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烹宋點,且看中國茶之飲法的演變

六堡茶之家:喝自己的茶,讓別人說去吧!不套路!不煽情!不忽悠 !

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隨著歷史的變遷,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自西漢以來,飲茶方法總體上經歷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四個階段。

一、煮茶

所謂煮茶,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晚唐楊華在《膳夫經手錄》有這樣的記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

初唐時期的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陸羽在《茶經·五之煮》有這樣的描述:「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時至今日,煮茶依然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傳承。

二、煎茶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里所創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並加以環攪、沸騰則止。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多有描述。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詩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有「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龍山人惠石稟方及團茶》詩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灘聲起魚眼,滿鼎漂湯霞」。

三、點茶

「茶興於唐,盛於宋」,宋時期的點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講究——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點茶是分茶的基礎,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因宋人鬥茶之風盛行得以壯大發展。

在點茶的基礎上古人更是創造了極具表現力豐富的古茶藝,它用泡沫表現字畫的獨特的藝術形式,適用於表現中國字畫,古人又稱之為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陶谷在《荈茗錄》中記載:「百茶戲……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

四、泡茶

飲茶發展到明代,發生劃時代意義的變革——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加之鬥茶之風衰退,唐烹宋點變成了用沸水沖泡的泡茶。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置茶於甌、盞之中,用沸水沖泡,明時稱「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還是壺泡,即置茶於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張源《茶錄》、許次行《茶疏》等書,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等。現今流行於閔、粵、台地區的「工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

推薦閱讀:

如何選擇「好用」的茶杯?
紅茶和綠茶,是怎麼分類的啊?
中國茶和外國茶(一)
用茶服藥突然嘔吐不止?醫生竟然這樣告訴她……
愛喝茶的年輕人,養只萌萌噠的小茶寵!

TAG:泡茶 | | 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