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過很多手機攝影心得,這次我想談談手機攝影的現在和將來

作者:Derrick Zhang

我已經使用手機拍照五年了,第一次使用手機拍照是我的諾基亞。那個時候手機系統還是 Android、iOS 以及Windows。那個時候還沒有人想到諾基亞會淪落到成為一個貼牌品牌。

時間過得很快,在過去的日子裡我使用過每一個系統的不同手機記錄下了生活中或短或長的瞬間。我寫過許多關於手機攝影的文章,但所有的文章無不都是出於知識普及的角度分享我使用手機進行攝影的心得和經驗。但是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想跳脫出手機攝影本身的限制,去從整個攝影藝術流派的角度去看看,手機攝影的現在和將來到底是什麼。

這不僅僅是一種關於手機攝影的年終總結,更是我自己寫給手機攝影的一份情書。

(註:文中所有作品展示都是我使用手機拍攝。)

為什麼要手機攝影?

從影像記錄的需求到互聯網的助推

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喜歡記錄。相信這可以追溯到當我們的祖先在洞穴里生活的開始,那些牆壁上的寫寫畫畫就是人類對記錄這件事最為原始的表現。

一開始我們用文字描寫,所以我們有了詩歌,有了小說。後來我們用聲音開始記錄,所以我們有了音樂,我們有了廣播。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文字和聲音的傳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分享媒介。

文字的媒介就是「紙」,是「紙」的發明讓我們可以在記錄下自己的文字以後通過「紙」傳遞給更多人。聲音的媒介相對來說會更加豐富,可以說磁帶,更是那些迷人的黑膠唱片,又或者是今天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收音機。

所以,當圖片成為我們今天記錄的主要方式的時候,互聯網就是支撐他的傳播媒介。幾乎所有的社交媒體,圖片分享都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功能點之一。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看,之所以我們的記錄需要傳播媒介是因為記錄之後的分享才是我們記錄的原始驅動力。

從決定性瞬間到最好的相機

在攝影出現到時至今日,其本身是不是一門藝術都一直被廣泛的討論。這其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比如和已經古老的繪畫相比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一種視覺的表達。更重要的是,與其他藝術相比繪畫也好,文學也好,相機相對於鋼筆和畫筆來說對作品的影響程度可以說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我們清楚「器材黨」不是本質,但是不同的相機的確對作品有著重要的影響。想要破解這些迷局,早已經有先輩之人為我們奠定了基礎。當愛德華 · 韋斯頓1 拿到古根海姆獎的時候,解決了攝影能否作為一門藝術最本質的核心問題「表達」,透過一個《青椒》就能表達曼妙的身體是多麼精彩的發現聯繫和重組。

後來布列松2 的出現找到攝影的區別於其他藝術的一個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區別於繪畫,這就是「決定性瞬間」。快要落水的瞬間,繪畫可以想像,但照片帶來的真實證明了它曾經出現過「這樣的瞬間」。

照片是不是能夠代表真實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討論,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對攝影后期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安塞爾亞當斯的「拍攝就是譜曲,後期就是演奏」就是在告誡我們,只有後期才能更好的完成「表達」。

說了這麼多,看似無關手機攝影,但手機攝影的本質是「攝影」。所以和攝影有關的一切都在手機攝影上適用。更重要的在我們知道攝影的那些特性之後,我們就會引發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最好的相機?」

這個問題有過答案,最好的相機就是當你想要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你手上的那一部。這是基於決定性瞬間的,因為瞬間的捕捉就要求你瞬間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瞬間的捕捉具有不確定性,這也是攝影的有趣之處。那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解決里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想拍的時候相機在手上。因為我相信你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觸,當你遇到有趣的事,壯麗的景色,又或者是感動的人你很想馬上拍攝下來,如果這個時候你手上沒有相機一定會非常沮喪。但是再好的相機,徠卡也好,哈蘇也好總不能時時刻刻在,可手機可以。

第二個問題在於快速的捕捉,幾乎所有的手機都會有快捷打開相機的方式,手勢操作也好,3D Touch 也罷。都能讓我們在決定性瞬間發生的瞬間,你也可以瞬間打開相機。但我相信,相機想要做到快速捕捉定會慢一步。不要小看這慢一步,總會讓你錯過。

綜上,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手機就是某種意義上最好的相機。

當然,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這就是畫質。不過這也是最不需要爭論的地方,以目前手機攝影的發展看,手機的畫質從根本上就不能和相機同日而語。可對於攝影來說,畫質並不是最終的或者說唯一的訴求。

