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35萬人面前聊了幾個互聯網人最關注的終極問題……
本文內容來自3月21日晚三節課與拉勾聯合舉辦的「2018年互聯網人必聽的解密會」在線直播,這是一場35萬人在線參加,數百個直播群內一致好評的直播,業內少見。
本場直播由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黃有璨主持,三節課CEO後顯慧、拉勾網聯合創始人鮑艾樂(Ella),火幣網區塊鏈研究院副院長郭大治作為嘉賓參與,共針對以下幾個話題進行了重點交流和討論——
- 2018年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求職就業趨勢
- 普通互聯網從業者該如何應對「區塊鏈」火爆帶來的焦慮和恐慌?
- 關於產品和運營,2018我們的幾個預測
- 幾個0-5歲互聯網從業者最關注的問題及解答
我們精選了本次直播的大部分精華內容,依照話題逐次展開,在此分享給你。
以下為正文——
黃:非常榮幸能邀請到幾位重量級嘉賓,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按照幾個話題漸次展開。首先,我們知道拉勾網平台收集到許多互聯網人求職的數據,我想請問 Ella,關於大家在求職、就業、職業規劃方面的問題,有沒有一些有趣的觀點?
鮑:好的。其實在三年前做市場調研時,當時我們簡單測算了一下,認為互聯網行業從業者最多應該有500 萬左右。但事實上今年行業從業者已經接近3000 萬,拉勾網本身就有 2000 多萬的這樣一個存量。
所以,第一,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是很蓬勃的。在很多年前,大家會覺得互聯網是一種技術,但今天大家會說互聯網是一種思維方式,或者說它是一種全新的、每個公司都要去擁抱的一個時代。所以可以看到,除了純互聯網公司(比如 BAT、拉勾以及三節課),還有一些在大家印象中屬於傳統行業的公司(比如大家熟悉的萬科地產、招商銀行等),他們對互聯網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急劇增加。這是行業的一個情況。
第二呢,我感覺到在年輕人尤其是90後中,很多人願意加入互聯網行業。如果他們有能力去成為一個碼農,他們就會去擁抱互聯網,甚至擁抱區塊鏈;或者他們更喜歡去做一些偏運營的工作,那麼他們可能會成為運營向、產品向或者設計向的人才。
黃:我想了解一下,剛才說的 3000 萬這樣一個數據,是包括了純互聯網公司的人才以及傳統行業的互聯網人才是嗎?
鮑:是的,在傳統行業中也有互聯網崗位,比如一些新媒體運營等。除了以上兩點之外,我們從城市的角度來看的話,80% 以上的互聯網公司還是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成都這六個城市。其中北京和深圳排前兩位,這兩個城市是當之無愧的人和公司都最多的。
如果再看城市之間的流動,我們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這個現象從前年開始,今年變得明顯,那就是許多北京的互聯網人在流向杭州。
我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數據分析,假設一位年輕工程師要在北京買60平的房子,要不吃不喝25年;同樣一位工程師要在杭州買 60 平的房子,只需要5年左右。所以對於一些人來說,杭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也算是杭州的一個城市競爭力。
另外我想請教Luke,就您看到的,在運營和產品崗這個方向,大家在城市之間是怎樣的選擇?
L:在我們的學員中,大部分學員的分布還是和互聯網的分布一致的。他們集中於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這四個所謂互聯網行業的「一線城市」,以及廣州、成都、南京、西安、廈門這類互聯網「二線城市」。
從遷移的角度來說,北京、深圳有人進來,有人走,整體維持高水平;但是,就杭州、成都來看,我身邊很多人去了這兩個城市,很多公司也往這方面遷,慢慢形成一個產業集聚的格局。
鮑: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覺得選擇城市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同樣是做互聯網,在北京、深圳,和在杭州、成都的體驗是絕對不一樣的。但是我個人還是鼓勵大家,在新入行的時候一定要去競爭最激烈、最繁華的地方。因為你會得到非常全面的鍛煉和歷練,它會是你此後在行業中發展的寶藏。
另外我看到黃老師給我的提綱里有一個問題:要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我個人建議,如果你有能力的話,在年輕的時候肯定是要去大公司看一看的,但時間不宜過長。大公司的見識能夠成為你的顯性資源,它會成為你的背書,比如我對 Luke 不是非常了解,但聽說他是某大廠的產品老大,那麼就知道這個人的能力是有大廠背書的。
不過大廠招聘全年無休,不只在三四月招人,所以如果大家想去大廠,不必那麼在意一定要在這兩個月跳槽。而中小型創業公司的職位釋放大多在三四月份,主要是因為這個時期它有人才流出。所以三四月份理論上是一個好的時間。
但如果你不是特別緊迫地想跳槽,可以在九十月份再動作,因為這個時期競爭者相對較少。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這個公司招了很久還招不到人,有可能有妥協的餘地。我覺得在大廠和小廠之間,大家可以做一個選擇:年輕的時候去大廠見識一下。但我個人認為不要超過 5 年。
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我們之前在大廠的經驗來看,大廠一般是Q1做計劃,Q2跑一跑但節奏還不太緊張,Q3壓力可能大了一點,Q4就開始玩命沖KPI,如果從這種節奏來看,它對於選擇哪個時間段進入大廠有沒有別的指導意義?
