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僅次於上帝的人|《哈姆雷特》

人人都在說著莎士比亞的偉大,哈姆雷特的名字也常常被人們提起,而如今,我才第一次讀了他的作品。

讀他的劇本,彷彿在讀詩。詩一般的語言,實在是精彩,渾身顫粟不已,感覺只有高聲朗誦出來,才暢快。更重要的是語言所承載的思想,智慧、博大、深刻,閃爍著人性的光芒。

木心說:莎士比亞,僅次於上帝的人。

莎士比亞何以不朽?

莎士比亞站的足夠高,他是世界性的,他不單屬於一個國家、一個時代,他的出現影響了詩、戲劇、文學,以及整個文化。他的著作,如今讀來依舊震撼不已,他的思想也從未過時,因為人性從不會過時。我不想有太多的溢美之詞了,就像木心所說,研究莎士比亞的書早已成了圖書館,我們的評論不過是對他的喝彩。

我首先讀了《哈姆雷特》,這本劇作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作品,被稱為王冠上的那顆寶石。

「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誰料過去的繁華,變作今朝的泥土。」

這些莎士比亞的名句流傳極廣,被人們津津樂道。莎士比亞在這部劇中,借哈姆雷特之口提出了對人類、宇宙、生死的諸多思考,這種高度是前所未有的。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廣大的能力!多麼優美的儀錶!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當哈姆雷特說出這話,莎士比亞,此時彷彿是上帝,他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人類,超越了自身的存在,超越人內在的複雜性,可以看到他對整個人類的關懷,他愛整個人類。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鬥爭中結束這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是更勇敢的?死了;睡去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去了;睡去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後,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

生死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面對命運的無常,面對生活的苦難,是選擇默然忍受還是挺身反抗?莎士比亞指出了,人類甘願忍受一切痛苦的原因,是對死後未知的恐懼。莎士比亞更傾向於偉大的抗爭,他說:真正的偉大不是輕舉妄動,而是在榮譽遭遇危險的時候,即使為了一根稻稈之微,也要慷慨力爭。

之前對哈姆雷特的故事已略有耳聞,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可以說簡單直白。主要講了丹麥王的弟弟殺兄娶嫂,王的冤魂不散,告訴了他的兒子哈姆雷特真相,然後哈姆雷特復仇。

整個劇本都是人物的對話,拋卻了繁複的場景布置、人物動作,這種質樸的表現形式,反而可以使整部劇集中於人物本身,更為純粹的刻畫了人物的形象、性格、思想。偉大的作品,往往沒有過多的裝飾,只保留其最本質的精華,經歷越長時間越能展現其偉大。質樸之中,更為感人。

這部劇的結局令人意外,按照正常的構想,復仇的結局,或是復仇成功,哈姆雷特登上王座,大團圓式的結局,或是復仇失敗,正義沒有戰勝邪惡,悲劇式的結局。但最終所有人都死了,令人驚愕不已,而這正體現了莎士比亞的偉大。

大團圓式的結局,太過平庸,落入了俗套,這也正是中國文學藝術的詬病之處。中國人喜歡大團圓的結局,人們看完戲歡歡喜喜,暫時忘記了現實的痛苦,沒有對現實、人生、命運進行更深的思考。中國唯一可以與莎士比亞相比較的戲曲家,湯顯祖,也難脫窠臼,才子佳人終成眷屬。而莎士比亞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不同性格特徵的人有著不同的死亡方式,即使是殊途同歸。

突然想到了郭敬明,看過他的《悲傷逆流成河》、《小時代》,結局處理方式也是死亡,雖然粗糙,但是否也可以感覺到一點莎士比亞的味道?

