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慾望社會」來臨了嗎?
編前語
十一黃金周來臨,很多人選擇假期出行,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這個假期選擇待在家裡,用「宅」的方式度過黃金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漸滿足於一個「平淡、穩定」的狀態,對於物質的渴望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生孩子,甚至連婚都不願意結。表面上看,這是年輕一代的任性,然而,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低慾望社會現象開始在中國萌芽。
「低慾望社會」來臨了嗎?
Q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曾針對日本的狀況撰寫出版了《低慾望社會》一書,該書總結出了低慾望社會裡年輕人不願意背負房貸、少子化、喪失物慾和成功欲、消費者信息喪失四個特點。老師,您同意他給出的關於「低慾望社會」的解釋嗎?除了經濟的原因,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講,您認為還有什麼原因呢?您是否認為我們國家的年輕一代也有跨入低慾望社會的危機呢?
老師:
大前研一對於「低慾望社會」的描述是:「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年輕人喪失物慾和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從各位找到的資料上來看,目前的日本,確實是「不婚族」大增,「買房安家」的觀念正在被拋棄,近來收視率較高的日劇是《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這類作品。也許,這些跡象確實表現出了日本年輕人的消極面貌。
我對日本社會發展不太了解,對經濟學也是門外漢。我以為,從基本社會背景分析的視角來看,它或許可以用成就動機理論解釋。成就動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McClelland)通過對人的需求和動機進行研究,於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他對這三種需求,特別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根據這一理論,人分為高成就動機和低成就動機等不同類型,且其中蘊含複雜的因果關係。個體的成就需求與他們所遭遇的經濟、文化、政治背景和時代風氣直接有關。例如,如果一個人獲取成就的動機大於避免失敗的動機,他們為了要探索一個問題,遇到一定困難反而會提高他們去解決這一問題的願望;另一方面,如果獲得成功太容易的話,反而會減低這些學生的動機。再例如,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學生對失敗的擔心大於獲取成就的動機,這種學生在選擇任務時,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選擇容易的任務可使他們免遭失敗,而選擇的任務極其困難的原因則是:即使失敗,也可找到適當的借口,從而可減少失敗感。麥克里蘭的實驗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據我所知,大前研一所定義的「低慾望社會」,其上一個世代,恰恰生逢日本全社會為之拼搏的時代。等到了新一代長大時,日本國家和家庭的基礎經濟相對富足,而發展又遭遇動力不足。在這樣一個時期,想必會在雙重意義上容易滋生低成就動機。這類現象我們時常在富裕階層的後代身上看見,自然,也會在家道中落的家庭看見。不是嗎?實際上,我們甚至可以擬人化地把經濟學說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視為這個低成就動機解釋的社會版。「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基本涵義是指: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我認為,日本社會的「低慾望」狀態,與經濟發展應該有著很大的關係。日本如今的年輕人是在經濟衰退後成長起來的。從出生到現在,日本的經濟低速盤整了二十多年。這一代的生活質量不算太差,但對未來也缺乏會變得更好的預期,於是,從正反兩個方面,他們的成就動機變弱了。
優衣庫、無印良品這類店鋪在日本的興起,代表了一種去除消費主義干擾回歸本質的思潮。日本的很多年輕人接受了不攀比的思想,和將有限的收入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別人眼光里的生活原則。往好處說,他們日漸傾向於按生存的本質去生活,日漸樸素、自我;往壞處說,他們日漸缺少上升的動力和激情。中國也會走上這樣的道路嗎?我目前沒有這類宏觀數據,無從對社會心態作什麼判斷。只不過有這樣一種擔心:中國社會會不會「未富先老」?社會未富先老的第一層含義是,中國會不會比我們設想的更快踏入中產階級陷阱?如果是,從國家角度看,這可是一個危險信號。社會未富先老的第二層含義是,我們的社會正在兩極分化,一部分有機會有資源的人群激流勇進,懷揣上升的理想,還有一部分則悲觀失落,不認為自己還有什麼更好的前景。與此同時,中國人普遍已達到溫飽,於是,我們比日本同時期更早地進入了低成就動機時代。從社會角度看,這也是一個危機信號,因為它在當前意味著社會階層的撕裂,而在未來則意味著社會喪失活力的時代已提前到來,且會比「小確喪」這種文化寓言走得更遠。
至少目前,我不認為大前研一的「低慾望社會」已經在我們身邊來臨,但它的危機已經日漸面目清晰。或者是,國家高歌猛進,社會卻低頭逡巡;或者是,少數階層志得意滿,多數階層卻垂頭喪氣。這就是「低慾望社會」在當前觸手可及的危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