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PTSD患者」:您是第一次當父母,我是第一次做孩子

PTSD的病因——「鞭子和疤」

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即創傷後應激障礙,是一種具有延遲性和持續性的心身疾病。簡而言之,患者會在受到創傷後進入一種嚴重的心理失衡狀態。

拉黑父母的北大學霸王猛(化名),就被確診患上了PTSD。於他而言,父母「賜予」的「鞭子和疤」,才是害他患病的罪魁禍首。

密切關注此事的陳香香,在Vista看天下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原創文章《北大學霸拉黑父母|爸媽早已忘了的打罵,孩子一生都記得。在她看來,孩子因原生家庭冷漠蠻橫的教育方式而產生的童年傷痕,就是父母「賜予」孩子的「鞭子和疤」。

我的舅舅們對於我是不是他們妹妹的親生女兒有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判斷標準——「你媽是怎麼揍你的?」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而不幸的是,它還不唯一。無論是先抓肩膀後踹腰,還是先猛按頭再抽背,抑或是兜頭蓋臉一陣全方位散打,都能讓舅舅們從我的演出中瞅出妹妹的「颯爽英姿」。於是他們下了結論:如此逼真的表演只有常常挨揍的親生女兒才能呈現,所以我一定是親侄女。

長輩們都覺得我很有當演員的天賦,能夠抓住生活當中的雞毛蒜皮大作幽默文章。其實只有我自己明白,那些在腦海中無需思考的被打分鏡頭,那些突如其來的強烈表演欲,那些徹底放開自我的激情演繹,從來都不是發自內心的玩笑。相反,那是一個小小的陰謀——我渴望利用他人向我的父母施壓,好讓他們為自己曾經不講道理的棍棒教育感到羞愧。

可惜從未成功。

於是只好換一種操作。我開始下意識地在朋友、同學等群體面前揭父母的「短」,常用句子為「我家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讓我爸媽直接打一頓完事。」久而久之,我終於順利地敗壞了他們的形象。

事後反思,我發現先前努力「算計」父母的我宛如中邪。明知讓爸媽難堪對自己沒有半點好處,卻還是剋制不住地見縫插針,到頭來又屢屢懊惱後悔。說到底,我無非就是對被父母從小揍到大始終耿耿於懷,滿心委屈而想找人安慰罷了。

特點其二,是「鞭子和疤」總被父母遺忘。陳喬恩的媽媽埋怨女兒從不和她牽手,卻全然不記得拿樹枝把女兒的手打破一事。我的父親也很易忘,他總是喜歡向別的家長炫耀:「我從來不打我的女兒!」可我永遠記得4歲時,他追著我跑出家門,一個大鵬展翅,就把我撈到腿上狠狠甩了兩下巴掌。我也永遠記得那天我一等到外婆踏進家門就迫不及待地對著她扒下褲子,然後聽到她受驚一般喊:「哎呦,怎麼打得兩個巴掌印啊!」

後來我找了個合適的機會原原本本地和爸媽說起這段回憶,我爸的第一反應是一口咬定:「根本沒有的事情,肯定是你編的!」等我再次強調此事絕非虛構,他就會馬上拉下臉來,嚴肅地對我進行「未來式」批評:「你現在在家說父母的壞話,以後就會在單位說領導的壞話。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你養大,你要記得父母的好。」

這就是陳香香說的:父母想讓孩子記住大人給予的每顆糖,但孩子記憶最深的,卻是鞭子和疤。

您第一次當父母,我第一次做孩子

儒家文化提倡遵守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中國法律要求兒女盡孝,贍養父母是法定的義務。在這樣的文化及社會氛圍下,孩子似乎「理所應當」地要更加寬容,而且「理應」具備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多數愛用「鞭子」的父母從來不會點開孩子試探著轉發的文章,好比陳香香這篇對孩子們滿懷同情的熱搜推送。同樣地,多數留下了「疤」的孩子也絕沒有興趣點開爸媽強烈推薦的美文,比如《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是爸爸和媽媽》。不過,如果你哪次點開了這類雞湯推送,點贊最多的幾條評論里一定有一句:爸媽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別說你沒見過。

