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婦羅」的發音是甜不辣

6月12日晚八點,有場知乎live 跟著日本文化學家,定製精華旅日路線

在有代表性的傳統日本料理中,「天麩羅」大概可以位居前列。可是在16世紀以前,日本肯定沒有「天麩羅」,甚至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前,一般人大都不知曉「天麩羅」,甚至它的名稱的來源,雖然眾說紛紜,但來自葡萄牙語大概是可以肯定的。根據它的日語發音,有中國人把它寫成「甜不辣」。日語中的「天麩羅」三個字,也是根據它的發音用漢字附會上取的。

這裡先解釋一下「天麩羅」是一種怎樣的料理。它的材料主要是蝦虎魚(一種長度在20公分以內的棲於水底的小魚)、大蝦、目魚、沙鑽魚(一種長度在30公分以內的體形細而圓的小魚)等魚蝦類和番薯、茄子、三葉、香菇、胡蘿蔔、牛蒡、藕片等蔬菜,將其切成薄片,小魚和蝦去頭,然後裹上麵漿,放入油鍋內炸,炸成淡金黃色後撈起,瀝干油,放入墊有白紙的竹編容器內,蘸調料吃。這調料是專為「天麩羅」做的,成份是味醂(一種日本甜酒)三分之一,醬油三分之一,「出汁」(用海產物熬制的高湯)三分之一,食用時放入蘿蔔泥調勻即可。

「天麩羅」的來歷據說這這樣的。16世紀中葉葡萄牙的傳教士初入日本,一次在長崎街頭做油炸食物,當地的日本人見了便詢問此為何物?因語言不通,搞了半天才弄明白,在紙上寫了tembero幾個字,後來發音又訛傳為tempura。這大概只是傳聞,真相如何現在也不清楚了,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最初這是西方人傳來的食物。

當初的所謂天麩羅,當然不一定是今天的面目,也許只是一種裹上麵漿的油炸食品,這樣的食物,16世紀後半期開始出現在長崎,17世紀的時候流傳到京都一帶,18世紀的時候以食攤叫賣的形式在江戶贏得了人氣。那時油料的供應較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這也使得油炸食品成為可能,更重要的一點是,江戶灣盛產各類魚蝦,像蝦虎魚、沙鑽魚等小魚,市場價值並不高,但用來作為天麩羅的材料,倒是相當的適宜,所以天麩羅一開始只是一種大眾食品,後來漸漸登上大雅之堂,成了日本料理的代表品種之一。說它是日本料理,並無任何勉強之處,除了油炸和裹麵漿的做法在傳統的日本並不多見外,其他都具備了典型的日本風味:所用的材料都是魚蝦類和疏果類,滋味是清清淡淡的,裝盤時的形狀是富有錯落感的左高右低,裝盤的器具大抵都用樸素雅緻的竹編品,尤其是它的調味料,味醂是日本獨有的,「出汁」更是獨一無二的「日本製造」。

我個人在日本有過幾次品嘗天麩羅的經歷。

1993年初冬,因某教授的緣故,日本規模頗大的物流公司「山九」的社長請我們倆吃飯,地點選在日本橋附近的一家名曰「天茂」的天麩羅屋。汽車開進一條小巷,主人領我們走上樓去,是一幢年代久遠的木屋,抬頭可見人字形的屋頂和熏得發黑的房梁,地板踏上去咯吱咯吱響,顯然是有年頭的老鋪子。這裡是事先預定的,屋內就我們六位客人。座席是半菱形的巴台樣式,巴台內是兩位六十開外的老婦人,一位取材做準備,一位則負責油炸,邊炸邊與客人聊天。現在用的都是色拉油,已無昔日油煙滾滾的舊景,所用的材料據云都是取自東京灣的魚蝦,只施以薄薄的一層面衣,炸好後依次分給客人,沒有定量,可任意食用,只需吩咐老闆娘就是了。做天麩羅,材料的新鮮是第一的,其次是控制油溫,一般以180度左右為佳,色澤呈淡金黃即可。蘸的調味料雖然各家稍有差異,但大致的比例我上面已經有敘述,外行人恐怕難以辨別。這裡的天麩羅確實做得不錯,但一頓酒宴,始終都是天麩羅,不久也就膩了,滋味畢竟單一了些。

大約在明治時代的晚期(1910年前後),出現了一種面向中底層收入者的蓋澆飯,天麩羅蓋澆飯即是其中之一。蓋澆飯均用一種深底的陶碗,日文寫作「丼」,天麩羅蓋澆飯就簡稱叫「天丼」。20世紀以後,出現了一種深底陶碗的天婦羅蓋澆飯,日本最出名的是一家名曰「天屋」的連鎖店,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的左近有一家,店堂不大,除一排巴台之外,靠牆有幾個小桌。坐定後即有侍者送上大麥茶一杯,巴台內有幾個中年婦女在油鍋前忙碌,另有一兩個打工的學生在奔進奔出。通常的價格是500日元,在日本算是相當低廉了,六、七分鐘後端了上來,深底的大腕內,底層是米飯,上面依次排放著裹了薄衣的剛炸成的大蝦一枚,無刺的蝦虎魚一尾和南瓜、茄子、小青椒各一,上面澆有一勺調味汁,不是加了蘿蔔泥的那種,滋味要濃郁得多,似乎更適宜於中國人的胃口,乃屬店家自製,再多掏一點錢,可以增加一些大蝦或其他食物。食客多為學生和公司的員工,天天顧客盈門。


推薦閱讀:

老孫帶我吃溫州
有哪些熱量少、容易飽的食物?
腌制的鹹菜和泡菜真的健康嗎?
吃貨深度之旅 | 24小時挑戰24家經典的波特蘭餐廳
聖彼得堡里吃美式燒烤好去處O(∩_∩)O-Smoke BBQ

TAG:日本 | 美食 | 旅行 |