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領域有哪些事實,是人們不願意相信的?
1、潛意識主導了人們大多數的日常想法、信念和行為,換句話說,小到午餐去哪裡吃,大到哪裡定居和誰結婚誰離婚,人們的決策都是跟著感覺走,其實在做這些決策之前並沒有一個有意思、充分的、理性的理由。
如果在決策之後讓人回憶你為什麼這麼做,人們往往可以編造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
2、人類最重要的性器官是大腦
3、人們經常認為親子經歷過的東西是可以相信的,其實,有時候,親生經歷過的事情也會欺騙你,簡而言之,記憶並不可靠。
人們的記憶並不僅僅是對所經歷的事件的總結,更多的是對他們曾經思考過的,被告知過的,以及他們所相信的時間的總和。
很多時候,你的記憶都不是真正的事實,是錯誤的,誇大的,甚至是虛假的。
5、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聰明、明事理、行為正直、有自尊的體面人,但是當我們面對那些可能暗含著自己的行為不合理、不道德或是愚蠢的信息時,這種和我們通常的(一般是積極的)自我概念相違背的行為所導致的不適感被稱為認知失調。
6、特定環境因素和角色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對人的認知和行為模式產生巨大影響。
為了研究人及環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程度,心理學家津巴多(1972)設計了一個模擬監獄的實驗,實驗地點設在斯坦福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參加者是男性志願者。
他們中的一半隨機指派為「看守」,另一半指派為「犯人」,實驗者發給他們制服和哨子,並訓練他們推行一套「監獄」的規則。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們穿上品質低劣的囚衣,並被關在牢房內。
所有的參加者包括實驗者,僅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完全進入了實驗。看守們開始變得十分粗魯,充滿敵意,他們還想出多種對付犯人的酷刑和體罰方法。犯人們垮了下來,要麼變得無動於衷,要麼開始了積極的反抗。
由實驗可以看出,一個簡單的假設角色可以很快進入個人的社會現實中,他們從中獲得自我認同,無法從他們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這個實驗改編,當時看的時候給我的衝擊很大(建議18歲以下不要觀看了),人性的惡居然可以暴露得這麼徹底。
一直覺得,不要考驗人性,人性很複雜,也不是那麼堅不可摧。昨天看了一個知乎上的問題「女生進夜場做兼職,能全身而退嗎?」。
覺得即使題主做到了她口中的「全身而退」,也很難價值觀不受影響。
試想一下,有另一個小世界,這個世界裡錢色交易被視為是正常的,甚至更極端一點,這個世界裡,沒有法律的約束,產生糾紛可以暴力解決,遇到事情就打一架,誰拳頭硬誰就是老大。
在這個世界裡呆久了,許多事情被列為「正常」,那麼再回到「大世界」中,還能完整地擁有進入「小世界」之前的價值觀嗎?遠離誘惑,自己沒有想像得那麼堅定和強大。
7、如果你想知道別人的一些事情,問他們一個問題,當他們完成回答時,保持沉默和眼神接觸,他們會告訴你一些更多的東西,幾乎一切!
8、假微笑和真微笑的區別,通過看他們的眼睛,你可以判斷哪些是真微笑,哪些是假微笑。當微笑是真的,眼角附近出現皺紋。
9、優秀的人往往是孤獨的,不那麼合群。
平庸之輩更容易廣得人緣,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要好的社交夥伴,因為這類人大量存在。
相比之下,資質優秀和突出的人本來就是稀有的。
這類人越是出類拔萃,就越難以找到同聲同氣的「舞伴」與之共舞。
通常,那些具有高貴本性和出眾思想稟賦的人,會令人吃驚地暴露出缺乏對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因此也長久處於分離與孤獨之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S.沙赫特認為合群與恐懼有關,合群能降低恐懼,恐懼程度高的人比恐懼程度低的人更傾向於合群。
當恐懼時與他人在一起,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反應,據此來確定或評價自己的反應。所以當人們面臨不熟悉的情況時力求了解這個情況,於是導致合群行為。
換句話說,一個人越自信,其恐懼度就較低,那麼他對合群的需求就越低。 而出色的人往往有著強烈的自信,恐懼度低於一般人,也就是其對合群的需求較低。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優秀的人中一部分(自信,恐懼度較低的這樣一群人)對合群的需求較低。因此有可能表現為不合群。 所以有了優秀的人往往不合群這句話。
並且,對於「優秀」的定義可以是多維度,也可以單一維度的。一個優秀的人可以是在某一方面優秀,譬如某項技能突出,擁有某種天賦,或者像評論里提到的某人情商高也是一種「優秀」,這種優秀的類型佔有優秀群體的絕大多數。而能夠集中眾多優秀特質於一身的是極少數群體,優秀的定義還不至於縮小到這種罕見的範疇,因此不具代表性。
所以關於「優秀」的定義更多的是的單一維度的「優秀」,即這個人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優勢和天賦,並不是面面俱到。情商高的人也是一種優秀,他們可以很合群。但所有合群的人並不代表著情商高。
關於優秀的人在整個社會群體所佔的大致比例,需要做一個聲明: 優秀的群體本就是少數。
參考巴萊特定律,即二八定律。(以下文字摘自百度百科)心理學印證了此定律: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類80%的智慧,他們一出生就鶴立雞群。
總而言之,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的這種不平衡關係,可以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多數,它們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少數,它們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更多關於心理問題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搖滾心理」,致力於讓一億人更幸福。或者添加我個人微信號rock2093私信我。
推薦閱讀:
※價值場推薦:攻心術 | 芒格獨創心理學清單,合力引爆「變態」效果
※熊玲:家庭矛盾中的夫妻冷戰如何化解?
※從跳一跳說說情緒自控問題……
※熊玲:為什麼父母愛孩子,孩子卻跟自己不親?
※內向者為什麼比外向者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