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腦金屬」——腦營養(3)

除了碘之外,腦的發展與工作中不可或缺、而陸地食物鏈中又往往不足的還有這些礦物質:鐵、硒、銅、鋅、鈷、鈉。

無論是血液中運輸氧的血紅蛋白,還是線粒體內電子傳遞鏈上的細胞色素,都需要鐵——於是缺鐵會影響全身的能量供應——而作為耗能大戶的腦,對缺鐵的容忍度最低。

鐵還是腦內GABA和多巴胺受體的輔因子,因此缺鐵也會直接影響認知能力——尤其會影響兒童認知能力(比如視覺注意力、概念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缺鐵還會降低腦內神經遞質的水平。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通過對80個發展中國家(佔世界人口的80%)的調查,在2002年的報道中說:缺鐵會讓兒童的智商下降5~7點(缺碘會下降13點)。

而另一方面,處於「現代生活」中的人,卻往往會有血液鐵水平過高的問題……這並非因為鐵的攝入過多(比如「肉吃多了」):人體有完善的鐵代謝機制,在體內的鐵充足時會減少吸收,增加排出——然而果糖會打破這一平衡:在飲食不變的情況下,僅僅增加果糖攝入(即使是通過吃「健康」的水果、果汁,而不是添加的蔗糖),就能讓血液內的鐵水平提升2~3倍!

除了果糖之外,乳酸也可能會打破鐵的體內平衡。

硒參與構成各種「硒蛋白」,其中許多都有抗氧化的功能,尤其是谷胱甘肽過氧化酶——這種酶可以保護細胞膜上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不受氧化,並修復受損的細胞膜——而富含細胞膜和DHA的人腦,也離不開硒的庇護。

尤其在腦的早期發育階段,缺硒使得谷胱甘肽過氧化酶4(GPX4)的水平和活性偏低,從而會大大降低某些中間神經元的存活率,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硒與碘還有重要的合作關係:在用碘合成甲狀腺素的過程中會形成過氧化氫,而各種硒蛋白(主要還是谷胱甘肽過氧化酶)可以保護甲狀腺細胞不受後者的傷害;另外,各種甲狀腺素脫碘酶(比如將T4轉化為T3的1型脫碘酶和2型脫碘酶,將T3轉化為T2、將T4轉化為反T3的3型脫碘酶)也都需要硒來激活,從而能從甲狀腺素中釋放出可以抗氧化的碘離子——腦中的2型脫碘酶非常活躍,這也是腦需要硒的原因之一。

硒蛋白中的谷胱甘肽S轉移酶還可以修復受損的DNA,抑制基因突變。

硒蛋白中的硒雖然也可以被硫取代,但是活性會大大降低。

硒還會參與血紅素的合成,從而與鐵也有合作關係。

已知至少有3種與神經遞質有關的酶需要銅來做輔因子:酪氨酸羥化酶(將酪氨酸轉化為多巴胺)、多巴胺β羥化酶(將多巴胺轉化成去甲腎上腺素)、單胺氧化酶(將單胺類的神經遞質去活,比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

在細胞能量代謝過程中也需要銅——而神經細胞對能量的需求最多。

銅參與合成髓鞘中的脂類——於是缺銅時,髓鞘的生成會受到抑制,從而學習能力會下降。

在人腦的進化中,神經元之間連接的複雜性不斷提高,從而越來越需要能調節神經遞質的酶的活動,因此也越來越需要銅;另外,神經細胞對能量和髓鞘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這也都需要越來越多的銅。

由於基因問題不能正常吸收銅的門克斯症患者,會逐漸出現智力障礙、體溫過低、癲癇等癥狀,甚至夭亡。

果糖攝入也會引起缺銅。

鋅能幫助腦啡肽與其受體結合,幫助腦生產去甲腎上腺素。

鋅也在腦內參與多不飽和脂肪酸的代謝,尤其是AA的合成和利用。

鋅集中於腦部,尤其是在海馬體的苔狀纖維中。

植物種子里的植酸會抑制鋅的吸收,以穀物為主食的地區往往都有鋅不足的問題。

人體內的果糖水平與鋅水平呈負相關——果糖攝入很可能也會引起缺鋅。

(事實上,果糖會影響許多微量元素的內平衡,不止是鐵、銅、鋅……)

對地球生命來說,鈷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維生素B12(鈷胺素)——這是唯一含有金屬元素的,也是人體唯一會主動保存的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12參與維護髓鞘——而人腦內的髓鞘量遠遠大於其他動物腦的……

要在人體內激活葉酸也需要維生素B12。

神經細胞比身體內的其他細胞都更需要鈉——在平時,神經細胞需要將大量的鈉離子保持在細胞膜外(為此需要花費大量的能量),以維持細胞內外的電勢差;當要產生神經信號(電流)時,細胞膜上的通道就會打開,讓細胞外的鈉離子湧入,從而在細胞內形成正電——因此都可以說,我們是用鈉來思考的。

神經活動越多,需要的鈉就越多——現代人幾乎每天都離不開食鹽這種「食品添加劑」了。

腦中的鈉水平往往是體內其他組織中的2倍甚至更多——除了一直在過濾鈉的腎臟之外。

鈉還是腦內紅藻氨酸受體的獨立開關。

在沒有批量供應的食鹽之前,人類怎樣能在「不夠咸」的陸地食物鏈中,演化出遠超其他陸獸的、複雜又活躍的腦?還讓自己全身布滿了汗腺(因此會迅速、大量流失鈉)?

「腦金屬」

鐵、硒、銅、鋅、鈷、鈉——要發展出智慧的腦,除了碘之外,還要有這些「腦金屬」的穩定供應。

這隻有在富含礦物質的濱海地帶,尤其是潮汐帶才好做到——而貧瘠的陸地食物鏈,也就只能是智慧的鎖鏈。

在大約30~50萬年前,掙脫了這一鎖鏈的人類開始在潮汐帶採集食物——主要應該是貝類(也會有少量的蟹、蝦、小魚、海藻,也可能有海星、海葵之類……)——從而開始穩定地獲得豐富的「腦金屬」,進行腦灰質的最後擴展……

粗略算來:

海洋貝類的含鐵水平大約是陸獸的6倍,硒水平是後者的10倍,銅是其10倍,鋅是5倍,鈉3倍,鈷(維生素B12)8倍——碘更有大約50倍以上……

每天只需要900g的海貝(可食用部分),就能滿足人類對碘和「腦金屬」的需求——而如果是蛋類的話就需要2500g,魚肉要3500g,獸肉5000g,堅果5500g,水果9300g,牛奶47000g……

作為也許最高貴的生物組織,人腦絕非「寒門貴子」——它「出身富裕」,早已不能隨遇而安——安於腦營養的貧窮。

哪怕每天只是吃些加碘的氯化鈉呢——那也是沒落貴族最後的講究。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原始飲食」(有些其他資源,比如菜譜和一個辭彙量上千的應答系統……)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量攝取果糖會引發低血糖?
去冰少糖、少冰半糖到底是多少糖?如何進行甜度換算?

TAG: | 貝類 | 果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