哈姆雷特,聰明、正直,有思想,善於言辭,常常嘲弄卑劣之人。當他知道真相之後,他沒有直接去復仇,而是裝瘋隱藏自己,等待復仇的時機。但他遲遲未去行動,這也體現了他性格的另一面:猶豫,柔弱,缺乏行動力。他善於反省自己,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他自白道:我現在明明有理由,有決心,有力量,有辦法,可以動手干我所要乾的事,可是我還是在說一些空話:「我要怎麼怎麼干。」而始終不曾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我不知道這是為了鹿豕一般的健忘呢,還是為了三分懦怯一分智慧的過於審慎的顧慮。

與此有鮮明對比的是,大臣波洛涅斯之子雷歐提斯,當他得知父親被殺後,立刻叛變帶兵攻入王宮。也許正是哈姆雷特缺乏絕決的內心,造成了他的悲劇。木心說:一個思想過度的人,行動非常軟弱。

當哈姆雷特錯殺了大臣波洛涅斯,逼瘋了波洛涅斯的女兒,他同樣是殺死了別人的父親和妹妹,他的最後的死也算是因果輪迴吧。

而雷歐提斯為了殺死哈姆雷特,在劍上塗了毒藥,最終自己同樣被刺傷。這陷人自害的結局,彷彿命運之中自有審判。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當他剛出場時,感覺他也是很有智慧的一個人,如他對兒子說的一段話:「相知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住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每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你的交情。留心避免和人家爭吵,可是萬一爭端以起,就應該讓對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輕侮的。傾聽每一個人的意見,可是只對極少數人發表你自己的意見;接納每一個人的批評,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斷。盡你的財力購置貴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異,必須富麗而不浮艷,因為服裝往往可以表現人格。尤其要緊的,你必須對你自己忠實,正像有了白晝才有黑夜一樣,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

這段話充滿了智慧,讓我佩服不已。但到後面才發現,他其實是一個「老好人」,諂媚權貴,說話啰嗦圓滑,這就是所謂的道貌岸然。看來一個人有智慧,並不能代表一個人人格同樣偉大。最終,他在王后寢宮偷聽談話時,被哈姆雷特殺死。這也許是他應該的下場。

奧菲利婭,大臣波洛涅斯之女,也是哈姆雷特的愛人。當她父親害怕哈姆雷特玩弄她的感情,因而讓她與哈姆雷特斷絕來往,她就照做了;當她父親為了測試哈姆雷特發瘋的原因,而讓她與哈姆雷特相見時,她照做了;當她父親被殺,她發了瘋,最終失足溺死。她在這部劇中就是這樣一個無關輕重的角色,她對一切逆來順受,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也許這樣的女人形象正是莎士比亞那個時代女人的典型特徵。

喬特魯德,哈姆雷特之母,她是否參與了王弟殺兄的陰謀?劇中雖沒有明說,但應該沒有。王弟篡位之後娶了她,雖然這種行為不恥,但她作為一個女人,又怎麼能決定自己的行為?只能逆來順受,和奧菲利婭一樣,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性一樣。她很愛自己的兒子哈姆雷特,一直在回護著他,當新王給哈姆雷特毒酒時,她為了慶祝哈姆雷特比劍的勝利,錯喝了毒酒。她對哈姆雷特的愛是偉大的,雖然她違背了倫理道德,她的靈魂有了污點,她這樣的命運又是否是應得的?這真是一出悲劇。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他是一個小人物,但是有偉大的人格。他是哈姆雷特唯一相信的人,也是哈姆雷特唯一傾訴的對象。真正的朋友,友誼,是人一生中很重要,也很需要的。在哈姆雷特臨死前,他也想喝葯自盡,他說:「我雖然是個丹麥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卻更是個古代的羅馬人。」古羅馬人,無畏、忠誠、驕傲。但哈姆雷特極力勸阻,讓他把真相昭告世人。

霍拉旭最後的一番話是很好的總結:你們可以聽到姦淫殘殺,反常背理的行為,冥冥之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藉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人自害的結局。

在這部劇中,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每個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受到了命運的審判,而莎士比亞是這最後的審判者。

莎士比亞,這一個僅次於上帝的人。


推薦閱讀:

TAG:威廉·莎士比亞 | 哈姆雷特書籍 | 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