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發酵的溫度和時間關係是怎樣的?
喜歡烘焙,喜歡吃麵包,麵包也做了不下10次了,但每次出來效果不一,成功的也就一兩次。經常會嘗試同一次使用不同的溫度和時間發酵,希望從成品中找出合適的溫度和時間,但至今未果,也各種百度看書,還是沒有結論。所以想請教各位資深的烘焙高人,麵包發酵在不同的溫度(比如28度,38度等)下,分別需要發酵多長時間算是發酵完成呢?(ps,看到很多人說發到2倍大,但麵糰是橢圓的實在沒法測量。。)
溫度和發酵的時間關係當然是成正比的。溫度越高,酵母活性越強。
但是它有一個極限,酵母菌大約45度以上會慢慢死亡,0度一下會休眠。所以提問者所問的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難把握精確的一個環節。
「我的麵糰要醒發到什麼程度才是最佳風味?」
我經常跟朋友說,同樣的配方和原料,每個人做出來的口感上都會相差很大,這個差別完全就是取決於製作者對麵包的理解。對於新手來說,還沒有建立一個標準的程序在自己的認知里,那就需要去不斷學習。
推薦一本非常有用的書,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本書是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先生寫的,我很喜歡。
裡面非常詳細的介紹了吳寶春的很多配方和職業經歷,不過價錢挺貴的,亞馬遜要130多。?麵糰溫度
麵糰溫度在24~27℃為最佳的麵糰膨脹溫度。如果麵糰溫度剛好在24℃左右,那麼第一次膨脹溫度所需的時間大概是1~1.5小時。而對於酵母使用量低於平均值的麵糰,如法棍,可能需要3小時才可膨脹起來。緩慢的膨脹,能使麵包形成更大的孔洞。
而發酵好的麵糰標準溫度為28~30℃。若存在太大差異,就需要進行調整。麵糰標準濕度為70~75%,要始終保持麵糰相對濕潤的狀態。
? 發酵環境溫度
室溫如果較低,但想加快膨脹速度又不想多加酵母(因為多加酵母會產生濃重的酵母味,可能掩蓋小麥的味道)可通過家庭自製或購買丙烯酸發酵箱提升麵糰膨脹溫度。如果想提高箱子的溫度,可以放一杯接近沸騰的熱水,並使水盡量離麵糰遠一點。也可以放在電熱毯上,將溫度調節至低溫或中溫(大概28~30℃)。
如果室溫可以接受的話,可以裝滿一杯與室溫一致的水,使箱子保持潮濕,防止麵糰表面變干。
只打開烤箱燈的烤箱,溫度也恰好是24~27℃,也適宜麵糰發酵。把麵糰放在碗中,蓋上保鮮膜,放上一杯與室溫一致的水也利於發酵。
在公眾號中,我也多次提及,麵糰發酵跟時間關係不大,或許菜譜上寫了準確的發酵時間,但並不代表,你的麵糰也是這個時間,我們更注重的是麵糰的發酵狀態,希望您能明白這點。
? 麵糰分辨方法
①基礎發酵:在發酵麵糰上以手指按壓小洞
首先用食指蘸上麵粉,再把食指插入發酵麵糰中央部分,至第二關節為止,然後迅速抽出手指,而留在麵糰的痕迹就是發酵程度的信息。
發酵不足時,彈力過強,會立刻回彈,會很快回復原來模樣,反之過度發酵會彈力盡失,直接萎縮。適度發酵的話,手指留下的痕迹會一直保持原樣。
②中間醒發:1.用手輕按麵糰表面,壓痕不馬上回彈即為鬆弛到位。
2.擀麵杖擀開麵糰,麵糰不回縮,若回縮表示麵糰還需要繼續鬆弛。
③最終發酵:和基礎發酵不同,最終發酵應在麵糰膨脹到達頂峰之前結束。因為麵糰進入烤箱,溫度達到60℃之前還要繼續膨脹。
如果最終發酵過度,麵糰在入爐後繼續膨脹,麵筋則會在拉伸到極限之後產生斷裂,麵包產生塌陷,影響麵包體積和組織。
用手按壓麵糰,抬起手,壓痕緩慢回彈一部分即為發酵結束。壓痕不回彈則為發酵過度,壓痕迅速回彈則為發酵不足。
那「緩慢」是有多慢,「一部分」是有多少,這就要根據不同種類麵包對麵糰膨脹程度的要求來調整。
歐包類
歐包的多洞組織需要通過麵糰急速膨脹來形成,所以最終發酵結束時,麵糰需要有較高的筋度來繼續膨脹,手按壓後,回彈速度應較快,幅度較大。
吐司類
吐司組織細膩均勻,入爐後不需要膨脹較多,結束最終發酵時筋度不需要太高,手按壓麵糰後,回彈速度較慢,幅度較小即可。
餐包、花式麵包
餐包、花式麵包體積較小,烘烤時不易發生塌陷,最終發酵可以充分一些,手按壓後,壓痕幾乎不回彈也無大礙,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做相應調整。
第一時間知道不藏私菜譜和更多麵包知識,歡迎關注!
