project競賽獲獎作品
攝影解放了繪畫
畢加索承認,是攝影的出現讓他擺脫了糾結,頭也不回地走上了現代派繪畫的道路。蘇珊·桑塔格也說:「攝影解放了繪畫,使之能夠從事其偉大的現代主義使命抽象化分離。」攝影的出現,為繪畫提供了便利,也將其從記錄外觀和事件的實用任務中解放了出來。
一個頗有意味的細節是,1847年4月,第一屆印象主義畫展就是在納達爾位於巴黎卡普辛大街上的攝影工作室中舉辦的。
「色彩豐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塞尚在講到他的畫時,經常重複這句話。
在印象主義革新家的團體里,他進行的是個人藝術革命。如果說雷諾阿、德加或者莫奈這些印象派畫家是將運動著的事物的暫時的瞬間印象固定在油畫布上的話,塞尚則是在探索以一種永恆的不變的形式去表現自然。
如果說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是輪廓線變得模糊的話,而塞尚則是重新恢復或者說是重新建立起輪廓線。他十分注重表現物象的結實感和畫面的深度。為此他完全摒棄了由布魯乃萊斯基引入繪畫領域的線性透視法,物象的體量感在繪畫中重新佔有統治地位,而這種體量感不是靠線條表現出來的,而是靠作者自由組合的色彩塊面表現出來的。為此,塞尚被稱作為「印象主義的堅實派」。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作品「The Garden at Les Lauves 」畢加索《夢 西班牙》
逼真的表現、一絲不苟的再現,還有什麼人比相機更勝任嗎?如果安格爾親眼見到攝影如此穩定地發揮作用,說不定也會放心地轉型去畫抽象畫。
攝影促成了西方近現代美術觀念的根本改變,記錄客觀事物不再是繪畫的第一要務。畫家們越來越意識到,表達主觀情緒是更具革命性的任務。而這種認識上的變化與不斷變革的社會文化思潮相合,催生了許多新的繪畫風格和流派。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漩渦派……這些都是在攝影獨當一面之後出現的。
攝影催生了印象畫派,開啟了藝術的現代主義之門
畫家成批地放棄對唯美圖式的追求,而是更加關注藝術與現實世界相關的部分。攝影與繪畫似乎達成了一種分工和默契,前者向觀眾呈現真實和自然,而後者則負責憤世嫉俗。
下面的這幅繪畫,是畢沙羅(印象主義的大師)發明了一種稱為「點彩派」繪畫的方法。比如說我們看到的是綠色,它實際上是由藍色和黃色兩個顏色相併列的時候,讓你的眼睛感覺到的一種感覺。
卡米耶·畢沙羅 點彩派作品
實際上我們現在廣泛採用的數字圖像就是「點彩派」視覺理論的結果。
相應地,藝術中的新思維也反作用於攝影家們,攝影也成為一種藝術活動,繪畫與攝影之間的等級差別開始瓦解。
我們看下面的這幅畫,這是1912年畫的一幅叫《下樓梯的裸女》的繪畫,它的靈感來自於攝影,而這個攝影就是十九世紀末美國的一個非常著名的,現在也把它稱為電影之父的一個人,他是美國攝影大師麥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
《下樓梯的人》
《下樓梯的裸女2號》 馬塞爾·杜尚
現代主義發展到最後期的時候,基本上我們看這種的繪畫,就是蒙德里安的繪畫,已經完全徹底拋棄具象。他認為這個世界完全是一種抽象的,可以完全用抽象的形體來表達,這個時候實際上整個的繪畫就有點走不下去了。也就是說從蒙德里安之後,雖然後來又出現了一個波洛克的抽象表現主義,只能說是迴光返照,現代主義就基本結束了。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其自稱「新造型主義」,又稱「幾何形體派」。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作品
後現代主義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算是一個開山的人物,叫安迪·沃霍爾,他最早直接地就用照片,完全模糊了繪畫與攝影之間的界限,自此繪畫與攝影之間那種說不清道不白的糾結進入了另一個嶄新的新時代。