手機攝影的本質形態

在上面我們說過手機和互聯網,我也提到過「數字暗房」。他們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一種鋪墊。

我們先來看看一張圖,這張圖裡是我在使用相機攝影時都需要走過哪些步驟。這些步驟包括使用相機的前期拍攝,使用電腦進行的數字暗房,以及最後使用印表機的輸出,也就是說這是目前攝影里最重要的幾個流程。

當我們使用手機攝影的時候我們做的是什麼呢?我們先打開相機拍攝,在使用軟體進行後期,最後一步當然是分享在我們的社交網路上。本質上依然是拍攝,後期和輸出(網路發布)。但是這裡有一個最核心的變化,這就是所有以上的這個流程是在一部手機上完成的。這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我相信手機第一次出現攝像頭的時候絕沒有想到手機會因此進化成為一個非常完整的攝影設備。

那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換句話說:「手機,其實是一種非常完美的攝影設備,因為它滿足了攝影探索的完整形態」。

就單拿後期這件事來說,Photoshop 再強大,可是高高的學習門檻讓越來越多的人望而卻步。雖然本質上所有的手機後期軟體不過是 PS 裡面的一個小功能。但它卻在極大的降低學習門檻,讓更多的人體會到後期的樂趣。

手機攝影的現在

硬體上廣角鏡頭的本質

如果你是先學習攝影在接觸手機攝影,那你一定會給手機鏡頭下一個非常清楚的定義:

這是一顆定焦的,廣角的鏡頭。這裡面的定焦是針對變焦。所謂的定焦和變焦是針對焦距是否可以改變的,也就是畫面是不是可以變大縮寫。手機不是沒有出現過變焦鏡頭,但是這不符合手機輕薄的發展方向。所以時至今日主流的廠商都還在保守的使用定焦鏡頭作為主力鏡頭。

而這裡的廣角是說目前很多手機都是等效焦距為 20-30mm 之間。在相機上,鏡頭的焦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因為不同的參數往往是拍攝題材內容的重要手段。甚至依據攝影師經驗來判斷出如「廣角適合風光,長焦適合人像」這樣非常淺顯易懂的攝影經驗。

但是,我說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告訴大家原來手機鏡頭是廣角適合拍攝風格,不能拍人像。其實手機使用廣角鏡頭的原因也非常的簡單,這就是能夠拍攝的更多。拍攝的多了我們可以裁切去掉,可是拍攝的少了後期可補不回來。當然啦,這裡還有廣角需要更低的光學條件,能更容易獲得好的畫質等等因素。

而之所以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駕馭這一顆小鏡頭。在相機上廣角最大的特點就是拍攝更多更廣闊的畫面,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例如他會有著明顯的畸變。畫面的邊緣會拉伸,畫面的中心被壓縮,因此手機同理。

軟體生態上建築的「數字暗房」

攝影和後期之間的淵源甚至是可以寫一本非常纏綿悱惻的情愛小說。因為愛攝影的人,有的也深愛著後期。但愛攝影的人,有的也恨之入骨。可是攝影自從誕生那一刻開始就和後期有著不解之緣了。

在一開始攝影的最終結果照片附著在不同的介質又受著不同的溫度,自然也就會有著不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們當然不能夠滿足僅僅依靠這個盒子來代替我們創作。我們希望在我們的攝影作品裡加入自己的意願。所以後期就變的非常重要。

在膠片時代我們需要攝影師通過控制沖洗過程中的使用不同的化學藥水,控制不同的溫度等等來獲得不同的後期效果。所以說生活在數碼時代的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以 PS 為代表的圖片處理軟體讓我們不在繼續停留在那些黑搓搓的房間里,而是動動手指和滑鼠就可以實現非常精確的控制。但 PS 時至今日已經越來越是一個專業工具,他十分強大幾乎無所不能。但是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他十分龐大和繁雜,也就意味著拒絕了普通人。

但手機軟體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從宏觀上去看,所有的手機攝影后期APP無非都是PS中的一個個不同的功能點。

雙重曝光無非是 PS 中的圖層和混合模式;小星球製作不過是極坐標調整;動態模糊,車軌星軌不過是 PS 中的堆棧;更別說 PS 中的基礎調節功能幾乎是目前所有攝影后期 App 的母帶。

