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VS上馬,京味、海派你更愛誰?

On Running

好的比賽應該是360度無死角的,無論快的慢的、跑的看的、買的贊的……都能找到自己愛它的理由。

跑步熱潮席捲全球,作為跑步產業的制高點和助推器,馬拉松賽事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它的側面,映射著地區的跑步發展水平,無論是技術能力的還是文化上的。

北京馬拉松和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國內最優秀的兩大馬拉松,對資深跑者來說,是必去的兩大賽事,有濃濃的青春記憶與驕傲,彌足珍貴;對小白跑者來說,也是最難企及的賽事,有高高的抽籤門檻和超低中籤率,逼格爆棚。

北京和上海,被戲稱為帝都和魔都,那裡的馬拉松又有著怎樣的風采?延續了皇家血脈的首都與摩登都市上海灘,經年的文化傳承與積澱,造就了中國馬拉松比賽歷史上兩大傑作,京味、海派你更愛誰?

國際上馬拉松的最高級別是大滿貫賽事,波士頓、紐約、芝加哥、倫敦、柏林、東京令無數跑友心之嚮往,而北京馬拉松和上海國際馬拉松也都屬於國際田聯金標賽事,都有著20年以上的歷史,規格緊跟大滿貫。什麼是好的馬拉松?不妨將一些元素做橫向對比,可見端倪。

一、什麼樣的馬拉松是好馬拉松?

評價一場馬拉松的優劣,有眾多維度。經常看到跑友賽記說的風景好、補給好、氣氛好、獎品好等等還遠不足以體現優秀賽事的全貌。賽道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是剛性指標,無法更改,是馬拉松給人的第一印象。如要成為頂級賽事,光有好的賽道是遠遠不夠的,以下幾個方面都非常關鍵,那就是:參賽者,組織者,觀眾,贊助商,城市政府這五個維度的滿意度。

某種意義上講,馬拉松不是比賽,馬拉松就是marathon,是一場帶有深深文化印記的聚會。參賽者滿意是第一位的,道理簡單的就像「顧客是上帝」那句口號一樣,一場賽事所有行動都是圍繞跑者來服務的,並延伸到各個相關資源。頂級賽事,一定照顧到了各方需求才能擁有持久動力。

北京馬拉松起始於1981年,是國內首個馬拉松。原名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為與其他高水平馬拉松賽接軌,2010年更為北京馬拉松(六大馬拉松都叫XX馬拉松,沒有國際二字,透著自信。)比賽時間為每年10月第三個周末,2014年因為嚴重的霧霾而調整時間為9月。男子賽會記錄:2:07:16,衣索比亞選手托拉·沃爾德格貝里爾2013年創造。女子賽會記錄:2:19:39,中國選手孫英傑,2003年創造。

上海國際馬拉松賽起始於1996年,比賽時間從11月底到10月底不等,主贊助商因為歷史原因更換了多次。男子賽會紀錄:2:07:13,肯亞選手保羅2015年創造。女子賽會紀錄:2:21:52,衣索比亞選手圖發2014年創造。

二、北馬VS上馬:選手水平

馬拉松主角一定是跑者,頂級選手會不會來?一般高手有沒有成就?普通跑者體驗如何?小白參賽者是否如願……

最近大家都在被上海馬拉松的數據刷屏,不妨讓我們看一下2016年北馬和上馬完賽數據。

全馬規模上,北馬比上馬多出一萬人,3:30以內的選手數量幾乎是一樣的(北馬1,784,上馬1,750),甚至可以揣測全國的精英跑者就是兩三千人左右。這部分跑者大概是馬拉松的頭部跑者,各種賽事想要參加幾乎都可以隨意參加。

5小時以外的跑者數量巨大,(北馬11,390,上馬5,139人),早些年馬拉松都是5小時關門,這些人都會被拒之門外。現在跑馬拉松也在「擴招」,一把雙刃劍。

悅跑圈首創了線上馬拉松,在北馬、上馬期間也為不能現場參賽的選手提供了挑戰自己的便利,具有更廣泛的群眾性。

悅跑圈「固特異北京線上馬拉松」與悅跑圈「GNC上海線上馬拉松」參與人數都在40萬以上,線上打破了地域限制和部分時間限制,有更多5公里、10公里、半程可選擇,讓幾十倍於線下的跑者共同參與盛會。跑,不受限!