原文首發在公眾號:不藏私麵包匠人(id:linyuwei201706)
若無經過授權,請勿轉載!
首先默認是做東亞系甜麵包。
這類麵包需要兩次發酵。揉面完成後的是第一次發酵,溫度28攝氏度左右,相對濕度75%左右,發酵時間40--60分鐘,視乎揉面完成時麵糰的溫度,麵糰完成時溫度高則一發時間會變短。一發完成,排氣,分割小麵糰,滾圓,中間鬆弛15-20分鐘,接著整形。接下來第二次發酵,38度左右,相對濕度85%左右(若沒有濕度計,發酵時放一碗開水在發酵容器里即可)。二發基本也是一小時左右,主要看麵糰的狀態,二發完成的麵糰是原來的約兩倍大小(無需測量,拿捏不準可以用手機拍照來輔助)。堅挺,表面光滑無褶皺,無氣泡,無濃重酒精味。這樣就是完成了,可以送進烤箱。一般發酵溫度在28度左右為宜,達不到溫度的時候,發酵時間就會延長。如果是晚上做麵包,因為時間關係,可以用機器發酵,對於上班族來說,利用麵包機自身的發酵功能最能節省時間。現在的麵包機做的都很好,機器發酵功能很溫和,一般的麵包機發酵時間在2小時,根據不同的溫度下,發酵時間不是固定的。一般來說,發酵到了1小時,就要多觀察幾次了,以免發酵過度。
下面就順便說點烘焙的小知識
麵糰粘手怎麼辦?
如果揉面結束後,麵糰不粘手,而發酵後卻粘手,那就不是水份的問題,可能是由於發酵溫度高導致的麵糰有點濕粘,室溫發酵一般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取出剛發酵好的麵糰,不要過度的揉,稍稍按壓排氣後就行,如果麵糰溫度比較高,可以稍微晾一會,整形時可以撒點高粉防粘。
這個問題很多網友提過,每次添加液體時可以留10克水份酌情添加,再剛開始揉面那2、3分鐘里最好不要離開,可以守在旁邊觀察下麵糰狀況再酌情添加,如果麵粉吸水性低水份還是很大,剛開始揉面時還是可以補救,可以再添加點麵粉的(一定要用高筋麵粉)。
揉不出膜如何處理?
用過好幾檯面包機,揉面都還不錯,但是不同的機型,揉出膜的時間和程序也還是稍有區別的。合理的配方很重要,加上不錯的麵包機揉出膜並不是難事。還有拉膜的手法,要慢慢的拽開。如果實在實驗多次還不能出理想的膜,可以藉助手工摔打揉面來幫助出膜。
還有一些方子,用的是溫牛奶來和面,其實平時用麵包機揉面和做饅頭有點區別,不需要用溫液體來融化酵母,夏天要用冰液體,冬天室溫下的就行,溫度太高容易導致麵糰提前進入發酵,也會影響出膜,這也是天熱時我們要開蓋揉面的原因,幫助散發麵團熱量。
發酵不起來怎麼辦?
首先確定酵母是否過期,新鮮的酵母(建議使用耐高糖酵母),如果加的量也足夠的話,是沒有理由發酵不起來的,即使在溫度低的天氣里也是能發酵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第一次發酵的溫度,在28—32度之間為宜。天冷時可以啟動麵包機的發酵功能,一般在1-2小時之間可以發好,天氣熱時,室溫發酵就行,夏季1小時左右就可以發好。所以發酵不起來時,首先考慮酵母是否過期、是否量夠,其次考慮環境溫度和發酵時間是否到位。發酵是個需要耐心等待的活,中間最好多觀察幾次哦,防止發酵過度。
感覺做的沒外面賣的好吃,這是因為什麼?
當你覺得自己做的麵包不如外面賣的好吃時候,其實那只是因為你還沒做好,做成功的麵包機版麵包就不會讓你有這個想法了,而且吃慣了自己做的麵包,會接受不了外面麵包的香味。自家麵包可能沒那麼白,聞起來沒那麼香,即便我們用了純牛奶或淡奶油或動物黃油,但是自家出爐麵包的香味很自然。成功的吐司,組織也不會輸市售的。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總結經驗,繼續努力,千萬別怕失敗。誰剛開始做麵包沒失敗過呢,一起加油!
基礎發酵是用麵包機發酵還是室溫發酵?
室溫發酵和機器發酵都是可以的。在天氣暖和的時候,盡量室溫發酵最好,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冷藏發酵,雖然時間會很久,但是經過低溫長時發酵的麵包口感更好。一般發酵溫度在28度左右為宜,達不到溫度的時候,發酵時間就會延長。如果是晚上做麵包,因為時間關係,可以用機器發酵,對於上班族來說,利用麵包機自身的發酵功能最能節省時間。現在的麵包機做的都很好,機器發酵功能很溫和,一般的麵包機發酵時間在2小時,根據不同的溫度下,發酵時間不是固定的。一般來說,發酵到了1小時,就要多觀察幾次了,以免發酵過度。
素食者或不喜歡黃油味道,用植物油代替黃油可以嗎?
