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家庭月收入不到這個數,就不算"中產"?!
2013年,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在《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調查》中,認為我國的中等收入者群體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以適當高於平均收入水平為基礎。中等收入是一個隨著分配水平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處在不斷變動之中的概念。因此,中等收入是一個大體的區間,而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量。
第二,中等收入者群體是生活較富裕且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較穩定的社會群體。
第三,中等收入者群體是職業處於社會中等及其附近職業的社會群體。
第四,中等收入者群體應初步擁有大體相近的價值觀及行為規範。
中國「中產」人數全球第一投資銀行瑞士信貸2015年10月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按國家劃分,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家庭財富總值第二國家,並以1.09億的中等收入群體(報告稱為「中產階級」)人數,位列全球第一。與2000年相比,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財富大幅增長330%。《報告》還指出,2015年,全球中等收入群體成年人的數目達到6.64億名,而中國中等收入群體雖然僅佔全國成年人口的11%,但按絕對值計算卻是全球最多,達1.09億名,超越美國9200萬名的中等收入群體成年人。但是,與不少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佔全國成年人口中11%的比例明顯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瑞信以美國當地擁有5萬至50萬美元的財富(按2015年年中的價格計算)的基準來界定「中產階級」成年人,並採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購買力平價值系列,按本地購買力計算,得出其他國家的等值「中產」財富範圍。也就是說,在瑞信的上述報告中,中國「中產」的財富按照現有實際匯率計算,要遠低於美國「中產」。
沒150萬流動資產不算成功?2013年,蘇海南建議將我國中等收入標準界定在年收入6-12萬元左右(相當於近10000美元-18000美元左右)。此外,家庭有一定數量的儲蓄和其他貨幣性資產,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0%至34%左右,家庭成員有旅遊健身、觀看中高檔文藝演出等的願望和經濟能力,有較高的技能或謀生能力以及較高的文化水平等等。
而另一份報告對於「中產」的數字定義則大為不同。
2015年,著名調查機構益普索金融服務團隊做的這份關於北亞地區(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和韓國)的「中產階級」調查報告,對自認為是「中產階級」的人群進行了調查。該報告對四個地區的2500個家庭進行了調查,其中1000個是中國內地的受訪者,自認為是「中產」的平均家庭月收入達到了45202元(6858美元),僅次於香港51465元(8437美元),而韓國和台灣自認為是「中產」的家庭月收入僅為39204元(6427美元)和27956元(4583美元)。
這些月入4.5萬元的「中產」家庭生活究竟如何?數據顯示,他們普遍比較自信,85%的人很滿足當前的生活。同時,他們對未來生活預期最為樂觀,普遍認為未來一年的生活將優於當下。
在預期將會改善的因素方面,「資產價值」、「可支配資金」和「家庭生活」位列中國內地「中產」的前三選擇。
然而,他們對「健康」、「休閑可用時間」、「居住地周圍環境」的改善信心度較低。高達接近七成(69%)的中國內地「中產」把健康列為首要人生目標,隨後才是「愉快的婚姻或關係」(47%)、「成功的職場生涯」 (40%)。
此外,調查也顯示出中國內地「中產」對「成功」與「財富」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成功」與「財富」密切相關,流動資產達人民幣150萬元的「中產」中有71%認為自己是成功的。
超六成中國內地「中產」無退休規劃
調查數據看來,中國內地「中產」認為,要實現長期經濟保障,存款需要達到770萬元,而平均資產達到1240萬元才能算富裕。他們當中,62%的人沒有退休計劃,這一比率遠高於受訪北亞地區市場的平均值45%。
他們一方面認為約需1110萬元才可安享退休生活,另一方面平均每月僅為退休生活儲蓄6423元,除去其他投資收益及貨幣通脹等因素,若要達成1110萬元的存款需不間斷積累超過100年。
關於退休儲蓄工具的使用,73%的中國內地受訪者會選擇購買股票、基金。相對而言,中國內地「中產」僅有41%的人運用銀行固定賬戶為退休做儲備,有48%的人認為達成財務穩健主要靠運氣。
但他們對財務發展的風險意識較為薄弱,理財規劃程度偏低。相較其他北亞區市場,在長期財務規劃、緊急事件儲備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距,也缺乏明確的財務儲備計劃和行動。值得提出的是,僅靠積極投資或運氣進行財務規劃,將使內地「中產」在遭遇經濟震蕩或下行周期時面臨潛在風險。
新聞多一點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5月16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分別研究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工作。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這項工作向前推進。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勤勞致富、艱苦奮鬥精神,激勵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不斷提高生活水平。
會議提出了6個「必須」,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指明了方向。
我國高度重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關鍵是讓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建設「橄欖型」社會的重要基礎。
此前,遲福林提出建議,應當把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作為國家戰略,在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基礎上,制定專項國家規劃。
推薦閱讀:
※父母越嚴厲,孩子長大越孝順嗎?為什麼?
※作為女人如何照顧好一個家庭?
※對於傳宗接代、流傳香火這類事情,為什麼婆婆這個角色往往比公公更要積極?
※精神病父親與小三生子,並逼我母親收養,怎麼辦?
※自己親妹妹叫別人爸爸媽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