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博士生現在反而背負著巨大壓力?
04-03
讀博士,是一次對人生的勇敢挑戰與超越,但在此背後,博士生們也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在我讀博期間,就親眼見過身邊很多博士們因壓力過大而精神拋錨的事情。輕者如有自言自語、拿錯東西之類鬧出笑話的小事,重者則有精神行為出現異常不得不休學回家的大事,這些還不算所聽到的更多關於博士生精神出問題甚至跳樓的駭聞之事。但可惜的是,我們目前較少能夠看到各方面對於博士生所經受壓力的關注,甚至社會上還有一種錯誤認識,似乎覺得讀博士太容易了。
推薦閱讀:
《Nature》發布2017博士生調查報告,提到許多重要問題
前幾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布了一項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狀況重磅調查,對來自全世界許多國家不同領域的5700多名博士生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調查。他們的研究報告,體現出了對年輕科研者的重要關懷。研究的結論同樣讓人十分憂慮。原來讀博期間擁有嚴重的精神壓力,並不只是發生在中國,而是在各個國家都會發生的普遍問題。據這項調查的研究者Levecque揭示,相比於別的高等教育人口來說,博士生產生抑鬱或罹患其它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是他們的2.5倍。這個數值令人震驚。看看相關數字。該項調查的受訪者當中,有1/4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問題,有45%(總調查人數的12%)稱他們曾為自己讀博而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尋求過救助。而研究者Levecque認為,事實上擁有焦慮和壓抑的人肯定比這個數值還要多,因為這個數值只體現那些「尋求過幫助」的人。
博士們竟然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冒牌的!對於一些人來說,能否早日畢業的問題肯定是產生壓力的一種原因。本人親歷過為寫作論文而極度焦慮的過程,那是任何其它學習階段都沒有體會過的。如果你經歷過先是失眠,後是終於入睡,然而即便是在睡夢中,依然還是在思考論文是種什麼感受,那你就明白了。但對於不同的人,壓力還來自各種其它原因。據《Nature》發布的這項調查,博士生們最關心的問題中,平衡工作和生活、職業發展、經濟問題、對博士價值的不確定性,位列最前。這些問題,我能從我的身邊同學身上感同身受。比如說工作與生活相平衡的問題。因為博士生很多都是大齡,兼顧家庭是一個尤為棘手的問題。我的一個同學在讀博期間老婆生孩子,那段時間他經常坐火車往返於學校與老家之間,一邊家庭,一邊論文,壓力可想而知。而更為麻煩的,是另一位女同學在此期間,自己生了孩子。職業發展問題的憂心程度不言而喻。巨大的時間與精力付出,不斷縮水貶值的一紙學歷,面對著那些早早踏上社會並已獲取豐厚回報的昔日同學,博士們常常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並感覺到前途未卜。
這種情況,在國外也是一樣。據該項調查顯示,有多達1/3的博士生並不認為拿到博士學位對他們的未來工作會起很大幫助。「很多工作碩士就夠了,我不知道讀個博士有什麼優勢。」一位博士生這樣說。長期的學術訓練所積累的科研能力,當然是博士生們走向職場的金牌利劍。據調查,有3/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能夠勝任研究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1%的受訪者表示對未來工作滿意,由此揭示,所謂「研究工作」與「滿意的工作」並不是一回事。擅長做研究,又不滿意於做研究,這能不讓人覺得痛苦嗎?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值得博士生們關注。那就是博士生常常會犯上一種病——「冒牌綜合症」( impostor syndrome),也就是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冒牌」博士。這是一種因為自我否定而產生的精神壓力。研究揭示,有近1/4的博士生聲稱他們擁有「冒牌綜合症」。產生這種病症,其實與他們是否優秀並無關係,而是源於他們擁有不一樣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期待,他們是博士,所以他們希望自己與眾不同。
所以,不要以為博士們都很自大。在知識面前,人們也可能會因為懂得越多而越覺渺小。因此,博士生們,也不要再為覺得自己不行而愧疚了。你的壓力,很可有是因為你很優秀呢。導師、同學關係會有多難相處?除此之外,對博士生幸福感產生至關重要影響的,還有他們與導師的關係。調查揭示,導師關係是博士生滿意狀況的頭等因素。導師在學生心目位置有多重要,相信所有讀過研究生的都會有所體會。一旦研究生與導師的關係產生間隙,那可就麻煩大了。
但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能與自己的導師友好相處。這並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在調查中,有1/4的人說,如果可以,他們寧願換掉現在的導師。悉尼科技大學一名博士生說,你需要在壓力下取悅你的導師,在一定的時間限度里,做完所有的事情。一邊是導師們對學生學術科研的嚴格要求,一邊是導師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中的無能為力。調查揭示,導師們除了多是口頭上給予支持外,較少能夠在職業機會中提供實質性幫助。而且,導師們通常看不起非學術工作,如果你表示想去企業工作,很多導師會是不開心的。另外,根據本人的個人感受,我覺得博士生們較為難以處理的,還有相對緊張的同學關係,這一點也值得關注。博士同學之間,常常會有較強的競爭,因學術能力高下而產生歧見、歧視,隨時可能發生。畢意大家都是讀書人,文人相輕有時在所難免。另外,相對於其它的學習階段,博士生群體太過複雜。大家各自擁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的青澀,有的成熟;有的還沒談過戀愛,有的兒子已讀高中;有的經濟困窘,有的已是億萬富翁;有的還在愁工作,有的已是廳級幹部。把如此多元的人拉到一個群里,所能維繫的,只有名義上的同學關係,所謂共同話題,那還是算了吧。所以,博士班的微信群,往往除了班主任偶爾發個通知,大家通常無話。畢業後,當漸漸連通知也沒了之後,班級群就變成了死群,一直沉到近期聯繫人的最底部。我曾問過一個師兄他們班級的情況,他說他們班級群從來就沒人說話。相反,碩士群、本科群倒是異常活躍。博士讀罷,人生半坡除此之外,我覺得中國的博士生們所背負的巨大壓力,還有來自於家庭及環境的過高期待。正如5年前有個新聞,一個北大畢業生畢業月薪8000,父母卻覺得很丟臉,認為北大畢業,怎麼也得當個省委書記啊!然而理想有多高遠,現實就有多殘酷。其實,5年前月薪8000已經很不錯了。5年之後,面對碩博擴招、海歸回國潮,高學歷者的機會競爭越來越大,讀書所能回報的期望滿足也越來越小。5年前,一流大學的博士可以留在一流大學做教職,5年後,一流的大學博士只能走到三流的大學做個知識苦工。這怎麼能不給人增添憂慮。現實嚴峻,未來迷茫;博士讀罷,人生半坡。讀書這條路,走到博士階段,真的已經不容易。事實上,每一個博士,都是生活的強者,他們無法不對自己有一種更高的期待。如果不能感受到身上沉重的擔子,失去了對未來的嚮往與憂慮,那與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要為博士生們的困惑尋找答案,或許更好地調整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人生之路,選擇+努力,就對了。做一件事,如果是因為我們喜歡,自然就會享受其中的艱難困苦。當然,如果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發現自己對曾經所追逐的夢想興趣已失,那麼另闢蹊徑去實現人生價值也未嘗不可。讀書、追求自我進步永遠沒有錯,誰說不做學術的讀博之路就是功利的呢?推薦閱讀:
※改變是如何發生的2
※從馬未都先生的貓來看,生育二胎之前,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什麼?
※如何用長期思維來解決眼前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最好的情緒,要留給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