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讀書效率?

讀書有點慢,理解也不怎麼樣,怎樣提高讀書的效率啊?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舉報

5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圓臉小猴子

讀書這件事需要技巧和激情,缺少任何一項都難持久。
——讀書這件小事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雖是一本工具書,但通篇都沒有「投機取巧」的花招,甚至在開篇就提出了讀書時「所謂『理解精髓就好』只是個美好的願望,那是機會主義者讓自己更安心的...
查看全部

讀書這件事需要技巧和激情,缺少任何一項都難持久。

——讀書這件小事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雖是一本工具書,但通篇都沒有「投機取巧」的花招,甚至在開篇就提出了讀書時「所謂『理解精髓就好』只是個美好的願望,那是機會主義者讓自己更安心的理由」。想把書讀「到位」,不勞心勞力是萬萬不能的——這是整本書從頭到尾沒有提及卻無處不在的隱藏事實。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的很多方法,說到底,是對人類耐不住性子的本能的一種對抗,是實踐的前端——讓「方法」可以被執行下去的方法。普通人到不了嗜書成癮的「書痴」境界,總得想方設法應對那不時造訪的懶散和怠慢,以及讀不下去的失落心理和抵觸情緒。《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承認了人心理和性格上的種種複雜和缺陷,它們需要系統的方法來規避,並非靠無腦的雞血就可以維繫的。也因此比單純方法論的工具書更有人情味,在生硬的要求和人性的弱點之間作了妥協,尋找「痛並快樂」的方法,那是實用主義的工具可以使用下去的前提。用看似不起眼的小招數,讓不那麼容易的長久堅持成為可能。


交給時間

讀書「找不到感覺」的挫敗感常有常新,生拉硬拽的解讀又難免牽強附會。與其硬著頭皮強裝好漢,倒不如用奧野宣之的方法:等這本書變得有趣的時候再讀。對於讀起來「不太友好」的硬骨頭,主動示弱強過僵持對立徒增抗拒,這算不上偷懶,「曲線救國」而已。畢竟,「走心」的閱讀,才能享受到或共鳴或衝擊帶來的精神愉悅。讓暫時放下的遺憾和想要把書讀完的偏執在生活里時刻警惕,在時間中發酵,縮小自己滯後於書籍的延遲,等待姍姍來遲的「同步」帶來的驚喜。


讀書筆記的「弦外之音」

奧野宣之給出的讀書筆記的組成——摘錄與感悟,是學前班起就瞭然於胸的「有效的讀書方式」,但和躺在沙發里隨意翻閱相比,畢竟辛苦,於是被我們當不知道一樣視而不見。儘管不易,還是要尋求「和平共處」的方式。選一隻珍愛的鋼筆,感受書寫時它在手中的分量,記讀書筆記即時變成了一件要屏氣凝神認真對待的事;用個備受作家和藝術家推崇的moleskine,提筆前想到和海明威用著一樣的本子,美的尾巴都要翹起來;蘸百樂的彩墨,只看「松露」、「秋櫻」的瓶子都賞心悅目,更遑論回歸傳統書寫方式的欲罷不能;如果寫得一手好字,更是錦上添花的樂事——抓住一切時機和讀書筆記建立親密關係,讓這件事值得被期待。這樣的「激勵策略」在意志力強的人看來或許是不屑一顧的雕蟲小技,對需要「歪門邪道」才能消減精神軟弱的做法嗤之以鼻。可凡事都如苦行僧一般,未免太剋扣自己,我終究願意相信,進步與情趣可以兩全其美。

記憶重啟

我們中的大多數沒法隨心所欲的支配記憶,《神探夏洛克》里福爾摩斯那樣能在自己的記憶宮殿里隨意「翻閱」,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境界。「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想讀的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時能從海馬體里翻出用得上的東西。我們需要一個關鍵的存儲部件,像泉眼,打開便有泉水噴薄而出、源源不斷。把書「越讀越薄」,除了整理內容,更要把龐雜的內容壓縮摺疊成情緒,而情緒和感覺是記憶場景再現的「泉眼」,由情緒喚起對內容的記憶,有感從而知覺。大概因為這種經歷常常若隱若現、難以琢磨,才被世人奉為「靈感」這神不知鬼不覺的東西。


