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譚哥的治癒夜談(5):順其自然愛上你

當需要下很大決心,或者找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愛一個人,那可能是愛錯了;當身處一段愛戀關係中,卻感覺如履薄冰,彷徨焦慮,那可能是愛過了。

究竟去愛誰,大多依賴直覺和衝動,大腦瞬時釋放的多巴胺讓視線固著在對面的萌妹子身上,迸發的濃烈荷爾蒙催促我們趕緊去約會;該如何去愛,則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領悟和經營,否則我們的視線可能在很多萌妹子之間流連忘返,最終被泛濫的愛之潮水淹沒。

如何認識婚姻中愛情的角色?怎樣愛才能愛得輕鬆?小譚哥今晚來聊聊如何破除戀愛焦慮。

享用愛情

愛情和婚姻並不對等,也常不同步,前者是靈與肉的依戀關係,後者則是一份契約和規範,舊社會裡「談對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愛婚姻很普遍,好聽點說是」日久生情「,接地氣點叫湊合過日子,現代社會的「事實婚姻」,則是對「合法同居」的挑戰,出於各種原因,人們需要的僅僅是婚姻中相互陪伴的內容,而並不需要婚姻外在的法律形式。

愛情是一種很難恆久的主觀感覺,而婚姻是需要雙方付出忠誠和堅守的責任,堅持一份有且只有唯一愛戀對象的婚姻並不容易,美聯社一項關於出軌的調查顯示:41%的已婚伴侶中,有一方或雙方承認有過身體或精神出軌,如果不被發現,74%的男性和68%的女性表示會出軌,婚外情被戳破後,31%的婚姻持續下來。所以,在面對那些山盟海誓時,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很有必要。

不可否認,大多數人在面對人類的情感本能時都不堪一擊,愛情雖然味美,卻難以保鮮,既然如此,我們在兼顧責任時,大快朵頤或許才是最尊重人性的做法。遇到喜歡的人,不必躲躲閃閃戰戰兢兢,大膽撲過去,在愛的時候充分享受每一個愉悅片刻,在不愛的時候獨善其身,以最好的姿態迎接下一段愛戀,或者,繼續享用單身的美妙。

當愛情還沒進展到談婚論嫁的程度,不必給自己太多負荷與束縛,就如同父母、姊妹、知己等親密關係,愛情不過是其另一表現形式,身處其間,我們如何給自己真實的快樂,給對方溫暖的擁抱,讓愛與被愛的體驗增添溫存與感動的細節,是更重要的事情。

自然去愛

很多人在戀愛關係中患得患失,緊張焦慮,一會對自己剛才的表現不滿意,一會擔心對方不接電話是不是不愛我了……一般來說,有完美主義傾向、對自我要求過高(或自我評價過低)、將愛情過分神聖化的人容易在戀愛中產生強烈焦慮感,也有部分人因為依賴性較強以及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戀愛狀態中,以上人群一方面對自我評價較較平常更趨嚴苛、對完美愛情的理想化想像,以及選擇性地把自己的「負面感受」與身邊朋友的「戀愛積極面」進行比較,會進一步強化自身焦慮,一旦進入「焦慮模式」,判斷與分析也會陷入非理性,如前述的選擇性發現與對比,加之一連串的片面印象,會加重焦慮,令人難以自拔;另一方面,他們懼怕單獨,不能習慣一個人的時間,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只有解決好與自己相處的問題,才能應對愛情中的荊棘叢生。

學會撫平情緒很重要,學會單獨相處也很重要,實際上,讓戀愛自然發生則更為關鍵——只讓你覺得舒服的戀愛發生,這完全可以做到。

兩個人在一起時,靜靜依偎,哪怕一句話不說也覺得很愜意,想說話時,從天黑聊到天明,也不覺得疲憊,這種感覺就對了,當然這種情況,在第一眼的衝動和直覺之餘,後續更多的來自兩人契合的三觀、志向和品性,而如果兩人相處時總瀰漫著尷尬、刻意和拖累,那這段愛戀便處處掣肘,時時忐忑,日子久了便令人倦怠,直至離開。

悅納自己

愛戀中發生的焦慮幾乎都源自對自己的不充分接納,當愛情來敲門,只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愛上有缺點的自己,才能坦然去愛。

不論如何,愛情只是生活中的一劑重要調味品,它像一面鏡子,在這種親密關係中映出我們真實的自我、成長的傷痛和人與人之間濃烈的倚靠——但終究也只是一種不同於單身的生活方式,不必賦予它過重的負擔。

有人說,愛情不講道理,能夠理性對待的就不是愛情了,的確,愛情似乎更傾向感性,如果愛對了,不論國籍民族年齡性別,哪怕飛蛾撲火也撲得樂意,然而,相對於激烈,穩定的情緒和溫和的感官或許更有助於愛情保質期的延長,墜入愛河前,理性客觀地對自身狀態給予評價,並將愛情和彼此的期待放置到一個合理的位置,有助於提升愛情的質量。

自然、持久、有生命力的愛情才是一份成熟的愛情,在享用這份鮮美之前,我們需要勇敢、坦然並發自內心地接受自己,愛上自己,然後,順其自然愛上你。

2016.11.27

部分內容源自譚逸歌回答:為什麼對有些人來說,戀愛會帶來強烈的焦慮感?

推薦閱讀:

所有的焦慮都是對數字的焦慮:數字化生存作何解釋?
為何焦慮:無非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罷了。
認知行為療法的簡介
焦慮的身份——《身份的焦慮》

TAG:戀愛心理 | 焦慮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