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史第一章 緒論 1.2 武林幫會的形成
導讀:
本章為《射鵰史》緒論,主要介紹唐末至南宋初年中國武林的整體情況。本章介紹有助於讓讀者全面把握當時武林的特徵,進一步了解《射鵰英雄傳》中各歷史事件脈絡,並探尋事件發生演變內在動力。本節為第二節,主要介紹宋朝時期武術家階層在大分化、大動蕩的整體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幫會。原文另有兼論丐幫一節,現調整至後文專題論述。
幫會是一種獨立於政府之外的民間秘密結社。從起源上來說,幫會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具有相同地緣性或業緣性行會發展而來的個體組合,例如元朝時期私鹽販子所組成的海沙派、明朝時期獨霸黃河的天河幫等;另一類是由擁戴某一非宗教性首領或贊同某一非宗教性政治宗旨的人所組成的團體,其代表則是由陳近南所創立的天地會。第二類幫會出現的時間較晚,一般認為不會早於明末,因此在宋朝時期,幫會指的僅是第一類幫會。
幫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宋朝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從事同一職業的人通常自發組織成「行會」以保護同行業者的利益不受外人的侵犯並限制外來人員的競爭。行會是幫會的雛形,從社會經濟意義上來說,行會和幫會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然而相比於行會,幫會有著更多的反動色彩,與政府的關係也更不融洽,這主要是因為幫會是武林的重要部分。可以說,幫會是行會與武林結合的產物,是一種武林化的行會。
行會並不必然要與武林結合,例如歐洲的行會就並沒有和騎士階層或教士階層有什麼緊密聯繫。但是在中國,行會開始發展是在唐末至宋朝這一段時間,而這也是武術家階層發生社會化的時期。如同上一節所說,這些社會化的武術家在現實生活中主要是通過其他的職業例如鐵匠、小商販等進行謀生,因此加入行會對於保障其經濟利益是極為有利的;同時,行會也儘可能的拉攏這些有著獨特格鬥技藝的同行,因為多一個武術家就意味著在行會鬥爭中的勝算更大。當行會中的武術家增大到相當的比例,乃至於整個行會被武術家所控制的時候,行會就變成了幫會了。
與門派不同,幫會並不是依靠傳授武藝的師徒關係來維繫的,儘管這種傳授可能在幫會中存在。從行會繼承並發展的嚴格體系才是維繫幫會的關鍵。幫會的體系可以分為人和制度兩個層面。人的層面是指以幫主為首、自幫主以下層層向上負責的結構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最重要的應屬幫主,從某種意義上講幫主的個人修養和威信是影響幫會前途的關鍵因素;制度層面主要是指幫規,幫規起到了對包括幫主在內的全幫會人員的約束作用,對維護幫內的團結以及幫會名聲起到重要作用。
由於控制幫會的那些社會化武術家們往往對政府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敵意,當政府的某些政策影響了幫會從事正常經濟活動的利益時,這些武術家就會利用幫會這一組織進行反抗,甚至發展成反政府的起義。例如宋太宗時期政府的茶葉禁榷政策嚴重影響了四川地區茶農的經濟利益,從事著茶葉經營的青城山武術家王小波就鼓動茶農幫會起義,很快就發展到了數萬人的程度。
不過有宋一朝,通過幫會組織大規模反抗和起義的情況比較少見,更遑論與唐末鹽幫起義相比。一方面的原因是宋朝政府深刻的認識到了幫會的力量,因此採用了名臣張詠「化賊為民」的政策,儘可能的保證幫會所從事行業的正常運行,以安撫那些或多或少仇視政府的武術家們;另一方面由於幫會行事並不像秘密宗教那樣隱秘,官府對其的關注和控制力也比較大。同時,宋朝政府還盡量避免插手武林內部的鬥爭,希望藉此削弱幫會以及其他武林勢力的力量,降低他們對政權的威脅。
在宋朝時期,最值得重視的幫會當屬丐幫。從名稱上看,丐幫是由一群職業化的乞討人員所組成的幫會。不過由於丐幫的實力雄厚,有許多其他行業的人員也加入丐幫,雖然他們並不依靠乞討生活,但依然稱為丐幫弟子。
本節完。
延伸閱讀:
射鵰史第一章 緒論 1.1 五代後武術家階層的分化
推薦閱讀:
※《鹿鼎記》你最喜歡哪版的韋小寶?
※天龍八部少林寺掃地僧為何能看出鳩摩智用小無相功?虛竹曾說過非逍遙派的人是看不出的?
※射鵰史第一章 緒論 1.1 五代後武術家階層的分化
※白駝山少主的深情
TAG:金庸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