安迪·沃霍爾 《自拍》
安迪·沃霍爾 《自拍》
在這個攝影開始大規模的被畫家們採用,相當於繪畫早期的「新古典主義的時期」到來之際,傳統的繪畫藝術家開始羞羞答答且越來越開放地接觸攝影,一發而不可收拾。
緊接著,在新世紀00年代,隨著數碼影像時代的蓬勃發展,攝影也全面地融入了當代的藝術。
美國攝影家 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Gursky) 《99美分》
上面這幅作品,就是現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美國的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創作的《99美分》。在它身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一點古典美學的影子。它更多的是在批判嚴重影響我們生活的消費主義社會。
我們等到了這個歷史時刻,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的轉折,從1839年攝影術誕生以後,藝術界對它的排斥,中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互相詆毀,來回來去的整個一百八十餘年。現在不但是藝術界開始接受了,就是那些最挑剔的藝術品市場也全面地接受了。我們正好感覺到了今天的盛況,這是一個全面繁榮的新時代,正好與 1839年以後那段歷史翻轉了180度的新時代。
作為當代藝術的攝影
叛離的LOMO攝影是利用相機本身的缺陷來獲取「病態」藝術效果的成功嘗試。其特點是:隨意,想拍就拍,不用在乎光圈,快門,不用追求角度,構圖。就算這樣拍出的照片曝光過度或模糊不清,只要能達到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一個成功的LOMO。
這樣的LOMO攝影酷似武俠小說中的獨孤九劍,要旨就在「無招勝有招」。也許你偶爾隨性亂拍出的照片,帶給你震驚的效果,也許是用傳統技巧拍攝永遠也得不到的。
確實LOMO攝影的成功印證了一個規律:攝影幾乎所有的「藝術性」都是拍攝中的某種失誤引起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失誤(或者醜陋)成全了藝術。
這樣的例子在繪畫界同樣存在: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莫奈
這幅畫面描繪的是塞納河的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由於畫家要在很短的瞬間,將早晨的美景在光線還沒有變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畫面不可能描繪的很仔細。當學院派的畫家們看到這幅作品時,認為很粗糙,過於隨便,就用譏諷的語言嘲笑,意思是說: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繪畫的畫家,《日出印象》完全就是憑印象胡亂畫出來的(日出印象所表現的確實就是一種並不完美的瞬間「圖像」)。沒想到,這些挖苦的話,反而成全了這批畫家,「印象派」隨之誕生。
Lomo攝影作品
Lomo攝影作品 2
註定從新世紀00年代開始,觀念攝影在中國的異軍突起,出乎幾乎所有人的預料。一夜之間幾乎改變了中國的面貌。
中國的觀念攝影在當代藝術崛起的大勢下不落人後,很多藝術家都創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王慶松的《跟我學》、邱志傑的《「文身」系列》、王勁松的《氣血圖象》、洪磊的《中國風景》、韓磊的《間隔》等,這些作品顯示出他們既是攝影者,更是對現實社會有著深刻理解的藝術家。
王慶松 「觀念攝影」 《跟我學》