賽事好不好,與最好成績有一定的關聯,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都有非常出色的成績:

上海國際馬拉松和北京馬拉松的賽道紀錄分別是2小時07分13秒和2小時07分16秒,從精英選手來看,二者不分伯仲。國內馬拉松最好成績來自廈門馬拉松的2小時06分19秒。

賽事成績快不快,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頂尖高手參加,這也是賽事吸引力最重要的反映。高手一年出成績次數極為有限(一般是2次),檔期選擇非常謹慎。這些頂級高手為什麼而來?知名度、關注度應該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另一因素就是現實的獎金額度。也正因如此,迪拜擁有世界第六快的賽道2小時04分23秒和最高的冠軍獎金額20萬美元。

除去頂級選手,大眾跑步者的成熟度代表馬拉松發展水平,比如人多的比賽是否有秩序,有沒有作弊行為,有沒有替跑,有沒有擁擠現象,面對賽事組織出現問題時候,選手本身是何態度。近年來馬拉松賽事猝死人數激增,也是盲目參賽平時缺練也不熟悉賽場策略導致。

北馬起跑天安門,出發相對寬敞,過去有尿紅牆的小插曲;上馬也有起點過度擁擠的現象,今年上馬分區非常嚴格,也讓賽道在最初5公里更加均勻。選手水平從對比表格中可見,上馬的成績略好於北馬,高手的分布幾乎是一樣的,或許他們就是同一群人。

三、北馬VS上馬:觀眾

一場賽事的體驗離不開觀眾,且要素不可控,完全靠本地的文化支撐。舉辦一場馬拉松,對市民影響還是很大的,盛會還是擾民?觀眾能否融入其中?提起馬拉松更自豪、更苦惱還是一臉懵逼……

觀眾是頂級賽事最有競爭力的門檻。東京馬拉松的觀眾自發給選手準備補給和食物,令人難忘。波士頓馬拉松賽道一百多年來路線都沒有更改過,觀眾都是附近的居民,一百多年來傳承下來看馬拉松的傳統,這個門檻至今無人能敵。

國內馬拉松觀眾水平也越來越好,早年北京馬拉松常有人群因為賽事封路堵車而按喇叭抱怨,2012年我跑上馬的時候也見到觀眾和安保人員吵架,而現在大家都會微笑等待,還給選手加油,這種進步從觀眾身上能看到社會的包容和進步。不過,北京的安保非常嚴格,有些地段被安全線攔住,影響了選手與觀眾互動。上海馬拉松因為路線的原因,有些路段是沒有觀眾的,有觀眾的部分觀眾十分熱情。

觀眾不可控,對市民教育也是賽事的重要組組成部分。觀眾體現一個城市對運動的真實態度,觀眾其實才是城市馬拉松水平最好的指標,任何人任何城市都無法作假。

四、北馬VS上馬:組織及配套服務

城市馬拉松有個值得驕傲的賽事IP(自主知識產權)嘛?特色能否有效表達?賽事組織者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要照顧的環節極其複雜,沒有過賽事經驗的人絕對難以想像。

前期信息披露是否吸引人?網站報名是否便利、支付順暢便捷?參賽物資領取是否方便、參賽包是否用心驚喜?馬拉松博覽會規模、質量如何?比賽當天住宿、交通、餐飲是便利否?

存取包裹、流動廁所、賽道補給、醫療救護、攝影服務、收容車、賽後的各種休息按摩服務、表演、part等等?比拼的細節非常多。

上馬在選手提醒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賽前提醒簡訊十幾條,各個時間段推送的信息十分溫馨。北馬則在賽後做了大量的郵件信息反饋,也十分貼心。

北馬上馬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層面非常多,相信去過的人都有過體會,出去博覽會的規模,形式上已經逼近大滿貫賽事的水準了。

值得注意的是,北馬和上馬都提供了非常優秀的照片服務,都是跑步維生素提供的,這點遠遠超過國際上著名的老牌照片服務商marathonphoto。北馬、上海馬拉松應用新技術都進行照片直播(經過拍攝點幾分鐘內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照片),上馬我自己找到了50多張照片,可謂前所未有。在這個社交優先的馬拉松年代,不失為一種巨大的突破。

另外一道風景線就是志願者,志願者多數屬於「臨時工種」,接受賽會短時間培訓就走上崗位,他們自身對於服務、對於跑步的理解、熱愛極為重要,長達幾個小時看人潮人海保持旺盛熱情服務,絕非一點兒補助就能做到的。

北馬和上馬的志願者都可圈可點,還有專門的醫護跑者,這次上馬也立下功勞。

領跑員設置也很多,北馬的pacer似乎沒有上馬的pacer更加精準。這可能和賽道有關,反覆折返有助於大家去矯正自己的速度是否合理。

攝影界有句名言「好頭玩兒焦外」,意思是好的鏡頭要看對焦範圍外的處理甄別好壞,在極致的條件下能發揮出的能量才是真正的水平所在,天下高手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除了所擅長的部分,被忽略的要素能處理得當,才是真正的好賽事。北馬上馬對於意外的預防預處理都是國內領先的。

五、北馬VS上馬:贊助商與城市

贊助商權益回饋如何?傳播與美譽度都有提升?和自己的品牌主張一致嗎?能否帶來更多商業價值?線上價值與周邊產品?

