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需要培養跨學科型人才嗎?

高中九門學科全學好不是我所說的跨學科,我更多指的是大學的專業。


「跨學科」究竟是什麼呢?譬如,一個人如果學了兩個專業的知識,這意味著跨學科嗎?我覺得這是一個必要非充分條件。如果把所有的學科知識想像成一個星系中的星星:

那麼核心的基礎學科周圍會圍繞很多衍生的應用學科和子學科,逐漸向外擴散,形成一個疏密有致的網路。而所謂的「學科邊界」則大概是這樣的:

大多數時候,臨近學科之間的邊界並非涇渭分明的。譬如:

譬如,地理學和城鄉規劃學,交叉的部分很多,很多時候「難捨難分」,學科界限到底應該劃在哪裡呢?好吧,這兩個臨近學科可能天然有著很多共同點。那麼距離看起來很遠的兩個學科呢?譬如,計算機和城鄉規劃學,或者任意其它看起來完全不搭界的學科A和B:

這種「跨界」真的有可能實現嗎?老人們常說,「撈過界哪有那麼容易啊!」。再或者,就算能夠實現,有什麼必要呢?

我認為是有的,因為,看待問題有很多視角。對這個人類知識所構成的宇宙進行觀測,視角也絕不只有一個:

也許在另一個視角(映射到現實生活中,某個具體的領域或者某個具體的問題的解決思路),可能兩個看似遙遠的學科就很近了。這就是所謂的「跨學科型人才」出場的時候了:

他們可以找到這個獨特的視角,並解決在普通視角無法解決的問題


既需要也不需要。中國需要跨學科的人才,但這不是開幾個交叉學科然後招人就可以的,中國需要給願意嘗試不同領域的人提供足夠的寬容與環境。


當然需要,何止中國教育需要,世界的未來也需要。

Demis Hassabis,人工智慧科學家說過: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擁有膠水思維(glue minds)的人才,這些人能夠充分掌握無數科學領域,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結點,並且快速看破跨科學聯繫的可能性。


大學教育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各個國家都做出過很多爭議和探索。

博雅教育?偏才專精教育?全面教育?儲君教育?體育社交人才?

目前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我認為社會有需要,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交叉學科,更不是每個學校都適合開交叉學科。

我現在研究生階段也算是個交叉學科吧,地理和規劃交叉,學院也把交叉學科作為指導理念之一。因為規劃這個東西,國內可能有兩個方向,最大的方向是以同濟清華等建築老八校為主的城鄉規劃學,培養的學生是工科,學的可能設計學和規劃原理一些文科內容較多。另一個方向是北大南大等地理名校出身的地理學背景規劃,學的是理科或管理學,偏重於自然資源環境、人文經濟地理和空間數據處理分析等等。但是兩大方向的學生只學習課內知識好像都有所缺陷,比如工科同學數據分析能力以及把握宏觀背景能力會少訓練一些。地理學出身的同學設計能力、實操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會欠缺一些。

所以在規划行業步入瓶頸的今天,兩個方向繼續學習互相補充是一個新的方向。學習的內容既有規劃設計和原理等,也有地理學的內容,學的好的話能讓學生更好把握現實情況,發現現實問題以及更全面的考慮規劃方案。

但是這裡面問題也很明顯:

首先是,如果把這麼多的課程放在一個本科四年或者五年的學習中,會使得課程又雜又淺,這樣培養的學生可能變成全能又全不能,這已經有前車之鑒了,比如以前有個專業叫自然資源與城鄉規劃管理,四年什麼都學,最後大家很難學好,因此這個專業現在就被拆開成兩個專業了。從現在現實情況上來看,可能本科和研究生分別學兩個方向的專業會好一點,課程不會太緊又有完全不同的背景。

第二,不是每個同學都有這麼好的悟性和興趣學這麼不相關的東西,有的人就喜歡設計,有的人就喜歡做數據分析和規劃研究。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交叉學科。

第三,師資和教材最好是符合交叉學科的,既然是交叉,課程就要有所側重,不是所有內容都要學,比如偏天文的課(像地球概論的一大部分)就沒太大必要整本學了。同樣的,老師最好也是兩個方向的課程都學過,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給學生上課才能有所側重。因此,這對於老師的水平和學校的人才引進要求更高了,大部分大學沒有這種機會辦這種交叉學科。

所以交叉學科有必要,但是問題也不少,又要看學生素質,又要看學校能力還得顧及學生就業,因此,學校也不好做,但是好在也有很多學校開始探索,但現在剛起步,有些同學會學的很難受。


如果你只想做一顆螺絲釘,可以被輕易替代,或者必然被更新換代,那麼就不需要。如果你想打造自己的競爭力,活的主動或者至少不那麼被動,就不僅是需要,而是必要。


能夠跨的當然可以,藝多不壓身,跨不了的跨了也白跨,就不如埋頭干一個.


對個人發展很重要,優秀的人知識面一定要廣,而且要又廣又精


請定義跨學科~


中國教育需要培養問題解決型人才,至於解決問題需要多少門學科的知識貫通,是問題本身決定的。


推薦閱讀:

跪求精彩的演講稿,最好關於青春大學教育都可以?
關於理財的課題是否應該從小就開始給孩子滲透?
為什麼有些母親帶大的男孩性格特別怪?
《最強大腦》中外對抗賽中李雲龍與安德烈的比賽,還有過程,給了我們什麼啟迪?
聽不見的悲鳴:淺談「熊孩子」

TAG:教育 | 人才 | 跨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