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些數學140+的學霸,她們是怎麼做題的?

在我們身邊,就有許許多多聰明人的數學並不好,而好多數學學得好的學生不見得有多聰明,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夠取得理想的數學成績呢?很多同學都問,數學成績好的同學看到題目是怎麼思考的呢?他們掌握了什麼數學學習好方法?

01

學霸的解題思路

其實最先想到的是:這道題我有沒有見過??

然後是有沒有見過類似的題目。

再然後將考題和見過的那道題目關聯一下。

如果都是否定的,那麼才會轉到波利亞或者其他人所說的流程中的,什麼轉化條件啊之類的。

我原來也一直以為「數學思維」啊什麼的,當然這個東西確實很有用,但後來才發現,做得快、用來解決80%的考試題目的,說到底就是因為見過。

數學不好的人,一個是見過,但沒有記住,太多人都是這樣的。另一個,是沒有「抽離出模型」。

所以,「穿著黑色西服的張三」和「穿著黃色馬甲的張三」,在他們看來是兩個人,但在數學好的人看來是一個人。

這個「見過」是瞬間完成的,對於絕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一瞬間完成,所以一般不察覺,我原來也不察覺,直到後來有人問我:「我也按照你所說的,什麼條件轉化之類的,為啥我做不出來呢?(或者為啥我還是想不出來咋做呢?)」

哈哈,其實我是運氣好蒙對了!!!我竟然不敢相信……

然後分析思路的過程,發現:

(1)對於大部分題目,40%~50%是因為做過太多類似的題目,所以直接就瞬間解掉了。

比如高考的第一道選擇題,集合題,你要談什麼「數學思維」嗎?

所以,做過、見過類似的題目,這個是根基。解題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所以,看到題目的第一瞬間,一定是「是否見過這道題」或「是否見過類似的題目」,只不過這個思路太快,所以被忽略了。

(2)有30%的題目,大概是「可以通過轉化,很快歸到已經做過的類似題目」上。

我想起一個笑話,說有個數學家失業了,去當消防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然後總管考他:「如果有個房子著火了,按照什麼步驟去滅火?」這個數學家很流利的回答出來了。

總管很滿意,就開了個玩笑,問數學家:「那麼如果你看到一個沒有著火的房子呢?」

數學家說:「那我就把它點著了,這樣就轉化成一個已知的問題了。」

雖然是笑話,但我覺得,其實解題的時候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這樣。這些題目,雖然表面有一些不同,但很容易用「模型」進行控制。 不過是繞了個彎而已。

而學得好的人,是這樣的思維的:轉化一步,「啪」就到了自己熟悉的題目上了。學得差的人,是這樣的:轉化一步,不認識;再轉化一步,還是不認識;再轉化一步……在實戰中,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往往已經開始走錯方向了,甚至開始往回走了。

(3)最後大概有20%的比例的題目,可能是真考查數學思維的。

但高考試卷中,真正的比例要比20%小。

比如幾何的題目,只要不出在壓軸題,我覺得是考計算能力和熟練度的,和數學思維也沒啥關係。

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最後一題,以及最後的壓軸題,也只是有一定的概率會出到所謂的考查「數學思維」而已。

那麼,最後算下來,大概有10%的題目是真需要動腦子去想的,這個時候各種思維都有可能用上,什麼轉化、圖形結合亂碼七糟的。

如果說到「數學好的人和數學一般的人在思維上的差異」,我覺得是「抽離模型」的差異。數學好的人,直接進行抽象思維的能力應該是比較強的。

解題思路大概是這樣的:

(1)「三方面湊」,指的是「條件」、「結論」、「知識點」(該考點的公式等)

(2)到了最後一步,有時候靈光一閃就想到了,有時候想上幾個小時也想不出來。雖然會使用一些技巧,但也基本上是看天的了。

注意:到達這一步的時候,很容易進入「忘掉時間」的狀態,不知不覺之間,很可能就幾個小時過去了。

(3)絕大部分題目,其實根本到不了最後這一個階段。包括有些所謂的「壓軸題」,用一些常規的轉化和技巧就解出來了。而這些,都是平時的時候訓練、歸納總結出來的。

02

學霸的學習方法

背:背例題——找規律——拿生題往裡套

日本學者和田秀書原本數學成績一塌糊塗,甚至都想放棄數學,去參加不要求數學成績的院校招生。直至一天他想到「背數學」的學習方法,他寫到:

「這個技巧是:不懂的問題,直接看解答,先背起來再說。如此一來,一題一般只要5分鐘便背下來,從量來看,可以追趕得上成績好的同學。結果是,我的成績進步神速,高中三年級時,數學模擬考試成績還進入全國排名,並應屆考上東京大學醫學院。」

無獨有偶,1995年北京市文科狀元、北京大學段楠同學,也有類似的經歷。她在北京四中讀書時,高二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只列上第30名,而且數學還沒及格。她是如何把數學成績提上來的呢?她說:

「我能學好數學是背例題背出來。我不喜歡題海戰術,喜歡從每種類型的題中找出一兩道典型題「背」過一兩次,理解之後,再看到難題就會拿著例題往裡套了。」

讓教材和試卷角色互換

北京市十三中的高考狀元馮平平同學說,她的成績一直很穩定,但拔不了尖。直至有一天她忽然想到把試卷和教材來個角色互換,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把試卷依照教材的順序清理好,並編上序號。因為試卷基本都是按教材走的,清理起來並不費勁。

第二步,在試卷的開始處寫上一段「導語」。主要內容有:一是此試卷考什麼,二是與考試有關的知識要點。

第三步,在試卷結尾處,寫上一段「小結」,總結自己考試情況,寫出自己在知識上的缺陷。

將這些試卷裝訂起來,反覆閱讀,實在比看教材過癮。

再說教材與試卷的「角色互換」,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認真閱讀教材。

第二步,閱讀一段,就用若干問題以考題形式總結出來。

第三步,將問題和參考答案寫在一個本上,至此,教材試卷化工作就完成了。

教材上每一節或每一章往往也有思考題,但教材試卷化時,要比教材更細,可以一小段就出一道題。

回到源頭做一遍課本上的題

清華大學余林同學對數學成績不太好的同學有個建議:索性先回過頭來,老老實實地、認認真真地把課本上的題全做一遍。

第一:課本上的習題,是編教材的老師費盡心思、反覆考慮才挑選出來,是最好的題,值得去做。

第二:一般來講,課本上的習題,尤其注意與概念、公式、定律的聯繫,而數學成績不太穩定的同學的一大通病,就是基礎不牢。

第三:課本上的習題,有的老師講過,有的教參書上有比較詳細的講解,比較容易做對,從而增強自己的信心。

考前突擊數學的方法

以優異成績考上復旦大學的李琪同學在高三階段複習的絕招是:在最後複習階段,我對數學只有一個「看」,看練習,看複習資料。

一眼就看得出解題思路的,從此不管它;看不出的,就在草稿紙上演算,演算到理清思路就停止,並在題前作「」;

很難的綜合題則比較正規地演算,目的仍在於尋找思路。這種題一直做出結果,並在題前作「」的標誌。

三五天後,再回過頭來,沒有記號的棄之不顧;有「」的看一看,一般能看出從何處下手;有「」的,看還看不出思路的,在草稿上演算,知道怎麼做了,又停止。

如此突擊,原本每次考試數學總比別人少20~30分的李琪取得高考143分的好成績。

推薦閱讀:

【不等式】丟掉次數:伯努利不等式及其應用
小年夜 | 學數學的少年
排列組合初步
復幾何的故事(1)複數的史前史
置換群

TAG: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