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綜藝節目《我家的熊孩子》帶給家長什麼育兒經驗?
04-04
熊孩紙不能打,倒不完全因為善惡與社會秩序,主要因為這種方式從心理角度來看很可能是無效的。一個無效且可能要付出法律代價的行為,為什麼要去做?
打人,僅僅是宣洩了我們內心對於熊孩紙無助感的憤怒罷了。貪圖打人一時之快無可厚非,可惜熊孩紙哪是一巴掌這麼簡單就能治好的。正好今天聽了個關於「熊孩紙」的學術報告,主要是說那些具有CU特質((callousunemotionaltrait)的熊孩紙,一大特點就是缺乏共情,同理心差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從而對自己違反社會規範甚至傷害他人的行為也會缺乏罪責感。
雖然僅從簡短的報道不能完全判斷這個少年是否有類似的品行障礙,但是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假如這個少年真的是有品行障礙,那麼別說你這麼粗暴地打一巴掌了,就是很多專門針對青少年行為矯正的專家都要為不同具體情況的家庭頭疼。那些說要讓熊孩紙接受懲罰認識到錯誤的,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我們總以為這種品行障礙的熊孩紙是被溺愛出來的,事實上這類孩紙的童年往往充滿了各種被虐待,打他一巴掌這種事簡直家常便飯,除了激發他對社會的冷漠甚至仇恨,沒有任何矯正效果。假如這個少年沒有品行障礙呢,對少年施以暴力也不會是好的解決方式。
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一個孩紙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是因為沒有受到足夠的懲罰,事實上行為主義的先驅們如斯金納等人很早就發現對於行為矯正來說,強化比懲罰的效果要好得多。簡而言之就是給一顆糖比打十巴掌管用——你給熊孩紙一巴掌,事後他爸媽為了安慰他馬上給了他十顆糖,你說你這一巴掌值嗎?熊孩紙的養成不是朝夕,背後往往都有著複雜的家庭問題。而且我們真的要糾正「熊孩紙是被慣出來的」這種錯覺,有嚴謹的研究表明,冷漠無情的熊孩紙們往往不是被溺愛,而是從小缺乏愛,他們的成長環境往往伴隨著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等,有的家長人前表現得多袒護孩紙,其實是在袒護自己的自尊,回到家指不定比你出於憤怒的一巴掌要惡毒多少倍施予孩紙暴力。你給再多的懲罰,只會是助長他們的冷酷。所以,遇到熊孩紙,我們所能做的,應該是盡量剋制情緒,與他們的家長溝通。嚴重的問題該報警的報警,不夠嚴重的聯繫居委會等等,都比打人會更有效。
推薦閱讀:
※大唐雷音寺老梁2017每個星期播幾期啊?
※孟非主持的節目有哪些?
※《青少年普法網》作用是什麼?
※這一季的《我們來了》好看嗎?
※探索發現古墓全集中無主皇陵墓室中的疑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