看似無腦的摘抄,在這兒就派上了用場,「某段文章、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都會隨抄寫時身體的感覺深深刻印在頭腦和身體里」,悄無聲息的保留下來。在摘抄這件事上也有文章可作。細微之處決定情緒,那些象徵這次讀書體驗的小物件,不知道該怎麼處置的書籍腰封,依著心情換上的最貼切的墨水顏色,都會在再次翻開筆記時調動起所有感官,回到捧書的瞬間。這類小花招不必耗時費力,不會喧賓奪主,我自己有時給筆記撒上香水,儘可能多的添加個人特質,建立聯結。


並非結束,是新的開始

「書的價值是通過時間體現的,有些書只有在讀完一段時間後才能讓人源源不斷的感受到其中的魅力」。重讀是不變的書籍和不斷改變的我們的久別重逢,不斷擦出的新火花是閱讀過程持久的延續。這大概是「溫故而知新」的含義之一。因此經典永垂不朽,日久彌新,時隔五年、十年、二十年,總能咂摸出新的滋味,也看得見自己改變的痕迹。


如果能保持足夠的激情和好奇心,一本讀完的書是另一個新的開始。讀書大約變成這樣一種體驗:瞥到了一扇虛掩門縫裡透出的光亮,循著恰好被撩撥起來的好奇心,「以讀過的書為起點,接觸更進一步的研究主題,可以引發連續閱讀的過程,促進知識的體系化」。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要求,從朦朦朧朧到抽絲剝繭漸次深入,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發現自己。「人並非因為無所不知而去發表演講或出書,而是通過演講或出書讓自己達到新的高度」,在不斷深入的思考中產生「原來我可以走的這麼遠」的不可思議,體會到思想的絕對無限。以書為終點,言之鑿鑿、自以為是,眼裡的世界反而越來越小,乏味且無趣。以書為起點,天地廣博,不故步自封、不矯情賣弄、不固守成見,不做蹲在井底之青蛙。

關於讀書「方法」的小想法

如果陷入到對「方法」立場不堅定的自我懷疑中去,猶疑中的步子很難邁的堅定,「辯證」地看待所謂「方法」尤為重要的。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方法明明是因人而異的東西,強硬起來卻那麼蠻不講理。我們向來講究書要一本一本認真讀,幾本書同時開工常常被貼上心猿意馬、三心二意的標籤。我曾在捧著不知所云的書還硬著頭皮堅持的自我折磨中掙扎,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看到「愛書之人大都喜歡同時閱讀幾本書」的時候才從無厘頭的自我苛責中解脫出來,面對桌上躺著的3本拆了封的書終於理直氣壯起來。


歸根到底,在閱讀這樣純粹、私人的體驗里,沒什麼比「做自己」更重要的了。「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才能長久的堅持下去」。違背情感的勉強都難以持續。我們向來推崇一板一眼收納在書架上的碼書方式,可書散布在家裡的各個角落方便查閱也沒什麼不可以,也有的乾脆「把書堆在地板上,踩著書籍生活」,便是這樣,哪裡來的那麼多規矩。生活中需要我們肌肉緊張僵起脖子的事情已經太多,何苦把閱讀也變成讓人心力交瘁的懲罰。《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教我更坦誠的面對自己,尋找到讀書最舒心的姿勢。畢竟,「帶著主觀的心情讀書,是學者和編者都沒有的,只屬於普通讀者的特權,應該放心享受才是」。


那些已經用的得心應手卻不同於書里的方法,我也沒有改變的打算。我想奧野宣之一定會理解這樣的讀者。


讀書這件事需要技巧和激情,缺少任何一項都難持久。

——讀書這件小事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雖是一本工具書,但通篇都沒有「投機取巧」的花招,甚至在開篇就提出了讀書時「所謂『理解精髓就好』只是個美好的願望,那是機會主義者讓自己更安心的理由」。想把書讀「到位」,不勞心勞力是萬萬不能的——這是整本書從頭到尾沒有提及卻無處不在的隱藏事實。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的很多方法,說到底,是對人類耐不住性子的本能的一種對抗,是實踐的前端——讓「方法」可以被執行下去的方法。普通人到不了嗜書成癮的「書痴」境界,總得想方設法應對那不時造訪的懶散和怠慢,以及讀不下去的失落心理和抵觸情緒。《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承認了人心理和性格上的種種複雜和缺陷,它們需要系統的方法來規避,並非靠無腦的雞血就可以維繫的。也因此比單純方法論的工具書更有人情味,在生硬的要求和人性的弱點之間作了妥協,尋找「痛並快樂」的方法,那是實用主義的工具可以使用下去的前提。用看似不起眼的小招數,讓不那麼容易的長久堅持成為可能。


