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心理——不要讓你的控制欲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巨嬰心理——不要讓你的控制欲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來源:公號「艾科思科學教育」
艾科思科學教育
一個真正做項目的科學教育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抱怨現在的年輕人幼稚,自私,其實這都是因為過分的溺愛和為孩子代勞造成的「巨嬰」現象。
什麼是巨嬰?
2016年,著名心理學者武志紅提出了「巨嬰」概念: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成年巨嬰」主要有三種心理特徵:
●共生心理——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生活極度依賴他人。
●全能自戀——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需求都應得到滿足。
●偏執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把想像等同於現實。
「巨嬰心理,已成為職場不順的根源!」「巨嬰,已成為中國家庭幸福的最大殺手。」
張艾嘉與兒子
而每個巨嬰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全能的爸爸或媽媽。
演員、導演張艾嘉的兒子出後生,她就開始事無巨細地安排起來。
「從第一次抱奧斯卡到懷裡,我就為他計划出了未來的道路: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從衣食住行開始刻意培養,他稍有不對我就馬上糾正。老公說我不像是在養兒子,像是在組裝計算機,把最先進最頂級的軟體全部塞進去。」
張艾嘉在接受採訪時說。
奧斯卡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地上滾爬,從學走路開始就必須像個紳士,學習穿禮服,學習吃西餐,再高興也不許哈哈大笑。
4歲就學會了彈鋼琴和拉小提琴,
5歲就被推到了攝影機前,
…………
六七歲時,奧斯卡已是知名童星。
2000年7月,奧斯卡突遭綁架。
綁匪致電張艾嘉:「送來2000萬港幣。」
最終,奧斯卡還是被平安獲救。
但從此,張艾嘉不再要求兒子「做這做那」,而是由著奧斯卡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我突然意識到沒有什麼能比他快樂更重要。」
奧斯卡開始擯棄牛排去啃漢堡包。請同學到家裡玩,鬧得天翻地覆。開始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褲,不再把頭髮打理得一絲不苟,他離貴族越來越遠,卻過得越來越快樂。
有一次,奧斯卡和張艾嘉去埃及玩,坐在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之前,奧斯卡突然對媽媽說:「媽媽,謝謝!」
張艾嘉的眼淚嘩一下涌了出來:「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學生,他沒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童星,他沒有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沒有謝我。現在,他終於說了一聲『謝謝』,就因為我把自由還給了他。」
非走不可的彎路
作為父母的我們,一直殫精竭慮地為子女操心著,希望子女們儘可能少走彎路。但我特別喜歡張愛玲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青春路口,有條小路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多年後,張愛玲一位年輕的朋友,也站在了她當年走過的小路路口,張愛玲忍不住大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朋友雖然碰壁連連,但最後還是走了過來。
忙著為子女鋪平人生道路的我們,
其實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走彎路,
就如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的結尾寫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沒有這一成長過程,就沒有真正的成長。
「不必追」
龍應台在《目送》里,一直希望兒子能夠回頭看她一眼。
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龍應台到機場去送他,她站在等候安檢的隊伍外面,用眼睛跟著兒子一寸一寸往前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華安始終沒有回頭。
華安21歲時,上的大學,正好是龍應台教課的大學。但即使如此,他也不願跟媽媽同行。他戴上耳機,一個人聽著音樂,冷冷走在前頭,留給媽媽一個倔強的背影。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華安始終沒有回頭。
…………
直到有一天,龍應台終於明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雖然蒼涼,
但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如此。
一如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讀大學時,有個老師很喜歡說一句話:「人類很多痛苦的根源,都是對一段關係寄望過深。」
這種關係中最嚴重的一種,就是父母對子女「寄望過深」。所以美學家蔣勛說:「母愛有時候是一種暴力。」
蔣勛這樣勸導父母們:「我真誠地希望各位父母,能夠讓你們的孩子遠走高飛,不只祝福孩子們走出去,也祝福你們自己走出去,因為只有真的做自己,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才能成就一個完整的生命形態。解放孩子的同時,也讓自己獲得解脫。」
真正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文章的最後,為大家獻上一首小詩,
大詩人紀伯倫的《孩子》,這首詩值得每位父母去傳誦和牢記: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儘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推薦閱讀:
※讓小孩子背三字經時要不要和他們解釋意思?價值觀教育到底應如何實施?
※如何看待南審出台師德公約明文反對師生戀?
※悲觀主義者如何培養出樂觀的孩子?
※浙江傳媒怎麼樣?
※黑龍江的流域文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