這樣做的好處讓一個非常大的數學難題變成了一個個小的證明點。不是在單純的灌輸一個個後期概念,而是通過簡單的操作,簡要的步驟一步步的引導你後期圖片。以 Union 為例,這是一款強大的後期合成和雙重曝光軟體。他把「合成」在 PS 上非常繁瑣複雜的理念直接具化為選取兩張照片,再選取一個混合模式,然後通過簡單的畫筆塗抹實現選取。在這裡,你不要了解那些混合模式的含義是什麼,你只需要挨個嘗試,選擇一個你自己喜歡的就好。

除此以外,正是手機攝影的茁壯發展刺激了更多天馬行空的後期軟體出現。我看過可以把一張照片轉化為一首樂曲的軟體,雖然很多時候只不過是一個簡單旋律,但仍然非常有趣。我看過可以把照片轉化為一張張名畫,讓你的照片擁有更多的可能。我更看過可以把一張圖片動起來,就像《哈利波特》牆上那些會動的人像,雖然還有一定距離但的確你可以看到可能。這都是手機攝影的風靡給攝影帶來的獨特方向。

當然,如果我們再人間煙火一點,你去看那些常年霸佔應用商店榜首的美顏類軟體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的社交方式。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說與相機攝影更加註重還原真實不同,手機攝影可能更加重視二次創作。而這種後期的二次創作手機軟體出現是最好的溫床。

甚至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手機攝影 50% 的樂趣在於使用那些天馬行空的軟體進行天馬行空的後期。

不過,遺憾的是,我整理過在蘋果 App Store 的前一百的攝影軟體,也在最近對他們進行過一次梳理。但是我會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手機攝影后期 App 的多樣性越來越多少,一方面綜合強大的軟體越來越多,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軟體同質化。但其實目前不僅是攝影,所有的手機軟體都會有這樣的問題。

所以,更希望未來的手機攝影軟體擁有過更多的可能。因為正是這些軟體,讓我們每個人都能「玩」攝影。

人像模式和雙鏡頭引發的思考

當我們回顧 2017 年手機市場的時候,手機上這顆小小的鏡頭早已經脫離了像素的泥潭。相信我,任何一家手機品牌如果一直在宣傳它的像素有多高……嗯,你懂的。前面說到手機是一顆定焦的廣角鏡頭,帶來的問題就是更廣的拍攝內容但不能拍攝更遠的內容以及手機鏡頭天然劣勢導致的不能拍攝「淺景深」也就是大光圈的虛化效果。所以,在 2017 年我們的手機市場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這就是人像模式和雙鏡頭。

前者是一種結果,這種結果是說目前我們通過軟體和硬體結合的方式,可以實現淺景深的模擬。當然這種模擬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模糊,而是從虛化效果,虛化範圍等等多個方面去模擬一張淺景深人像所具有的樣子。有意思的是,雖然結果都是人像虛化,可是實現虛化的方式卻都是各有不同。最為常見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雙鏡頭了。而一旦說到雙鏡頭,雖然「雙」字是一樣的。可是鏡頭卻是有著不同。

有的第二顆鏡頭完全是為了人像模式去服務,比如像鎚子最新的堅果 Pro 2 為例。這其實是一種很無奈的妥協,相信老羅也很清楚為一個功能開一個孔實在是不「情懷」,但是人像模式誰敢不上呢?

有的第二顆鏡頭除了人像模式還有提高畫質。例如華為的黑白加彩色方案,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當然,也有如一加一樣,在一加 5T 上通過兩顆大光圈鏡頭來實現更好的夜間純凈度。

有的是第二顆鏡頭是長焦鏡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廣角加長焦的方案。最為代表的便是iPhone,兩代雙攝都是如此。這樣的好處就是人像模式的虛化更真實,同時長焦擴展了手機拍攝的題材。

說到這,相信你也看出來了,在我心裡目前最好的雙攝方案是什麼了。其實理由很簡單,我在前面就提到過手機攝影目前的兩個大短板,一個是沒有虛化一個是定焦限制。而廣角加長焦的方案則完美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甚至我很多時候我更喜歡單純的使用第二顆長焦鏡頭進行拍攝,iPhone X 的長焦鏡頭絕對是給你不同的視覺感受。

中場休息:手機和相機,有過相遇,但註定分開。

你一定會看到過手機和相機之間各種形式的較量。一定也聽過「我這手機拍照比單反還好」或者是「手機再牛,底那麼小,有毛用?」的極端言論。但是只要我們稍微冷靜的思考,就會輕而易舉的得出一些非常簡單的結論:

1. 單純說畫質,目前手機和相機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因為對於相機而言決定畫質本身的是感測器面積,手機在這方面是天然劣勢。

2. 手機攝影和相機攝影,攝影形式的本質相同,但未來不同的進化方向是必不同。

第一個結論無需過多說明,我們來說說第二個部分。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名攝影師,使用相機拍攝也是我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實,攝影是有流程的,大致可以用下面這張圖來總結:首先需要使用相機來進行拍攝,然後照片導入到電腦中進行後期(暗房),最後一步使用印表機列印(輸出)。

在我們使用手機的時候,我們有哪些步驟呢?

