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寫作大講堂「10分鐘學論文」 北大博導:博士生論文寫作的邏輯問題

【學術寫作大講堂】

【每天10分鐘,輕鬆寫論文!】

【專家介紹】

仰海峰,男,安徽潛山人,1969年12月出生於安徽安慶。南京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最難的一步可能就是如何凝鍊研究思路、確定研究選題。學生們也常常感慨:在閱讀時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看到張先生的著作,覺得他講得非常有道理,然後看到李先生的著作,又覺得很有啟發,看到王先生的書,感到又是一番滋味。就這樣左右搖擺,不知所往。有的學生說,平時也很用功,看了不少書,但就是沒能形成一個總體思路,感到這些知識都是碎片化的,無法形成一個 知識整體。可見,如何凝鍊研究思路、確定研究選題,是博士生學術成長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一、重新做一遍

遇到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喜歡拍照但不會對焦的人,儘管滿眼看到的都是風景,但無法將美景放進框架內,拍出真正引人入勝的照片。鏡頭裡的框架就像我們的研究思路,當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時,所有看到的東西無論多好,都是外在的、碎片化的。只有當看到的東西能夠被思路所統攝時,才能真正將外面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碎片化的東西才能成為一個整體,不同的東西才能給它恰當的定位。當然,這只是個形象比喻。因為鏡頭的框架是自帶的,我們只需要學會使用就可以了;但研究思路卻不是自帶的,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學習、去建構,這正是學習中的難點。

記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讀研究生時,自己遇到同樣的問題。那時讀了很多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也讀了不少哲學史上大家的書籍,同時為了解學界的研究情況,還花了半年時間閱讀國內重要期刊, 梳理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線索以及不同學者的學術觀點。雖然付出不少時間,但就是無法形成自己的思考,有一段時間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該繼續讀下去。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當時積极參加一些研討活動,希望通過聆聽或參與討論來激活自己的思考。非常幸運的是,在一次討論會上我終於受到啟發,有了醍醐灌頂般的思想飛躍。為了能夠進入討論會的語境,我事先對討論主題及其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充分準備,基本上理清了國內外相關問題的研究思路,但如何從這些思路出發來超越當前的研究,卻無法給出自己的思考。那次討論會開了兩天,前一天半我認真聽取每一位老師的發言,並將他們的發言與自己的思考相對照,在第二天的中午,我向一位知名專家談了自己關於所論主題的看法,竟得到這位先生的大力支持。也正是在這次討論中,我感到已經讀過的東西,一下子全部被「激活」,過去攪在一起的內容,一下子被有邏輯地組織起 來,形成了一篇較為完整的論文。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靜下心來研讀自己導師的研究成果,沉下心來感受導師的思考方式,了解導師的理論框架,並找到了這一框架的核心理念和關鍵概念。有了這個框架,以前對國內外研究思路的梳理一下子變得更為清晰,每個不同框架的特點、著力點及其可能的邏輯結論,都變得清楚明白了。我試著在這個框架中給每個經典文本定位,並對具體文本展開研究。這既是熟悉已有框架的過程,又是進一步按照自己的想法擴展框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原來熟讀的經典文本呈現出新的邏輯與意義,原來已經了解的觀點在新的框架中才能體會到其內在的新含義。正是在這個重新做一遍的過程中,這個框架越來越成為自己的思想框架,並在展開的過程中發現這個框架中可以改進的方面,逐漸地形成自己 的思考,並從既定的框架中慢慢地化解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二、 一篇論文自有其內在邏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討論為學時常常援引的名言。對於學與思,在日常學習中談得較多。在我看來,在學術思路的凝結上,除了學與思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寫」,即要經常寫作,有想法就寫出來

在日常學習中,許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想法,即一定要將文章完全想清楚後再寫。這種精益求精的要求無疑是非常好的,也是學術研究中需要堅持的風格。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不僅是思考出來的,也是寫出來的。想好了再寫,是學術上的高要求,但寫作本身也會推動思想的進程。

寫過文章的朋友都清楚,在下筆之前將文章的總體脈絡想清楚,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具體寫作過程中,總體思路有時並不明晰,只有簡單的想法;有時總體思路可能並不完整,在具體安排上也不盡人意,怎麼辦?這可能是許多博士生在練習寫作時都會遇到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將已有的思路寫下來。思考是一回事,將思考變成文字往往又是一回事。寫作在一定意義上是自成系統的,一旦你下筆了,就得按照已有的思路連貫地寫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變更思路的情況,即原來想好的思路在實際的寫作中發生了變化,原來沒有想清楚的問題會在寫作中「自動」呈現出來。一 篇文章是有其內在邏輯的,這個邏輯有時是在寫作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寫」並不比「思」容易,有時「寫」 比「思」更難。所以說,文章是思考出來的,更是寫出來的。

當然,也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很注意寫作練習,一有熱點問題就會形成文字,往往陷入各種主題都寫,而文章邏輯卻又相互衝突的局面。這對於形成思路並不全然有益。在寫作中,邏輯是非常重要的,學術觀念需要神來之思,更需要通過邏輯方式表達出來。這裡的邏輯是指每篇文章本身是有邏輯的,它圍繞主題依次展開,能從第一個問題引出第二個問題,能從第二個問題推導出第三個問題,而不是將幾個看似與主題有關卻並無內在邏輯關係的問題湊在一起;文章與文章之間是有邏輯的,即從第一篇文章能引出第二篇文章的主題,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係,從而推進問題的深度;這些有內在邏輯關係的文章會形成對某一專題的研究,以達到對這一問題的深度理解,形成獨特的研究思路;不同專題之間形成內在的邏輯關係,以實現對某一主題的深度研究,形成專著的框架。在我看來,這是寫文章和寫專著所應遵循的一個普遍邏輯。

強化寫作中的邏輯,是為了讓思想更加嚴密、更加連貫,讓論證更加充分。只有通過這個過程,一個人的思想才能具有整體性,才能在對不同問題的討論中保持思想的一貫性,實際上這也是讓思想具有理性的重要條件。

總之,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既應該博覽群書具備寬廣的學術視野,又應該潛心研讀學科經典著作掌握看家本領,還應該把理論研究與現實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只有在付出艱辛努力之後,才能凝鍊研究思路,確定研究選題,從而為今後的理論研究打出堅實基礎。

【學術寫作大講堂】

推薦閱讀:

TAG:博士論文 | 邏輯 | 論文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