鮑:我沒有特別研究過這個問題,不過我感覺,客觀來講中國活下來的大廠都很有競爭力、很有狼性。比如我們和阿里的同學合作,他們晚上十一二點都還在和我們開電話會。所以我感覺大廠的某些部門一直都非常有競爭力。
L:我補充一點,我在大廠和小公司都待過,發現對於新人來說,應該是大公司學做人,小公司學做事。小公司里有機會接觸一些項目,鍛煉業務能力;大公司有機會去鍛煉溝通能力、資源協調能力、整合能力等。這個是能力項的不同,主要看個人的選擇和這個階段的需求。
鮑:同意。其實對於公司的選擇,對於去不了大廠的人,我建議還可以去細分領域排名第一的公司。因為細分領域第一的公司,它一定有過人之處,可能也不像 BAT 那麼難進。同時因為是細分領域第一,那麼它也是一種背書。
另外關於行業,電商、企業服務這兩年招人的需求非常旺盛,側面可以證明,大眾創業創新的浪潮不管怎麼變,但電商和企業服務這幾個行業相對是比較穩定的。
不過今年有個新冒出來的是區塊鏈行業,這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是激增的。這個需求主要體現在研發人才、行業研究員以及區塊鏈相關的內容和記者,這三類崗位需求最大。如果我們細說區塊鏈的話,不僅是大家了解的ICO項目招人,包括騰訊、阿里、順豐科技等公司也招區塊鏈人才,只是可能他們還在做試點,以及和 ICO 做的事情也不同。
另外從整個行業來看,60% 的硬性需求是研發。在研發的多個種類來說,PHP、JAVA和 Pathon的需求是比較靠前的。運營、產品、設計類需求大概各佔10%-15%,其餘是銷售和財務等職能崗位。
我們發現高端運營人才的需求是稀缺的,但產品經理是供需比最高的。這個供需比最高不是說產品經理已經人才過剩了,相對來說仍然是有大量產品相關的空缺崗位的,但只是相對來說從供給端數量和需求崗位數量的比例來看,產品經理是最高的。也就是在各個崗位對人才都緊缺的情況下,產品經理的供應是相對寬鬆的,競爭可能更激烈。
所以我們現在也在擔心,現在市場需求什麼樣的產品經理?我們從公司發展來看,產品經理是在公司中比例相對偏小的一類人群,而綜合的運營、增長(比如增長黑客)等崗位是更加吃香的,比如很多公司招人的時候都直接寫「增長黑客」。
從個人的選擇來說,市場總有起伏。比如前幾年IOS和安卓開發人才待遇是最好的,IOS 和安卓開發起來之後,很多培訓學校都能供應這類人才;但到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瓶頸、大量APP消失的時候,這個需求還是有所回落。
所以我覺得不要太在意市場和行業火不火,還是需要修鍊自己的專業能力。在任何一個方向上面成為大牛,我相信你都會是非常搶手的,即使有一天你的崗位發生了變化。比如PC時代的網站編輯,大多轉了運營和產品,如果你對用戶的感覺、對數據的敏感度、能力過關,那麼行業怎麼變都不怕。
黃:剛才說到區塊鏈公司新增大量崗位,不知道從拉勾的數據上來看,區塊鏈公司從去年十月到現在的增量大概是怎樣的?
鮑:我們統計過拉勾上在招的區塊鏈崗位大概在2000個左右,集中在北京,但它的增長似乎還是就在這半年。
黃:那麼我們請郭老師來驗證一下。就郭老師的體會,火幣網內部招聘需求有沒有什麼變化?
