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深度,決定你的認知高度
反思的深度,決定你的認知高度
作者:小窩(富書籤約作者)
一、向內求,學會跟自己要反饋
小慧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對產品的包裝從文案到設計,她一手包辦,可以說是公司的「核心力量」。
領導對她讚賞有加,包裝的產品經常很快就能上線。
但不知道為什麼,產品銷量就是提高不上去,沒多久,公司就干不下去了。
小慧的實踐經驗豐富,對新公司的產品業務很快就熟悉了,但隨著接觸業務的增多,小慧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經常自己覺得很不錯的方案就被否定了,並且還是她認為比之前做的好的,這讓她很是苦惱。
她跑來問我:「是不是新公司對我有什麼誤解啊?不然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把她修改前後的文案拿來對比,確實比之前有進步,反觀她之前的方案,基本都在同一水平。
小慧其實很有潛力,但之前缺少市場的反饋,總是用老一套的思路做事,一成不變,雖然一段時間內可能收穫頗豐,但時間長了,弊端就露出來了。
尤其是現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市場用戶的痛點需求也在跟著變化,如果不想被淘汰,我們自己也要跟著相應的改變。
《一分鐘經理人》作者蘭迪·波什說:「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反饋。」
小慧先是轉變了懷疑公司對她有誤解的想法,從得到的反饋中挑出關鍵詞,對照自己的方案和活動流程一步步檢測,她發現有些細節本就是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但自己卻不自覺的忽略了。
然後小慧專門給自己列了一個問題清單,當一個方案成型後,她會順著問題清單挨個檢查,一段時間後,小慧的方案被修改的次數越來越少。
其實外界反饋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一堆信息,只有經過大腦認知的過濾,才會在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觀念和行為。
有時候還不一定能從外界得到反饋,所以我們更要學會跟自己要反饋,向內求,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反思。
二、反思不只是總結,而是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窮查理寶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人賣的魚肉叫卡奈森魚肉,而另一個知名公司也叫卡奈森。(類似百度和百度烤魚的關係)。
卡奈森公司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就想收購這個魚肉品牌。
每次卡奈森公司的人跑過去跟那個傢伙說給他20萬美元,他說他要40萬;4年之後說給他100萬,他說他要200萬……就這樣一直討價還價,卡奈森公司一直沒有把那個商標買下來。
最後卡奈森公司的人無奈地跟那個賣魚肉的人說:「我們打算派我們的質量檢查員到你的魚肉廠,以確保你生產的魚肉都是完美的,所有的費用我們自己出。」
那個人非常高興,很快就點頭同意了,他的魚肉廠得到了卡奈森公司免費提供的質量管理服務。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讀,就形成不同的認知差別。
停下來想一想,如果你是故事裡的當事者,你還能從中收穫什麼呢?
我詢問身邊的好友,給出的答案各不相同。
朋友A站在那個賣魚肉人的立場上,她會想商場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接受收購),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誘惑(20萬、100萬),做好自己,更好的還會出現(得到免費的質量管理服務)。
朋友B站在卡奈森公司的立場上,他會想錢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公司想解決「維護品牌形象」,就是要保證這個魚肉的質量,所以不一定要收購。
從一開始就往這個方向走,或可以通過質量管理服務做宣傳,提升卡奈森公司在民眾心中,注重質量的形象。
這兩位朋友說的都很好,但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和查理·芒格對這件事的解讀放在一起看,才能將心中的那層迷茫捅破。
如果你給某人一個他能夠保護的商標,你就創造了巨大的激勵機制。
這種激勵機制對文明社會來說是非常有用的,正如你看到的,卡奈森公司為了顧惜自己的聲譽,甚至不惜去保護那些不屬於他的產品。
查理·芒格很善於從全局來解讀,如果他是故事裡的當事人,也會想辦法擺脫自己的立場,從這件事中抽象出一個普世規律:激勵機制。
生活工作中我們常常用到物質和精神激勵,這裡便能看到,精神激勵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更有效。