可哪個孩子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

同為第一次,孩子卻比父母更加被動。父母可以決定是否生育,而孩子無法決定是否出生;父母能夠以「愛」的名義左右孩子的世界,而孩子只能頂著「不懂事」的帽子沉默在父母的眼前;父母有時可以「明知故犯」,而孩子卻必須恪守規則。

一個男孩在火車站幫爸爸拔白頭髮,立刻就有成年人上前拍攝並一再追問原因。最後男孩輕聲道:「都是為了我」。

父母辛苦的付出得以被懂事的孩子感念在心,哪怕日子再苦,對彼此的愛都能為生活抹上蜂蜜。但是,評論里卻有這樣的聲音:

總是有父母,為了讓孩子早點懂事,喜歡把自己過度無私化,渾然不覺「父愛如山」的沉重。

一個女孩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取了實現心愿的機會,父母卻用三言兩語欺騙了她的感情。最後她憤然地離家出走了。

孩子不誠信,換來的是教訓。父母不誠信,誰能給教訓?

您是第一次當父母,所以我要懂得體諒。

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為何卻得不到您的尊重?

既然都是第一次,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應有高低之分。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寫過這樣一首充滿愛意的詩,詩的題目是《論孩子》(On Children)。上世紀20年代,此詩經由冰心翻譯後傳入中國。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卡里爾·紀伯倫:《先知》第四章節選(冰心譯)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而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是父母的禮物,而不是父母的附屬。愛不佔有,也不被佔有。

如果真心疼愛,還請平等對待。不要吝嗇一句「對不起」,不要咄咄逼人「我愛你」。

爸爸媽媽,請別讓我「閉嘴」

2016年,真人秀綜藝《旋風孝子》的熱播引發了觀眾對於中國式家庭「親情裂縫」的強烈共鳴。出演嘉賓中,與母親相處最不自然的陳喬恩道出了無數「PTSD患者」的心聲:「我想真實地跟她相處。」

然而,這明顯是個不太容易實現的心愿。

畢竟,當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得不常常「閉嘴」的時候,彼此之間就已無法做到真實地相處了。

父母總說,他們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所以我們的心事都可以被傾訴。但是,每當我們以一種求助般的姿態道盡心事後,有多少父母首先做的事情不是給孩子「貼標籤」呢?

給我「貼標籤」是我父親的習慣。從小到大,無論我向他訴說什麼,他總會語氣激憤地反饋一個語法般的回復:你這種XXXX的人,以後不會好過的!然後再快速而氣惱地告知我為什麼以後不會好過。

剛開始幾次,儘管心裡遭受了嚴重的二次傷害,我還能強忍難過,以所有事情真的都是我不對來安慰自己,甚至進行了多次反思。可誰的心也不是金剛石做的,又怎能經得起冷言厲語的無盡挖鑿呢?

於是,我便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在父親面前「閉嘴」。好事要簡短平淡地說,壞事就統統當做沒發生過。

真實的我不是寡言的,可父親卻不知道。

現在,雖然父親正艱難而努力地改正他愛「貼標籤」的壞習慣,但我還是難以再次向他開口傾訴。要是哪天偶然得到了一盞阿拉丁神燈,我的第一個願望大概就是忘掉被父親怒「貼標籤」的記憶,好把嘴巴張開吧。

等到孩子不再「閉嘴」之時,父母才能真正與孩子真實地相處。

作者:陳婧文

廣州青鹿教育有限公司,智慧課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這裡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課堂,挖掘最新鮮的教育資訊,分享你最關注的熱點話題。

關注青鹿,更多精彩,不斷呈現……

廣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官網:青鹿,傳遞教育的力量

微信訂閱號:青鹿教育(qljy_2017)

客服QQ:3395402660


推薦閱讀:

在你們家,「孩子的事」誰說了算?家長敢這麼做嗎
記兒子的一次暴怒
父母離異是種怎樣的體驗?
別輕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你的這八個習慣可能正在毀掉孩子
家裡男孩子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凌,有點邊緣化,家長應該怎麼處理?

TAG:親子關係 | 家庭教育 | 家庭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