郭:我們的招聘需求和Ella說的比較一致,起初以技術類為主。但隨著行業和結構的發展,能夠從行業角度進行研究的人才成為一種需求,另外,和外界進行溝通的運營、品牌等人才也成為一種主要需求。
黃:剛才 Ella講到,從拉勾數據來看,研發類、行業研究員、內容編輯和記者需求比較大,研發類和內容編輯、記者還比較好理解,但行業研究員對於很多人來講可能是比較陌生的概念。正好郭老師作為火幣網區塊鏈研究院副院長,能否給大家介紹下區塊鏈行業的行業研究員是一個什麼樣的崗位?
郭:行業研究員實際上就是站在行業高度看待區塊鏈行業發展、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從行業趨勢來看,並不一定是區塊鏈公司在招行業研究員,還有廣泛的各行各業公司去看區塊鏈這個行業,因此也招區塊鏈行業研究員。
黃:另外我還想請問一下,在產品和運營這兩類職業序列下各自有很多細分崗位,針對過去一年,在這兩類崗位序列下,哪幾類是增長最快的?
鮑:當我們說運營時,指的是一個廣泛的範疇,而且即使在一個公司內部,遊戲運營、活動運營等崗位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從拉勾的數據來看,我們發現,這一年來偏內容類的運營以及通過對內容傳播做掌控而獲取影響力和用戶的運營,市場需求是比較大的。
黃:明白,這是 Ella 給我們分享的一個額外信息,接下來我們就回歸到今天非常多人都在關注的焦點——區塊鏈。去年底藉由徐小平老師的一張朋友圈截圖流出,區塊鏈一下成為整個互聯網行業關注的焦點,整個互聯網的人都對這個神秘的行業抱著一種好奇而恐慌的觀望態度。
創業者且先不論,許多0-5歲的一線從業者相信都比較困惑,他們可能聽說了區塊鏈,看了許多介紹和資料,但還是不懂區塊鏈到底是什麼。那麼我想代表大家請教郭老師,對 0-5 歲的普通一線互聯網從業者,應該怎麼理解區塊鏈?如何看待區塊鏈的火爆?有必要快速進入行業去佔領一席之地嗎?
郭:首先我不認為應該感到恐慌。我先嘗試從產品經理這個角度去分析一下區塊鏈這個問題。區塊鏈本質上來說有著去中心化的特點,它是一種數據使用的方法,本身沒有太多技術創新,而是方法的組合。基於這種去中心化的特點,人們從比特幣中抽象出區塊鏈技術。
從產品和運營角度來說,從09年比特幣誕生以來到現在有 10 年,比特幣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它將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生動展現在大眾面前。
大家都以為比特幣是貨幣,但實際上比特幣和區塊鏈到底誰先誰後也分不清。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比特幣其實不應該被看成是一個幣。雖然它實現了價值傳輸,但它價值波動非常大,失去價值尺度的作用,更類似於一種另類的資產。
但基於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經過多年的探索,可以被多個領域使用。目前就我已知的已有20多個領域在用區塊鏈技術做探索,只不過還沒有太多成熟應用。所以這樣來看,區塊鏈行業有許多機會,如果早期觀察到這個行業,應該是能讓人興奮的。
黃:那麼我總結一下,對於區塊鏈,首先我們應該把它看做一種可以應用於各行各業的、去中心化的、作價值傳遞的技術創新;其次,就當前來看,區塊鏈在許多行業處於探索階段,如果你對技術本身感覺到興奮,那麼應該擁抱這種技術。
那我想接著這兩點追問一下郭老師,就您看來,在未來一兩年,在哪些行業的那些場景下,你覺得會有令人興奮的或者可能落地的區塊鏈應用?
郭:剛才說到有 20 多個行業在開展這種嘗試,但實際上這個行業處於初期階段,技術本身還在不斷迭代的過程中,區塊鏈本身的響應速度、可擴展性、穩定性等還在不斷提升,適用於行業應用的條件還是比較高的。所以我們現在是認為有這麼幾個可能的方向:
一是技術領域。技術本身還不太完善,但特點已經展現出來了,沿著這個去中心化的思路可以有許多探討。這個方向對於學密碼學、計算機等同學來說大有用武之地。
二是線上化程度比較高的行業,比如遊戲、數字廣告、金融(其中業務相對簡單的、做風控內容比較少的部分,比如支付)等。因為區塊鏈是增加了存儲成本、傳輸成本、技術成本,降低了交易成本的行業,我們有個觀點是「要上鏈,先上線」。如果你的數據沒有錄下來,沒法做進一步的處理。
鮑:郭老師提到區塊鏈在遊戲行業應用,可以舉個例子嗎?
