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曾經的王者-白鱘(Chinese paddlefish)

寫在前面:

筆者喜歡魚,關心野生動植物保護,在「先發展後治理」的大背景下,我們在環境破壞方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很多野生動植物數量銳減,甚至滅絕。就水生動物而言,長江僅有的兩種淡水豚之一的白鱀豚已經功能性滅絕,而白鱘也有15年未曾捕獲過活體,瀕臨滅絕。曾經長江常見的經濟魚類鯮、鳤等也很難尋覓蹤影。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時代背景下,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意識開始覺醒,這是很好的開端。

基於興趣,特收集部分跟白鱘相關的資料,供大家分享,一起交流學習,希望更多的人來了解關心野生動植物的保護。

1. 鱘魚類概要

鱘魚類隸屬於硬骨魚綱(Osteichthyes)中的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出現在古生代的志留紀到二疊紀,是現代硬骨魚類的共同祖先,是古棘魚類的一支後裔。白鱘科化石見於白堊紀末期。

鱘形目魚類共有包括2科6屬共27種。其中鱘科有4屬25種,白鱘科有2屬2種(白鱘和匙吻鱘).

我國分布有鱘魚8種,分別為長江流域的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歷史上珠江流域有中華鱘分布),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龍江流域的施氏鱘和達氏鰉;新疆額爾齊斯河分布的西伯利亞鱘和小體鱘;新疆伊犁河的裸腹鱘。

現存27種鱘形目魚類目錄(陳細華,2007)

2. 外部形態

白鱘 (Psephurus gladius),地方名:象魚,象鼻魚,箭魚。體呈梭型。體表裸露無鱗。體色深灰或淺灰。吻特長,呈尖狀。

引自@煉丹的我

3. 食性

白鱘為單純的動物食性,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健泳、兇猛。食性種類因棲息地不同而有差異。在四川江段,春夏以銅魚、吻鮈的數量最多,秋冬以蝦虎魚類為主。在江蘇江陰、崇明一帶,春夏之間以鱭類為主。除魚類之外,食物中也有蝦、蟹類。

4. 洄遊和分布

白鱘主要分布地區為長江水系,有洄遊習性。幼體集群,隨個體的成長,活動地區逐漸分散。自四川宜賓至上海崇明島,沿江上、中、下游各省均有分布。在東海、黃海也曾有記錄。因此,白鱘不僅分布在長江水系,而且有入海的習性,屬於海淡水洄遊性魚類,但以淡水生活為主。

目前,關於白鱘的洄遊路徑、時間和遊程尚不夠完全清楚,有待進一步調查。

5. 繁殖

根據性腺資料,估計最小性成熟年齡,雌性為7-8 齡,體重在25 kg宜昌,雄性稍早,體重也相應小些。

6. 產卵期

從歷史資料中白鱘性腺發育和幼魚的採集資料判斷,可以認為白鱘產卵期在3-4 月份

7. 產卵場

由於證據不夠充分,不能肯定具體產卵地點。但是,可以肯定四川境內有白鱘的產卵場。據取得的資料表明,產卵場比較分散,主要分布在重慶以上江段。

金沙江三塊石,鱘魚類歷史上重要的產卵場。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8. 資源狀況

1976年以前,長江全江段白鱘年捕撈量約為25噸或676尾。長江葛洲壩樞紐建成以後,在中下游成熟的個體被大壩阻隔,不能上溯到上游的產卵場繁殖,對白鱘資源帶來不利的影響。因親鱘獲取極端困難,人工繁殖尚未成功,瀕臨滅絕。

9. 保護意義

白鱘作為我國的特有種,古棘魚類的一支後裔,是一種珍貴稀有的魚類,在研究魚類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上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10. 最長的白鱘有多大?

文獻記載,最長的白鱘個體全長超過7 m ,是中國特有全球最長的淡水魚類(Xie,2003)。

Three-Gorges Dam: Risk to Ancient Fish(Xie,2003)

11. 我在餐館裡看見了白鱘?白鱘在國外有?白鱘與匙吻鱘的區別?white sturgeon是白鱘?