邱志傑的《「文身」系列之二》
王勁松的《氣血圖象》
洪磊的《中國風景》之一
韓磊的《間隔》
毫無例外地,青史留名的攝影家都有研習美術的背景,這是攝影與繪畫關係最深切的伏筆。
布列松曾在巴黎學畫、梅普爾索普在紐約普拉特學院學習美術,曼·雷更加是達達和超現實主義陣營里的跨界高手,繪畫、雕塑、電影和攝影都擅長。
布列松 《男孩》
曼·雷《淚珠》
21世紀初期,攝影師們是將攝影當作一門藝術來實踐的。亞歷山大·羅琴科擅長蒙太奇攝影,除非找到一些新的、古怪的角度,否則他絕不拍照。約翰·哈特費爾德1932年的蒙太奇照片《日內瓦的意義》的現代之處在於,它驚人地預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亞歷山大·羅琴科 《階梯 1930》
約翰·哈特費爾德作品
在攝影作為藝術的進展中,從黑白跨越到彩色是一大步。在長達80年的時間裡,攝影師們一直認為嚴肅的攝影藝術應該是黑白的,彩色是俗氣的,除非出現在繪畫中。不過,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攝影師們逐漸背棄了黑白照片的傳統。
直到1976年,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才舉辦了威廉·埃格爾斯頓彩色攝影展,這才標誌著彩色攝影正式被美術館接納,並開啟了彩色攝影步入美術館收藏序列的大門。
威廉·埃格斯頓《卡迪拉克系列》
由於當時彩色膠片的寬容度較低及彩色還原能力較差,用今天的視覺角度來觀察,照片並不很漂亮。
也許正是彩色膠片的這一先天缺陷,限制了彩色膠片攝影進入藝術的腳步。
而現代意義上的彩色攝影藝術作品的繁榮還須等待數碼攝影的革命性創新及Photoshop等後期製作軟體的異軍突起和成熟。
60年代,杜安·麥克斯通過他的肖像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組圖和使用附錄的文字,在攝影史上建立了詩意的位置。
杜安·麥克斯 肖像作品
70年代,羅伯特·梅普爾索普採用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方式創作,並使之充滿同性戀的符號體系。
羅伯特·梅普爾索普作品
80年代,大衛·霍克尼開始嘗試從數百張小照片中取材,創作大型綜合圖片。
大衛·霍克尼攝影作品 格雷戈里和千葉 1982
90年代,女藝術家辛迪·雪曼重新創作了歐洲知名畫家的作品,仍然自己做模特,扮作各種畫中人。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無題 153號》
Cindy Sherman(辛迪?雪曼)《Untitled #96》(《無標題》)(1981)
新世紀00年代以來,藉助數碼攝影和Photoshop等圖像處理軟體的強大功能,傳統的藝術(意即廣義的畫意攝影)攝影異軍突起,湧現出一大批漂亮異常的藝術攝影作品,如石廣智 的《花非花》及《清風竹影》等。
石廣智 《花非花》
石廣智 漂亮的藝術攝影《清風竹影 》
而在 新世紀後的第而二個10年代,傳統及數碼攝影更是各顯神通、異彩紛呈,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攝影觀念的理性回歸
他們中有堅守大畫幅膠片純粹攝影而獲得認可的馮建國和張克純
馮建國 徽居印象(組照之一)多重曝光
張克純 《北流活活》
200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一等獎 和2014年的法國阿爾勒發現獎
張克純《山水之間》
獲2015 TalentsContemporains獎
這也正好詮釋了攝影之後拍攝觀念的理性回歸。
攝影觀念的本位回歸
拍攝出最原始最粗獷當然也是最真實最「醜陋」的影像也許會成為未來攝影之後的攝影新規,成為另一個嶄新的藝術流派。
隨著觀念的更新和進步,屏棄了所謂人文精神的最純粹最一般的記實攝影(即原生態攝影)也首露崢嶸,在2010全國攝影藝術展上不修邊福甚至有些醜陋的「紀實」攝影作品獲得優秀作品獎
