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整個武俠時代

作者:舊文字

鏈接:如何評價電影《三少爺的劍》? - 舊文字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之前在公眾號中信心滿滿地預測《三少爺的劍》票房能到2.6億。

現在看來,連一半都很勉強。

不僅是票房撲街,口碑也低到爆。

看完電影過後,想了想,應該給《三少爺的劍》打了三星。雖然遠達不到理想水平,但情節無明顯硬傷、打鬥不失水準、特效質量中上,應該能算是一部及格的商業片。

大量的出屏特效;精緻唯美的江湖畫卷

這些都讓人眼前一亮。看著網上一片差評,心中不禁有些困惑。

是什麼讓《三少爺的劍》既不叫好也不叫作?我發現最熱門的影評和短評都是與古龍有關的。

的確,如果說這是一部與古龍無關的電影,也就罷了,給三星完全可以。可這改編的偏偏是古龍中晚期最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三少爺的劍》論講故事的能力、論意境的營造,這部電影和古龍原著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

也無怪乎有網友會調侃道:古龍看了要被氣活。

這部電影,武俠味是有的,但獨屬於古龍書中的「味」,卻是一絲半點都沒有被帶進熒幕中來。也許是電影主創故意做的改變,他們不想讓這部電影太過粉絲向。

他們害怕情節不夠簡單、害怕對白不夠無腦,害怕過於追求原著的意境會讓許多普通觀眾望而卻步。因而選擇向市場獻媚。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優柔寡斷、宅心仁厚的謝曉峰;一個痛改前非、鋤暴安良安良的燕十三;

這些都是十分臉譜化的形象,方便任何觀眾看懂,理解劇中人物的動機、揣測他們的行動。可他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點,那就是:武俠已經是十分小眾的電影類別了,除了武俠迷、原著粉,還有多少人會去看《三少爺》。

你再去遷就那些「主流觀眾」又有什麼意義呢?突然搞個莫名其妙的三角戀,真正的武俠迷會喜歡這種狗血劇情嗎?

12月4日去看的時候,幾乎都是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有兩三好友一起的,也有孤身一人的。很少有學生模樣的人進場。這與《我的名字》上映時全院的年輕面孔形成了鮮明對比。

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得承認: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武俠電影早就日薄西山了,而固執地坐在影院中的觀眾,都是些港片啟蒙年代長大的遺老遺少。

而這些人正在一點一點的老去。他們是本片唯一忠實的粉絲群體,如果連他們都搖頭了,還有誰會去向身邊好友推薦這部電影?

大話說了這麼多,就來詳細說一下,為什麼這部電影讓古龍粉如此不爽。

其實在電影開頭的五分鐘時間裡,古龍構建的江湖世界的餘溫尚未在屏幕上散去。雪夜、冰面,長橋之上,燕十三一襲黑衣,形同鬼魅、刺向高通,劍入喉,血未濺。

瀟洒、漂亮、快活!但是接下來的情節卻叫人莫名其妙,圍觀的眾人誤把燕十三當成是「天下第一劍客謝曉峰」

於是燕十三發出了不甘的怒吼。他要向謝曉峰挑戰,為自己正名。

「謝曉峰一死,天下人人就都知道我叫燕十三了。」他肯定是這麼想的。

自此,一個心高氣傲、無情浪子的燕十三形象已經完全崩壞。而原著中兩人決鬥這一重要線索也強行變成燕十三的正名之路。

我們來看看書中的燕十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天下第一是什麼?包袱!燕十三又是什麼?狗屁!

這才是一個真真正正、古龍味十足的劍客形象!和書中的燕十三比起來,電影里不知道矮化了多少。《三少爺的劍》里的燕十三,絕無可能會生出「我要成為天下第一劍客」的想法,那是索隆,不是燕十三。

為什麼?

因為燕十三已經人到中年了,《三少爺的劍》不是少年漫畫,整部書講的都是中年困境。不是執著,而是寂寞。

理解了原著的這種精神,就能知道電影和小說的思想內核背離得有多遠了。內核一旦被拉低了好幾個層次,其他諸如人設、劇情、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全面崩壞了。

比如本片中名義上的主角「三少爺謝曉峰」,活脫脫變成了一個低配版的張無忌,對愛情優柔不決、對殺伐畏首畏腳。

我們來看看古龍在序里是怎麼寫的

快意恩仇!

