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宗教背後的商業鏈

如果信仰變成被消費的商品,那還是信仰嗎?

途徑寮國的琅勃拉邦,古城區寺廟眾多,也導致琅勃拉邦的"布施"聞名海外。首先普及一下什麼是布施,

布施:信徒們鋪張席子,跪在路旁,每天將清晨親手做的第一鍋米飯贈與僧侶。僧侶們一直保持著每天就靠清晨化緣來的食物充饑的規矩,並且每天為人們祈福。上座部佛教僧侶上千年來一直保持的傳統習俗,歷史悠久,在東南亞上座部佛教國家是很普遍的。

寮國琅勃拉邦的布施一般都在清晨五六點左右,無論風吹雨打,僧侶們每天光著腳,背著錫缽,穿著橙色的僧袍,按照固定的路線,坦然安靜地接受著信徒和遊客的給予。

我們通常在網上看到的照片是這樣的:

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但其實因為角度問題,實際可能也是這樣的:

這樣的:各種旅遊團從大巴上下來

或者是這樣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上圖裡的小攤賣的是什麼呢?

賣的就是布施的攤位和布施的零食。

說到這裡我就要和大家追溯歷史了,當地寮國人告訴我說,最初的布施的食物就是糯米飯糰,再後來會有人做幾份菜,時代越進步給予的物品越先進,直接塞錢的信徒都有,意思就是愛吃啥自己買去,我甚至看到有的虔誠信徒發錢的都有,我親眼看到一位媽,掏出一打錢,銀行剛取的吧?全新的。大家都是排隊一個個走過,走過一個發一張一萬走過一個發一張一萬,我算是大開眼界了,還真有發錢的。話說回來,那些小攤上的零食,就是用來給遊客布施用的,塑料袋包裝是為什麼?是為了循環利用啊。循環利用什麼,您接著聽我說。

我所看到的布施物品有四種:

1.糯米飯

2.小菜(塑料袋包裝一看就自家做的)

3.零食

4.錢

信徒和遊人布施給和尚,不管是什麼,和尚是一般都會遞上器皿,先裝下來再說,然而事實上和尚除了錢和小菜,其他的都是不要的,不要怎麼,就是一個字"扔",那些籮筐就是專門用來給僧侶"扔"的,

這我就有點看不懂這大媽了,拿了一個小筐給僧侶糯米飯,又拿了個也不知道大幾倍的大籮筐僧侶裝僧侶"扔"的飯?你幾個意思?

還有小孩,直接拿個大筐就坐那,等著僧侶"扔"。

什麼鬼表情???

還有拖家帶口的等飯的?Excuse me???小朋友你幹嘛耶?叔叔可是要曝光你啊,我承認被萌到了。

像這樣的還有很多很多:

我突然靈光一閃,哎嘛,這不也是種生存之道嘛,只要買個涼席,買個凳子,買個布施桶,再買個大籮筐,齊活,天天坐等「收成」吧,不用花吃飯錢也能在寮國生存下去,畢竟寮國作為東南亞最落後的國家,物價卻是最高的。我被我的機智深深折服。

至於為什麼不要糯米團飯,我來解釋一下吧,很簡單信徒和遊客都是用手掰下一團飯,塞到僧侶的器皿里,你自己想想你願不願意吃別人捏來捏去的?你都不願意吃,你讓人家寮國最高尚職業的僧侶吃你捏的飯糰?你有病吧?

遊客也就體驗個新鮮感,凹個造型拍幾張照片就走了,真的虔誠的會等到天亮沒有僧侶再來時候才走。

我親耳聽到,有個中國旅遊團的大叔也能導遊,沒有送萬的零食能不能帶走,導遊說不行,要給僧侶的,然後就有人過來裝袋收了。

然後昨天的零食出現在今天的遊人手上,今天的零食出現在明天的遊客手上,如此循環,挺有商業頭腦的啊哈哈哈。

遊客走後,當地人開始開開心心收攤咯。收拾收拾準備明天外來,如此往複,賺傻人錢,多開心。

化完齋僧侶們回寺吃早飯。

遊客拍了照開心,商人賺了錢開心,僧侶化了緣當開心,大家開心就好。

我沒怎麼跑到僧侶面前去拍正臉,是因為感覺有點不尊重僧侶們,畢竟人家在日常修行,在我們俗人看來就是工作,打擾人家多不好。住的青旅里有人拿出電腦整理照片(都是拍的大正臉,估計是衝到人家和尚前面拍的),然後吐槽道:怎麼和尚們個個臉臭的很。有人隨口回應:動物園裡的動物看到太多遊客盯著它看,它還會煩躁,更何況人呢。

是啊更何況在寮國身份很高的僧侶們呢。

音樂穿耳過,佛祖心中留,修行這種事,不要在意細節。

最後,事實上布施活動還是挺好的,也養活了數不清的鴿子,畢竟這一來二去的糯米,地上也灑了不少。

關於我「姚舜」

93年,正在休學間隔年的大四狗

暫行走過41個國家;衝浪手、潛水員、不安分的旅行體驗師。

大家能在任何熱門平台找到我:姚舜不二

我們路上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宗教不能進入教育體系
細菌教的秘密
被無神論洗腦,後來轉向有神論,是種啥體驗?
歷史上有沒有多神論的邪教?
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可能統一么?

TAG:商業 | 信仰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