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傳——弗朗茲·康拉德·馮·赫岑多夫
1.1簡介
弗朗茲·康拉德·馮·赫岑多夫(1852-1925),奧匈帝國元帥,總參謀長,一戰著名的將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帶領自己的軍隊與敵人進行浴血奮戰,策划了大多數奧匈帝國參與的戰役,最後因為連續的失敗被新上任的卡爾一世撤職,後來被重新啟用負責指揮對義大利作戰紙質大戰結束,戰後他退休,撰寫了兩本回憶錄《我的開端1878-1882》,《我的服役1914-1918》。在1925年病逝於家中。
1.2早年的發跡
康拉德並不是大貴族出身,這註定了他只有靠加入軍隊一步步的奮戰來獲得功勛,進而加官進爵。他能獲得貴族的身份,完全是因為他的祖父在1816年娶了一位貴族小姐。父親是一位騎兵上校。康拉德在軍隊之中表現得十分聰明,有活力,因而得到了奧匈帝國未來的皇帝——費迪南大公的賞識。進而康拉德越過了46位比他級別更高的軍官,成為了奧匈帝國軍隊的總參謀長。
1.3挽救帝國的計劃
康拉德本人信奉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比起這個觀念他更是一位大日耳曼主義者。他極度反對匈牙利人擁有在奧匈帝國內部的特權,並且及其渴望拿下巴爾幹,並摧毀在他看來這世界上最邪惡的國家——塞爾維亞。
相比於其他的國家已經完全接受了同一的愛國主義思潮,奧匈帝國簡直就是怪胎,一個國家裡面居然有十五首不同國歌,帝國內部民族矛盾激烈,分離主義嚴重。康拉德希望通過戰爭來凝聚全國的力量,消滅掉塞爾維亞來給境內的斯拉夫人一個表率,告訴他們膽敢反抗帝國,那麼就是死路一條。同時在戰爭之中繼續削弱匈牙利貴族的特權,防止他們繼續啃食帝國的根基。
他的確是一個勤奮的人,作為參謀長,他列出了至少25個計劃,來去面對塞爾維亞和俄國的戰爭。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向費迪南大公和老弗朗茨皇帝闡述自己的想法。當然他的恩人費迪南根本不同意他的危險想法,並且明確奧匈帝國絕對不能和俄國開戰。
1.4大戰歲月
費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恐怖組織刺殺了。對於這位恩人的死康拉德是喜出望外,因為再也沒有人能阻止他了。他瘋狂的向老弗朗茨進諫,告訴他塞爾維亞政府必須為這件事負責,戰爭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其實從後世角度來看當時的局面,各國君王根本沒有全面開打的意思,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開戰前還互相通信,都明確了不希望向對方開戰。反而是狂熱的高級軍官決心發動戰爭,小毛奇和他的軍官團通過軍事系統要挾威廉二世發動戰爭,康拉德通過自己的雄心壯志和皇帝年事已高奪取了最高權力,基欽納在沒有明確的做出判斷便發動召集令擴招百萬英國遠征軍。而蘇霍姆利洛夫則向沙皇打保票稱軍隊已經完全做好戰鬥準備,隨時可以向柏林和維也納前進。奧斯曼的恩維爾帕夏更是極端,直接命令避難的德國戰艦掛上奧斯曼國旗,讓水兵帶上蘇菲帽,向俄國港口開火。在這些軍國主義分子主導之下,大戰就這麼不明不白的開始了。
康拉德得到了想要的局面,德國人參戰了,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塞爾維亞人肯定是要被他碾碎,只要執行他的計劃,那麼奧匈帝國就會重新站在世界頂峰。但是可惜,康拉德並不清楚敵人的實力,看似人數眾多的奧匈帝國陸軍實則是一盤散沙,戰爭不僅沒有消除民族間的仇恨,反而是更激化民族矛盾。他的軍隊在加利西亞被俄國軍隊暴揍,而要應對兩線作戰,南線他指揮的也不怎麼樣,奧匈大軍在貝爾格萊德郊外鎩羽而歸。12萬奧匈大軍被包圍在了普熱梅希爾要塞,而康拉德的反擊全部被俄國人擊潰。最後他不得不痛苦的承認自己的失敗,並且對下屬講「如果死去的費迪南知道了加利西亞戰役的結果,他一定會把我拖出營帳給槍斃掉的。」
雖然在後來的一年之中,康拉德在德國人的協助之下越戰越勇,然而在布魯西諾夫攻勢結束之後,他忍氣吞聲的站在德國總參謀部外等著興登堡與魯登道夫的白眼和冷嘲熱諷,但是最後為了挽救僅存的軍隊,他被迫同意的德國人的條件。隨後遭到了卡爾一世的解職。
也許是上天的眷顧,康拉德在被貶到義大利戰區之後,重整旗鼓,最後在卡波雷托戰役之中取得了他人生之中最大的勝利,然而他之前所有的夢想,也許只有摧毀塞爾維亞達成了。
1.5結語:有心無力
評價康拉德我認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從戰績來看他真的是一位糟糕的指揮官,無能的將領,奧匈帝國的掘墓人之一。但是從他在大戰中做出的很多努力來看,這個評價未免有一些太殘忍了。很明顯,康拉德不明白「知己知彼」的重要性,或者說他之前的改革蒙蔽了他認識自己軍隊的能力,畢竟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改造出來的東西是個廢品。在政治上,他明顯的對國際形式認識不足,導致了他早期把主力放在了南線的塞爾維亞。
狂熱的愛國心湮滅了康拉德的理智,受人蒙恩的經歷讓康拉德感覺到了必須做出什麼,才能繼續在總參謀長這個位置上坐著。但事實上,他是所有參戰國高級軍官之中最缺乏實戰經驗的人,比起魯登道夫,興登堡,黑格,霞飛,以及布魯西諾夫等一票的俄國將領,這些人的實戰經驗已經完全碾壓了他,不管他們的對手曾經有多弱。所以我們會感覺到康拉德在進行的是地圖作業,而非指揮軍隊,難以應對戰爭中各種的突發局面。
康拉德的悲劇也許就是奧匈帝國本身的縮影,在歷史的浪潮之下顯得軟弱無力。能力不足,成為了他最大的原罪,但是指揮混亂的奧匈軍隊,的確是一份天降大任,交給大戰中任何一位名將都不一定能打出比康拉德好很多的戰績。
康拉德也許是一位奇才參謀,卻不會是一位優秀的統帥,很多時候他表現得很混亂,突發的情況總會打亂他的計劃,而他卻並不能下定決斷,這註定他難以肩負堆積如山的軍隊和統帥的責任,當然,這幾乎也都是所有優秀的參謀人員註定無法成為優秀統帥的考核 。
總體戰對統帥的要求可謂是無邊無際,對其功績和能力的要求超過了歷代統帥的要求,甚至在腓特烈大帝之上,
統帥在民族歷史上並不多見。和平時的軍隊領導是否能成為戰時統帥,只有站能能做出判斷,只有在總體戰領導的職位上,為維護民族生存做出畢生貢獻的人,才能被人民奉為統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統帥和人民是一個整體,否則,統帥則毫無意義——魯登道夫《總體戰》
推薦閱讀:
※跋《張學良口述歷史》
※玄武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不殺魏徵?
※作為大明王朝最有權力的男人,他的夢想竟是打造紅星美凱龍
※康熙和漢武帝誰比較厲害?
※梅蘭芳的妻子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