郭:一般通用的是兩種模式。一是虛擬資產的交易,這是一種泛資產的交易,比如遊戲裝備,也有人提出跨遊戲交易,但只是一種嘗試;二是建立一種透明機制,比如抽獎、競猜等,避免暗箱操作。
黃:郭老師剛才舉了幾個行業的區塊鏈應用,相信很多人對區塊鏈行業有了一定了解。對於研發人員來說,進入區塊鏈有很大價值釋放空間,這是肯定的。那您認為除了研發之外,什麼類型人才進入區塊鏈行業,隨著行業發展可以獲得較高的紅利?
郭:實際上區塊鏈行業發展幾年,形成了相對多元的產業鏈。按照一般的認識來說,上游是挖礦,中間是錢包或交易所,下游是應用。
所謂的「挖礦」是指適用於比特幣這種特殊機制的產業、特殊的環節,會用到晶元,晶元設計是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領域。
中游的錢包,或者說交易,是指去中心化的交易,基於某種智能合約,可以實現代幣之間的自動交換。
所謂下游是指基於一定的技術平台,針對特定場景開發的應用,涉及到業務模式和具體場景的銜接。
所以具備區塊鏈的基礎知識是一個條件,其次要專於某個行業,比如遊戲、支付等,有深刻了解,才能用區塊鏈去「加」。
黃:所以在當前階段,先要對區塊鏈行業有深刻的理解,進入這個行業才有比較大的空間。剛才郭老師正好講到了下游的幾種具體應用,我想提幾個網上被很多人假想的應用場景,請郭老師分析下什麼時候可能會實現。
第一個就是知識產權的交易和保護。假設 Ella 在知乎上發了一個東西,在現在的環境下很多人轉載都不用跟 Ella 打個招呼,Ella 也得不到任何收益,假想上鏈了一種知識產權的保護,每一次轉載和應用都可以自動進入智能合約,Ella 也可能得到分成。這個應用場景您覺得可能實現嗎?以及可能的話,什麼時候可能?
郭:其實這個場景是很多項目正在嘗試的方向。有了區塊鏈這個手段後,將傳統的知識產權概念放大了。現在我們談的知識產權就是版權、專利、商標等,比如三節課就是一個有價值的商標,但對於剛剛說的在知乎上發文章這事,可能沒必要專門申請一個版權。
那麼有了區塊鏈技術之後,碎片化的微型知識產權可以實現它的價值。區塊鏈可以把原有不同業態的邊界打通,比如自媒體和社交是分割的行業,區塊鏈在行業與行業的交界去打通, 對於知識產權保護,這個行業的邏輯是說得通的。
黃:那您覺得這種應用多久以後可能發生?
郭:現在這種嘗試,主要制約在底層鏈的效用上,吞吐量受影響。它可能逐漸擴大,和應用和技術的發展匹配。
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看待區塊鏈行業一些實際應用場景的大規模落地可能奔著3-5年甚至更長,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郭:我認為現在這個行業尚在開端,最後這個行業會是什麼情況尚不清楚,但對於更多人來說,意味著更多機會,而不是說你在結果中佔有什麼位置。
黃:那麼我想代表在座許多做產品和運營的互聯網人問一個問題:他們想進入區塊鏈行業,但之前做的是電商或其他行業,習慣了那一套流程,進入區塊鏈行業後有什麼要求?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尤其是產品和運營、營銷這些偏業務的崗位,在進入區塊鏈行業中要面臨的差異具體有哪些?