首先打開相機進行拍攝,然後放到各類軟體里修圖(暗房),最後發布朋友圈(輸出)。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相機和手機本質上都是相通的,他們都遵守攝影的本質流程。

但這裡會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有意思的地方:

1. 相機只能完成拍攝這一步,後兩部無法完成,但是第一步拍攝畫質極佳。

2. 手機可以完成所有步驟,且第二個部分是最為出彩的部分,也就是各類軟體極大的豐富了手機攝影。

那麼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將來手機和相機應該有的方向。

相機上的方向會是:

手機呢?

手機攝影的未來?

硬體上的多個鏡頭?

手機這顆鏡頭未來的硬體方向在哪裡?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不過已經開始有三鏡頭的傳言,所以在雙鏡頭打開一個思路以後,是不是我們還是要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呢?也就是通過添加鏡頭數量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提高畫質呢?

最顯而易見的可能就是三個鏡頭:一個主鏡頭,一個黑白鏡頭負責畫質,再來一個長焦鏡頭豐富拍攝場景。 這雖然聽起來十分美好,但是這種簡單的創新方式噱頭本身大於實際意義。所以三鏡頭並非我看好的發展方向。當然,其實還有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攝影因素,這就是光圈大小的改變。

今天,幾乎所有的手機都無法更改光圈大小,所以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突破點。據說馬上就會有一部手機吃這個螃蟹。但是想要吃這個螃蟹有幾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只有解決好這幾個問題光圈可變才有意義。

1. 受制於感測器面積,畫質的好壞歸根於進光量。這也是為什麼手機拍照在白天還可以跟相機一較高下,但是到了晚上就差距明顯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在縮小光圈帶來進光量損失造成的畫質是否值得?

2. 改變光圈帶來的景深改變是否有實際意義?光圈的改變除了曝光以外,景深也會隨之改變。可是還是底子小這個問題,改變是否明顯?因為對於很多手機來說本身虛化就是弱勢。

所以,這個可變光圈是不是能夠做到很好的效果,以上兩個問題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沒有優點,縮小光圈最大的收益一定是風光攝影,不僅可以讓我們拍攝更加清晰銳利的風光,也可以讓我們的快門速度控制更加自由,車軌等依託快門速度的攝影方式會有著明顯的進步。

模塊化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方向,因為一旦可以放開機器本身的限制,尤其是體積對光學的限制,那手機上的相機絕對會有一個非常突飛猛進的進步。但模塊化的本質還是像手機外接鏡頭一樣,是一種玩法,但絕不是長久之計。因為任何附加都意味著它開始違反手機攝影的本質特性。

說回來,其實我本身對手機硬體的發展方向並不會有特別的期待。因為想要提高畫質的方法其實很明顯,但是在目前物理法則的限制下不太可能有非常大的進步。也就是說,手機攝影的畫質「如果不使用大的感測器面積,足夠的光學結構」不會本質進步。但是,有一個點我非常關注,這就是手機的影片功能。

當所有人都把視線聚焦在手機拍照功能的時候,影片卻被忽略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們某一個宣傳自己是拍照好的手機,竟然沒有視頻的慢動作功能。

我們的國產手機拍照,想要實現真正的超越,就應該眼光長遠,尤其是背負著「吊打蘋果三星」的廠商。視頻普及的時代馬上就要來了,一部手機能否拍攝高質量的影片對消費者而言非常重要。的確,我們的用戶還停留在抖音和快手上,優秀的畫質還不是最終的追求,可總有一天我們會像對照片一樣看重視頻,那個時候我們不要被落下太遠。

