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律是一種狀態?

「自律」,我研究了百度百科,維基百科,以及大部分有關自律的著作,不論是中文和英文,都沒有說這個詞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故事起源。

意料之中,因為無論哪個語系裡都有這麼一類詞,用於描述狀態。

要知道「狀態」是人或事物表現出來的形態,而恰恰這「狀態」是千姿百態迥然各異人的狀態,又加之處在狀態當中的人,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尤其是連這個詞都沒有創造出來時候。

所以這類詞的起源,99%都是旁觀者給起的名字。(自己跳出思維以不是自己的角度看自己也算旁觀者。)

典型的三巨頭,自律,自在,自信,以及隨便百度「狀態」,找到的詞語都是如此,不信自己仔細觀察一下,認真想想便可知道,都是別人觀察你的狀態,然後運用語言創造一個詞語描述出來,或者是自己回過頭來看自己(旁觀)然後現在的自己給過去的那個狀態,運用語言創造一個詞。

又是「表現」又牽扯到「各式各樣的人」又加上「狀態本身的作者自己難起名」,加上旁觀者只能觀察表面,總結表面,那你想想,給這個狀態,起的這個「名字」,有多大可能是本質上的東西。

所以我們得真真正正地理解一次,什麼是「自律」。

我們的追求「自律」,它的起源極大可能是用來描述:(下面三句話非常重要,建議停留,反覆閱讀)

  1. 一個有目標的人!
  2. 在時間精力的最大程度上!
  3. 都做著讓自己可以接近目標的事情!

做的事情都是在解決困難,解決那些阻礙你去往你的目標的困難,即使這些事情是在別人眼中是「想做做不下來的」「枯燥無比」「打死也不想做的」。

當一個人處在這樣的狀態,第一個發明這個詞的人就運用起語言描述這個【狀態】,不然每次都要說一大段

<這個人可以控制自己>

<這個人為了目標可以做很多我們不願意乾的事情>

<這個人可以規範自己>

<這個人只做該做的事>

<這個人做事情像是有了鐵的紀律一般>

<這個人做事很有規律>

才能讓別人明白:

「哦,原來你說的是那種狀態啊」

也是很煩的,不是嗎?哈哈

想來想去,[自律]這個詞好,把上面的都概括了,就決定用自律了。

「以後大家都用[自律]這個詞,來描述上面的狀態,知道了嗎?」

你的祖先們:「好」

英文里,更直觀了,self-discipline,self-control。

self:自我,discipline:紀律,control:控制。

發明「自律」這個詞的人,是觀察表面,觀察後用了很多語言描述那種狀態,比如上面那些

然後得出來一個詞,【自律】

我反過來問你,

你根據自律表面意思,理解自律為:一個人可以控制自己?那你有沒有想控制自己但是失控的時刻?

你根據自律表面意思,理解自律為:一個人為了目標可以做很多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那你有沒有你特別願意做而別人不想做的事,那你整天做就是自律了?就算是你特別願意做的事,你能保證整天做嗎?

······

其他同理,結合實際,質疑一下,反問一下,很輕鬆就可以找到反例推翻結論。

結論是:對於一個詞,詞本身的名字剛好概括本質的可能性有,但是小到忽略不計,起碼關成長的一輩子的大事,比如自律,不能像賭博一樣,去賭這個小概率事件成立。

所以我們不能從自律表面的意思推理出自律的本質,更不應該拿著這不是本質的推理去解決自律問題。

雖然有點難受,不過不得不接受,自律是一種狀態,無法通過方法技巧,然後通過特定訓練,變成你的一種技能。因為這本質上就不是一種技能啊!

那理解了自律是一種狀態之後,認同之後,你該怎麼辦?請回到上一篇文章。


推薦閱讀:

大學最重要的事,是這件看不見的事
不知有多少錯誤的認知,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如何不被情緒影響理性
給知識焦慮症患者的解藥

TAG:自制力 | 個人成長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