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用行業的邏輯去發現需求,因為區塊鏈行業有非常強的技術儲備,而且它的業務模式和傳統的互聯網產業有很大區別。
一般我們認為,基於區塊鏈會產生更多共享經濟的模式,供給和需求在技術的支撐下會發生很頻繁、很靈活的轉化。在這種新的模式面前,產品和運營要先看懂行業邏輯,找准你面對的需求是什麼,這可能是區別比較明顯的一點。
發現需求之後,其實滿足需求的方法和其他行業的邏輯是相通的,比如如何協調內外部資源、提供產品等。而且現在區塊鏈行業雖然提倡去中心化,但有大量公司還是以中心化的方式運行。那麼在這種工作環境下,與原有工作的節奏、規律沒有太多區別。
黃:我想我大概懂了,也就是說,對於產品、運營、營銷從業者,進入區塊鏈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先懂這個行業。比如產業的上下游、有哪些角色、關係是怎樣的、怎麼協調在一起,充分理解後才能捕捉到做產品有哪些需求點,自己能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當前行業里大家在關注什麼話題,當你有了這種洞察後,再往下才能知道做出什麼產品形態。這和傳統的產品、運營、營銷的工作邏輯和方法是一致的。
L:感覺很像我們當年從傳統領域進入互聯網。你要先理解互聯網的業務邏輯,具備自己的能力點,然後擁抱新技術。
黃:那麼關於區塊鏈的話題,Luke 和 Ella有沒有什麼想和郭老師交流、探討的呢?
鮑:今天很有啟發,我有一個問題想問郭老師,當前在區塊鏈行業做的比較好的人是一些什麼特徵的人?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想進區塊鏈這個行業,其實又一些人已經進去了,他們就是最早吃螃蟹的人。
黃:剛才咱們聊的是從技能層面多一些,現在這個話題可能我會從人的潛質、個性這方面來講。
據我觀察,早期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有一種比較好的自我驅動的特點。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捕捉到區塊鏈的特點,能夠敏銳地捕捉信息;知道這個信息之後,他們有一種自我管理的精神,就是要去弄明白這個事;弄明白以後,他們就會分析自己能有哪些機會進入、接觸這個行業。
其實很多人最開始完全是從業餘、興趣的角度去關注這個行業的。所以說敏銳地捕捉信息、自我驅動、行動力,是比較明顯的特徵。
L:那郭老師您是怎麼進入這個行業的?您之前從事的是哪個行業的工作?
郭:我之前從事的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研究,互聯網金融本身領域比較多,比如保險、金融,包括區塊鏈等。在這麼多個行業中,我覺得區塊鏈行業的特點相對明顯,所以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這方面的研究。
黃:特別感謝郭老師給我們分享了很多關於區塊鏈的信息,那接下來我們回歸到關於 2018 年行業的業務趨勢上來。
可能三節課的用戶會知道,昨天我們發布了關於 2018 年的十大猜想,但其實我們自己內部提出的猜想遠遠大於十個,只是有部分沒來得及在文章中呈現。那麼我們就請 Luke 代表三節課,分享一下關於沒來的及呈現的部分猜想。
L:昨天我們發布了十大猜想,但還有幾個文章沒呈現的判斷,我覺得也挺明顯。
第一個判斷是,產品微創新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有大的作為。我認為創新的市場規律還是存在的,目前來看用戶的使用時間被三大應用佔領(微信、微博、頭條),但用戶其實有慾望跳脫出來,比如將朋友圈設成三天可見,這是一種用戶想要跳出來的需求。但如果說用大的創新去顛覆這三大產品,我認為目前不現實。
但微創新開始出現,如沖頂大會其實是直播的變種,但它把直播的互動做到了極致;趣頭條其實是頭條的變種,但它基於頭條的玩法,加上了紅包和上下線的關係等。
其實像一周CP、戀與製作人這樣的產品的火爆,也讓我們看到用戶的時間還沒有被填滿,而且他們需要新的玩法。但這種新玩法是在原有大產品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
所以說,微創新存在,但這種創新的模式還不算成熟。我們沒有看到大量的新技術湧現,除了已有的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在整個傳統互聯網(古典互聯網)里,技術模式還很傳統。
沒有技術顛覆,很難有蛻變的產品出現;並且現在的商業模式還建立在BAT模式之上,停留在 to b 或者 to c 的模式,很難跳出來去產生新的產品。但微創新和一些傳統業務比如教育的結合,也許會有比較長的周期。我們的課程的運行當中,也會引入這樣的產品來加強我們的服務,
第二個判斷比較悲觀,小而美的產品在BAT 和 TMD這類巨頭面前機會越來越小,被併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沒有顛覆性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之前,巨頭會有更多機會和市場資源去佔領跑道,比如沖頂大會率先殺出來,緊跟著就有了頭條的百萬英雄。巨頭和新的巨頭持續而大量的投入會讓小而美的產品尷尬,很多產品會選擇要麼結合要麼被併購。
但我認為對於產品,整體趨勢還是樂觀大於悲觀。2018是產品大年,基於過去幾年技術和運營的創新、探索,產品有了新的機會。不管是微創新還是AI、區塊鏈技術創新,我們都會看到今年市面上還會有很多新產品湧現,以及和金融、教育、房地產甚至是區塊鏈等行業結合的產品也會出現。
我認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也在慢慢引領世界的方向,這得益於中國市場非常充分、飽和。舉個例子來說,中國互聯網是五花肉,美國市場是兩極,充沛市場會孕育充沛的產品形態,比如一線用頭條、抖音,二線用趣頭條、快手等。
另外,90後對生活的感悟和經歷也會催生一波新的產品形態。在時間、空間、人群的三個立體維度來看,產品可擴展的空間非常大。所以我認為 2018 年應該會是產品非常好看的一年。
黃:Luke正好講到了後面這個問題,那麼我代表一部分人問一下,如果正巧在小而美的產品公司,怎麼辦?