交給時間

讀書「找不到感覺」的挫敗感常有常新,生拉硬拽的解讀又難免牽強附會。與其硬著頭皮強裝好漢,倒不如用奧野宣之的方法:等這本書變得有趣的時候再讀。對於讀起來「不太友好」的硬骨頭,主動示弱強過僵持對立徒增抗拒,這算不上偷懶,「曲線救國」而已。畢竟,「走心」的閱讀,才能享受到或共鳴或衝擊帶來的精神愉悅。讓暫時放下的遺憾和想要把書讀完的偏執在生活里時刻警惕,在時間中發酵,縮小自己滯後於書籍的延遲,等待姍姍來遲的「同步」帶來的驚喜。


讀書筆記的「弦外之音」

奧野宣之給出的讀書筆記的組成——摘錄與感悟,是學前班起就瞭然於胸的「有效的讀書方式」,但和躺在沙發里隨意翻閱相比,畢竟辛苦,於是被我們當不知道一樣視而不見。儘管不易,還是要尋求「和平共處」的方式。選一隻珍愛的鋼筆,感受書寫時它在手中的分量,記讀書筆記即時變成了一件要屏氣凝神認真對待的事;用個備受作家和藝術家推崇的moleskine,提筆前想到和海明威用著一樣的本子,美的尾巴都要翹起來;蘸百樂的彩墨,只看「松露」、「秋櫻」的瓶子都賞心悅目,更遑論回歸傳統書寫方式的欲罷不能;如果寫得一手好字,更是錦上添花的樂事——抓住一切時機和讀書筆記建立親密關係,讓這件事值得被期待。這樣的「激勵策略」在意志力強的人看來或許是不屑一顧的雕蟲小技,對需要「歪門邪道」才能消減精神軟弱的做法嗤之以鼻。可凡事都如苦行僧一般,未免太剋扣自己,我終究願意相信,進步與情趣可以兩全其美。

記憶重啟

我們中的大多數沒法隨心所欲的支配記憶,《神探夏洛克》里福爾摩斯那樣能在自己的記憶宮殿里隨意「翻閱」,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境界。「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想讀的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時能從海馬體里翻出用得上的東西。我們需要一個關鍵的存儲部件,像泉眼,打開便有泉水噴薄而出、源源不斷。把書「越讀越薄」,除了整理內容,更要把龐雜的內容壓縮摺疊成情緒,而情緒和感覺是記憶場景再現的「泉眼」,由情緒喚起對內容的記憶,有感從而知覺。大概因為這種經歷常常若隱若現、難以琢磨,才被世人奉為「靈感」這神不知鬼不覺的東西。


看似無腦的摘抄,在這兒就派上了用場,「某段文章、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都會隨抄寫時身體的感覺深深刻印在頭腦和身體里」,悄無聲息的保留下來。在摘抄這件事上也有文章可作。細微之處決定情緒,那些象徵這次讀書體驗的小物件,不知道該怎麼處置的書籍腰封,依著心情換上的最貼切的墨水顏色,都會在再次翻開筆記時調動起所有感官,回到捧書的瞬間。這類小花招不必耗時費力,不會喧賓奪主,我自己有時給筆記撒上香水,儘可能多的添加個人特質,建立聯結。


並非結束,是新的開始

「書的價值是通過時間體現的,有些書只有在讀完一段時間後才能讓人源源不斷的感受到其中的魅力」。重讀是不變的書籍和不斷改變的我們的久別重逢,不斷擦出的新火花是閱讀過程持久的延續。這大概是「溫故而知新」的含義之一。因此經典永垂不朽,日久彌新,時隔五年、十年、二十年,總能咂摸出新的滋味,也看得見自己改變的痕迹。


如果能保持足夠的激情和好奇心,一本讀完的書是另一個新的開始。讀書大約變成這樣一種體驗:瞥到了一扇虛掩門縫裡透出的光亮,循著恰好被撩撥起來的好奇心,「以讀過的書為起點,接觸更進一步的研究主題,可以引發連續閱讀的過程,促進知識的體系化」。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要求,從朦朦朧朧到抽絲剝繭漸次深入,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發現自己。「人並非因為無所不知而去發表演講或出書,而是通過演講或出書讓自己達到新的高度」,在不斷深入的思考中產生「原來我可以走的這麼遠」的不可思議,體會到思想的絕對無限。以書為終點,言之鑿鑿、自以為是,眼裡的世界反而越來越小,乏味且無趣。以書為起點,天地廣博,不故步自封、不矯情賣弄、不固守成見,不做蹲在井底之青蛙。

