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技術人的尷尬

00 - 本文適用範圍及作者簡介

由於這篇文章是只針對商業智能行業中專門給非互聯網企業做數據服務的技術人員(後稱BI人)提出的,所以需要說明一下針對的這個人群的特徵:

首先,必須是給企業服務,這裡的企業是狹義的,只指代非互聯網公司。他們的項目有一定的特徵,就是必須得購買商業智能工具和使用收費的資料庫。

其次,必須是做技術的人員,偏向業務的分析人員和管理層都不在此文討論的範圍。

如若我要跟大家討論BI(商業智能)的事情,那我必須先簡短說明一下我自己的背景。

在2008年我去了一家廣州的小公司開始了BI的生涯,從ETL的工作入手,內容大概包括了:伺服器架設,資料庫管理及運維,報表開發,數據倉庫模型設計,ETL流程設計,ETL調度開發等等。離開這家小公司後,我在外企待了挺長的一段時間,包括IBM這樣的大公司,不過大體都是在為香港的客戶服務。現在我在一家酒店集團負責BI產品部所有後台數據的事情。

01 - 明確角色

在BI行業,大概能分這麼的幾個角色,一個人可以負責一個或多個角色:

客戶,業務分析,需求分析,ETL,前端報表,數據分析/挖掘

其中工作比較偏向技術的就是ETL,前端報表和數據分析/挖掘這三類,但同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

02 - BI人現狀分析

BI人在項目中能夠學到的技術都是一些來自各大廠商的收費資料庫和工具,像Oracle, DataStage, BusinessObject 等等的工具。項目基本的流程就是先跟業務分析人員或者需要分析人員溝通,大概知道了需求之後開始設計邏輯和物理模型,完了之後就開始實施,中間或多或少會學到一點關於項目管理的知識。在這些項目中,BI人有著幾種不同的尷尬:

1. 需求信息不對稱

原因:這是因為通常與技術人員對接的要麼就是業務分析人員,要麼就是需要分析人員,技術人員拿到的第一手資料就已經是經過整理加工的。

後果:業務學習不了多少,很難積累。

2. 重複勞動的工作量大

原因:大部分不涉及複雜邏輯的實施純粹就是體力勞動。

後果:浪費大量時間。

3. 可復用部分少

原因:需求的不同,源數據結構的不一致都是導致每一個項目都要從0開始的原因。

後果:開發所需時間成本很高。

4. 技術積累難度高

原因:每個企業所用的資料庫和工具都不一樣。

後果:由於項目進度的影響,BI人很可能什麼都會一點,但每一樣都並不精通。

2010年,當我從小公司出來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我碰到不少的壁。最奇怪的事情就是我拿著小公司學到的各種知識,就直接又混了個大概4,5年,期間並不需要也沒有機會去接觸新的技術。當然有部分是因為我在外企的時間相當地長,外企那種工兵式的細分工作,能讓每一個人的工作內容都能被輕易代替,於是很少能夠對項目有全貌觀,對於模型設計等工作也只能是一知半解,即使努力嘗試去獲取信息,也由於各種原因而不能得償所願。

在大公司或外企裡面工作很容易會在工作那麼幾年之後漸漸地失去競爭力。有點運氣好一點的可能還能一直從事自己擅長而又感興趣的工作,運氣差一點可能會被各種異動調來調去,做上幾百個與個人發展毫無關係的項目,到頭來無論是技術還是業務都沉澱不到更多的有價值的內容。我自己本身就是這樣,每每因為某個想做的事情去了一間公司,去了之後卻總是有一些原因導致我只能做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在深圳IBM我就幹了一個月檢查同事有沒有鎖電腦的工作)。

到了2016年,相對於2010年的自己,撇除各種特定工具的使用技術之外,除了累積了一些數據的敏感度和對指標處理的能力之外,並沒有太多能夠稱得上是亮眼的地方。

03 - 大數據時代

但在互聯網公司迅速發展的今天,BI人這10年累積下來的技術在互聯網公司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一方面是工具的問題,互聯網公司使用的都是開源資料庫和自己開發的軟體;一方面則是思想的問題,BI人缺乏互聯網人所需要的產品思想。

新興的大數據技術包括Hadoop, Hive, Spark, 分析挖掘用的開源工具諸如R,Octave。這些都是一直BI人從沒接觸,也沒有機會接觸的技術。

2015年我去面試一家遊戲公司的時候,面試者就一臉不屑地反覆問我一個問題:「你覺得你自己有什麼特色?」然後我也不止一遍地回答那些我已學會的技術,對數據的敏感,ETL流程的熟悉之類的事情。最後結果是根本就不合適。

所有做數據的人都會有一個同樣的願望,往分析,挖掘方面去發展,因為那是數據人真正的價值所在,然而真正能做分析挖掘也有實際案例可供學習的地方也只有在互聯網公司。這樣又造成了很尷尬的局面:技術不懂,想去學,但公司沒有項目和資源,即使自學了也沒有用武之地;想去互聯網公司,人家一看簡歷沒有他們需要的技術,根本進不去。這就是一直從事BI企業服務技術人現在的困境。

04 - 轉型?

工作那麼久,不止一次的聽領導,上司說過,在商業智能的領域裡面,技術永遠不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業務,是商業。但技術卻又永遠是門檻,技術擋住了,連要去學習業務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有一部分的同事的發展路徑大概是專註在某一個行業,慢慢地積累越來越多的業務知識。

我一開始也是這麼乾的,從畢業到2014一直都在保險行業。但6年過去了,我卻發現自己對保險業務稱不上是熟悉,最多只能略懂皮毛。相信有很多的技術人也是像我這樣,因為本身就只對技術感興趣,一味地逼自己去往業務方向走終究也不會逼出來什麼成果。

既然決定了要堅持走技術的路子,那就必須花費相應的學習成本,學習現今流行於互聯網公司的各種技術。但技術人估計都會有一個強烈的焦慮就是,學一門技術是否能夠給自己帶來長遠而且可觀的收入和發展?新學的這門技術如若某天被淘汰了,又得要馬上學習新的技術,這樣豈不是很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快速學習及應用到職業上的過程自己還能堅持幾年?到了真的學不動的時候,自己在市場上還能有競爭力么?

技術每幾年就會更替這個已經IT互聯網行業的常態,技術的更新比其它行業來得都要快。那我們在這樣的職場上面要怎麼把握自己的定位才能不那麼容易地淘汰掉呢?

有一種職途的走法是,慢慢從技術轉向管理方面發展,只搞上層設計,下面的具體開發實施等全部交給手下去做。當然,如果能夠成功做到了管理層,這估計是比較理想的一種職業途徑了。然而並不是每一個技術人都能夠有帶團隊的機會,然後真正地讓自己的各種管理技能開發並且成熟起來的。

05 - 技術人的執著

而我個人提出來的問題是:如果要固執地一直做技術,那麼將來的路應該怎麼走?

曾經遇到過一個很牛逼的資料庫管理員,他提到過一個詞我印象非常深刻——技能輸出。那麼我們這些自詡為做數據的BI人又到底能夠為企業輸出什麼?更大點來說,能夠為社會輸出什麼?單單是技術能力的輸出足夠么?這些問題我們都需要更深入地去思考。


推薦閱讀:

面試官是如何通過問與答來考察被面試者的能力?
【職場英語】上班愛打瞌睡,給你一些提神的妙招
在職場中保持活力,你有哪些好方法?
累死人的項目經理
你為什麼不能和上級搞好關係?

TAG:商業智能BI | 大數據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