L:我覺得有兩個原則。如果你相信這件事是你當前必須要做的,就堅持做下去,不去管未來情況和收益。另外,有些事要看發展,比如有些小而美的產品可以有很好的收益,也許它對你整個人生也很有價值。
但如果你還沒有進入行業,那麼你就要考慮到底是想大爆發還是要輸出一種價值。比如我們做三節課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那麼我們就會堅持做下去。但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不是你必須要做的事,也可以考慮換個賽道。
黃:Luke講得特別好。其實我認為,行業發展的邏輯、創業的邏輯、個人職業選擇的邏輯,這三種邏輯不必合到一起。那接下來我也代表三節課輸出一些對運營的額外判斷。要輸出的東西仍然從屬於一個大的觀察和環境,昨天十大猜想中也說了,整個大環境就是流量紅利沒有了,業務進行到要靠精細化運營的階段,更多的時候想要依靠砸錢和簡單粗暴的投放獲得增長,是不太現實的。
那麼圍繞這個大現實,我補充兩個小判斷。第一個,我覺得到18年,對80%以上的互聯網運營從業者,職業發展的瓶頸不在技能,而在對業務的理解。
很多人最初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關注的是技能層面的東西,比如新媒體運營關注寫文案、排版等具體的技能,但其實他們學會了一堆技能之後,最終還是對業務缺乏理解。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兩周面試見了一個在招聘行業做內容的小姑娘,聊天中她提到感覺做的事雜,沒有成就感,沒有前途,我就問了她一個問題:你覺得招聘這個業務最本質的業務邏輯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它是怎麼賺錢的?你自己的工作怎麼協助這個邏輯運轉起來?她沒回答上來。
所以我感覺,大量的人並不是說有技能層面的缺失,而對於業務層面的理解是不夠的。至少 80% 以上的人從來沒有思考過我剛剛提的這些問題,不管他們是在做金融、教育、社交、招聘或其他業務,但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邏輯,所以即使做了很多事,還是發現自己在公司沒有什麼地位。
鮑:對,這裡我要頂一下黃老師的觀點。其實從面試官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是看的很明白的。最近我每天看200多份簡歷,也會邀請很多人來公司面談。如果要做好運營、產品或市場,你需要對這家公司錢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有一個了解,對每個環節都得清楚。
我記得Facebook的CEO提過一個概念叫「偽工作者」,您剛剛提的就是這種「偽工作者」,他們雖然每天都很辛勤工作,但他們的這些動作有沒有轉化為一個公司的生產力?有時候我是存疑的。很多人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但運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終極目標是什麼,基於目標和結果去做動作。
黃:如果把這個問題抽象來看,可能前幾年有流量紅利的時候,做動作就能有增益;但今天所有動作必須服務於業務,才會變得更加有效益。
那接下來第二個判斷還是圍繞精細化運營來講。昨天十大猜想也提到了,未來行業對於策略型人才的需求會增加,當低端人力成本上升的時候,理論上企業會希望業務更多由策略和機器去驅動。
要依賴策略驅動業務,那麼邏輯、數據分析能力等屬性對於運營從業者來說是必須的,但絕大多數運營從業者不具備這些屬性。
很多人以前的工作更多是在社群、社區等地方,更擅長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內容生產、社區氛圍的維繫等具象的工作。但是從大量數據中抽象出來變成規則、機制、策略,大多數人是不擅長的,且這個學習成本相對較高。
不過這些能力有可能恰恰在很多產品經理身上是具備的。所以未來兩年,產品經理轉行做策略型運營或者大規模用戶的運營(偏規則制定、機制驅動),可能機會會比較多。
鮑:我們的數據也在印證,高端運營的需求是在激增的。