最後,說句題外話,年前的《三分鐘》激發了影像圈和數碼圈的熱烈討論,很多人說最不重要的就是 iPhone X,什麼手機給陳可辛一樣都能拍。

坦率地說,如果你真的懂影片知道什麼是 4K/60fps,什麼是慢動作 1080P/240fps,在去看看影片的實際畫質,你會得出一個結論:iPhone X 還真的碾壓優勢,我們在影片層面已經和國際一線落下一個時代了。華為 Mate 10 已經 在 DxO 上因為視頻輸了很多分,作為國產相機的領頭羊希望華為在視頻上有新作為。

蘋果 iPhone X 的廣告已經說明一個非常重要事實:手機攝影的戰場,已經燒到了影片。

數學拍照,手機攝影的獨特魅力

我不期待硬體上的進步,是因為我知道軟體上的進步更是手機攝影的專屬方向。

如果你的非常在意畫質,那我相信手機攝影並不是你該了解的方向,你需要把更多的視線放在相機上,不是否認追求畫質,而是說相機帶來的畫質細膩感受遠不是手機可以比的。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說一個在 2017 年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在 2017 年所有廠商都在硬體上使用雙鏡頭的方式上達到淺景深的人像模擬。可唯獨有一家廠商卻相反,它僅僅使用了一顆鏡頭,然後通過純演算法來進行景深的模擬。更令人驚喜的是,所實現的效果絲毫不遜色於通過硬體實現的虛化效果。

這說明一個問題,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方向,我願意叫它「數學拍照」。其實這種通過數學拍照的方式很多一線廠商已經開始一起發力,只不過是有不同的名字罷了。這種數學拍照其實本質上是在拍攝一張照片之後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演算法進行分析,在針對性的優化。

在華為上,它叫做人工智慧拍照,是說當你拍攝時,手機會識別畫面中的物體,然後針對性優化。在 iPhone 上,這叫做「影視燈模式」,它通過計算擬合出不同的光效效果,從而讓我們拍攝出一些更具專業性質的照片。在 Google 上,就更加簡單粗暴,通過自己強大的數學能力讓你的照片 HDR,虛化更具美感。

雖然說目前這些品牌的嘗試還都是入門階段,嘗個鮮可以,但是實際使用起來意義不大。但別忘了,在人像模式剛剛出現的時候也僅僅是嘗個鮮,一年還沒結束「人像模式」就已經可以混淆視聽,沒有點真本事你還真不知道是手機拍的還是大光圈鏡頭人像拍攝。

那我們就可以大膽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

華為的人工智慧發展的非常好,那當我們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會綜合分析你在使用手機軟體修圖時的色彩風格,在拍攝的時候就會根據你的喜好進行優化。

蘋果的光效擬合發展的好,那我們以後想要什麼逆光,什麼輪廓光,一個燈的光,兩個燈的光可以自由的選擇,甚至是手機會依據當時的環境光給出最好的答案。

當然,如果 Google 按照今天的發展態勢接下來我們可能實現的就是即使畫面中並沒有出現的內容可以根據你的語音描繪後自由生成。

你一定會覺得未來很遙遠,但只要手機上的鏡頭是手機廠商的戰場,就不會遠。更重要的是,鏡頭在未來手機的布局中絕不僅僅扮演者拍攝者的功能,更可能作為信息輸入的一種媒介。

iPhone X 已經是這種可能性的冰山一角了,通過對現實環境的捕捉,再通過手機對信息的整合。目前現階段來說雖然動態表情僅僅停留在娛樂方面,但是如果有一天這項技術成熟以後,再加上各類軟體開發的跟進,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像通過這項技術可以讓普通拍攝一部動畫片甚至是科幻的怪獸電影。

而以上,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僅僅依託於硬體,更依靠所謂的「數學拍照」。

為什麼是手機攝影?

我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要手機拍照。最後想了很久,我想這個答案應該與時間有關吧。每次一換手機,相信你最惦記的一定是你相冊里存儲的那些照片,裡面有許許多多你去過的地方,有你吃過的許許多多的美食,更有那些與你心愛之人度過的美妙瞬間。

是手機上的鏡頭,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記錄光影的權利。

更重要的是,是手機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像攝影師一樣去拍攝,去感受攝影這門藝術的獨特魅力。

還有什麼,比手機攝影更符合「科學和藝術」的完美融合。

所以,我會堅持拍攝下去,直到我的手指再也按不動快門。

本文是「我是少數派,這是我的 2017」徵文活動的入圍作品,想了解如何參與本次徵文,贏取各種豐厚獎品,你可以 點此查看 活動規則和獎品清單。

推薦閱讀:

TAG:手機攝影 | iPhone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