關於讀書「方法」的小想法

如果陷入到對「方法」立場不堅定的自我懷疑中去,猶疑中的步子很難邁的堅定,「辯證」地看待所謂「方法」尤為重要的。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方法明明是因人而異的東西,強硬起來卻那麼蠻不講理。我們向來講究書要一本一本認真讀,幾本書同時開工常常被貼上心猿意馬、三心二意的標籤。我曾在捧著不知所云的書還硬著頭皮堅持的自我折磨中掙扎,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看到「愛書之人大都喜歡同時閱讀幾本書」的時候才從無厘頭的自我苛責中解脫出來,面對桌上躺著的3本拆了封的書終於理直氣壯起來。


歸根到底,在閱讀這樣純粹、私人的體驗里,沒什麼比「做自己」更重要的了。「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才能長久的堅持下去」。違背情感的勉強都難以持續。我們向來推崇一板一眼收納在書架上的碼書方式,可書散布在家裡的各個角落方便查閱也沒什麼不可以,也有的乾脆「把書堆在地板上,踩著書籍生活」,便是這樣,哪裡來的那麼多規矩。生活中需要我們肌肉緊張僵起脖子的事情已經太多,何苦把閱讀也變成讓人心力交瘁的懲罰。《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教我更坦誠的面對自己,尋找到讀書最舒心的姿勢。畢竟,「帶著主觀的心情讀書,是學者和編者都沒有的,只屬於普通讀者的特權,應該放心享受才是」。


那些已經用的得心應手卻不同於書里的方法,我也沒有改變的打算。我想奧野宣之一定會理解這樣的讀者。


提高學習效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學習成績不佳,往往起因於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效率不高往往由多因素造成。較低的學習興趣、不良的學習習慣、身體的疾病等都能影響學習效率。

一、學習問題自我評價

每一個學習不良者並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的問題之所在,要想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對學習問題進行自我評價便尤其顯得重要了。對學習問題可主要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1.時間安排問題

學習不良者應該反省下列幾個問題:

(1)是否很少在學習前確定明確的目標,比如要在多少時間裡完成多少內容。

(2)學習是否常常沒有固定的時間安排。

(3)是否常拖延時間以至於作業都無法按時完成。

(4)學習計劃是否是從來都只能在開頭的幾天有效。

(5)一周學習時間是否不滿10小時。

(6)是否把所有的時問都花在學習上了。

2.注意力問題

(1)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狀態是否只能保持10至15分鐘。

(2)學習時,身旁是否常有小說、雜誌等使我分心的東西。

(3)學習時是否常有想入非非的體驗。

(4)是否常與人邊聊天邊學習。

3.學習興趣問題

(1)是否一見書本頭就發脹。

(2)是否只喜歡文科,而不喜歡理科(或是相反)。

(3)是否常需要強迫自己學習。

(4)是否從未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的學習行為。

4.學習方法問題

(1)是否經常採用題海戰來提高解題能力。

(2)是否經常採用機械記憶法。

(3)是否從未向學習好的同學討教過學習方法。

(4)是否從不向老師請教問題。

(5)是否很少主動鑽研課外輔助讀物。

一般而言,回答上述問題,肯定的答案回答越多,學習的效率越低。每個有學習問題的學生都應從上述四類問題中列出自己主要毛病,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例如一個學生毛病是這樣的:在時間安排上,他總喜歡把任務拖到第二夫去做;在注意力問題上,他總喜歡在寢室裡邊與人聊天邊讀書;在學習興趣上,他對專業課不感興趣,對旁系的某些課卻很感興趣;在學習方法上主要採用機械記憶法。把自己的癥結所在剖析出來,我們就能對症下藥了。

二、自我改進法

1.SQ3R學習法

羅賓生提出的SQ3R學習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好方法。SQ3R是由縱覽(Survey)、提問(Question)、閱讀(Read)、背誦(Recite)、複習(Revise)等幾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縮寫成的。

(1)概覽(Survey):即概要性地閱讀。當你要讀一本書或一段文章時,你必須藉助標題和副標題知道大概內容,還要抓住開頭,結尾及段落問承上啟下的句子。這樣一來,你就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有利於進一步學習。