圈-紀錄類優秀作品-王志偉
德國藝術家約阿希姆·施密徳醉心於找尋、收藏那些不僅博物館不收藏且被人遺棄的嚴格意義上的廢照片,並讓它們煥發生機,以彌補由物館收藏的觀念失誤而造成的影像的缺失。
許多專家甚至預言:「100年以後,一定會有專門的硬碟礦工的職業,在電子垃圾場中發掘廢棄圖像的金礦」而且是「搶救性發掘」。
約阿希姆·施密徳 《街上的照片》《第217號 洛杉磯》
這一切的潛台詞是:有些當下不被人喜歡的圖片卻原來是圖像中的精品。或者「今天遺棄的對象,明天被搶救的精華」。
最好的歷史註腳:梵高的畫在他身前幾乎不被認可,甚至僅賣出過一張,最後在窮極潦倒極度貧困的悲慘景遇中自殺離世。
攝影技術態的回歸
伴隨著拍攝觀念及數碼攝影拍攝技術形態的普及、開拓和創新,藉助輔助裝置或設備本身越來越功強大的功能,今天的拍攝手段也越來越強大,眾多攝影師都在挖空心思地找尋無須後期PS而直接拍攝成像的新方法,而且成果紛呈。
法國女藝術家勞倫斯·徳梅松的作品如實記錄了真實的瞬間,且未採用數碼後期技術。如她自己所述,在《氣泡 》系列中,我用閃光燈操縱裝置去拍攝我在水中的圖像。我沒有預料到那些氣泡會形成小的放大鏡。
勞倫斯·徳梅松 《氣泡 1》
而美國女藝術家克里斯蒂·李 ·羅克則同樣喜歡在水中創作,崇尚水的魅力。「我喜歡以自然的方式獲得的效果,我不想用Photoshop來改變我的印象。我希望能創作出一種神秘但又真實存在的東西,而不是讓人們感覺到假或者虛偽的東西」。
克里斯蒂·李 ·羅克 《煙霧與黃金》之 《星之誕生》
當然同時藉助於數碼攝影和Photoshop等圖像處理軟體日益強大的功能和攝影師對其駕馭水平和技藝的進一步提高甚至爛熟,新世紀01年代的畫意攝影開始展現出別樣的異動和風彩。
或者用更直觀的表述:數碼攝影和Photoshop等圖像處理軟體的進步,使得數碼時代的畫意攝影在保留和繼承傳統「畫意」的基礎上,更添加了必須具備線條、筆觸、色彩侵潤融合及畫布質感等繪畫本質視覺特徵的苛刻要求。瀟洒地把漂亮的藝術攝影從嚴格意義上的畫意攝影中割裂出去。
比如Kemal Kamil AKCA 畫意人物肖像攝影,無論在創作技藝還是拍攝功底上均開創了畫意攝影的歷史先河,使駐足關注者欲罷不能。
如果我們不是已知這是一張照片,而不是一幅油畫,相信還會以為是出自某位大師之手。
Kemal Kamil AKCA 畫意攝影
而下面是筆者在2015年早春拍攝的圖片 畫意攝影 《三江桃花》,雖然醜陋,但究其向我們展示的畫意效果而言,其繪畫筆觸、色彩侵潤與及畫布質感等視覺特徵的成熟程度而言還是可以為廣大影友提供一定借鑒的,希望大家喜歡。
李洪運 畫意攝影 《三江桃花》
今天,攝影早已不僅僅是一種模仿或記錄,它更是創造,是文化的反思。
而攝影和繪畫究竟誰更美?確實已不重要。在攝影之後的攝影即數碼圖片時代其二者之間的差別也越來越模糊。
在2016紐約攝影展銷會上越南裔美國藝術家Pipo Nguye-Duy(1962~)利用藍曬法拍攝的莫奈花園的花卉作品,令人想起攝影術發明之初,英國女攝影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用相同手法拍攝的花卉照片;日本藝術家濱田祐史(Yuji Hamada,1979~)是用寶麗來相機拍攝的底片直接轉印到水彩紙上來創作影像。這些藝術家均以各自的方式試圖重新界定攝影的定義
吉維尼 《 莫奈花園》
百年印象畫廊還展出了陳農的《絲綢之路》系列作品。這組作品試圖藉助幻想與現實的結合以及時空與歷史事件的錯位,講述了一則關於人類文明起落、意識形態回歸的寓言。
選自「絲綢之路」系列,2012年至2015年,?陳農
See+畫廊同時還推出攝影師劉大地結合繪畫和攝影手法製作的抽象作品。該系列作品是將無數細小的粒子無序地放置在塗有色彩的畫布上,之後再不規則地塗上化學顯影溶液,來產生可控和不可控的意外效果。
選自「項目第三」系列,第1號,2015年,?劉大地
這更進一步的打破了繪畫、攝影、藝術之間的藩籬,從此繪畫、攝影到底誰更藝術的問題已經失去了意義。
攝影往何處去?
