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變沒有質變,你只是在不斷的重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古人很早就教導我們做事要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最後聚沙成塔。
從量變到質變。首先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量變什麼是質變?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
然而,事情真的可以由量變到質變嗎?都說喬布斯、馬雲、巴菲特等的人都是從小事慢慢做起,最後成就了大業。我們認為牛人之所以為牛人,是因為他們足夠努力,小事積累夠了,成就了質的變化。
事實是他們本來就牛,還足夠努力,才成就了大業。
不是說量不重要,而是單純的量是不夠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變的特徵,這才能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蛻變。
當我們在不斷的積累量的時候,如果還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就要反思一下這個量變是否能夠引起質變?還是說我們僅僅是單純的重複,根本說不上量變。
一個工作了十年的人跟一個工作了一年的人可能差不多,因為工作了十年的人用一年學會的經驗用了九年,沒有產生任何的變化,他只是重複用了九年。
量變沒有質變,我們很有可能只是在重複。當我們持續保持一個狀態較長的時間,也許我們就開始了重複的生活,並沒有進步。
不少的學生學習非常努力,上課筆記非常認真詳細,也很喜歡找老師諮詢問題,甚至常學習到深夜。一年下來,學習成績卻不見得有多麼令人驚喜。按理來說,這一年的量比誰都多,怎麼會沒有質的變化。
故事很感人,現實很殘酷。僅僅看到了表面上的勤奮,卻沒有看到背後的懶惰。表面上不斷的努力,在積累量的變化,等待質的發生。筆記非常認真詳細,可那真的是筆記嗎?有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最終筆記本僅僅變成了摘抄本。
跟老師諮詢的問題往往也是很基礎的問題,明明自己可以搞定的事,不動腦,非要問老師。至於學習到深夜,上課時候的精神多少都有折扣,更是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做的一切都把自己感動壞了,最後感慨自己沒有天賦。
有量的積累,但是這裡面的量變沒有質的變化。深陷一種狀態的時候,就要反思自己是否不斷的重複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
健身房或操場上常能看到滿頭大汗,每天都來跑步和運動的人,累得氣喘吁吁,畢竟可是抱著減肥的決心來的。一個月、兩個月.....沒有效果,感慨自己減不了,就是易胖體質,喝個水都能胖。
每天都運動,可運動有超過30分鐘嗎?要知道運動後30分鐘才開始燃燒脂肪,也就是說你的運動時間要減去30分鐘才算燃燒脂肪的時間,不然喝個奶茶就能把你消耗的補回來,的的確切是喝個水都能胖。
這樣的量能算量變嗎?僅僅是不斷的重複而已。怎麼樣才能算是量變中帶有部分質變,答案是每天運動超過30分鐘以上,疊加起來才有意義。
生活也有些人會不斷的拷貝PPT,網路上下載各種公開課資源,電子書也不斷的下載整理好。儲存了那麼多資源,有了這麼多的量,自己的日子還是老樣子。這些量都沒有變成自己的,沒有質變,只是不斷重複的複製粘貼而已。
碎片化利用時間,每天空閑時間就是不斷的學習,坐公交、上廁所、等電梯等能利用的時間都用來學習。想著每天積累的量會逐漸增多,終究會蛻變。
然而學習知識最有效的還是大片的時間、系統的學習,而不是沉迷於利用碎片化時間,最後把大片的時間碎片化了。所謂量的積累根本沒有用,最後還是不斷的重複而已。
鎖屏上背單詞,百詞斬上每天都在努力的背單詞,認為文章看不懂就是辭彙量不夠,等量上去了,英語自然好了。就好比給你一堆磚頭還是沒有辦法建成高樓大廈,單純的辭彙量不足以支持真正的英語。背單詞,追求辭彙量終究也變成了不斷重複的動作而已。
上班族每天都在忙碌,認為開始都有適應的階段, 需要積累。於是乎,不斷的重複你熟悉的動作,看起來的積累並沒有質變,那隻能算奔波,不能算積累。
量變沒有質變,我們只是在不斷的重複。當我們的量沒有質變的時候,我們的方向、方法也許出了問題,最需要的是審視自己。通過復盤來發現自己的不足。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一個問題給他60分鐘來解決,那麼他會花55分鐘的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剩下的5分鐘來解答。不要一味的忙碌這解題,看起來在嘗試著不同的解題辦法,積累錯誤的經驗,遠遠不如想清楚問題直接來個致命一擊來得高效。
我們的生活如果陷入一種模式,長時間還是如此,也許我們已經過上了重複的生活。這生活沒有帶來轉機,長期的重複沒有量變,更沒有質變。
量變沒有質變,只是不斷的重複。
推薦閱讀:
※關於「小寒」,除了「好冷」,還有好多想對孩子說……
※環境對一個人的未來影響有多大?
※分享別人的成長經歷
※承上啟下-天朗且氣清,惠風連和暢
※只願你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TAG: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