世界上好的馬拉松比賽,在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符合跑步者需求,不但給選手一個優良的賽事體驗,同時也能夠給贊助商和城市帶來更大價值回報。(能夠讓跑步者滿意,基本上就意味著贊助商滿意、政府滿意,這個年代口碑傳播已經在傳媒傳播佔比大幅增加,合適的選手需求匹配合適的賽事服務提到了一個大數據的重要度上來)

如果賽事有長期穩定的贊助商,一般來說都是極好的。這點上,北馬、上馬和國際大滿貫賽事都還有不小的差距。多變的贊助商也意味著組織者對於品牌篩選的價值取向。近幾年體育贊助商趨於穩定,北馬鎖定阿迪,上馬抱緊耐克,整個賽事風格也與兩家風格緊密靠攏。

關於城市形象,舉辦一場馬拉松,是否帶來經濟效益和城市形象提升?安防工作如何?賽道禮儀得到有力傳播了嗎?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馬拉松論壇對於賽道禮儀的討論,各地跑團建設對身邊跑著的影響,已經成為賽事延伸的重要組成了。

北京36年的歷史,呈現一個不太均勻的加速狀態,提升服務水準確切說應該從2008年開始,奧運熱潮後倒逼大眾體育進步,北京走在了很多城市的前面。上海馬拉松的積澱,可以追溯到2012年被評為金標賽事那一年開始。之前雖然兩個馬拉松都是非常著名的,但因為競爭對手很少(一年全國加起來都不到10場),舉辦的形式也都是大同小異缺乏創新。而之後,賽事的創新節點不斷增加,市民的參與度也更為突出,包括公益行為的引入,精英通道引入,都是城市良好形象的巨大支撐。

六、北馬VS上馬:衍生品及周邊

之所以把衍生品及周邊提到對比序列,並不是因為我是個收集控。放眼大滿貫賽事,周邊產品琳琅滿目,哪個不是賺的杯滿缽滿。從發展角度看,周邊產品一定是馬拉松賽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賽事IP的通俗意義也是能賣出更多衍生品,收穫更多粉絲。我自己是波士頓馬拉松的鐘愛粉,每年去波士頓馬拉松購買紀念品的花銷一般在2萬元左右。

北京馬拉松紀念品相對較多,不但有阿迪達斯專為北馬發售的衣服帽子,還有吉祥物小熊(國內第一款馬拉松賽事吉祥物實體產品)、選手名單海報、專屬相框、紀念郵票等一系列衍生品發售。

上海馬馬拉松也有紀念品售賣,主要集中在服裝類,相對北馬少了一些。

北馬、上馬在悅跑圈的線上馬拉松上也都有一定周邊產品發售。

綜合評價一場馬拉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好的賽事應該是360度無死角的美,多方共贏的結果。單就賽道而言,北馬上馬的整體感覺其實還真的跟北京上海兩座城市給人的感覺類似,天安門廣場高奏國歌的威嚴,跑到鳥巢旁聽著振奮歌曲的心情,穿過紅磚碧瓦,有中軸線上的遠古味道和都市的繁華。從陳毅廣場出發,參天的高樓大廈,琳琅滿目的商鋪與弄堂交錯,立交橋眺望黃浦江畔,華麗麗的上海灘……

你用什麼速度跑過,風景都是不一樣的,這條跑動的長龍像是城市裡穿起的顆顆珍珠,掛在兩座城市的胸前,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兩個賽事都值得用心去品味。

備註:「賽事數據由官網等網路獲得,如有不恰表述,敬請指正」。

作者【王樂

跑步攝影師、互聯網老兵、跑圈大牛,跑過83場馬拉松、參賽里程繪成線能從哈爾濱連到海口。

悅跑圈」一款面向跑步愛好者,專註於跑步的運動社交類APP。

推薦閱讀:

初跑者的5個訓練階段(2)
初跑者「五做五不做」原則
首個全馬——2016年太原馬拉松賽記
雨戰港馬,要的就是這種酸爽——記2016年香港馬拉松
這些跑步習慣值得擁有

TAG:馬拉松 | 跑步 | 跑步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