如果說繪畫史的不同階段可簡單概括為古典主義是關於神,浪漫主義是關於英雄,現代主義是關於繪畫本身的話,那麼,攝影史則可以歸納為,攝影最初是繪畫的工具,後來開始模仿繪畫,現代攝影才與繪畫分離,當代攝影開始探討攝影媒介本身。
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數碼技術和網路技術出現之後,傳統模擬攝影逐步被數碼攝影取代,攝影的製作和傳播方式出現更多的可能性,攝影的內涵和外延均得到擴展,什麼是攝影再次成為一個本體論的問題。
高科技研發的突飛猛進,虛擬現實和人工智慧技術產品的融合,加上其他領域的科技發展,都將影響到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攝影作為反映現實世界的重要媒介,應當往何處去?的確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分享 拾得 挪用 重構
對於我們現在討論的繪畫、攝影而言,如果說它在工業化社會中的關鍵詞是它本身,那麼它在今天我們所處的網路時代的關鍵詞則是分享 拾得 挪用 重構。
網路是數碼圖片(攝影之後攝影)的學習、研究、交流、分享、拾得、挪用、創新、重構、展示和驗證甚至營銷和交換的最佳和最廣泛的平台。
在網路空間上我們可以輕易、方便地分享或獲得各種類型、各種流派、不同名家作品的圖片,更可以獲取那些還屬於創新搖籃中的說不出類型、說不出流派、出自根本不知名的網路作者的作品的最新成果和信息。這對需要了解和掌握攝影之後攝影發展動態的究竟者是十分重要和及時的,更對希望在繪畫、攝影之後攝影領域有所作為的耕耘者或者芸芸學子必不可少。這就是網路社會的最基本特徵和「新常態」,我們將從中獲益。
憑欄聽微雨,聽的是一種心境,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動人之音,這聽因了人世間的懂得之人,便有了澄澈空靈之聲,寂靜卻禪意渺渺。
偶然間,遇見一個女子的低吟淺唱,那是在她的影像里,素心如雪、冰涼入心、這種感覺彷佛聽到了一曲動人的琵琶彈奏,那種美滲透在骨子裡,輕靈而飄逸。
黃新這個來自西子湖畔的攝影師以江南女子所特有的溫情和細心,用反傳統的中灰影調來闡述她對禪的了悟。在一派灰濛濛的死寂中禪機外溢,開一派先河。
黃新 《隔水聽禪》
病女 入圍色影無忌·2015中國新銳攝影獎的病女是一名未成年攝影師,拍攝疤痕、抑鬱症、性癮、精神病、家暴傷害,她說自己靠「吞噬黑暗的經歷和狀態為生」。
病女的照片中有一種近乎天真的肆無忌憚,她用身體做載體,傳達著某種刺痛、癲狂、扭曲和抗拒,情色是直接的、歡快的,也是黑暗的、純粹的。一個不足18歲的女孩,可以用照片表達出複雜豐富的感知並用照片輕而易舉地抓住你,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才華。
病女 《蜥蜴》
病女 《少女肖像》
王玉璜:又是一位浙江籍攝影師,又是中灰影調的攝影。
誠如他自己所言:在全民攝影的時代,要拍出與眾不同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攝影人長期的文化積澱和細心觀察思考。並且要積極交流學習,汲取不同藝術門類、不同文化之間的營養,不斷探索創新之路,善於與外界溝通。只有夯實了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
要拍好專題照片,需要從自己熟悉和喜歡的題材入手,用鏡頭悉心捕捉打動人心的瞬間,融入攝影人的情感,創作出獨具匠心的作品。同時,要經受住寂寞和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不斷從題材的深度挖掘,這樣才有可能拍出有溫度和震撼人心的作品。
用他的《溫故知新之金錢崇拜》來詮釋如上這番話語可謂適得其所也。
王玉璜《溫故知新之金錢崇拜》
張夢是大連人,96年的她今年剛滿20歲,是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專業的學生。她拍照的時間並不長,兩年前剛上大學時,她爸把自己年輕時玩的膠片相機給了她....
拍出來的照片她也就發在了微博上,沒有用力過猛,只是當做一種愛好,細水長流,挺好....
張夢 攝影作品
這是一位頗具性格美女攝影師,不讀高中直接上大學....她說是天註定!
王玲茈今年20歲,魯迅美術學院大三在讀。茈(zi)是三聲,因為這個字很少見,所以很多人會念錯。不過特別的名字總讓人記憶深刻。
其實一開始玲茈是作為模特接觸攝影的,後來覺得自己可能更喜歡拍別人,便開始嘗試著拍攝,沒想到自己果然愛上了這種感覺,從此踏上了攝影這條路。
下邊就是玲茈大寶寶了,她在演繹《低俗小說》里的經典畫面....