黃:是的,有個真實的例子,去年頭條招一個高端內容運營的崗位,發動了各種資源,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半年都沒有找到,所以行業的兩極分化很明顯的。
鮑:所以未來的運營思維要有穿透力,所有動作指向什麼目標,這要很清晰。5年以內的基層運營會很容易迷茫,再加上行業和公司對於運營的定義不同,崗位要求本身對人才也可能有誤導。
L:是的,正好我也給大家一個建議。我覺得在剛工作3-5年也就是職業生涯早期的時候,職業是強標籤;5年後職業是弱標籤,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更有價值。
鮑:非常認同,你會發現一個特別成功的公司,往往它的成功是產品加運營尤其是綜合的運營的整體體現。所以你想成為一個做出優秀作品的人才,那你對自己的要求可能是T字形,先進入一個垂直的領域,到了一個階段後要橫向拓寬,不再有職位的邊界。
黃:這正好延伸到下一個問題。我們幾個人各自從自己的角度給了大家一些關於行業、業務、職業發展的建議,那有幾個是目前行業從業者普遍困惑的問題,接下來我們把這些問題拋出來,請各位嘉賓做一些解讀和回應。
那第一個問題是,對產品、運營和營銷從業者來說,未來的職業發展是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全面,還是更專精於某一個方向?
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問題,是因為我發現現在很多公司的業務變化非常快,對人的要求也更全面,很多人做了很多不同方面的事,但發現全都做的不精,感到很矛盾。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先請 Ella 來從你的角度給出一些建議。
鮑:這個問題是個很好的問題,我建議這樣去想:比如現在運營崗位分很多種,產品運營、活動運營、內容運營等等,千萬不要被職位標籤框定自己,要跳出來看你的能力標籤是什麼。
我們專業地去看一個人,要看他的三個面向:一是知識,比如作為產品經理的邏輯、做市場的對品牌和公關的知識;二是技能,是指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三是經驗,這個是無可替代和不可逾越的,比如說有人即使上了三節課的課程、做了作業,但有可能他還是沒有經驗的。
大家更多地先從這三個方向看自己有沒有特長,比如對數據特別敏感、邏輯特彆強、對傳播特別有洞察等,基於特長後你會發現其實職業發展的路是很寬廣的。比如你可以選擇產品、運營或是市場的某個面向,我覺得這都是互通的。
當你知道自己具體的能力標籤後,接下來就要放寬你的視野,要拉伸長項,讓短板不再明顯。一個成功的職業不在於拚命補短板,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崗位,能讓你極大發揮你的長項,同時把缺點補得不明顯,你就會在職業上有大放光彩的時刻。
黃:我覺得剛剛Ella 講的對我觸動很大。我們應該把以職位為中心的思考慣性摒除掉,更多回歸到知識和經驗儲備,找到與發揮能力長板,去補足經驗。
接下來是第二個普遍問題:很多人說傳統行業要擁抱互聯網,但過去兩三年以來,互聯網人進入傳統行業似乎沒有很多成功,所以到底要不要去擁抱傳統行業互聯網化?互聯網人要不要考慮進傳統行業?如何判斷哪些公司是能進入的?
這方面特別想諮詢下郭老師,因為知道郭老師一直對行業是比較有研究的。
郭:好的,那我們從兩個方面探討。首先互聯網化不是趨勢而是現實,擁抱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問題只是在於你準備好了嗎?
具體怎麼擁抱,還是要分情況來說。如果你只是把它當一個職業,那麼哪個行業的收穫都差不多;如果把工作看作機會,還附加和行業共同成長的價值,那麼你會投入更多、考慮更多。這些付出會成為你長期的職業生涯的支撐,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選擇行業還是要選和社會發展趨勢相符合的。
黃:感謝郭老師,緊跟著我想追一個問題給 Luke 和 Ella:從實際來看,很多互聯網人進入傳統行業後,會吐槽老闆不懂互聯網,自己無用武之地,那麼怎麼規避這種情況?
