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生大學李笑來:理財的目標和動力:品質生活

什麼叫高品質生活?這並不是個籠統的問題,但對很多人來說,並沒有答案,也沒有仔細思考過。

對大多數人來說,高品質生活是別人現在的生活,是自己偶爾期待的生活,是回頭看看自己並沒有過的生活。

高品質生活與金錢肯定有著一定的聯繫,可在自己並沒有足夠的錢的前提下,說、或認為,「金錢不一定帶來高品質生活」,這種話或者想法就算道理正確也對自己的狀態於事無補。自欺欺人不僅無補,甚至有害,因為尤其是對自己的大腦 —— 人要珍愛自己的大腦。

追求高品質生活也是大多數人必須理財的重要原因,只有少數人能夠在足夠早的時段做到財務自由。

可什麼是財務自由呢?三十歲前後的時候,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讀了很多理財方面的書,發現書里的答案並不能滿足我的邏輯;於是最終自己下了個定義,是這樣的:

被動收入略高於支付足夠高品質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額。

在我看來,對成年人來說,高品質生活從停止自欺欺人開始。

比如,上面已經提到過的那種觀點,「金錢不一定帶來高品質生活」,以及它的各式各樣的變體: 「有錢不一定幸福」;(但沒錢更不容易幸福……)

「那麼拼有什麼用?不還是得了乳腺癌?」(不拼的人也有很多得了乳腺癌……)

「我很窮,但我有骨氣!」(說得好像富人沒有骨氣似的……)

之前提到過,學識令人堅毅,可人們常常自欺欺人地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而社會上也總是時不時流行一輪「讀書無用論」,而且還各種變體隨處可見。最近常見的一個變體是:如何打敗勤奮的富二代?

……唉,說得好像富二代普遍不勤奮似的。

讀一點科學史就會知道,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大多都是家境富有、殷實的。比如發明萬向接頭的卡達諾,比如帕斯卡和費馬,比如達爾文……

達爾文家裡不夠富有,他怎麼可能週遊世界?連自己出生的小鎮都離開不了,又如何觀察到同類生物的不同形態?他的聰明固然重要,他的見識卻必然需要經濟基礎支撐。

不夠富有的怎麼辦?想辦法去當神職人員,有了俸祿之後繼續求學,比如發明了複試記賬法的帕西奧利,比如發現遺傳原理的孟德爾。(這些人都是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的。)

即便是今天,求知的成本依然相當高。全球範圍內連年上漲的大學學費就是明證 ——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有錢完成高等教育的,不是嗎?

正因為富有,他們的勤奮才更容易達成目標,或者反過來,當他們的勤奮沒有直接、快速的回報之時,他們也更不容易著急 —— 顯得更有耐心,時間久了,耐心就真的有了。

事實上是致富失敗的人更容易放棄勤奮,而持續勤奮的人最終不可能太窮。很努力依然很窮的人,其實是選擇出了問題導致的,而不應該怪罪勤奮本身,翻譯過來,「我太窮,因為我太勤奮」,這到哪裡都說不過去吧?而對於選擇失誤這個原因,自欺欺人的說法是這樣的:「唉,我們啊,太實在……」對他們來講,也許只有這樣說心裡才舒服、踏實罷。

停止自欺欺人之後,我們可以直面核心本質問題了:是否能擁有高品質生活與一個人的審美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

這也恰恰是義務教育中缺失的一換,尤其在是中國 —— 就不花費篇幅探究原因了罷。所謂審美真的不只是在選美大賽中判斷哪個姑娘最漂亮而已…… 審美實際上是一切生活選擇的基礎。

什麼是美?

審美教育不夠普及、就算有也常常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於人們誤以為美不美總是一種主觀判斷,可事實上,美一種客觀存在。所謂的「主觀」,實際上指的是對美的感受有多準確。

達芬奇帕遇到西奧利之後,因為帕西奧利教會了他足夠的數學知識,專門為帕西奧利的書《神聖比例論》畫插圖。在此之前,達芬奇其實一直是憑直覺創造美,但被教育之後,美的創作就有了理論依據和指導 —— 黃金分割率的應用。

對美的認知是可以培養的。

對美的認知,最基礎的來自於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即便是小孩子,也有天然的一些審美意識:有些人的相貌是美的,有些風景是美的,有些音樂是美的,有些食物是美的,有些材料是美的……(請自我審視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跟大多數沒有被刻意訓練過的人一樣,大部分時間裡是忽略觸覺審美的呢?)

