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筆記】中國精算師A4經濟學(3)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消費者行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消費者偏好」,畫成圖就是「無差異曲線」,表示能帶來同等程度滿足的兩種商品不同組合點的變化軌跡。

良性無差異曲線的特徵是:

1、自左向右下方傾斜;

2、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表示消費者滿足程度越高;

3、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會相交;

4、通常都凸向原點。

效用函數可以畫出無差異曲線,對效用函數求解商品1的偏導,可以得出邊際效用。

MRS邊際替代率可以衡量消費者在面臨權衡抉擇時,對不同商品的重視程度,它的定義是:為了維持原有的滿足程度不變,消費者為了增加一單位商品X而必須放棄的商品Y的數量,用Y的變化量除以X的變化量,然後取負值。MRS也可以看作無差異曲線的斜率乘以-1,不同點上的邊際替代率不同,因為是良性偏好,所以當消費者擁有越來越多的某種商品時,再多增加一個單位的吸引力會減弱,這就導致了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

考慮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補品的無差異曲線形狀。

Consumer Equilibrium消費者均衡,指的是如果消費者實現了效用最大化,他就不會再願意改變這種狀態。

由於稀缺性,消費者的慾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因此,兩方面條件構成消費者預算約束:

1、貨幣收入的多少;

2、商品價格水平的高低。

消費者希望獲得的兩種商品,價格與數量分別相乘,然後相加,等於他的可支配貨幣收入,就得到了他的預算線Budget Line。在坐標系裡,兩條坐標軸上可以找到兩種商品的最大可消費數量,直線連起這兩點,就是預算線的圖形。

收入變化會使預算線平行向內、向外移動,商品價格變化會導致坐標軸上的截距變動。

結論:消費者要實現效用最大化,就要使花在每一種商品上的最後一單位貨幣所帶來的邊際效用都相等。

推導步驟:

1、MRS是維持總效用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願意」用商品1替換商品2的比率;

2、兩種商品價格的比值表明消費者「能夠」做出的替換選擇;

3、因為無差異曲線保證了總效用不變,所以減少的商品1效用一定等於增加的商品2效用,也就是說,商品1的數量變化乘以它的邊際效用,與商品2的相等。

4、用邊際替代率,兩種商品數量變化的比值,等於二者邊際效用的比值,同時也等於兩者價格的比值;

5、由此得出,商品1的邊際效用除以其價格,等於商品2的邊際效用除以其價格。

至此,得出結論。

「收入—消費曲線」,表示只有收入變化時,商品消費量和滿足水平的變動。

畫法是:

1、根據第一檔收入,畫出預算線,找出相切的無差異曲線,確定均衡點;

2、第二檔收入的預算線,切無差異曲線,獲得第二個均衡點;

3、找出第三個均衡點;

4、連接均衡點,描出收入—消費曲線。

恩格爾曲線可以由「收入—消費曲線」推導出來,畫圖的思路是一樣的:當花掉全部收入來購買商品1,可以購買N單位時,用無差異曲線來衡量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商品1數量為M;收入水平表示購買力約束,無差異曲線帶來願意購買的數量。連線,就能了解到「隨著收入增加,消費者做出的反應」。

「價格—消費曲線」,是指一種商品價格不變,當另一種商品價格變化時,對消費者最終選擇的均衡消費組合產生的影響。

畫法類似,價格變化導致截距改變,由預算線到無差異曲線,到幾個均衡點,最後連起來。

「價格—消費曲線」也可以分解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因為商品1的價格變動不僅會導致它的可消費數量變化,也會為消費者帶來隱形的收入變動(可支配空間變化),那麼當我們得到了由截距變化而導致的總效應之後,可以把新的預算線平移,使它與舊的無差異曲線相切,那麼這個點表示的是,總效應當中商品1價格變化帶來的替代效應,刨除掉這部分以後,表示的就是收入效應。

正常來說,替代效應為負,因為商品的價格與消費量(需求量)成反比,價格降低,就會產生正的變化量;收入效應為正。

如果一種商品的收入效應為負,收入增加反而不能刺激消費,則說明這種商品是低檔商品,只有在低收入時才會被迫選擇的。

當一種商品低檔到了,收入效應可以完全抵消並且超過替代效應的影響,那麼它就是非常低檔的,吉芬物品。

「消費者剩餘」指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感覺,人們總是以市價(市場供求關係決定)來購買商品,但是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簡單地說就是「當消費者認為下一個單位的商品,價值低於市價,那麼他就不會再多消費這個商品」,消費者可以獲得成本之上的全部消費者剩餘。這就是價格升降時,消費者感到吃虧或有利的心理因素根源。

風險描述:概率表示產生各種結果的可能性,有兩個方面:

1、期望值:反應總體趨勢(平均結果),對不確定事件所有可能結果的一個加權平均,權數就是每種結果發生的概率;

2、方差:衡量實際值相對於期望值的偏離程度,方差的演算法是「離差平方的平均值」,離差是「實際值與期望值之差」,標準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當期望收入相近時,人們傾向於選擇風險更小的那個方案;當期望收入和風險情況均不同時,需要進一步建立消費者的選擇理論。

研究風險偏好時,我們的假定消費者知道所有的概率分布,並且多以效用來衡量結果。

把某人的「收入—效用函數」確定下來,當他面臨一份新的工作時,考慮他的選擇。假設他現在收入是1.5萬,對應的效用水平是13,新工作有可能帶來3萬或1萬的收入,兩種結果的可能性都是0.5,對他來說,收入1萬對應效用水平為10,收入3萬對應效用水平是18,那麼比較過程如下:

1、我們從效用角度來考察,需要計算他的預期效用Expected Utility,指的是各種結果下,得到效用的加權平均,權數為各種結果發生的概率;

2、本例中,期望效用為14;

3、新工作的預期效用高於原來;

4、如果他希望增加預期效用,那麼他應該選擇新工作。

對於風險不同態度,可以把人分為:風險規避型、風險愛好型和風險中性型。

1、風險規避:在期望收入相同的情況下,傾向於選擇確定性收入的工作,收入邊際效用往往遞減;

2、風險中性:在期望收入相同時,他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工作評價的效用是相同的;

3、風險偏好:在相同的期望收入下,他對確定性的工作評價的效用比較低,收入邊際效用可能遞增。

Risk premium風險貼水/風險溢價,指風險規避者為了規避風險而願意付出的代價。確定的收入與較高的報酬之間的差額,就是決策人為了抵消所承擔的風險而要求的收益。在圖形上表示為:

1、選擇一種新的工作,可能帶來兩個收入結果,並會導致兩種效用,找出「收入—效用函數」上的這兩個點,連接起來;

2、收入軸上的期望收入,是兩個收入結果的中值,根據這一點,也能確定上一步連起來的直線上面的中分點;

3、把這一點的效用找出來,這一點上的效用,在「收入—效用曲線」上會有一個對應的收入;

4、期望收入與這個收入之間的差額,就是決策者付出的風險溢價。

風險減少:可以用來減少風險的措施是「多樣化、保險、獲取更多決策信息」。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人只買書卻不讀書?
如何評價方勵的《感謝你給我機會上場》的演講?
如何才能高效率的工作?
一圖讀懂養老產業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