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俄羅斯(蘇聯)、中國都生產過哪些數量上世界第一的武器?


首推中國的67式手榴彈,預計生產總數超過20億,只論數量是毫無懸念的世界第一

67式手榴彈研製於60年代中期,當時中國的國際形勢非常微妙:1964年的原子彈試爆成功讓中國成為了西方世界的眼中釘。同時,中蘇交惡已經有一段時間,雖說此時赫魯曉夫已經下台,但他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也不是啥善茬(要不然後來珍寶島也不會打起來)

彼時的中國尚未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還沒有成為五大流氓之一,承受著全世界施加的「非法」擁核輿論指責(大概就和今天的朝鮮差不多)。雖然有了核彈,但是中國的導彈投送技術還沒有發展成熟,所以嚴格來說對兩個超級大國都無法產生足夠的震懾(當然嚇唬嚇唬國民黨是綽綽有餘的)而搞過核武器的國家都清楚原子彈沒那麼可怕,更可怕的是氫彈,中國搗鼓出原子彈以後會做什麼地球人都知道。所以當時無論美國還是蘇聯都對中國一手制裁一手指責還時不時來個威脅。與冷戰的兩個超級大國幾乎同時交惡,此時的中華民族真的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只要一步走錯就分分鐘有亡國滅種的危險,要知道,那兩個超級大國可是同時擁有氫彈和成熟的導彈投送能力的。技術方面,中國對它們毫無優勢

那麼中國的優勢是什麼呢?

人多

60年代初,面對赫魯曉夫的核威脅,毛主席說出了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瘋狂的一句話:

「中國人多,就算死了幾億也不至於亡國滅種。如果蘇聯對中國用核,我們幾億人就全面北上進入蘇聯,我就不信你敢對自己的國土用核武器。」嚇得赫魯曉夫再也沒敢對中國用核威脅,直到下台。

但是只靠幾億個手無寸鐵的平民,面對對面荷槍實彈的軍隊也是夠嗆,總不能真把自己的國民變成對方的靶子吧

那麼中國需要做好什麼樣的準備呢?

全民皆兵

67式手榴彈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改進自63式木柄手榴彈,大大的增加了其安全性,易於保存,便於操作,很明顯是準備好了連平民一起發的

按照網上的說法,具體指標為:解放軍40枚/人、民兵4枚/人、平民1枚/人,包括婦女兒童老人,所以實際操作時應該是成年男性一人3-5枚。軍隊總配給大約14億枚,全國總數量超過20億枚

這是什麼概念呢?亮劍第三集打山崎大隊,李雲龍幾乎把整個山頭都炸了個遍,用了不過3600枚手榴彈

裝備全國精確到個人的67式手榴彈,足以全殲56萬個山崎大隊

這不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是全民炸逼的汪洋大海

不過,這場魚死網破的戰爭終究是沒打起來,1966年,東風2號裝備部隊,射程達到了1300公里,可以搭載核彈頭,對蘇聯的核震懾開始形成。年底,中國氫彈試爆成功,向全世界宣告:老子現在不好惹了,你特么再動一個試試!

直到今天,這些手榴彈依然在服役著,雖然因為保存問題庫存已經降到了十億顆以下,雖然中國如今的強大讓這些「老兵」基本上永遠不會再有上戰場的必要了,但它們真真實實地陪著中國走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因為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它們就是每個人民被迫著發出的最後吼聲


關於 @多特蒙喆 說的67式木柄手榴彈,我稍微跑個題多說幾句。

和很多網路軍迷傳的「中國喜歡木柄手榴彈,適合山地戰,不會滾」、「便宜好用」、「適合中國的進攻手榴彈」不同,木柄手榴彈其實除了便宜,真的是沒有優點了,當時大量生產這種明顯落後的武器,一個是窮,另一個是對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過分高估。

我國在80年代以前不是沒有生產過無柄手榴彈,在50年代全面仿蘇制式化時期,我國就仿製過蘇聯F-1防禦手榴彈、RG-42進攻手榴彈和RGD-5進攻手榴彈,分別命名為防-1手榴彈、攻-42手榴彈和攻-59手榴彈。這些手榴彈即使在後來大量生產木柄手榴彈後也沒有撤裝,坦克兵和空降兵一直在用。

