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演變過程及對現實的參考意義
- 現在的一些人將集權與專制、專政相提並論,其實不然。
經典的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是使社會達到最穩定形態的一種模式,使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在相互鬥爭、相互妥協下都能生活下去(質量好壞不同),是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團集權,約束各地官僚、豪強,限制地方強勢集團的擴張,給農民、工商人士以生活空間,以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皇帝與中央集團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總調解人,並且開明的、能夠集權的中央,是更多地站在農民階級的立場上對兩個階級的階級矛盾進行調解。調解的方式包括,經濟上體現在為稅收,使農民在繳納中央規定的稅賦外,不用受官僚、地主的盤剝;政治上體現為吏治,打擊地方豪強勢力,反腐敗。而地方官僚、豪強勢力的反制措施就是對中央進行滲透、拉攏、腐蝕,包括「理論創新」,使中央認為中央與官僚、地主階級是一體的,要加強對刁民的管理;使中央生活腐化;斷絕中央與農民的聯繫。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團,當皇帝懦弱、不明事理,或者中央形成以宰相、大將軍、宦官為中心,而宰相、大將軍、宦官要麼是地方利益集團的代表、扶持、保護傘,要麼是貪財好色無能之徒,則中央集權被打破,中央的調解人身份失去。在沒有這個調解人的情況下,短期內(三五十年),在地方上,地主階級是強勢集團,對農民階級進行壓迫統治,手段有黑白(武文)兩種;但壓迫進行到一定程度,對生產力產生了極大的破壞,農民起義,重新尋找階級代言人。
所謂經典的,就是在一張白紙上畫畫,在一片空地上蓋樓。但具體的社會、具體的歷史是從以前發展而來的,是有線條的、有色彩的圖紙,是打上了一定地基、正在蓋的樓房,這就要求力圖恢復中央集權的中央要注意自己社會的特色。
具體到中國封建社會
1治:秦始皇大一統之後,中央集團基本上屬於經典模式。
1亂:秦始皇死後,秦中央是以趙高為中心,而趙高是倒行逆施,破壞「法制」(法家依法治國的理念),清洗法家的官僚隊伍,代之以酷吏、貪吏,使群眾特別是農民的稅賦壓力急劇增加,導致農民起義。
1過渡:原戰國貴族(項羽、張良、前期六國國王)、平民(劉邦)等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都參與進來,並且有境外敵對勢力的牽制(匈奴),劉邦建立了漢朝,但沒有力量實施中央集權。
2治:在內部離心勢力、外部侵略勢力的包圍中,三代皇帝休養生息,終於在漢武帝時期有能力實施中央集權,理論上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確定皇帝的權威;軍事上的打擊匈奴是打破各地王國的軍權而集中於中央;經濟上的打擊地方豪強,將他們遷入長安,使他們的地方勢力土崩瓦解;國家管理形式上的以法家理論的依法治國,從嚴治吏,在中央建立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小領導班子,架空原有的代表利益集團的班子,在地方上派出刺史以直接與百姓對話,打破官僚集團在中央與百姓之間設置的障礙,整頓吏治。
2亂:漢武帝後經過幾十年的中央集權,國家太平;但當後繼者要「以仁治國」、不要「依法治國」導致中央集權衰敗。「獨尊儒術」的本來意圖是在思想上確定中央集權的不可侵犯性,為在管理上的「依法治國」服務。經過幾代地方地主階級、官僚集團的不斷「創新」,他們代言人「腐儒」的解讀下,終於把中央的中心「皇帝」忽悠的將「獨尊儒術」從意識形態上擴大到了社會管理形式上,打開了消弱中央集權、使地方割據勢力抬頭的潘多拉之盒。倒退勢力大踏步的倒退到了遠古社會,經過王莽的經濟改革,農民起義,重新洗牌。
2過渡:劉秀建立了東漢。劉秀本來是地方豪強勢力的一個代表,但屁股決定腦袋,在沒當皇帝之前,希望中央弱一點,地方自治多一點;當皇帝之後,希望中央強,地方弱。在建國之初,中央與地方豪強的幾次試探、碰撞中,發現實力不濟,沒法實行中央集權。在與地方的博弈中,確定了刺史制度,希望能在一定範圍內約束地方。結果刺史制度漸漸的也成為地方官僚中的一員,對中央陽奉陰違。
3亂:如果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團沒法實行中央集權,那麼群眾、特別是農民會起來幫助他們。黃巾起義,地方割據勢力名正言順的大集合,十八諸侯大混戰。其中,以曹操為實質中心、以漢獻帝為名譽中心的新的中央集團以軍事為先鋒,以經濟為後盾,通過政治、軍事、外交努力,建立了新的短期的中央集權模式。曹操死後,曹丕變曹操的以才選官為九品中正,使中央可以更好地聯合地方勢力,打破三國鼎力的局面。司馬氏統一全國建立晉朝,國力強盛,但中央的中心「皇帝」能力一般,沒有認清中央集權的好處,一是將戰時的統一戰線「九品中正」變成了和平時期的政策,使地方的地主、官僚階級迅速膨脹,二是分封諸王,形成合法的地方割據新勢力。新老地方離心勢力共同努力,使晉朝曇花一現,並且將外部侵略勢力引入中原腹地,帶來深刻的民族災難。
