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愛台灣」與「愛中國」的完美結合

出淤泥而不染的李敖

李敖在蔣中正治台時期遭受白色恐怖迫害,一同遭受白色恐怖迫害的台灣人民很多都對蔣政府產生怨恨,甚至懷念起日治時期,從而萌生了台獨思想,走上了台獨道路。而李敖卻是出淤泥而不染,並沒有被仇恨扭曲了愛國立場,至始至終堅決反對台獨。

李敖在電視節目《李敖有話說》中曾說過:「那些人用二二八事件製造悲情與族群衝突,一邊製造悲情、一邊說『我們不要陷入悲情』邊製造族群衝突、一邊說『護公義與和平』們還用二二八事件做了錯誤的歷史解讀,把二二八事件栽在新的外省人的頭上,把台獨理論架構在二二八事件之上,從而要求外省族群『要給我乖乖的』就是『新栽』。」

那個曾經在白色恐怖期間,幫助後來被稱為「台獨教父」的彭明敏越獄出逃的李敖,一語點出台獨勢力借蔣政府的惡政來恐嚇台灣人民,鼓吹台獨思想的陰謀,他是一個思想分裂的兩面人嗎?並不是,這反而證明了李敖愛國思想的堅定。

李敖與彭明敏

彭明敏所代表的台獨分子原先只是在白色恐怖下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台灣民主人士,卻因對蔣政府的仇恨扭曲了思想,墜入了另一個地獄而黑化了。李敖與彭明敏曾經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後也便反目成仇,在李敖參加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彭明敏公開諷刺這是「小丑助興」,而李敖則立刻反擊,扒出彭明敏擔任台大系主任期間,利用女學生準備出國留學請他寫推薦信的機會,誘姦女學生的醜事(1)。

客觀理性的李敖

李敖也曾在軍購案、公投入聯案等立法案中積極地反對與阻止,並因此得罪了許多既得利益者,人們也紛紛給他冠以「反台獨」的稱號,但其實李敖反對軍購和入聯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為了台灣人民的切身利益。李敖反對軍購案的理由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為了不讓台灣百姓花冤枉錢,「台灣給美國人當狗,還要自己花錢買骨頭?」李敖的驚人質問立刻成了兩岸華人中的流行語。

李敖沒有被仇恨侵蝕了頭腦變成台獨,可見其思想是有一定的過人之處的。我沒有見過比李敖更理性的台灣人了。對於主觀的人來說,是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劣勢地位和缺點的,李敖卻可以正視台灣在美國人眼中的地位,即使這讓台灣人汗顏和;對於一個幾乎沒去過幾次大陸也幾乎不上網的台灣人,李敖卻可以客觀審視對岸,他2005年時直言:「我支持共產黨」(2),認為共產黨真正使中國富國強兵。

李敖還被認為「狂妄」,他自比過魯迅,說:「你看我罵人王八蛋的時候,可是骨子裡還是證據。魯迅只有罵了王八蛋而已。」(3),也說過:「我罵人的方法就是,別人都罵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個本領,我能證明你是王八蛋。」這些自賣自誇的狂妄背後,其實卻是李敖對客觀事實的謙卑與尊重,他是一個骨子裡的理性者。事實是勝於雄辯的,李敖善於用事實將敵人打倒在地,並「狂妄地」上去痛打落水狗。能做到後者很簡單,要做到前者就難得多,而且能做到前者的人大多會不願意做出格的「狂妄」舉動,以顯得自己「沒有教養」,而其實唯有這種「狂妄」才能讓想要表達的思想和事實,傳播的更廣,殺傷力更強。李敖用催淚瓦斯大鬧「立法院」,就明顯是他故意製造新聞事件來推廣自己的思想,可以說他是一位傳播學的高手,比那些只會閉門造車,不會影響社會的學者聰明多了。

愛國愛台的李敖

理性不等於冷血,在理性的基礎之上,李敖則是對台灣拳拳的熱愛。李敖曾為救助台灣慰安婦拍賣自己收藏的字畫古董,包括胡適送的書法作品等,價值約一百萬美元。並曾捐新台幣一百萬元給高金素梅,希望她去聯合國總部抗議,勸日本政府承認二次大戰日軍暴行。李敖還慷慨解囊,支持因發表支持統一的言論而被處分和免職的郭冠英。整個台灣,似乎已經很難找到如此關懷台灣慰安婦,真正警惕歷史的人了,這樣的慷慨在為日軍暴行翻案成風的台灣,簡直是沉沉迷霧中的閃亮燈塔。也可以看出理性的李敖在大是大非的民族話題上的毫不含糊,這足夠讓一眾利用統獨議題中飽私囊的養賊自重者相形見絀。

很多人都認為李敖反國民黨,反台獨,就懷疑李敖是共產黨員,或認為李敖親共親大陸,其實這只是心胸狹隘之徒的固見,李敖只是在愛台灣罷了。如果說他曾經有說大陸的好話,那也只能說,愛台灣與愛中國其實並不衝突。

如今我的人生偶像李敖大師老了,已經無法再發聲影響台灣以及全球的華人,但他在地球上存在的歷史,可以證明文人可以既有文化,更有風骨。對這種風骨的追求,並不僅僅是文人修身養性的小清新,看看如今美國企圖用《台灣旅行法》等干擾中華崛起的小動作,就知道文人的愛國、理性和立場堅定,是平天下的大事,繼承李敖的衣缽,匹夫有責。

參考資料

1,《你所不知道的彭明敏》 作者:李敖

2,《神州文化之旅》

3,《李敖有話說》第369集《魯迅不是神》


推薦閱讀:

新社保制度下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劃分依據是怎樣的?
攜程親子園事件到底該不該給社會一個交代?
怎麼看散發謠言來激起民眾愛國之心的行為?
對低齡兒童來說一些常識是講道理有效還是硬性規定有效?
窮養的女孩和富養的女孩區別在哪?

TAG:李敖作家 | 中國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