但是這三型手榴彈使用的通用擊針發火件都包含鋼珠、彈簧等零件,需要機加工和熱處理,攻-42和攻-59的彈體還需要使用鋼板衝壓,只有正規工廠才能大量生產。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強調備戰,大規模擴軍,強調可能大打的政治氣氛下,對軍工生產的形勢估計過分嚴峻,認為如果爆發全面戰爭,城市裡的工廠很可能被摧毀,武器裝備供應就要斷檔,所以一個措施是搞三線建設,把國防軍工企業和有國防動員能力的企業搬遷到內地山區里去;另一個措施就是擴大輕武器產能(當時能擴大的也只有輕武器產能),手榴彈這類一次性爆炸武器能簡化就簡化,最好不需要機加工,用農村作坊的翻砂鑄鐵、木車床就能生產,為人民戰爭做準備。

@多特蒙喆說的「67式木柄手榴彈改進自63式木柄手榴彈」,這個沒有錯,那麼具體的改進是什麼呢?這得從更早的59式木柄手榴彈說起。

銅拉火管:1.銅拉火管、2.拉火帽、3、銅絲簧、4.綢布、5.紙墊、6.鐵墊、7.導火索、8小粒黑葯、9.雷管

59式木柄手榴彈是50年代末確定生產木柄手榴彈後投產的第一個型號,它的拉發火管是用紫銅板卷制的,在側面預留排氣孔,平時用綢布密封。拉火後,銅絲簧被拉火繩拉出,和火帽摩擦發火,點燃導火索,經過規定的延期時間引爆雷管。59式木柄手榴彈用這種銅拉火管,後來的63式木柄手榴彈也用銅拉火管。

這種銅拉火管因為要在側面預留排氣孔,排出導火索燃燒的火藥燃氣,所以天然地密封性不好,容易受潮,為此設計了一種全密封的鉛拉火管,側面不預留排氣孔,而是利用鉛熔點低的特性,拉火後被火藥燃氣熔穿排氣,這樣平時拉火管是完全密封的,拉火後又自動開口排氣。使用這種鉛拉火管的手榴彈叫做63-1式木柄手榴彈。

63-1式的全封閉鉛拉火管:1.鉛拉火管、2.拉火帽、3.銅絲簧、4.纏紙、5.導火索、6.小粒黑葯、7.雷管。

改進後的鉛拉火管,注意鉛拉火管管體不再直接扣合雷管,拉火管和雷管之間有一段導火索是外露的。

但是這種63-1式木柄手榴彈在使用中出現了多起出手炸事故,也就是一拉火還沒扔就爆炸了,炸死炸傷好幾個人。經過研究發現,原來是這種全密封鉛拉火管設計不合理,火藥燃氣可能會排不出去,壓力驟增,火焰就有可能從導火索和拉火管壁之間的縫隙里竄過去點燃雷管爆炸。針對這些情況,對鉛拉火管進行了改進,改用開放式結構,也就是導火索不完全套在拉火管里,而是中間露出一段,拉火管側面預留幾個薄弱點,拉火後從這幾個薄弱點熔穿排氣。這種改進過的鉛拉火管安全性明顯提高了,使用這種改進鉛拉火管的手榴彈就是67式木柄手榴彈。

至於67式木柄手榴彈的性能,得用「非常差」來形容。

1、木柄手榴彈並不是不會滾動,教範上規定,禁止朝斜坡屋頂、上坡投擲手榴彈,因為它還是會滾。

2、破片性能極差,威力太小。67式木柄手榴彈全彈重達600g,裝葯只有可憐的38gTNT,沒有預製破片結構,就是鑄鐵外殼,有效破片只有70片左右,大小相差極大,小的破片成了鐵屑沒有殺傷力,大的破片很大,有過大破片飛了200m傷人的惡劣記錄。論爆破威力,38gTNT太小,論破片殺傷,破片又太少,67式木柄手榴彈既不是合格的進攻手榴彈,又不是合格的防禦手榴彈,屬於極端落後的武器。