(2)問題(Question):即在學習時,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事件、時間、地點、原因等基本問題上,同時找一找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力。如果是學習課文,預習中的提問可增加你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要是研究一個課題時你能帶著問題去讀有關資料,就能更有的放矢。

(3)閱讀(Read):閱讀的目的是要找到問題的答案,不必咬文嚼字,應注重對意思的理解。有些書應採用諸如精英特的快速閱讀技巧,這有助於提高你的知識量,有些書則應採用精該法,反覆琢磨其中的含義。

(4)背誦(Recite):讀了幾段後,合上書想想究竟前面講了些什麼,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做一些簡單的讀書摘要,從中找出關鍵的表達詞語,採用精鍊的語言把思想歸納成幾點,這樣做既有助於記憶、背誦或複述,又有助於提高表達能力,且使思維更有邏輯性。這種嘗試背誦的方法比單純重複多遍的閱讀方法效果更好。

(5)複習(Review):在閱讀了全部內容之後,回顧一遍是必要的。複習時,可參考筆記摘要,分清段落間每一層次的不同含義。複習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遺忘。一般來說,及時複習是最有效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複習可逐漸減少,但經常性地複習有助於使學習效果更鞏固,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即是此意。

2.自我塑造法

上面介紹的SQ3R學習法是一種學習方法,僅可解決因方法缺乏而引起的學習上的問題。對於因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學習問題,則還需綜合考慮運用其他方法,自我塑造法即是一種綜合法。

(1)選擇適合的目標。經過對學習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你已經找出自己的癥結所在,但對改變它你不可性急,而應該首先選擇其中較為可行的一項進行重點突破。我們常觀到某些同學在接受長輩一頓訓斥後,立即制定一個宏大的學習計劃,其實這種計劃十有八九是執行不下去的。我在學英語時,有一天忽然下決心要從閱讀原版小說入手,結果我借了一世界名著《馬丁·伊登》,並且向朋友宣布,我要花一個月時間啃下此書。結果呢,我連第一頁都沒能讀完,因為裡面的生詞查不勝查。後來我選擇了比較適中的學習目標,先從世界名著簡寫本入手,結果越讀興趣越濃,不再視英語為畏途了。

(2)實行新的學習程序,如果你的癥結是行為拖拉,為克服這個缺點你就應該給自己訂一個規則,每天不完成預訂的任務不睡覺。如果你的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那麼你應分析不集中的原因。可以選用速讀記憶軟體來訓練提高注意力,在寢室讀書不集中,則應責令自己到教室里去讀。如果讀半小時後不集中,則應略為休息一下,或改變一下學習內容。如果原因是對讀書不感興趣,則首先努力去讀自己有興趣的書或改變單調枯燥的讀書方法,將讀書與工作、娛樂、陶冶性情結合起來,或給自己的學習以一定的獎勵。堅持一段時間後,隨著良好習慣的形成,學習興趣就會逐漸濃厚。


推薦一本日本作家寫的《深閱讀》。畢竟,要想高效做好某件事,先要有一個好方法。

周末去公立圖書館借書,一如既往的沒什麼讀者在裡面,第N次享受個人專場待遇。因著人少,屋子裡便顯得分外靜謐,只有暖氣里咕嚕的水聲與工作人員的聊天聲不時響起。

只聽得那位負責借書的阿姨與同事說,我最近正在重看《西遊記》,雖然已經看過好多遍了,但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覺。這次看覺得書里的語言特別好,尤其是人物對話寫的各有各的特點。此言一出,聽的正在一旁檢索書目的我簡直要手拍大腿擊節而嘆了。這位阿姨無意間正好說中關於高效閱讀中的兩個要決。

一個是要讀經典,而且應該多看幾遍。一個便是蘇東坡曾在《又答王庠書》中提到的「八面受敵」讀書法,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迹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每次閱讀時都帶著主題去讀,比如說這次看《紅樓夢》專門關注書中的人物塑造,下次看時重點讀書人物間對話,如是往複數次,一本書的精華也就吸收的七七八八了。