鑒於目前白鱘的資源現狀,現在不大可能在市場或者參觀能見到白鱘活體。大部分情況可能是匙吻鱘,又名鴨嘴鱘。

兩種鱘魚最顯著的區別在吻的形態和食性。白鱘的吻尖細,以魚和蝦蟹等為食;匙吻鱘的吻寬扁,慮食浮遊動物食性。

白鱘為我國特有,對生存環境條件要求苛刻,不大可能在國外存活。

匙吻鱘(鴨嘴鱘)。引自@福師大生科院17級食科班

White sturgeon 實為分布於美洲地區的高首鱘,白鱘英文名為「Chinese

paddlefish」,名字中帶「Chinese」,足見其跟中國的淵源。

高首鱘 (圖片引自網路,侵刪)

《水中巨怪》節目中的高首鱘。(圖片引自網路,侵刪)

12. 川諺「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了不像樣」是什麼意思?

這是四川漁民對中華鱘、白鱘、胭脂魚的形象描述。四川漁民俗稱中華鱘為「臘子」,白鱘為「象魚」,胭脂魚為「黃排」。諺語形容中華鱘和白鱘個體巨大。胭脂魚的生活是過程中體色會發生變化,似乎成了另一種魚。

中華鱘

白鱘 引自@煉丹的我

胭脂魚幼魚(圖片引自網路,侵刪)

胭脂魚成魚。(圖片引自網路,侵刪)

13. 白鱘現狀

最近的捕獲的白鱘分別為2002年12月11日長江南京江段和2003年1月25日長江宜賓江段。南京江段的白鱘為雌性,全長3.3米,體重117千克,年齡大約在15-20歲,性腺已發育至第四期。因傷勢過重,在科研人員搶救的第29天死亡。在宜賓江段捕獲的白鱘也為雌性,全長3.52米,經過及時搶救後重新放回長江,超聲波追蹤系統顯示這尾白鱘活動良好。

2006年-2007年科研人員在宜賓至重慶江段進行科研捕撈,遺憾的是,未曾捕獲到白鱘活體。同步利用科學回聲儀進行探測時,有獲得疑似信號。

移除

2002年長江南京捕獲的白鱘

2003年長江宜賓段捕獲的白鱘

疑似白鱘信號(Zhang,2016)

2006年-2008年,白鱘科考(Zhang,2008)

2006年-2008年,白鱘科考(Zhang,2016)

參考資料:

1. 陳細華,鱘形目魚類生物學與資源現狀,海洋出版社,2007

2.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 丁瑞華,四川魚類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4. 長江水系漁業資源調查協作組,長江水系漁業資源,海洋出版社,1990

5.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研究室,長江魚類,1976

6. 馬駿等,白鱘年齡鑒定及其生長的初步研究,水生生物學報,1996,20(2):150-159

7. 危起偉等,中國鱘魚的保護、管理與產業化,淡水漁業,2003,33(3):3-7

8. Ping Xie,Three-Gorges Dam:Risk to Ancient Fish , Science,2003,302(14):1149

9. H. Zhang, Q. W. Wei,H. Du,Shen,Y. H. Li,and Y. Zhao ,Is there evidence that the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still survive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Concerns inferred from hydroacoustic and capture surveys,2006–2008 ,J. Appl. Ichthyol. 2009,25 (Suppl. 2) (2009):95–99

10. H.Zhang, H. Balk, C.Y.Wang, J.M. Wu, H.Du., L.Shen, Z.G. Liu and Q.W. Wei, Search for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during 2009-2013 including reevaluation of data from 2006 to 2008 , Aquat. Living Resour.

2016,29(1):1-9

11. 我國首次捕獲白鱘 五問「長江活化石」前世今生,中國青年報,2002

12. 四川宜賓受傷白鱘追蹤 發現傷鱘獲重獎,南方網,2003

推薦閱讀:

TAG:魚類 | 原生魚 | 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