而同時期,外軍的手榴彈是什麼水平?以美國50年代起列裝的M26系列手榴彈為例,使用翻板擊針引信,全重454克,炸藥為165克B炸藥,有刻槽鋼絲纏繞的半預製破片層,破片密集殺傷半徑15米

木柄手榴彈現在還在不在用呢?按照大特務提供的資料

按1993械彈字144號文規定,北方1971年以前,南方1976年以前生產的67式木柄手榴彈報廢處理。2010年總裝下文,67式木柄手榴彈停用,統一做報廢處理。

有人問,能不能出口給黑叔叔,那麼落後的產品,人家黑叔叔都看不上,而且報廢品很可能發生各種事故,誰敢用?


再跑個題,說一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軍工生產。

有一些軍迷,滿足於各種輕佻的段子,對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軍工生產過分誇大過分樂觀,對我國當時的軍事實力過分誇大過分樂觀。其實當時我國的備戰調門叫得高,備戰工作質量卻開展得並不好,窮逼、混亂瞎折騰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且不說打世界大戰需要的飛機、坦克、火炮等重武器,就是「人民戰爭」需要的步槍和衝鋒槍,1952-1978年生產了大約5000萬支。5000萬啊!哇!tg威武!!但是同時期美國/北約生產了大約3億支,蘇聯/華約生產了2億支。

而且這5000萬支還有一大批是各種地方軍工和動員線生產的,質量很差,大多為堪用品甚至次品。

民兵工作,1958年中央就提出「大辦民兵師」,轟轟烈烈開展民兵建設,攤子鋪得很大很大,要求縣有民兵團,公社有民兵營,大隊(村)有民兵連,賬面上登記的民兵人數上億,可是連給民兵人手一支槍都發不全,除了少數基幹民兵,大多數人沒有進行過多少訓練,根本無法投入戰鬥,即使是基幹民兵,訓練也只能在簡單科目上重複,質量很差,到後來不得不實事求是地精簡縮編民兵。

涉及國防軍工的三線建設,初衷沒有錯,但是在「左」的氣氛影響下走極端,片面追求山、洞、散,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要建設,越偏僻越好,結果一個廠要把車間拆分到幾個山洞裡去,山洞和山洞之間連條好好的路都沒有,廠區到外面交通條件極差,原料運不進去,產品運不出來,真要是打世界大戰了進出的道路橋樑被炸毀就是死路一條。有些三線工廠,從60年代就開始規劃建設,就因為選址瞎搞,條件太惡劣,遲遲不能投產,一直拖拉到80年代初項目撤銷,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

當時唯一能海量生產的武器,就是極其落後的67式木柄手榴彈。

所以要正確看待建國後我國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方面做出的努力,既要看到艱苦創業從無到有的偉大壯舉,也要正確看到當時的局限性,應當不無腦黑也不無腦吹,實事求是地評價,才對得起當年的巨大付出,對得起今天的偉大成果。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彩雲的機械整備間。公眾號以淺顯的科普短文為主,介紹槍炮彈藥知識。


美國終結此帖。

翻出美國海軍空軍的武器,隨便拿幾件世界第一的太簡單了。

手一翻隨便數出十來個眼睛都不眨。

數量第一的攻擊核潛艇、數量第一的艦載戰鬥機、數量第一的航母、數量第一的兩棲攻擊艦、數量第一的隱形戰略轟炸機、數量第一的第五代戰機、數量第一的第四代戰機、數量第一的宙斯盾艦,數量第一的巡洋艦,數量第一的艦載預警機,數量第一的加油機,數量第一的反潛巡邏機……


破百了。。。小透明表示這個機靈抖得好赤雞

不過說正經的,

蘇聯擁有產量最高的坦克,t-54/55系列

超過八萬輛

美國擁有產量最高的驅逐艦,弗萊徹,175艘和產量最高的艦隊航母,埃塞克斯級24艘(應該是它吧,有更多的歡迎指正)

中國擁有的產量最高的應該有輕武器里吧。。。(這個除了手榴彈其它真沒怎麼看)還有鎢芯穿甲彈應該也是最多?(這個完全根據中國鎢礦儲量佔比很高再加上坦克和數量猜的)

顫顫巍巍答完,膽戰心驚走人

______

美國生產了最多的b2,f22,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核動力航母

蘇聯生產了最多的t-34,t-54,t-62,t-64,t-72,is-2,is-3,t-10和rpg-7

中國生產了最多的5.8毫米彈藥,99式,96式坦克,殲10,殲20

因為這些只有他們生產啊!