當然,以個人的愚魯程度,以上想法當然不是原創,只是剛剛讀完的日本作家齋藤孝所著《深閱讀》中提到的諸多讀書方法中十之一二罷了。

身為一位閱讀達人,齋藤孝在閱讀方法方面的著述著實不少,近年出版的便有《閱讀的力量》、《經典的魅力》、《深閱讀》等數本之多,幾乎可稱得起是一位讀書科學家了。

我一向相信好的操作方法能使人做事時事半功倍。這一條,無論是讀書、工作,還是洗衣、煮飯,在各各領域都很適用。所以,雖然讀書多年,但在讀書方法上總還應該多花時間來充電的。事實也證明,磨刀不誤砍柴工,欲善其事,先利其器這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和常見的日本作家作品一樣,這本《深閱讀》並不厚,輕薄易讀。雖然頁數不多,但內中滿滿的都是乾貨,作為一本方法書,作者條分縷細,內容分明,各類讀書方法以近似列表式的姿態出現。

同樣的,這本書也例行體現出日式操作方法類圖書的特點,從小處著眼,從實處著手,從細處落筆,給出的方法可操作性強,從 閱讀白話譯文的方式來閱讀經典,到利用權威書評選擇自己要讀的圖書,還有進階式的如何實現「一天一讀」、怎樣達到「十倍增強讀書力」,作者由淺至深,講的一一分明,各種讀書法門纖毫畢現,以至令個人這種自自詡讀了二十多年書,且看過很多讀書方法書的人,在書中居然也發現不少新的讀書方法。

當然,方法再多,也只有實地踐行過,才算是真正將書中方法應用成功。雖然,現在的社會大環境誠如出版後記中所言:拿起一本紙質的書,靜靜地度過一個下午的場景,已經不多見了。事實是,現代人更多成為手機的忠實讀者,幾乎不能離開一時一刻。但是,我們更應承認,從紙質書中獲取的知識,絕不是幾篇10+的爆款熱文中所能給予的。所以,如果我們想真正掌握實際有用的知識,還是從以科學的讀書方法認真閱讀開始吧。

怎樣提高讀書效率



關於提高讀書效率,給你6點建議:

1、當你在閱讀的時候(現代文、古文、英文等),如果你確實碰到一些不認識的字詞,正確的做法是:在其下面畫一道線(做個標記),不要糾結或立馬去查字典,而是繼續閱讀。因為這一字詞的意義通常會在上下文中變得明朗起來。當閱讀任務結束時,再去確定這些字詞的具體意思。

2、如果閱讀材料難以理解,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利用閱讀引導術,以及略讀、跳讀、段落結構知識和預讀對材料進行「反覆閱讀」,從而不斷強化理解。

3、閱讀的時候不要過於緩慢,要學習快速和變速閱讀,你將能控制和選擇與材料、需要、時間、精力和內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合適速度。快速閱讀是一種眼腦直映式的高效閱讀學習方法,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遊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怎樣提高讀書效率

4、如果你的狀態不好,那就停一會兒,然後有意識地把思想集中起來。具體可以這樣做:根據你要閱讀的主題或其他任務,快速做2分鐘的「思維導圖」,以便集中思想,使你具有強烈地往下閱讀的慾望。

5、閱讀的興趣不佳是閱讀中最常見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第一步就是預習(了解)你要閱讀的內容,因為缺乏興趣通常跟你遇到的困難有關,例如陌生的辭彙經常打斷理解、材料難於理解、其他的想法不時地冒出來、身邊沒有必要的輔助工具等等。

假如這些問題都被解決之後,興趣仍然不夠高,那麼你就需要分析你的閱讀方法。首先,要保證所用的閱讀技巧是合適的。如果還是不行,你可以試試「嚴厲批評」法:不要按常規方法進行閱讀,而要對材料表示憤怒,因為它給你製造了很多問題,你要試著對它進行透徹的分析並集中於它的不足之處。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已經對材料產生興趣了,就像你聽到不太喜歡的人發表觀點,雖然你沒興趣聽,但是當你聽到之後會特別想、特別有興趣去反駁一樣。

6、開始讀書簡單,但要堅持不容易,很容易缺乏動力。缺乏動力常常是因為沒有清晰明確的閱讀目的導致的。所以激發你閱讀動力的方法就是:分析你要閱讀這本書的原因,然後給自己制定一個清晰且明確的閱讀目標、計劃。這樣動機可能就會自動增強。



對於我個人而言,提高閱讀效率的關鍵就在於「不要抱太大的功利心」,捧著一本《大百科全書》放佛看完後就能擁有了全世界。

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就會發現越讀越讀不下去,急於求成是讀書路上最大的癥結所在。


推薦閱讀:

TAG:讀書效率 | 讀書方法 | 閱讀效率 | 閱讀理解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