知乎有個帖子,《如何布置獨居小房間能愜意地生活?》,差不多七萬人的關注,兩百五十多個回答,其中最受歡迎的回答迄今得到接近四萬個贊。那些大獲讚賞的答主都有共同的特徵:有審美意識,有審美能力,有為自己創造美的意願和動手能力 —— 這是長期培養之後習得的結果。

審美認知、審美能力,大多數情況下真的與金錢無關,因為更多更重要的審美體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個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統思考能力。

比如,除了美食、美景、美人之外,還有很多:有些語言文字很美;有些科學證明很美。

進而還有更多抽象的美:簡潔很美;效率很美;創新很美。

舉個實例,也許能讓你真實快速地體驗一下,新穎會帶來怎樣的感受。不妨今天按照下列步驟給自己做一頓新穎的「蛋炒飯」:打兩個雞蛋;放一點蔥花;撒一點咸鹽;把剩飯放進去拌勻;在平底鍋里放一點油;點火;油開之後把拌好的米飯雞蛋糊倒進平底鍋;細火,像煎蔥花餅一樣煎透,金黃;放到盤子里,用刀切成長條片;用手抓著吃……

我每次講給朋友聽,他們回去試了一下之後必然會表示真實深刻地體會了一次「新穎帶來滿足感」……哪怕是這種微乎其微的創新都很美。當然下次你還可以繼續創新,比如從還可以隨便放點除了蔥花之外別的什麼你喜歡的食材…… 提高一點生活品質真的沒多難。

而換個角度來看,教育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擁有更高級、知覺更豐富的器官。科學教育可以讓一個人「打開眼睛」,看到不一樣的卻更真實的世界;音樂訓練可以使我們分辨、創造更美的曲調……

於是,長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會形成個體之間的審美能力的巨大差異。而最終,進而,審美意識會觸及且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的方方面面。

因為一切的價值觀選擇,最終都是「好壞」和「美醜」的判斷和取捨。差異有多麼巨大呢?一些人會認為達爾文的證明過程和方式美翻了,帥到沒朋友……而另外一些人根本看不到這種美,直接體會到的是「你才是猴子變的呢!」的憤怒和屈辱。

很少有人意識到、也好像沒什麼人討論的是,審美意識的開化和審美能力的積累,自始至終都在影響人們的理財過程。

有一些人認為外觀的美更重要,另外一些人認為實用的美更重要 —— 這好像算不上什麼嚴肅的差異,但不妨想像一下兩種審美意識的差異會造成怎樣的消費行為差異?而這種差異時時刻刻存在,時時刻刻造成選擇不同,那是不是時時刻刻在影響理財的過程呢?

所以,我的觀察給我一個結論,金錢這個東西對於審美來說,是「後相關」的(這是我自己胡編濫造的一個詞)。什麼叫「後相關」呢?

金錢本身通常對開啟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沒什麼作用(並非前相關);不過,在有了良好的審美意識、良好的審美能力之後,金錢可以發揮的作用很大——這就是金錢對審美的後相關作用。

這篇文章其實在傳遞一個信息:高品質生活不一定要等到未來,也不一定要有錢才可以擁有。但未來因為現在開始理財成功的你,一定會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之前這個系列第一篇的文章標題是《越早開始越好的事情沒幾個:理財排在第一位》。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沒多久就可能做了父母。自己覺醒晚,就希望孩子別重蹈覆轍。可是…… 可是,等一下,下面的建議很重要:千萬不要胡亂「從小刻意灌輸理財觀念」(尤其大多數父母的觀念還是錯的……)。

要從更本質的地方開始:開啟小朋友的審美意識,刻意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這很難的。真的很難,因為自己要先花很長時間耐心啟動、學習、培養、糾正自己。

推薦閱讀:

本來不委屈啊,看到你就委屈了
在哪一刻你覺得你和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拉屎的時候想什麼問題會顯得很有品味?
何必以對錯而觀人?
喝酒以後拉肚子是怎麼回事?有什麼治療方法呢?

TAG:理財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