自由輪,從1941年到1945年美國共建造2710艘,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這種運輸船建造迅速,價格便宜。美國大量製造這種船來彌補被德國潛艇擊沉的運輸船,同時援助給盟國。在1941年到1945年間,美國18個造船廠共建造了2710艘。

SS Jeremiah OBrien

約翰·布朗號

1941年2月,美國公眾在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廣播中第一次聽到了將要緊急建造200艘貨船的消息。但是,自由輪在開始的時候給公眾留下的印象並不好,它看起來很醜,在一個宣布戰時緊急造船計劃的演講中,羅斯福總統稱之為「看起來很糟的東西("a dreadful looking object")」,時代雜誌叫它醜小鴨。

大西洋海戰期間,被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

為了扭轉這種印象,1941年9月27日被定為自由艦隊日 Liberty Fleet Day ,第一批14艘緊急建造的船在那天下水。第一艘是帕特里克·亨利號,羅斯福本人親自主持下水儀式。在下水儀式中,羅斯福總統引用了帕特里克·亨利在1775年演講中的一句話:「不自由,毋寧死」。他說這些船將給歐洲帶來自由,於是這就成了自由輪的名字的起源。

自由輪的線圖

自由輪是現代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一個奇蹟。帕特里克·亨利號用了244天,後來建造速度不斷加快,俄勒岡船廠建造的第一艘自由輪「俄勒岡之星」號花了232天。1942年10月,俄勒岡船廠的「梯爾」號(SS Joseph E.Teal)在鋪設龍骨後10天便下水了。一個月之後,里士滿船廠建造的「羅伯特·皮爾里」號(SS Robert E. Peary)在11月8日鋪設龍骨,12日下水,全部建造時間只用了4天15小時零29秒,後續的舾裝和試航工作也只花了3天。

以1943年3-4月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伯利恆-法費爾德船廠建造一艘自由輪的過程為例:

第2天:鋪設龍骨

第6天:隔艙壁和桁梁已安放完畢

第10天:下甲板已安裝完畢,舯部的上甲板正在安裝

第14天:上甲板安裝完畢,正在安裝上層建築

第24天:準備下水

1943年是美國戰時造船業的顛峰時期。從1915年到1945年這三十年間美國建造的全部商船中,有41%是在1943年這一年中建造的。美國海事委員會預期的1943年商船建造量是1600萬噸,那年美國實際建造了1920萬噸。1943年1月,伯利恆船廠在46.3天內建造了3艘自由輪,而里士滿船廠在37.5天內竟建造了13艘自由輪。這些船隻都是按照流水線的風格建造的,一些預先製造好的零件被運到船塢進行裝配。在1943年,每天有3艘自由輪下水。他們的名字一般採用一些獨立宣言簽署人的名字。

二戰中,中國一共從美國獲得了4艘自由輪:中正號、中山號、中統號和孫逸仙號。

建造這些自由輪所投入的巨大資源、船隻的數量、以及很多船隻超過五年設計壽命後仍能使用,使其成為了戰後的研究對象。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轟炸機該怎麼辦?
現代戰爭中潛艇能擊沉航母嗎?
石江月:中俄情報船「跟蹤」卡爾·文森號,傳出什麼信號?
如何評價二戰中鮮為人知的朝鮮裔德軍士兵?
朝鮮第六次核試驗「箭在弦上」?什麼原因令半島進入「危險的4月」?

TAG:軍事 | 武器 | 軍事裝備 | 輕武器 | 軍事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