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寫給中醫人看的——為什麼中醫要科學化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從大一的開始接觸中醫起,就一直對一個問題耿耿於懷,那就是中醫是不是科學的。我估計很多中醫人中醫人看了,多少會覺得我有些矯情,有些人很容易就會回答中醫是科學的/不科學的,當然,現在學界還有一種蠻高的呼聲:中醫用不著科學,科學又不是真理,進一步還出了個衍生物:中醫比科學牛逼,丫反中醫就是反真理。

在這裡說說我的看法,第一,如果認為中醫是可以治病的,那麼中醫必須得是科學的。第二,如果你有一定的科學素養,不得不承認,中醫現在並不科學。

要說中醫科學化的問題,那麼我們首先得先說說什麼是科學。依《對偽心理學說不》這本書中的內容,所謂科學除去其實質性的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套理解宇宙的思考、觀察方式及程序,它讓我們能更進一步地去了解宇宙的運作」(1)。具體涉及三個核心特徵,即「應用系統的實證主義」,「產生公共知識」和「驗證可解決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如果中醫是可以治病的,那麼中醫學本身是應該符合這些特點的。而現狀是中醫學本身雖然有一定科學化的基礎,但科學化的水平低。然而,科學並不是殺死中醫的大棒,而應當是進一步完善中醫學的工具。下面來具體說說這幾個特點。

第一點是應用系統的實證主義。就中醫學而言,其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對客觀現象的規律總結之上,而臨床實踐中所作用的又是客觀的人體和疾病,因此中醫學要符合實證的要求是理所應當的。而我們日常進行臨床診斷、治療乃至理解世事規律,都是在不斷地觀察客觀現象,以期建構與完善中醫學理論,這樣的過程本身就是實證。

當然對於理論基礎的部分,我想有些人會不同意中醫學本身的理論是能夠實證的,而更傾向於中醫學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畢竟從中醫學基礎理論中氣一元論、陰陽五行來看,像是一種元素論,而諸如「肝主木」之類的說法更是如此。但這樣的觀點,事實上僅是在不了解中醫學理論的情況下產生的一些先入為主的誤解。中醫的五行,並不指那些實在的物體或元素,而是指代事物的變化趨向以及狀態,只是從名字上看,容易望文生義而產生元素論的誤會。因此中醫的「木火土金水」本身,就如英文的「ABCDE」或者數學的「12345」一樣,只是一種分類法或者表述的符號,因此本身不需要自證,而各種臟腑的名稱和對應關係也是如此。不過在此基礎上所產生出的各種中醫學理論,比如藏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等,這確實理應需要實證的了。

不過要清楚,我所說的實證,並不是需要直接用肉眼就能看到,或者理化指征測出來的——這也是很多中醫院校的老師愛說的:「西醫可以用顯微鏡看到,可以用化驗得出,我們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無法科學化」。這裡我借另外一個學科類比一下來表達我的觀點,心理學的科學化發展初期,也並沒有直接觀察到的研究內容,而是依靠規範的內省法進行研究,而到後來行為主義開始測量外顯的行為,則讓心理學的研究更為客觀,並在科學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通過這些研究方法所得出來的心理學理論與模型,是客觀而科學的。重新看回中醫,對於病人,給予治療,觀察療效,本身就能得到客觀的資料。再進一步說,一些牛逼的醫生稱自己可以通過內視看到經絡和氣機的流動,以此來研究中醫理論,這當然也是實證——只要能夠通過檢驗即可。

雖然中醫有實證,但是中醫的科學性的不足之處在於對於實證的運用並不系統,而「系統化」是實證科學性的重要前提。雖然我們在臨床上可以觀察到大量的事實,但是這些事實並不能直接作為真理,也不能直接拿來驗證中醫學理論,而必須成系統地、科學化地應用才能有說服力。事實上,中醫界也並不缺乏各種事實,只要是關心中醫的,恐怕都能說出一大堆的臨床驗案,籍以說明我們中醫是有效的;中醫界也不缺乏實證精神,凡事有臨床能力的中醫師,都知道面對大量錯綜複雜乃至相互矛盾的理論模型和方葯治法,都需要先經過臨床驗證有效性再來推廣使用。然而我們缺乏的是系統性,臨床的驗案如果沒有經過大樣本的檢驗,沒有經過雙盲的實驗設計,沒有規範控制變數,沒有統計工具的處理,就無法排除其他因素,無法排除安慰劑效應,也就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中醫治療是有效的。那麼在訓練有素的醫生或科研人員眼裡,中醫是不可靠的,這自是理所應當。

第二點是要產生公共知識,包含了「可重複」和「同行評議」,實質上即使能夠在大範圍進行重複檢驗。這對於中醫學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試想一下,如果提出的中醫理論所指導的治療方法並不能廣泛地重複應用,這種理論也就不能實現我們治病的要求。不得不說中醫理論本身還是經歷了一定程度的重複檢驗的。數千年的時間已不可考,但至少現在還是有很多中醫在不斷地運用中醫理論治療疾病並報告其療效的——只不過大多是小樣本、不規範的案例,說服力相對要小。

然而在這方面,中醫學也有所欠缺。中醫學的可重複實驗目前也只停留在相對落後的狀態,一方面是整個中醫界溝通不足,一項理論的提出,有時不會推廣,即使推廣了也不常得到成系統的檢驗。另一方面則是如我在第一點所述,實驗方法不夠規範與科學,使證據缺乏說服力。