像電影《紅海行動》里的「蛟龍突擊隊」,幼兒園的「小紅花」,企業里頒發的「銷售精英隊」等等,都在精神層次授予一定的名譽,為保護這名譽,輕者謹慎自己的言行,重者甚至可以視死如歸。
- 有效的反思,就是鍛煉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推動大腦深層次的思考。而「黃金思維圈」思考模型,是幫助我們迅速看透問題本質的利器。
我們回過頭來,以上面提到對案例的解讀為參考,一般人把整件事的過程和結果記下來,只是事情的表象,即what層面。
而像朋友A和朋友B就會在這件事情上稍加思考,總結一點經驗,提供一種如何解決問題或如何實現我們想要的思路,即how層面。
查理·芒格是更深層次的反思,他可以從這件事剝離出一個規律來,一個可以適用於其它生活場景的基本規律,甚至可以解釋很多其它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即why層面。
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作者成甲把這個反思的過程叫做「拆生活」,我們拆出來的是經驗,是認知,拆的越精細,反思的就越深,那麼認知提升的也就越高。
三、反思是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著名的「二八定律」,把80%的時間花在那些值得反思的20%的事情上,也是成立的。
成甲老師曾經遇到一個景區擴建的項目,景區負責人收到幾份策劃方案,詢問他是否可行。
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停下來詢問對方:「為什麼要開發二期項目?」
經過深入溝通,原來景區雖然遊客不少,但是並沒有賺到錢,想通過二期項目來增加收入。
這個帶著客戶反思的過程,就把問題從「哪個方案可行」,轉變到了「如何提高景區收入」的根本問題上。
通過進一步對景區的了解,其實僅僅通過小比率的提高景區門票價格,就能增加盈利,至於是否繼續擴建,則可以根據提高門票價格後的實際情況再定。
一個好問題就能提供一個好思路,而一個有效的反思往往能提供四兩撥千斤的動能。
其實說到反思,很多人是不屑的。
「我那麼忙,那麼多的書要看,那麼多的線上課程要聽,哪有時間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呢?」
這樣的人往往在忙碌中丟失了方向,忘了自己究竟是為什麼開始的了,一邊對自己在做的事耿耿於懷,一邊又停不下來。
雨果曾說:「一個專心致志思索的人,並不是在虛度光陰。雖然有些勞動是有形的,但也有一種勞動是無形的。」
反思就是一種無形的勞動,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並不只在於認知的多少,而在於對以往經歷的有效反思,在於從反思中獲得的認知差。
《好好學習》的推薦人之一,羅輯思維創意顧問小馬宋老師說:「這本書能給那些沉得下心來學習的人一種『方便法門』,幾年下來,你才會體會到:慢慢來,比較快。」
而反思就是這些法門之一。
四、反思從小事做起
王小波說:「思維可以給人帶來很大的樂趣。」
特別贊同這句話,雖然剛開始反思可能達不到查理·芒格的深度,但思想的肌肉也是可以鍛鍊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你能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變化,感受那份豁然開朗的樂趣。
我們不一定要在發生大事後才去反思,因為在決定關鍵時刻表現的,都是平常一點一滴小事的積累,像臨場發揮、溝通的技巧以及心態的調整等等。
所以反思要從小事做起,在《精進》這本書中也提到,反思要及時,「低頭想一下就可以了,哪怕這個過程只有半分鐘,也比你不反思要好很多。當然,最好是能把反思的主要結論寫在紙上,以便查閱。」
成甲老師對團隊的一項要求就是,每天必須寫反思日記。
你可以按照「黃金思維圈」模型設置模塊,如今天發生了什麼(what)——我當時的感受是怎樣的(how)——為什麼會發生(why)——對我今後有什麼啟發。
也可以模仿佐藤傳的「九宮格」日記,每個格里是不同類別的信息,沒類不同的信息又都可以按照「黃金圈思維」分模塊。
反思日記重在有效,它不是流水賬,也不限制一定的形式。
- 堅持深度反思,鍛煉你的思維肌肉,最終帶給你的,將會是強大的隱形競爭力。
從小事開始反思,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你開始的那一刻,你就給自己播種了一粒認知的種子。
用反思不斷的去澆灌,思維肌肉就會越來越發達,認知層次也會越來越高,終將在某一刻,帶給你爆髮式的成長。
作者簡介:小窩,富書籤約作者,90後雙魚女,不知道我腦洞有多大,反正可以分分鐘發獃給你看,可以深沉到哲學盡頭,也可以庸俗到市井街頭,文字,是我存在過的唯一證明。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再提升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受,最重要的「心智約束」或者「心智釋放」是什麼?
※自媒體運營反思:第一篇沒有被頭條推薦的文章,我做錯了什麼? (廢文)
※設計遊戲的最佳實踐方式(二)
※什麼是愛呢?
※我退出,因為我想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