3治:經歷了南北朝,地方勢力、外部侵略勢力的充分動蕩、鬥爭,形成了全國範圍內的新的中央集權集團,隋朝建立。管理上打破僵硬的、地方離心勢力賴以生存的九品中正制,實施科舉考試。經濟上丈量土地,穩定稅賦來源。在經歷了由於失敗的「三伐高麗」戰爭引發的短暫的天下大亂後,唐朝繼承隋朝的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改革舉措,確定了經濟制度,科舉制度,軍事制度,中央的三省六部制。但在與原有地方勢力的鬥爭中,行政管理上新增加了道,以制衡完全倒向地方勢力的郡守、刺史。結果也是一樣的,道上的人慢慢的上了道,倒向了地方。
4亂:唐朝初期、中期的制度有利地維護了中央集權,出將入相使將領不能長期在外帶兵形成軍事尾大不掉,民告官和酷吏制度有助於清明吏治,地方豪強成不了氣候,民眾稅賦不重。唐明皇由於個人絕對權威,好大喜功,導致京城兵力外出拓邊,無法形成對安祿山的有效鉗制,發生安史之亂。在平定叛亂中,各地豪強勢力乘勢而起,從而在平定叛亂後,可以抗衡中央。中央集權無法實現,導致各地稅賦激增,經濟破壞,社會動蕩。
4治:經過五代十國的混亂,中國腹地各地方勢力相互鬥爭,周邊游牧民族侵襲,到了趙匡胤建立宋朝,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再次實現了中央集權。杯酒釋兵權,有利的一面是沒有形成同室操戈、內耗,不利的一面是對有功人員、豪強人士在經濟上不加限制,導致土地兼并嚴重,中央掌握的自耕農的稅賦越來越少;好在商品經濟發展,國家總體實力還可以;由於重文輕武,對外一直取守勢。
5亂:宋朝對外一直取守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朝內外的豪強集團,不希望中央通過大的、勝利的對外戰爭形成更有力的中央集權。宋朝之前的外部環境不複雜,且都是以中國為中心,中國佔主動。宋朝在與遼、西夏、金、蒙古等各外部勢力的鬥爭中,沒有掙得主動權,開始時可以花錢買平安,但對方不想光要錢時,宋朝也想不再上供時,摩擦發生,則中央不能使全國形成合力,導致亡國。
5治:元朝雖然是中央集權,但民族問題處理不當,稅賦極重,導致各地不斷反抗。最後,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明朝。為加強中央集權,朱元璋建立特務組織查處官吏,特別注意民生問題。漸漸的,明朝統治集團(中央與地方)在內部博弈中,形成了一種新的政治文明,內閣制度,東西廠制度,中央集權有效地約束地方勢力。
6亂:明朝的滅亡在於經濟血液的選擇——白銀出現了問題,導致整個經濟循環出現壞死,再遇到崇禎殺掉魏忠賢、袁崇煥,自己徹底摧毀了中央集權。如果不過早地殺掉魏忠賢,崇禎不奪內閣的權利,明朝不會那樣滅亡。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在表現形式上錯誤的東西,在世界歷史上卻可以使正確的。」由於中央集權被崇禎破壞掉,明朝就在規模不大的闖王起義和女真打擊下滅亡了。
6治:清朝實現了統治,經過順治、康熙,到雍正時建立了軍機處,實現了明朝巔峰狀態時的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最大好處在於約束地方豪強勢力,使生產力的主要來源----百姓不受大的剝削和壓迫,保證國家稅賦的細水長流,實現社會的總體平穩發展。相對應的,失去了中央集權,地方豪強勢力一定會竭澤而漁,狠刮地皮,生產力破壞,百姓變成流民,流氓無產階級是所有社會中最有殺傷力和破壞力的階級,導致玉石俱焚。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什麼樣的國家統治形式,最終是「錢」的問題。封建社會「錢」的最廣泛人群來源是農民,廣泛數額來源是工商業。中央集權社會處於維穩的考慮,對廣大的農民實行可接受程度的稅賦,而對希望寬鬆環境的工商業則課重稅,或者直接納入國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宋朝就有顯現,卻一直沒有壯大的原因。反而是在封建社會力量薄弱的英國最先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這也是,為什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運動最厲害,卻在資本主義社會比較落後的俄國實現了社會主義。
歷史的發展有規律,也是曲折的。任何社會,中央集權都是對社會發展、各階級利益最有利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央集權的形式是國家資本主義。而中央集權的最根本的權利或者說權利的最集中體現是經濟權利,即稅收權利。任何經濟發展都可以用稅收進行調節,想扶持,就收少稅、不收稅、甚至收負稅(國家補貼);想限制,就收重稅、特重稅。
推薦閱讀:
※古卷食遺-袁枚《隨園食單》(規矩篇)
※歷史上的潘安到底是誰?
※中國歷史上那些詭異的輪迴
※一代理學大家朱熹,竟然毀在一個吃貨手裡?
TAG: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