第三點是驗證可解決的問題,不僅指向研究對象是「可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驗證」,正是這樣的研究方法推動學科有序地發展前進。科學的發展是通過理論進行預測,經實驗證實,再通過實驗結果修正理論。對於中醫學的發展也必須通過這樣的步驟,即發現癥狀與疾病,查閱理論資料,推斷治療方法,臨床實踐驗證,完善中醫理論。因此中醫學的發展本身也符合科學的發展方式,欠缺的知識臨床實踐驗證的規範與系統性。

在這裡涉及到「驗證」,那也就強調了中醫本身是必須可以證偽的。如果一個療法在臨床實踐中無效,自是可以證明支持這個療法的理論是錯誤的,那麼任何一位中醫師都會欣然接受這個理論的錯誤。但是為何中醫學的可證偽性一直為人所詬病呢?我認為第一點仍是沒有規範地可重複地驗證過程,致使很多中醫師都會遇到在診斷相同的時候自己的治療無效,而自己再經過學習提高之後又能有效的情況。這實質上是治療過程當中診斷未清——或者說是實驗條件沒有控制好。這造成了很多中醫的過度謹慎,對於無效的治療,通常的反思是我沒掌握好中醫,而非治療與理論無效,這樣就形成了「不可證偽」的印象。其二則是中醫理論經過長久的積澱,一些理論變得模糊,又加入了歷代醫家為了解釋各種情況的補丁,反而是中醫理論看上去變得「怎麼說都成」。然而事實上在基礎理論中,有著嚴密的象、數的推導過程,而在基礎理論之上發展出來的對客觀現象的則確實有待驗證。

在這裡我舉一個例子,簡單描述中醫理論的發展。第一步,在基礎理論部分,我們首先通過分類的方法對事物作出了一些定義。我們發現世界上所有的方向只有「上下左右中」這五種,而在中醫理論中為了好記,並迎合自然的狀態,以體現我們天人相應的高端逼格,因此我們用「木金水火土」來與之對應命名,但這些詞與原本的含義並沒有關係。而在人體里的方向,我又起了「肝肺腎心脾」這五個名字與剛才的方向對應,因此我們知道雖然表示的是上下左右中這五個方向,但是在自然界和人體中叫著不同的名字,在這個階段只是命名的過程,就像1代表一個,2代表兩個一樣,雖然字形不同,但含義一致,並不需要證偽。第二步有了這些專有名詞之後,我開始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分類,把水蒸氣上升歸到「木」,我想這個階段也並不需要如何證偽,因為只是分類。第三步,我們要通過這個認識去看病呀!於是中醫提出了一個假設「天人相應」,認為人的頭在高處類似天上,而上面的水不足了,在其他狀況正常(比如水充足等等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就是「木」也就是「肝」上升的不足。因此若眼睛覺得乾澀了,是因為中醫的「肝」上升不足,帶不起水氣來,因此治療的時候需要升提肝氣。那麼這是一個假設,是需要證明的。那麼怎麼證明呢?通過進行升提肝氣的操作,如果能夠實現疾病治癒,那麼可證實,如果不能治癒則證偽。這僅僅是證明了「天人相應」等治療理論在這個治療條件下的正確性,而通過更多的實踐證明,則最終可以近似證明「天人相應」理論的正確性。那麼前兩個階段是單純的邏輯推導,並不需要證偽,而最後涉及到臨床的認識和應用,證明是必須的。

綜上所述,中醫學本身應當追求科學性,然而在發展與研究的實踐當中有所欠缺,因此中醫學眼下並不十分科學。但通過規範的科學化發展,中醫本身才能變得更為可靠,也更為安全,這才應當是一名合格的中醫師——不,應該是合格的大夫的追求。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來使中醫科學化呢?

首先要放下成見,不要反科學。觀中醫學的爭論,很多反中醫的人有理有據,體現出了高度的科學素養,雖然他們的觀點有些是不了解中醫所造成的誤解,但是其本身的實證精神和科學、負責的態度是正確的。對於這些不同的觀點,很多中醫的擁護者腦袋一熱,在沒理解對方的論點下就產生了反感的情緒。然而持這些不同的觀點的人不是中醫的敵人,而是幫助我們完善中醫學的朋友。應該努力理解對方的觀點,在相同的知識下進行溝通。其次是提高科學素養。我想看我這篇文章的中醫同學,可能對「實證」「安慰劑效應」這樣的名詞雲里霧裡,更別提「操作性定義」這樣的概念,一看統計學更是頭大。爭論中也大多不顧科學方法的正確性,只一門心思說自己的認識,甚或斷章取義地運用一些「科學觀點」來支持自己的論點。然而這些並不可取。缺乏科學素養並不值得驕傲,只能體現出自己的低素質,只有培養自己的科學素養,儘力理解不同的觀點,接受自己的不足,才能推進自己的水平與整個學科的水平不斷向上發展。

單純的中醫科學之爭沒有意義,只有平心靜氣地學習、交流和思考,才能促成人類知識的發展。

推薦閱讀:

癤癰的形成原因和治療方法
中醫保健九要訣
《醫宗金鑒》以及其成書
妙.生活 (一),如何去除麥粒腫?
用揚棄的思路發展中醫就是自取滅亡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