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行學說的起源和完善看中醫經典是否運用五行理論
有人說中醫的「五行學說」就是封建糟粕,是渣滓,早該扔進歷史垃圾堆,但作為一個中醫學者,必須就這事進行澄清,五行學說並非中醫的原生學說,而是自唐代以後逐漸盛行於中醫的一種後來學說,至於說「五行學說」是不是渣滓,我們就從五行的起源來看看,我們的老祖宗是如何給五行學說定位的。
起源篇
成書於東漢末年的《傷寒卒病論》,又叫《傷寒雜病論》,後人給分成來兩本書,《傷寒論》、《金匱要略》。在《傷寒卒病論》序中提到了五行,於是後來的學者包括中醫愛好者便大肆宣傳,五行學說是《傷寒論》本來就有的一種學說,為了這事,我給很多人做了解釋,但他們不信,且不論《傷寒卒病論》的序言是唐代以後的版本才出現的,在唐代以前的版本里,壓根找不到《傷寒論》的序言;而五行學說,從考證的角度來講,在《傷寒卒病論》成書的年代裡,還沒有成型,如果硬要把五行學說強加給《傷寒卒病論》,就如同關公戰秦瓊一般可笑,沒影的事。
可以說,五行學說真正被中醫完善地運用,應該是在唐代了,而在這之前,中醫運用最多的學說,則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這八綱。
首先來說說「行」字,甲骨文的行字,則是一個十字路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行字是人的行走方向。
東漢劉熙,在其著作中解釋五行為五氣,那麼,這五氣又是什麼呢?
看清楚了,五氣就是風、暑、燥、濕、寒五氣,也就是說,古人所說的五行,就是這五氣。古人為什麼要提出五氣呢?實際上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影響,相互感應的,五氣是大自然季節變換的結果,而這五氣當然會影響人。
古人反對人定勝天,人只有順應天時,才能生活的好,逆天而行,只有滅亡。
於是,五行的概念,則代表著天氣,天氣影響人的生活,這不斷變換的五行,就如同今天的高鐵一樣,準時準點,定期影響著人類。
古人感受著五行給人帶來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感受著五行生成的風霜雷電,這一枯一榮,養育著大地上的一切生命。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人認為天氣變化(五行)對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地生命的生長和收藏之所以交替進行,就是上天造成的變化在影響著,於是古人對此產生了敬畏之心,並認為老天給我們的,和奪走我們的,都是老天該做的。
最早的五行學說要表達什麼?
古人認為,五氣在變化運行的時候,大地就會呈現風、寒、暑、燥、濕五種變化,如果不知道順天而行,不知道避開這五氣的巨大威力,跟它們硬抗,老天就會奪走我們的健康甚至生命,所以被稱為「五賊」。
五行的其它含義
五行的另外一種含義,就是大地的五種物質,以及它們的屬性。
五行此時和人有關聯嗎?
有,出土文物為證:
思孟學派是指以子思(孔子的後代)、孟子為代表的學派,具體可找度娘。
其實,這並非他們的原創,在夏朝,就有了這方面的解釋了。
好了,說了這麼多,那麼五行到底是怎樣逐步開始進入醫學理論呢?這要從董仲舒開始。
天人感應篇
看到沒?五行理論的發展,是董仲舒,是他在天人感應的指導下,創立了五行相生理論,這時候五行理論就如同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雖然有了基本框架,但還是發育不完全。
董仲舒的貢獻,在於把五行理論從一個死理論變成了一個活理論。
那麼既然董仲舒創造了五行相生理論,五行相剋理論又是誰提出來的呢?
不過白虎通義並沒有說五行相剋,而是相勝。雖然意思一樣,但我們今天所說的五行生剋,那又是很多很多年之後的流行語言了。
於是,相勝理論開始逐步流行。
可見,五行理論一直到東漢末年,都只是在聯繫自然,絲毫沒有和人扯上關係,不管是出土簡帛木犢,還是古籍,都沒有一點點和人扯上關係的跡象,這說明不管是傷寒論也好,黃帝內經也好,在漢代,都不可能運用五行理論,更不可能用五行理論來指導臨床。至於黃帝內經裡面的五行理論,則是後人所加。在唐代,曾經大規模修改過《黃帝內經》,如果有證據的話,可能五行理論為唐人所加。
推薦閱讀:
※中西文化差異之六 :救救中醫
※和弦生命
※人體三個化痰奇穴,對化痰有顯著的效果。建議收藏!!!!
※【5分鐘話中醫】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
TAG:中醫基礎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