王玲茈 攝影作品
一隻牙疼伺服器,今年23歲,瀋陽理工大學大四學生。他說牙疼會讓人發瘋抓狂,這樣才可愛。
李安的影片通常是看的時候很平靜,看完卻讓人無比深刻。牙疼的片同樣是這樣,剛開始看的時候,「這拍的啥鬼!」;回味,「他好像拍的還挺有味道的……確實有那麼一回事」。
牙疼 攝影作品
又一位逆天的小姑娘。
新銳攝影師是水果攤上徑自滾出去的一顆青桃兒
皂白,二十二歲,大學剛畢業,現生活在深圳,喜歡拍照,最近一蹶不振來著。
我覺得我拍攝的照片可能不太具有攻擊性,雖然題材內容有那麼一點「非主流」,但整體觀感還是比較溫和的。有的話也很正常,頂多跟朋友吐槽一下,不會往心裡去。
皂白 攝影作品
如果把繪畫和攝影放在平面的視覺系統里觀察,它們確實都是人類製造圖像的手段。畫家在使用照片的時候很多也很放鬆,而攝影作為後晉的藝術手段,總是在建立自己的美學標準。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依然在強調照片里的圖像是真實存在過的,這讓攝影裹足不前。攝影和繪畫的纏繞前行,是圖像史難以迴避的現實。
王寧德 攝影作品
這白菜是故宮的么?
恭喜,拍完一禮拜伙食都是大白菜吧。
雖然我們幫你吃掉了那麼多的明星白菜,比較辛苦,但是還是為你驕傲
這白菜簡直就是當代攝影藝術的代表,一定要寫入攝影史
常克永 白菜 美國《自然遺傳學》雜誌2016年第10期封面
手機攝影的異軍突起更是摧枯拉朽,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未來的王者。
現在攝影界流傳著一句話,叫做 「現在有兩幫人在玩攝影,一幫是攝影師玩藝術,另一幫是藝術家在玩攝影」,其實這都有失偏頗,或者叫自我安慰。真實的情況是「全民上網路,全民玩微信,全民玩攝影。
現在每天在網路上分享的新照片早已突變上億張,現在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網路圖片時代。
而網路攝影(或網路圖片)的主體是年輕一代,因此向網路學習,向年輕一代學習成為當今的主流或必須,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
霍夫施塔版《聖阿加莎》
他用iPhone拍的照片登上《時代周刊》,讓世界認識了新疆...
牛思源最近心情不錯,獲得了IPPA的2016年度總冠軍,照片登上了《時代周刊》,更有無數國內外媒體聯繫採訪......這個新疆小伙讓世界都認識了他的家鄉。
2013年的冬天,牛思源在天山南脈腹地的一個邊境縣裡拍風景。一位老人騎馬帶著金雕也來到這裡,他在尋找可以狩獵的野兔。金雕因為察覺到陌生人開始躁動不安,老人立即頭抵著頭安撫金雕,一人一鷹輕輕一碰,這一刻彷彿時間都靜止了。
牛思源 《人與鷹》
IPPA 大獎在幾天前剛剛公布了2016年(第9屆大賽)獲獎作品,作為世界上舉辦時間最長的國際手機攝影賽事,IPPA 在手機攝影領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聞/事件類,一等獎
Loulou d』Aki 《小女孩》
「寧波笑眯眯」在寧波攝影圈裡小有名氣。不過,比他更出名的是他的一張照片。2010年10月,他拍攝的一張外來務工人員孩子,板磚玩耍的照片引起了全國各地網友的關注。
竺仕寶 《外來打工仔的孩子》
2007年,Iphone2G發布200W攝像頭後,一種名為iPhoneography的攝影快速崛起,尤其是專業攝影師開始將其視為一種真正的藝術形式,攝影師Julian Calverley就是其中一人。
Calverley最近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IPHONEONLY》,裡面收錄了攝影師用iphone拍攝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蘇格蘭風景,更確切的說是Glen Orchy和Glen Etive。書中共有60幅作品,均用iphone拍攝並用Snapseed後期。 手機攝影的出現大大的改變了人們對於攝影遙不可及的概念,不僅是專業攝影師,業餘愛好者也越來越多的加入到這種新型藝術的行列中,用手機記錄,創作。而Calverley則將這種新型藝術的美髮揮到極致,這些作品大氣磅礴,讓人看完倍受鼓舞。令人難以置信的IPHONE攝影《網路圖片》
最後用一句話結束這太長太泛的文章:「今天,攝影提供給我們的早已不僅僅是一種模仿或記錄,它更是創造,是文化的反思」。
注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學攝影必須知道的攝影風格
※2017.06.28 今日日曆
※千山暮雪過狼塔 · 隻影向誰去 (三)
※Rollei運動相機怎麼樣?
※連續刷了三晚後,我發現抖音居然是個學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