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了那麼多金融知識,你還是賺不到錢?
把財經金融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財富收益是有一定距離的,即使懂得了做人道理,還得親自實踐,並建立自己的三觀體系,或許才能較圓滿的過完這一生。
賺錢和財富增長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天時、地利、人和眾多因素合力的結果,掌握一些財經金融知識,不一定能賺到錢,但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理論轉化成錢,隔著一定的距離
理論知識有些曲高和寡,聽起來高大上、逼格高,但一般人較難理解、不接地氣,感覺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遠不如具體指名道姓的容易理解,如「通過稅費進行收入的二次調節分配,緩解貧富分化」就不如「向富人多收稅,把收上來的錢發給窮人」來得直接。
這裡就牽涉到一個體、用、術的問題,所謂體是理論核心,是基礎知識,是亘古不變的原理;用是根據體的理論知識發展出的具體運用,是把理論落地;而術就是具體的操作實施了。
能量守恆定律就是體,由它可以推論出能量可以相互轉換,但不會丟失,於是就有了勢能轉換成動能、動能轉換成電能、電能再轉換成其他各種能量(動能/熱能/風能等),這即是水電的原理,而電機的生產/原材料的採購/工人的招募/推廣銷售等就屬於術。
可在這三個環節只有「用」和「術」賺錢了,雖然它們都來自於「體」,可發現「體」的人沒賺到一毛錢的收益,反倒是發電廠/電機廠/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工人/銷售業務員等賺得腦滿肥腸。
於是你也就理解了,知識淵博的老教授坐在書房裡,冥思苦想了一輩子,殫精竭慮、皓首窮經,但卻窮了一輩子,因為他們一直在研究「體」,壓根就沒沾邊「用」和「術」。
同理,財經金融知識就類似於「體」,要想把它轉換成財富就得多接觸「用」和「術」,即多實踐——炒股、買房、實業投資、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民間借貸……不能把理論束之高閣,為了研究而研究,一味的空談理論知識,而要用紮實的理論功底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升華理論,形成互動的反饋循環,這是最理想的「有了財經金融知識就賺錢的模型」。
可現實遠非如此,估計你大致也猜出來了,理論學習較為容易,可實踐卻千變萬化,並且是有門檻的。
除了理論,實踐並優化自身條件
有理論知識的人不少,可是在實操階段卻絆了個跟頭——炒股得有本金吧、買房得有首付款且徵信良好還要有月供能力吧、實業投資得有籌資/招人/管理/銷售的能力吧、民間借貸除了本金還得有風險把控的本事吧……所以,光有財經金融的理論知識確實不能保證一定賺到錢呵。
所以,除了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還要在實踐中完善「用」和「術」,優化自身的投資條件,並夯實自己的投資基礎——努力工作積累自己的首筆投資資本、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方便以後的銀行貸款、細心觀察留意身邊的潛在投資機會、積累人脈應對緊急關頭的不時之需、預備好籌資渠道在必要時能提供現金流……所有這些未雨綢繆都需要用漫長的時間去添加完備,財富的增長是一個人全部資源要素的組合發力,其增長的高度取決於最短那個木板的長度。
穩妥的財富增長方式是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尋找潛在的機會(以工作為圓心,上下游四處延伸),堅持不熟不做的原則,降低磨合和認知的成本。關於進入陌生領域,要有本金虧損的謹慎心理準備,因此應讓投資金額在自己風險承受範圍之內,哪怕失敗,就當是積累經驗學習了,努力保留東山再起的機會。
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知識/經驗/眼界/資本/判斷),財富的增長同樣有很大區別,媒體上追捧的致富方式不一定就適合自己(通俗的話就是「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打」),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條件(風險承受能力/把握管控能力等)慢慢摸索。
但對於那些本身無甚積累(資金/人脈/經驗等)的人來說,還是建議可以適當冒進一些,因為這些人本身一無所有,更需要逆襲的機會(成功則翻身,不成跟之前一樣)。
這些基礎工作做好了,只是做到了盡人事,接下來就是聽天命——等風來。
當萬事俱備後,你只需要等風來
你要明白一個道理:資產泡沫的泛起和財富機會的降臨帶有極強的偶然性、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所以也別指望別人給你明確一條財富的康庄大道。
什麼時候有風,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風力多大能吹多久,幾乎沒人能預測,隨著信息傳播的疾速而帶來的正反饋機制,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呼嘯而至戛然而止。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判斷正確與否會影響到結果,財富的差距即來源於此,財經金融知識的重要性也就體現出來了)做好自己的事,靜靜的等風來。
於是,我們也就深刻理解了資產配置的精髓:人越年輕權益類投資(股票)和有泡沫潛質的投資(房產/創業)所佔的比例就越大,年齡越老固定收益的債權類投資(存款/國債/公司債等)所佔的份額就越高,因為年輕人來日方長,有得是時間去等待風,並且可以多吹幾次,而老年人的機會卻不多。
請牢記,知識轉化為財富的公式
此時,我就回答你「懂了很多財經金融知識卻不賺錢」的疑問,請記住如下公式:
紮實的財經金融知識+嫻熟的投資理財技巧+過硬的自身條件+等風來=大概率賺錢
你只是有財經金融知識,沒有投資理財的技巧和手段,自身的基礎條件(投資金額/資信狀況等)又差,還沒有風(運氣),怎麼可能賺錢?除了有理論知識的「體」,還要去實踐「用」和「術」,三者連貫一體才能達到財富的增加。所以,你要結合這個公式,對比自己在哪方面有所欠缺不足,著力的去彌補和強化。
前文已經說了,資產泡沫和財富機會帶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正如公式所描述的即使你把這些條件都滿足了也不能保證一定能賺錢,只是提高了贏錢的概率,所以你也就不要糾結於過去幾十年中國小學文化或文盲的人都成了老闆,上了學的反而成了打工仔(除了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狀況不說,更要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來看他們所佔各自人群的比例,而不能拿個例當普遍現象),因為追求大概率才是正常的商業邏輯,小概率不可能事件(花2元中500萬,頭天買只股票第二天天就漲停等)不具有複製性和參考性。
一個人賺錢的多少是他所能調動/運用總體資源能力的體現,一個家庭財富的多寡是一家人整體調動/配置資源能力的體現,是均衡能力的結果。當然,社會的財富總量是相對穩定的(即使每年增加,也有一個數值),一個人的多佔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少佔,誰有這些能力和運氣,財富就垂青於誰。
推薦閱讀:
※新手跟你談談我的灰項目
※左側交易為什麼可以死扛?
※理財之路
※拆書|如何正確地賺錢?答案或許只有兩個字
※高手拍案叫絕,韭菜感動到哭的均線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