用植物油是可以的,但是液體狀的植物油比黃油要花更多的時間揉入麵糰,麵包機大約2、3分鐘就可以將軟化的黃油基本揉入麵糰了,而液體的植物油可能至少需要10分鐘以上,因此也要延長和面時間。又因為和面時間延長了,所以盡量用冷藏後的液體來和面,避免麵糰溫度過高而影響揉面效果。用植物油時可以比黃油的量減少一些。還可以用凝固狀態的白色豬油,會比植物油好揉入。如果不是特別要求,還是用黃油最好,軟化狀態的,不是融化的黃油哦。從冰箱里剛拿出來的黃油,有時來不及放軟化,可以用刀切成碎屑狀,這樣等加黃油時就差不多已經達到軟化狀了。
你這個問題實在無法簡單回答,因為影響發酵的變數太多。常見的影響因素有:
1、室溫
2、麵糰本身的溫度
3、麵糰含水率
4、商用酵母/天然酵種or酵頭的佔比
5、穀物本身差異
6、麵粉精製花程度差異
7、不同品牌差異
8、麵糰含鹽量
9、雜質(如肉桂粉、碘等)
所以絕大部分時候我們對於趨勢可以明了於心,但對於具體的量並沒法隨意判斷,何況家庭烘焙實則難度遠比擁有專業設施的群體更大,尤其指望一年四季做出品質均一的麵包。
我個人主要做主食麵包,關於你說的發酵問題,我給一些建議:
1、純粹使用膨脹了幾倍來判斷主發酵是否到位,這是根本不靠譜的。
2、操作麵糰使用一個透明等橫截面容器,附帶一根橡皮筋,這是最佳選擇,別用打蛋盆之流。
3、對於主食麵包此類高濕麵糰,發酵是否到位的標準是:
a、體積有一定膨脹,麵糰頂部會有局部的小突起氣泡。
b、容器壁上可見不少小氣孔。
c、輕輕搖動容器,麵糰有果凍似的感覺。
無論這個麵糰具體是什麼配方,使用天然酵種還是商業酵母,全麥粉比重多寡等等,只要符合abc三點,都可以認為主發酵是ok的。至於體積膨脹,可能是2倍,可能是1.5倍,可能只有30%,體積根本不重要。
至於二發,和主發酵類似,依然靠狀態判斷,一般來說,做指痕測試是最簡單有效的選擇。
總之,一切要依靠狀態判斷,而不是死的時間。當然如果在實際操作中發覺時間太長或太短,打亂你正常計劃。那麼你可以根據這些影響因素自行調整。
一般來說,溫度越高,發酵的時間越短,
一般發酵溫度是28到32度,在室溫下就可以達到
不好控制溫度的話可以藉助溫度計或者有發酵功能的烤箱,比較恆溫。
發酵是一個微生物過程,和很多因素相關,所以的確不好掌握,不只是溫度和時間,還有空氣濕度、麵糰的酸鹼度、甚至酵母菌的屬性和狀態,涉及麵糰用材和操作的方方面面。掌握髮酵實際上算是麵包製作里最難的一部分。英國麵包大師保羅·霍利伍德在電視節目上將之形容為:「麵包里有怪獸,它會長到十英尺高,伸出觸手,尖叫著爬出發酵籃。」
基本上標準就是視配方不同而決定的麵粉量的1%-3%之間的速發乾酵母,28攝氏度,40-60分鐘,但一來配方總有誤差,二來雖然近年來技術發展了不少,但家庭操作仍基本不可能完美控制發酵條件。所以,發酵不能單純以溫度和時間為標準。基本上,發酵的判定沿用一個經驗,就是在40分鐘左右,用沾了麵粉的手指,輕壓麵糰表面,感受一下麵糰的彈性,再向心戳入麵糰,盡量別戳破,稍稍轉動一下,拔出,觀察戳開的洞的回縮狀況,如果能基本保持戳開的形狀,麵糰不會起大泡、泄氣,那就是發酵得正好了。如果麵糰彈性太強,戳開的洞快速回縮,則發酵尚不足;而麵糰泄氣則是發酵過度。
個人喜歡在取出手指後,麵糰有極輕微回彈的表現,整形時麵糰的手感比完全不回彈的要好。
可以參考:製パン工程 | 那些發酵的事&<基本篇&>
推薦關注 @SansanL ,麵包的基礎知識和基礎配方都有了。
推薦閱讀:
※奶油芝麻小餐包
※6個網路流傳的麵包誤區,多少人都被騙了?
※[你還有一份情人節禮物未領取,請查收]
※辮子麵包竟然「臟」得如此好看!
※如果媽媽要拿你的麵包拜神,你給還是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