L:那我先來拋磚引玉。首先我認為,在傳統行業做的好的互聯網人有個特點,他們進入行業後,先不謀求改變行業的運營邏輯,而是先跟隨這個邏輯,用互聯網思維去加強既要業務中的某些點,去提高傳統業務的運轉效率,這樣他們的發展空間是可打開的。
而那些一進去就想顛覆、重構流程的人,其實你是沒有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規律的。每個行業發展是有規律的,建議你一進去,還是先跟隨它,用互聯網思維去加強它。
鮑:我個人有個想法是,優秀是一種習慣。比如在工作之前一定要在學校里成為頂級的人物,要考過第一,知道考第一是什麼體驗。比如我自己招人喜歡招曾經有過成功經歷的,哪怕是不相關的領域,但都能夠說明這個人身上具備成功的素質。
我覺得一個人要想做得好,對於初級層面,是要考慮技能如何,比如做運營能不能把增長做起來。但其實真正要成為行業精英,最重要的是處理複雜問題和局面的能力,包括諸多因素髮生變化的時候依然能夠做出很好的決策和舉動。
有人會問,覺得自己像單純的專家型人才,應不應該去「腹黑」的地方歷練下?所謂處理複雜局面的能力,不是指處理複雜的暗黑的人際關係的能力,而是指在面對不確定局面時的承壓能力、信息不完整的時候的決策能力、宏觀層面上去思考業務效益的能力。你要歷練的是對外在世界的應對能力,通常需要經歷痛苦和艱難的時刻。
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有感召他人的能力。領導力不是指當了領導之後才有的,而是指感召別人的能力,比如能否跟隨不再是領導的人做事或讓別人跟隨你做事?如果你能夠感召不懂互聯網的老闆聽你的做事,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黃:Ella引出了最後一個重要問題:前面我們講到一個現實情況,互聯網行業里人才的兩極分化嚴重,低端人才堆積,精英人才稀缺,那麼對於一個普通個體來說,想成為精英人才的成長路徑是怎樣的?
郭:結合個人體會談一下,我建議在做好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多操點心,把個人成長和公司聯繫起來。互聯網各行業變化的節奏比較快,一段時間內你和某公司某群體綁定了,那麼就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看看公司發展、行業發展,想點更多更宏觀的事。
鮑:這個問題翻譯一下就是「如何成為一個牛逼的人」。記得以前有個段子:如何用一年時間獲得三年的工作經驗?點開就兩個字:加班。我覺得有一定道理,因為我自己篤信一萬小時定律,我自己的一些技能隱約在一萬小時之後就有了質變。有的人可能在工作中有頓悟的體驗,我覺得這個就是你在一個方向持續努力後發生質變的結果。
但質變的前提是你要有明確的職業目標。我發現大家喜歡聽職業規劃課,但有時候職業沒辦法明確規劃,有的時候是需要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既需要有一定靈活性,有時候也需要有「傻傻相信」的信念。所以有堅定目標是很重要的,不要輕易地去動搖。即使現在是金三銀四,但很多人是不適合說跳就跳的。
第二是要了解自己,揚長避短。第三是去相信那些痛苦的歷練一定不會白費。如果你在職場中經歷了一些痛苦,那麼更重要的是去思考這個痛苦的歷練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如果你一直帶著這樣的心態,那你就會慢慢成為想要的自己。
L:之前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如果一個互聯網人在行業變化面前不焦慮,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這其實就是一種精英化的焦慮。
為什麼會精英化?這是因為早期互聯網就是「人傻、錢多、速來」,有一大堆「人力堆積」(都不是「人才堆積」);而現在互聯網發展精益化、複雜化,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
那怎麼去應對這種變化呢?我認為人的成長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方法論的梳理、總結、內化,需要將你做的事做到極致,有一技之長。這需要在1-2年內完成,三節課正在做的事情也主要是在這個階段幫助大家。
第二階段是創造力的提升,這是要闖的。很多精英人才是闖出來的、不設限的,你要在工作之外想點別的,或者加入一些組織、做一些活動等,都可以獲得充分的成長。
第三個階段,當你既有創造力又有方法論的時候,就要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把方法論和創造力結合起來,可能就能在這個階段達到精英的要求。
以上是本次直播的全部內容,感謝黃老師和三位嘉賓的分享,也感謝拉勾網、火幣網對本次直播的支持。同時,還要感謝大家的觀看,希望本次直播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完)
推薦閱讀:
※Final cut很難嗎?1招教你快速剪出優秀短視頻,超簡單!
※怎麼看李彥宏提出AI時代到來的說法?
※偷情網站數據泄露後… | 愛情在科技時代更難維繫了嗎?
※你為什麼會猶豫不決?
※互聯網從業者如何提高自己工作以外的收入?
TAG: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