古龍不是金庸,他筆下的人物沒有那麼深切的憂國憂民的心思,就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都有人跑到自己家裡去了,殺死了門人無數,三少爺謝曉峰竟然只是把對方的手腳筋給挑斷了?拜託,謝曉峰從來都不是一個宅心仁厚、猶豫不決的人。

電影中三少爺為了不殺人,都沒把劍從鞘中取出。他不想殺人不是因為慈悲,而是因為厭倦。

他殺人也不是因為父親逼迫,而是因為人在江湖身不己。如果謝曉峰要做一件事,沒有人能攔住他。如果謝曉峰不想做一件事,同樣沒有人能逼迫他。

即使這個人是他的父親。

能夠讓謝曉峰感到身不由己的,唯有江湖而已。這才是真正的謝曉峰,一個兼具王者風範與浪子氣質的劍客。

那他到底又是因為什麼而隱於風月之所,捨棄劍神身份,取名無用阿吉?因為寂寞、因為空虛。

「空虛」、「寂寞」加上「冷」這三個詞被口水歌湊在一塊兒,已經變得十分濫俗了,但我還是想在這裡解釋一番:

社會學上是這樣說明階層流動的:(在垂直流動中)每個人都希望向上流動而不希望向下流動。這種說法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都適用,但僵化的定義顯然忽略了這個社會中的「另類」群體:幾乎所有人都想著往更高的階層上爬,但偏偏有一些人不願意過著優渥的上流生活,而喜歡向下沉淪。

譬如托爾斯泰一代文豪,又是大貴族出身,晚年卻拚命想要逃離上流階層,與平民打成一片。拜倫作為一名貴族詩人,早已功成名就,卻決意與貴族階級決裂,遠赴異國參加希臘戰爭。

謝曉峰的經歷同是如此,神劍山莊的三少爺一生下來,就彷佛帶來了上天諸神所有的祝福與榮寵。

但是在這樣一種物質生活極其充裕的生活中,他的精神卻感到痛苦不堪,他厭棄了自己所處的這個充滿著無意義的廝殺的江湖。

他離開神劍山莊的原因,不是因為見識到了江湖的殘酷,而是因為見識到了江湖的荒謬。

古龍在《三少爺的劍》的序中寫到: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三少爺就是古龍的真實寫照。

嫖妓、酗酒、自虐。這是古龍用以宣洩苦悶的三種手段,也是謝曉峰撫慰內心痛苦的方法。

而電影呢?不知道把謝曉峰精神世界的矛盾縮小了多少倍。謝曉峰變成了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人格魅力蕩然無存。

可就連這樣一個十分扁平的人物形象,演員都沒有將其詮釋好。林更新在電影中的表演可用災難來形容。

瞧這木訥的眼神:

最具古龍精神的兩大主角都被矮化得如此平庸,其他的地方就更是面目全非了。

對白極其弱智。謝曉峰在決鬥前對燕十三說了句:「下輩子我們還做兄弟!」

這句的時候一臉懵逼,這到底是在拍《三少爺的劍》還是在拍《古惑仔》?若只有一兩句的台詞弱智也就罷了,可整個電影里類似的對白層出不窮。不僅俗,而且濫。密密麻麻的,直白裸露,毫無遐想的餘地。

書畫創作中有時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間,謂之為留白。古龍的小說中同樣有許多經典的「留白」,比如李尋歡與上官金虹的生死之戰。

而電影《三少爺的劍》中,具有這種韻味的地方只有一處:那便是燕十三與慕容秋荻隔著帳幔,在人眼裡無法觸及的地方比劍。

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失落是巨大的,不在於電影本身,而在於電影上映後的反響。普通觀眾對其漠不關心,影迷書迷對其大失所望。這部大製作的票房口碑雙失利,對於武俠電影士氣的打擊很大。

也許很長一段時間內,熒幕之上都看不到刀光劍影、天涯走馬了。如同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部片,牛仔收槍上馬,絕塵而去。

看似完結的是一部電影,其實了結的是一個時代。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電影冊子」(dianyingcezi),一個單純寫影評、劇評和書評的地方。接受任何人的投稿,愛寫字的你也可以來試試。

作者:冊子君。十八線影評人、不入流小說家。

推薦閱讀:

黃飛鴻和十三姨最後的結局
汪先生的大寶劍 第二章 大俠
草蛇灰線與冰山原則
為什麼說《天龍八部》原來就是一場殺人遊戲?

TAG:電影 | 武俠 | 古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